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诊 ,对脾胃病学术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由于它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意义 ,对后世脾胃病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近 10年来 ,已广泛开展临床研究 ,扩大仲景方的应用范围 ,以探讨其规律性。现将其近 10年以来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1 脾胃病症分类研究脾胃病首载于《黄帝内经》 ,以后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和发展 ,但以张仲景的《伤寒论》内容较丰富。近10年来通过深入研究文献 ,反复临床实践 ,对脾胃病症分类进一步深化。以搜集的资料看 ,多数学者认为《伤寒论》中脾胃病症分类主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治疗痹病的理、法、方、药体现了他重视调和营卫的思想,他使得《内经》论述的营卫失调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因素的理论得以临证实践,调和营卫作为治疗痹病的思路也被后世医家不断继承和发展,本文是从《内经》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仲景重视调和营卫治疗痹病的思想,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桂枝汤出自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主治外感表虚之证。随着后世医家对桂枝汤的推演发挥,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前人用其治疗皮肤病也不乏先例。笔者就桂枝汤在损容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中、西医理论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脾胃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书中详细记载了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病相关症状、以及人们应当如何顾护脾胃等内容。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思想,亦重视脾胃理论,并进一步发展。经统计,在《伤寒杂病论》中大量篇幅都是有关脾胃病的论述,其中许多方剂亦可用于治疗各种脾胃病。兹就《伤寒杂病论》对脾胃病的认识,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诊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的宗旨贯穿于《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通篇。本文拟从配伍、服法、瘥后、禁忌等多方面对《伤寒论》保胃气之学术思想进行整理归纳,并简单列举后世对保胃气学术思想的继承发展。蔡辉教授将保胃气学术思想应用于风湿病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因而得出调理脾胃是风湿病的重要治则之一。  相似文献   

6.
田勇  王晓岚  胡满香 《河北中医》2005,27(5):356-356
自《内经》提出“人以胃气为本”之说,脾胃的重要性在中医学治疗思想体系中已得以建立,经后世张仲景承气在胃,李东垣升阳在脾、甘寒益胃、甘温健脾、苦寒降逆在胃、诸虚皆由脾胃等诸说的进一步的发展充实,使“脾为后天之本”的思想深入医者之心,调补后天安五脏法也为广大医者所青睐。医家普遍认为脾胃病多由脾虚所致,故多用健脾益气之法。但是不详查病机,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近15年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全方由辛开之半夏、干姜,苦降之黄芩、黄连,甘补之人参、炙甘草、大枣三组药物组成,主治寒热错杂之心下痞证,为调和脾胃阴阳之代表方剂。因其方药配伍精当,疗效卓著,故后世广泛用于各种消化道及其他疾病的治疗且每多效验,今将近15年临床、理论及实验研究情况概述如下。1理论探讨1.1半夏泻心汤刍议:历代不少医家根据《伤寒论》149条,轻易断定该方主治少阳误下,无形邪热内陷之痞证,然而,蒲正国认为此条并非半夏泻心汤之证。因为此条言“宜半夏泻心汤”,并非云“半夏泻心汤主之”。…  相似文献   

8.
对脾胃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基于《内经》,而独树于李东垣,发扬于诸医家。脾胃学说也是脏腑学说的一部分。《内经》从阴阳五行、脾主中土,论述脾胃在功能上主纳、化饮食五味、输布营养精微、升清降浊、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皆赖以养,阐明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原理,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难经》提出了脾统血的功能,立肝病先治脾的治未病思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治脾胃,首分虚  相似文献   

9.
桂枝汤由医圣张仲景所创,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有"阳旦汤"之名。在《伤寒论》113首方中,应用桂枝汤随证加减共70方,约占63%。桂枝汤临床应用颇为广泛,疗效卓著。柯琴云:"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鉴于其调和营卫、气血、阴阳的作用,被仲景及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不仅用于外感疾病,而且加减应用于内伤杂病,并在其主治范围上不断扩充。本文主要从伤寒论原文探讨张仲景《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四逆散一方系张仲景所创,载于其所著之《伤寒论》,为后世医家治疗肝脾不调的常用方剂。笔者曾用本方治疗下述病证,疗效较满意。现简介如下。一、胃脘痛本病分为脾胃虚寒与肝气犯胃两个类型。四逆散适用于肝气犯胃这一类型。肝气犯胃又可细分为:  相似文献   

