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恢刺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足下垂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患者,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恢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康复训练方法。两组均治疗2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中风后足下垂症状,但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足下垂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结论恢刺针法配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更有助于中风后足下垂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潘氏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100例,共92例完成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接受潘氏康复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入组后及30天疗程治疗后,采用被动踝关节活动度(背屈和外翻)及改良Athworth量表(M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和外翻)、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和外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潘氏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及外翻)以及患侧下肢肌痉挛情况;且潘氏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患侧下肢痉挛情况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三步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20例首发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予三步针法治疗6个月,同时给予口服阿司匹林,三步针法予头穴针刺、体穴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两组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中医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以及三步针法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0.2%(5/49)和16.7%(9/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中医症状评分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P0.001)。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有2例因服用阿司匹林出现胃肠道反应。结论:三步针法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和二级预防均有一定的疗效,是临床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接受偏瘫肢体运动训练中的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解溪穴、胫穴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肌力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患足的恢复阶段、踝背屈角度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胫前肌肌力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患足的恢复阶段、踝背屈角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胫前肌肌力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患足的恢复、踝背屈角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侧下肢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患侧下肢普通针刺,两组共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比较。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在主动踝背屈活动度、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Tinetti步态测试评分等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相比普通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纠正异常步态,对于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2017,(4):515-516
目的:探讨针灸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SS-QOL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和SS-QO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SS-QO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卒中饮食、认知、生活起居等常规护理及常规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变化情况等。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1.1%,治疗组有效率为87.5%,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均有所提高,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针灸联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存质量,减少致残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13年6月-2014年6月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单纯接受康复训练,观察组接受针灸配合康复训练疗法,为期3个月。评价肢体运动恢复情况以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为指标;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为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量表得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训练前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FMA、FIM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相比单纯康复训练,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加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小腿三头肌痉挛、胫前肌肌力、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试验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足下垂,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电针治疗对肝肾亏虚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80例肝肾亏虚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中药足浴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选取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进行电针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患侧足下垂及步行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分别观察踝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定及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和评价电针悬钟穴、丘墟穴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足背屈角度、足内翻角度、MAS分级、Holden步行功能、BB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电针治疗能够改善肝肾亏虚足下垂患者垂患者脑卒中后的中医证候,减小足下垂角度,显著改善足背屈功能,同时可减小足内翻,促进足外翻,并降低下肢肌张力,提升下肢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临床观察,明确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足下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合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的规范化练习,对照组仅接受肢体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Fugl-Meyer下肢运动得分、"起立-步行"计时测试结果的变化。结果:在改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上,两组疗效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Fugl-Meyer下肢运动得分、"起立-步行"计时测试上,试验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可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肌张力,特别在促进分离运动的形成、提高行走功能上较常规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两组均接受偏瘫肢体运动训练中的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胫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 EMG)、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胫前肌、腓肠肌外侧头i EMG值、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44%、80.33%,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的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胫前肌、腓肠肌外侧头i EMG值、下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康复训练结合普通针刺治疗,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表面肌电图评估不同针刺方法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按中央随机化分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选取足下垂相关肌肉腧穴的针刺治疗方法,1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踝背屈角度测定值、积分肌电值(iEMG)、协同收缩率(CC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并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背屈角度测定值、积分肌电值(iEMG)、协同收缩率(CC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 <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18%,高于对照组的74.07%(P <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足下垂相关肌肉局部取穴的针刺方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2例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醒脑开窍针法。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 W后分别进行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定、改良Ashworth(MAS)分级法进行肌痉挛程度评定、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结果:治疗6 W后,2组患者在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步行能力上均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针灸在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收治的中风足下垂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康复疗法,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西医康复疗法,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积分肌电值和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9. 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 92%,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Fugl-Meyer和Bathel积分)、积分肌电值(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和积分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步幅、步速、步频均上升,步宽减少,且观察组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改善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灸可以有效提高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的运动功能积分、日常生活功能积分和积分肌电值,显著协调和平衡患者步态,提高中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各49例,针康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针刺穴取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等,康复训练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和小腿三头肌训练等;康复组仅采取与针康组相同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足趾屈改善程度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针康组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值、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显著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69.39%(34/49,P0.05);针康组显效率为48.98%(24/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28.57%(14/49,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扶阳固本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FMA、ND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I、FMA、N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0%,优于对照组的5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扶阳固本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玲  阚俊微  郑旭  张敏  张吉 《中国针灸》2013,33(3):199-202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地震后板房区膝骨关节炎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8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和针刺组,每组44例.温针组采用温针灸法,穴取内膝眼、犊鼻,配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组取穴及康复训练同温针组,只针刺,不施灸.观察治疗20次后及随访1个月、2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温针组总有效率为100.0%(41/41),明显优于针刺组的85.4%(35/41,P<0.05);两组症状积分、疼痛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在治疗20次后均显著改善(均P<0.05),温针组在症状及疼痛改善方面明显优于针刺组(均P<0.05),且在随访2个月内仍保持较好的疗效,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地震后板房区膝骨关节炎远期疗效优于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补气健脑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恢复期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S-100B蛋白(S-100B),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按住院前后顺序分为针灸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和肢体康复训练;针灸组采用针刺治疗,3次/周;观察组在针灸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补气健脑通络汤,1剂/d,常规早晚水煎内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Brunstrom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对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肌力和运动功能(FMMS),日常生活活动(BI)指数,平衡能力(BBS)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分;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100B和Hcy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针灸组为68.75%,观察组优于针灸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肌力评分明显低于针灸组(P0.01),FMMS评分明显高于针灸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BI和BBS评分显著高于针灸组(P0.01),步行能力评分明显低于针灸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100B和Hcy水平低于针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内科和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补气健脑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恢复期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同时降低了患者血清S-100B和Hcy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熏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肌力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应用药物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治疗组80例,在药物基础治疗+康复训练+针灸+中药熏药局部治疗。分别计算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治疗2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包括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及步行能力。累计单个病例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及步行能力四项总评分为累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对应治疗时间的累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比较同组不同治疗时间的累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SPSS 13.0对两组累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2周、4周及2月与对照组累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配合中药熏药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肌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