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年轻育龄期EC患者相对少见,但随着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的逐渐上升,以及现代生活习惯的改变,EC出现明显年轻化趋势。EC的标准治疗方案使得女性永久性失去生育功能以及绝经前女性提前进入更年期,严重影响年轻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年轻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或保留卵巢功能的治疗方案逐渐受到重视。现有的保留生育功能方案主要有:孕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二甲双胍等药物治疗以及宫腔镜下EC病灶切除术。多项研究已经证实,肥胖与EC发生发展相关,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期间体质量管理同样也至关重要。现就年轻EC女性保留生育及卵巢功能治疗以及治疗期间体质量管理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推迟,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比例将会逐步升高。考虑到多数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肿瘤分化程度好、病变局限和对孕激素治疗有效等特点,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式逐渐受到重视。文章就此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的升高,如何对有保留生育功能要求的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制定个体化诊疗计划,从而提高保留生育力疗效,降低相应并发症或疾病进展风险是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就早期年轻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评估和治疗方案选择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简称“保育”)治疗,已经由规范化诊治进入到个体化治疗的时代。对于超出现有适应证的患者,需要探究其保育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方案。影像、宫腔镜和病理,是评估病情和判断疗效的重要手段。治疗方案包括孕激素方案、非孕激素方案、联合用药方案等,需根据患者情况具体选择。助孕时机和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究。随访管理对于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多数发生在绝经后女性。传统治疗方法切除了全子宫及双附件,使患者丧失生育功能。目前,文献报道了较多关于子宫内膜癌保守治疗成功的案例,使得年轻的早期患者保留了生育功能。但保留子宫存在肿瘤复发的风险。且药物的剂量、治疗时间,患者的入选标准、随访等尚未达成共识。现就保守治疗的可行性及这些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保留功能治疗,包括未生育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和年轻患者保留卵巢内分泌功能治疗,是近年来子宫内膜癌治疗方面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必要性、病例选择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讨论。1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必要性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国内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但是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发病率在不断升高,并且随着宫颈癌筛查及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合并卵巢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从而对年轻早期内膜癌患者保留卵巢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回顾2005年1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238例≤45岁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卵巢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并随访了37例保留单侧或双侧附件的患者。结果:13例(5.5%)患者合并卵巢恶性肿瘤,其中8例(3.4%)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5例(2.1%)为原发双癌。多因素分析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按危险强度排列为组织学类型、宫颈受累、血清CA125水平及卵巢包块大小;而原发双癌的危险因素仅为卵巢包块大小。对37例保留单侧或双侧附件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7±12.4个月(6~57个月),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5.5%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合并卵巢恶性肿瘤,保留其卵巢具有很大风险,对有强烈愿望保留卵巢的年轻患者必须进行充分的术前及术中评估,全面的医患沟通及术后随访亦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8.
最新发布的《CA CANCER J CLIN》报道称,2019年美国有70余万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有超过5万的新发病例。子宫内膜癌已成为美国发病率排名第二的妇科肿瘤,仅次于乳腺癌[1]。随着经济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育年龄延迟,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据最新一期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我国2015年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前10位,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3.88%,这一数据也较2014年的3.79%有所上升。城市地区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1.35/10万,高于农村地区;在上海,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已超过子宫颈癌[2]。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相似文献   

9.
