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下颌侧方偏位对成长期大鼠髁突及下颌骨形态的影响,阐明下颌侧方偏位与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48 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4只和对照组24只。于实验组大鼠上颌切牙上黏固有侧方诱导斜面的超硬树脂冠,并于下颌切牙上黏固自制的金属冠,大鼠咬合时下颌被诱导向左侧约2 mm(偏位侧)。于实验开始2、4、8和12周后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游离大鼠双侧下颌骨。用游标卡尺测量髁突的长度和宽度,通过软X线片定点进行下颌骨形态的测量。结果:实验组大鼠偏位侧髁突软骨长度明显大于对侧(P<0.05),而髁突软骨宽度两侧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大鼠下颌骨不对称,偏位侧下颌骨长度明显小于非偏位侧,高度大于非偏位侧(P<0.05)。实验组大鼠下颌骨的生长方向也受到影响,偏位侧更向前上方生长。结论:下颌侧方偏位导致双侧髁突形状及生长方向的不同,进而导致下颌骨不对称畸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颌渐进性后退对髁突软骨(MCC)厚度的影响。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后牙双斜面导板矫治器(TIPD),引导6周龄大鼠下颌"渐进式"后退。髁突软骨区经常规脱钙、包埋和HE染色后,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在3,14,30,60d髁突软骨厚度的变化。结果:3d和14d,TIPD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所有区域的MCC厚度没有明显差异。30d,TIPD组的MCC厚度在后区的后部(Pp)比对照组薄(P<0.05),到60d时,Pp部变得更薄(P<0.01),肥大层几乎消失。相反,从30d开始,后区的前部(Pa)MCC厚度在TIPD组较厚。60d,前区的中部(Am)MCC厚度在TIPD组较薄(P<0.01)。结论:TIPD戴用期间能引起髁突软骨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改建,且呈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髁状突切除术和髁状突软骨全层削刨术对生长期大鼠下颌骨发育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儿童发育期髁状突病变提供理论指导。方法:36只大鼠平均分为3组,髁状突切除组、髁状突软骨全层削刨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6、12周处死后测量下颌骨大体标本并做髁状突中份软骨组织学观察。结果:同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后6、12周髁状突切除组下颌升枝高度(H)、下颌体高度(M)、下颌体长度(L)都明显缩短;两手术组间H和L差异显著(P<0.01);两手术组的修复组织大部分为纤维软骨样组织。结论: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是内部生长中心发育和外部功能刺激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季洪超  徐巍巍  邓旭霞  刘兰  李薇 《广西医学》2023,(9):1034-1037+1047
目的 探讨隐形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隐形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传统固定矫治器治疗,隐形组给予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相关指标(关节结节倾斜角、关节窝深度、髁突短轴长度、髁突长轴长度、髁突-正中面距、髁突上部高度、下颌骨升支高度、下颌骨长度、下颌骨升支高度与下颌骨长度比值),以及颞下颌关节间隙(颞下颌关节前间隙、颞下颌关节后间隙、颞下颌关节上间隙),并计算关节间隙指数(R值)。结果 (1)两组内治疗前后的关节结节倾斜角、髁突长轴长度、髁突-正中面距、下颌骨升支高度、下颌骨长度、下颌骨升支高度与下颌骨长度比值及常规组治疗前后的关节窝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隐形组治疗后的关节窝深度较治疗前变小,两组治疗后的髁突短轴长度、髁突上部高度均较治疗前增加,且隐形组的髁突短轴长度、髁突上部高度均较常规组增加(均P<0.05)。(2)常规组治疗前后的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及关节后间隙,以及两组内治疗前后的颞下颌关节上间隙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5.
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三维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一起  丁寅  彭勇  王金锋  吴莹莹  司武俊 《医学争鸣》2008,29(14):1325-1327
目的: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发育性下颌偏斜畸形患者下颌骨硬组织的特征性变化.方法:选择成人下颌偏斜畸形患者20人,比较三维重建后下颌骨偏斜侧与对侧在矢状向、侧向及垂直向上的差异.结果:下颌骨双侧在三个方向上的线距测量和角度测量均出现明显的不对称,其中升支长度、升支高度、喙突至下颌平面高度、下颌角点成角、髁突喙突成角、髁突内外径长轴成角及升支侧方倾斜角,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长度、喙突高度、髁突高度、髁突顶点成角、升支矢状向倾斜角及相对下颌平面成角,双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出现立体结构的扭转变形,在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时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6.