11.
脾胃学说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焦树德 《河北中医》2004,26(7):485-488
脾与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脾为“中央土 ,以灌四傍”。《素问·五藏别论》又说 :“胃者 ,水谷之海 ,六府之大源也。”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 ,向为医家所重视 ,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书中皆有论述。到了南宋时代 ,医学名家李东垣深研《内经》理论 ,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 ,写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医学论著———《脾胃论》 ,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 ,为中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今遵《内经》和李东垣关于脾胃的论述 ,结合后世诸家之说 ,谈谈笔者在临床上…  相似文献   

12.
<正>汗法,冠八法之首。《内经》有论,后世医家均有发展,至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论述渐臻完善,不仅发扬了《内经》汗法理论,而且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理、法、方、药俱全,开创了后世辩证论治的先河,《伤寒论》汗法沿用至今,仍为医家所重视。今不揣陋漏,少议一二,望釜正。  相似文献   

13.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著作中,张仲景将《内经》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气机升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笔者通过分析张仲景的三泻心汤,运用其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体现了张仲景重视脾胃气机升降的学术思想,将其治法特点运用于临床,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华明柳  龚晓燕  黄金玲 《河南中医》2014,(11):2075-2076
《伤寒论》中重视脾胃的思想贯穿全书,且联系临床实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脾胃思想,把重脾胃的思想拓展到临床治疗的多个环节,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益处,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至今仍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中医脾胃学说之起源,论述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对脾胃的重视及脾胃与六经病之间的联系,并将该书中调理脾胃之法总结为温补脾胃、清热生津益胃、调理寒热、温阳化饮、通腑攻下、肝脾并调、益火生土、清热利湿、顾护胃气,这些思想对后世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广泛而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五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均为主治"痞证"之剂。现代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临床运用,使五泻心汤治疗范围进一步发展。就近5年五泻心汤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王章林  黄海  郭明章 《新中医》2020,52(20):161-163
张仲景临证辨治心系疾病,不仅直接纠正心脏本脏的异常病理状态,并依据《黄帝内经》心脾相关思想的指导,开创了从脾胃论治中医心病的先河,灵活采用温中助阳、和胃行气、清泄湿热、温胃化饮、滋养心脾、甘温建中等治法,选取人参汤、橘枳姜汤、栀子大黄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甘麦大枣汤、小建中汤等调节脾胃功能的方剂来治疗心病,另辟蹊径,为后世医家辨治中医心系疾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罗萍 《江西中医药》2007,38(12):14-15
张仲景在《伤寒论》阳明篇中论述须有"胃中燥,大便必硬"、"大便难"、"胃中有燥屎五六枚"等才能用承气汤.后世医家大多遵守张仲景,对承气汤的适应证认为须有大便硬结不通或通而不爽的腑实见证,而对阳明无形热盛无便秘者多不用承气汤攻下.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逐邪勿拘结粪",认为承气汤是"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强调要早下,勿拘"下不厌迟"之说.此理论在继承张仲景攻下法基础上,补充和发展了下法的运用范围,且对现今急性热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寒热并用调和脾胃的法则,首见张仲景《伤寒论》一书,并为后世广泛运用,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人参大黄汤等则是其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20.
《临证指南医案》中直接应用《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近70首,明确提出循仲景法者上百处。叶天士在汲取仲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汲取了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分治更加细化;叶天士认为,"胃为阳土,宜凉宜润",且"阳明阳土,非阴柔不肯协和",故叶天士反对妄用味苦性寒之品,而多施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通补阳明是叶天士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是指通过顺达胃气,补中寓通的治胃之法,使胃气下行,达到通降胃气的目的,叶天士通补阳明的思想主要受张仲景大半夏汤影响;叶天士将仲景的理论进一步发挥,提出了"久痛入络""久积入络",治疗方面,在仲景活血化瘀通络的基础上,提出了"非辛香无以入络""病在脉络,为之辛香以开通"的观点,确立了以"辛香通络"为主的治疗大法;叶天士承仲景之说,知肝病易横传犯脾,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木横逆,胃土必伤",常肝脾同治。叶天士继承仲景的脾胃学说,并汲取后世医家的思想,在脾胃分治、固护胃阴、通补阳明、辛通胃络及调理肝木等方面均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