陈峥  林紫燕  王海燕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5):82-85+89+169
目的观察安氏Ⅱ~1错患者接受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前后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区域的三维变化,分析Twin-Block矫治器对下颌骨生长发育以及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2月间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Ⅱ~1错患者20例,拍摄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前后的CBCT,导入Dolphin软件进行下颌骨三维重建后定点测量,运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下颌骨以及颞下颌关节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双侧下颌升支长、喙突长以及下颌骨综合长度、髁突内外径长、冠状向的髁突宽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其余关于颞下颌关节以及下颌骨的测量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能刺激安氏Ⅱ~1错患者的下颌体长度、升支高度以及下颌综合长度、髁突内外径、冠状位的髁突宽度增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功能性下颌偏斜对大鼠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用4周龄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实验组大鼠上前牙粘结冠套模拟功能性下颌偏斜.分别在7、14、21及28 d时各取6只大鼠处死,取左、右下颌骨进行X线摄片、定点,运用图像分析仪测量线距.结果 实验第14 d起,实验组大鼠下颌骨长度参数(Cd-Me、Co-Me、Go-Me)非偏斜侧明显大于偏斜侧(P<0.05),而下颌骨高度参数(CdH、CoH、MeH)非偏斜侧明显小于偏斜侧(P<0.05);实验组双侧下颌骨长度参数(Cd-Me、Co-Me、Go-Me)和高度参数(CdH、CoH、MeH)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功能性下颌偏斜使下颌骨长度及高度发育不对称,影响下颌骨的正常生长发育,提示功能性下颌偏斜患者应尽早矫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实验性单侧前牙反修复体致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样变过程中髁突软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变化。方法:60只6周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和3个对照组,每组10只。在实验组大鼠左侧上、下切牙粘接金属不良修复体,使其呈反关系。分别于2、4、8周后取颞下颌关节,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实时定量PCR检测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8周实验组髁突软骨时出现典型退行性变。TNF-α主要表达于髁突软骨肥大层,4周实验组TNF-α的蛋白(P<0.01)及基因(P<0.05)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多,8周实验组TNF-α的蛋白(P<0.01)及基因(P<0.05)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而2周实验组与同龄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均P>0.05)。结论:TNF-α参与了髁突软骨骨关节病样变的病理性改建活动。  相似文献   

9.
偏侧咀嚼对大鼠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偏侧咀嚼对下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建立偏侧咀嚼大鼠动物模型,8周后处死,取下颌骨进行软X线摄片、定点,运用图像分析仪测量线距。结果:下颌骨长度、下颌骨体长度实验组较对照组增长,实验组非咀嚼侧较咀嚼侧增长;髁状突高度实验组咀嚼侧与非咀嚼侧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喙突高度实验组咀嚼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咀嚼侧与非咀嚼侧、非咀嚼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下颌角高度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咀嚼侧与非咀嚼侧不同,咀嚼侧低于对照组,非咀嚼侧高于对照组。结论:偏侧咀嚼使下颌骨长度、下颌角的发育不对称,髁状突高度发育不足,提示偏侧咀嚼影响下颌骨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朱房勇  陈玉华  李国民  邹建明  李松 《重庆医学》2013,42(19):2191-2193,2197
目的建立年轻SD大鼠单侧髁突颈部截骨、骨折的动物模型,探讨应力改变明显致大鼠下颌骨髁突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时,下颌骨偏斜程度的变化。方法 72只雄性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3组,每组24只,建立大鼠单侧髁突颈部横行截骨、骨折的动物模型,观察截骨组、骨折组、对照组术后1、3、5、9周下颌骨偏斜程度的变化。结果截骨组、骨折组术后在4个时间点下颌骨均向手术侧偏斜,α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与骨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手术侧术后1周髁突区膨大,大量增生的软组织包裹。术后3周髁突头呈缩小趋势,术后5、9周髁突变窄而高。骨折组手术侧术后1周髁突呈圆柱状,见骨折线。术后3、5、9周,髁突圆柱状呈缩小趋势,但缩小程度不如截骨组手术侧。结论单侧髁突颈截骨相对骨折,影响下颌骨及髁突生长发育,但两组的下颌骨偏斜程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许跃  吴拓江  陈扬熙 《医学争鸣》2008,29(21):1941-1943
目的:通过建立下颌骨单侧前上牵引的大鼠动物模型模拟正畸颌间不对称牵引对成年颞下颌关节的影响,研究牵引力对双侧髁状突软骨下骨RANK配体(RANKL)和骨保护素(OPG)表达和比例关系的影响,并观察去除牵引力后的组织反应.方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在80只SD大鼠左侧下颌角与同侧颧弓前区置入镍钛拉簧,使左侧下颌骨受到前上方向的40 g持续牵引力,4 wk后拆除弹簧.实验动物分别在手术后和拆除弹簧的3,7,14,28 d处死,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双侧髁状突软骨下骨中RANKL/OPG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髁状突软骨下骨中RANKL和0PG共同表达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早期骨细胞中,对照组大鼠RANKL/OPG蛋白表达量(积分光密度)的比值为0.246±0.013.在外力加载或撤除的1 wk内,RANKL/OPG比值显著增加(P<0.01).实验大鼠加力侧和非加力侧RANKL/OPG比值无显著相关性(r=0.45,P0.01).结论:在40 g颌间不对称力作用下,双侧髁状突软骨下骨的改建活动均有增强.加力侧RANKL/OPG比值变化幅度大于非加力侧,而且对牵引力的反应更为迅速,撤除牵引力会导致口颌系统新的不平衡和骨吸收活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实验性大鼠骨质疏松症对颞下颌关节 (temporomandibularjiont,TMJ)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影响。方法 :2 0只 2 0周龄SD大鼠分为 2组 ,每组 10只。用去势方法诱导大鼠骨质疏松症作为实验组 ;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应用骨组织形态计量方法观察大鼠髁突软骨下骨结构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髁突软骨下骨小梁相对体积减小 ,平均宽度变薄 ,而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比与类骨质表面百分比比对照组均增加。结论 :实验性骨质疏松症大鼠髁突软骨下骨存在骨重建负平衡与高骨转换现象。这种变化可导致TMJ重建的改变 ,可能是引起TMJ退行性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创建一个下颌骨单侧前上牵引的大鼠动物模型,以模拟正畸治疗中不同大小的不对称牵引力的应用,并研究其颞下颌关节盘和髁状突受力后超微结构及组织学的改变?【方法】 120只3月龄SD大鼠参与实验,其中16只为对照组?10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重力组(120 g)和轻力组(40 g),并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在实验组大鼠左侧下颌角与同侧颧弓前区置入镍钛拉簧,使下颌骨受到前上方向的持续牵引力?在手术后3?7?14?28 d分组处死动物,每组13只大鼠?关节盘和髁状突进行扫描电镜检查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下颌骨偏移导致颞下颌关节改建的大鼠动物模型?实验组加力侧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学切片呈现了较明显的骨关节病改变,包括关节盘移位变形和软骨下骨的吸收等;而非加力侧骨改建?退行性变和骨关节病往往共存于关节内不同的区域?重力组髁状突的病理变化更为明显且持久? 【结论】 下颌骨单侧前上牵引的大鼠动物模型可以用于研究正畸不对称牵引力对成熟颞下颌关节的影响,也有助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病因学研究?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对成年关节的病理学改变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对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3(TIMP-3)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成年 Wistar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3 w 组、实验6 w组、实验去除刺激6 w 组(恢复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对3个实验组大鼠施加电击、制动、气候箱、食物诱惑等刺激,使大鼠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将各实验组大鼠分别于3 w、6 w 和刺激去除后6 w 处死;对照组同恢复组大鼠一起处死。取颞下颌关节标本制作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髁突软骨细胞 MMP-3和 TIMP-3的表达情况。结果4组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细胞中 MMP-3表达强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3 w 组和实验6 w 组 MMP-3的表达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4组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细胞中TIMP-3表达强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恢复组 TIMP-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MMP-3和 TIMP-3分别在实验3 w、6 w 组和恢复组高表达,MMP-3和 TIMP-3表达平衡可能是应激影响髁突软骨的途径之一,合理调控该平衡可能会阻断应激对软骨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erbst功能矫治器引导成年大鼠下颌前伸,对其髁状突组织中Ⅲ型胶原表达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明确Herbst矫治器对成年大鼠髁状突组织改建的作用.方法 60只1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全天佩戴自制Herbst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对照组不佩戴矫治器.于时间点3、7、14、21和30 d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取右侧髁状突组织,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髁状突中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髁突软骨Ⅲ型胶原表达较低;3 d实验组髁突后部Ⅲ型胶原表达较相应对照组强(P〈0.05),其余各实验组均明显强于相应对照组(P〈0.01).实验组Ⅲ型胶原在30 d时表达最强.结论 Herbst矫治器能够诱导成年大鼠髁状突发生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和分析下颌骨颏部骨折联合双侧髁突囊内骨折的致伤机制,提高此类骨折的预防和诊断水平。方法: 获取1名下颌骨发育正常、无第三磨牙、无颞下颌关节病史的青年男性的颌面部CT和颞下颌关节MRI数据,通过Mimics和ANSY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采取不同角度的外力作用于下颌骨颏部,分析下颌骨及髁突关节面的应力分布。同时,比较有无关节盘、咬合与非咬合状态下下颌骨的应力分布差异。结果: 准确建立了包含颞下颌关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当外力作用于下颌骨颏部时,髁突、升支前缘及颏部受力区是主要的应力集中区,其中应力最大值位于髁突顶部。随着外力方向与水平面夹角由0°逐渐增大直至60°,下颌骨上的应力由分散逐渐集中至颏部与双侧髁突三个部位;超过60°时,应力又出现分散的趋势。当对关节盘进行模拟后,髁突关节面及髁颈部的应力分布明显减小。与非咬合状态相比,咬合状态下下颌骨上的应力集中于咬合面,而其他部位无明显的应力分布。结论: 外力方向与水平面呈60°时,应力分布主要集中于颏部及双侧髁突顶部,即三点骨折发生的部位;在下颌骨颏部受力过程中,关节盘的存在以及稳定的咬合状态下,髁突部位(包括颈部和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口腔全颌曲面断层片测量分析发育正常的、发育性下颌偏斜畸形患者下颌骨硬组织的特征性变化。方法选择成人颞颌关节病变患者78例,正常无颞颌关节病患者115例,比较颞颌关节病变患者、正常无颞颌关节病患者的左右两侧在垂直向上线距、角度的差异。结果颞颌关节病的下颌骨双侧在垂直方向上的线距测量和角度测量均出现明显的不对称,髁状突前后径、下颌骨升支高度、髁状突至下颌平面高度、下颌角点成角、髁突顶点成角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无颞颌关节病变的双侧对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骨不对称发育是引起颞颌关节病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创建一个下颌骨单侧前上牵引的大鼠动物模型,以模拟正畸治疗中不同大小的不对称牵引力的应用,并研究其颢下颌关节盘和髁状突受力后超微结构及组织学的改变。【方法】120只3月龄SD大鼠参与实验,其中16只为对照组。10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重力组(120g)和轻力组(40g),并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在实验组大鼠左侧下颌角与同侧颧弓前区置入镍钛拉簧,使下颌骨受到前上方向的持续牵引力。在手术后3、7、14、28d分组处死动物,每组13只大鼠。关节盘和髁状突进行扫描电镜检查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本实验成功建立了下颌骨偏移导致颞下颌关节改建的大鼠动物模型。实验组加力侧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学切片呈现了较明显的骨关节病改变,包括关节盘移位变形和软骨下骨的吸收等;而非加力侧骨改建、退行性变和骨关节病往往共存于关节内不同的区域。重力组髁状突的病理变化更为明显且持久。【结论】下颌骨单侧前上牵引的大鼠动物模型可以用于研究正畸不对称牵引力对成熟颞下颌关节的影响,也有助于颢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病因学研究。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对成年关节的病理学改变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大鼠髁突颈部骨折模型,研究髁突骨折对大鼠下颌骨及髁突生长的影响.方法 用眼科剪造成雄性SD大鼠单侧髁突颈部横形骨折,以其对侧、非手术组及假手术组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1、3、5、9周处死SD大鼠,行下颌骨及髁突的测量和影像学观察.结果骨折后患侧下颌升支高度、下颌体长度、下颌体宽度及髁突均较健侧及非手术侧小,髁突形态改变.结论 动物模型具备良好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髁突颈骨折后,应力改变对下颌骨和髁突的生长具有影响,可导致健、患侧下颌骨及髁突的不对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评价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不同类型下颌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下颌骨缺损行游离腓骨瓣重建的病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年且无肿瘤复发。按术前是否行数字化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HCL分类法将下颌骨缺损分为H、L、LCL型缺损,其中实验组H型缺损8例,L型缺损9例,LCL型缺损7例;对照组 H 型缺损 5 例,L 型缺损 10 例,LCL 型缺损 9 例。追踪随访两组患者,获得腓骨重建后的下颌骨 CT,采用 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等软件构建出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设置约束及载荷条件,得出应力分布结果,采用SPSS23.0软件对两组的应力分布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后应力主要集中在双侧髁突颈部、下颌升支前后缘及腓骨后端与下颌骨连接处,下颌骨缺损越多,健侧髁突的应力越大。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患侧髁突颈、移植腓骨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对照组,而健侧下颌角应力值较对照组有所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侧髁突颈较对照组最大应力值小,在患侧髁状突区、双侧下颌角区及腓骨区均较对照组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精确性,达到了均匀下颌骨应力分布的效果,为下颌骨修复重建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