        最新发布的《CA CANCER J CLIN》报道称,2019年美国有70余万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有超过5万的新发病例。子宫内膜癌已成为美国发病率排名第二的妇科肿瘤,仅次于乳腺癌[1]。随着经济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育年龄延迟,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据最新一期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我国2015年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前10位,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3.88%,这一数据也较2014年的3.79%有所上升。城市地区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1.35/10万,高于农村地区;在上海,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已超过子宫颈癌[2]。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5%发生在40岁以下的妇女,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强烈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生育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症状(月经异常)出现早,多为早期、分化程度好、且多数为性激素依赖型,预后较好。现已有早期子宫内膜癌采用保守手术及激素(通常为孕激素)治疗成功且保留生育功能、成功分娩的报道,现就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腺肌病癌变临床罕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依靠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其治疗多依据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预后尚不清楚。报告了1例57岁因绝经后阴道出血就诊的女性患者,彩色超声提示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厚9 mm,诊断性刮宫病理提示子宫内膜样腺癌,进一步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术,术后病理提示子宫内膜腺癌合并子宫腺肌病癌变。术后诊断为子宫内膜癌Ⅰa期合并子宫腺肌病癌变,术后定期随访,未见复发征象。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EC)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对年轻未生育的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来说,保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传统保守治疗药物包括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和芳香化酶抑制剂(AIs)等。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孕激素治疗是年轻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新型治疗方式,在缓解率、妊娠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等方面优于传统保守治疗,但目前关于手术操作及术后激素治疗尚无统一标准。肥胖EC患者应治疗肥胖以降低复发风险,其中以减重手术效果最为显著、持久。现已证实减重手术对体质量指数(BMI)≥35 kg/m2的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是有效干预。建议BMI≥35 kg/m2或BMI≥30 kg/m2且合并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的年轻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若经非手术治疗肥胖疗效不佳,可考虑以减重手术作为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孕激素治疗40岁以下高分化、早期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6年至2004年以孕激素治疗作为初次治疗的6例 40岁以下的高分化、早期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同时检索近10年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发现相关病例56例,对以上两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6例患者中,4例孕激素治疗有效,2例无效者行手术治疗.4例有效者中,2例分别于治疗后10个月和12个月出现复发而行手术治疗,故共有4例行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均未发现子宫外转移.6例患者随访至今均无瘤生存.文献报道的56例患者中,46例孕激素治疗有效,其中11例复发者中7例再次采用孕激素治疗,且5例再次获得完全缓解.此56例中,共有16例行手术治疗,15例无瘤生存,1例术后出现盆腔复发.本组6例患者治疗后无妊娠和分娩;文献报道的56例患者中,共有41次妊娠,并分娩40个婴儿,其中双胎4例,三胎2例.结论孕激素治疗40岁以下高分化、早期子宫内膜腺癌我们的经验尚少,虽难作评价,但国内外文献报道是安全可行的,并可达到妊娠和分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虽然子宫内膜癌大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但也有约25%的患者发生于绝经前,其中40岁以下患者占3%~14%。然而,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手术疗法使年轻患者失去了生育机会及卵巢内分泌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为了满足年轻患者保留生育能力的强烈愿望,长期应用大剂量孕激素的保守疗法成为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法。但是部分患者在治疗的不同时期出现孕激素拮抗现象,降低了激素治疗的效果,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癌的孕激素拮抗及增敏机制,对提高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疗效以及保留生殖内分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综述子宫内膜癌的孕激素拮抗机制及其增敏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年轻女性(年龄小于35岁)宫颈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目前肿瘤治疗原则是在延长生存期的同时不断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年轻的宫颈癌患者而言,生存质量成为其选择治疗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对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所以宫颈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日益成为医学界新的研究热点。现对近年来年轻女性患宫颈癌的病因、病理类型、临床特点及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对年轻宫颈癌患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绝经后慢性子宫内翻是一种罕见病,报告1例老年女性因子宫内膜腺肉瘤导致子宫内翻,继发感染、尿潴留及静脉血栓栓塞的病例。患者因绝经后阴道出血就诊,期间发现肿物自阴道逐步脱出,经专科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考虑是继发于宫底肿物的慢性完全性子宫内翻。病程中患者先后出现感染、尿潴留及左下肢全程静脉血栓栓塞。经多学科会诊,最终于椎管内麻醉下行经腹会阴联合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子宫内膜腺肉瘤,临床拟诊ⅠA期,患者拒绝再分期手术及辅助治疗,术后随访2年无新发肿物。针对该类罕见疾病,结合超声及盆腔磁共振成像典型征象可尽早明确诊断,其治疗需针对原发肿瘤、继发于内翻子宫的并发症及患者自身合并症,制定个体化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以手术联合放、化疗为标准治疗方式;部分渴望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可经咨询后行保守治疗,待生育后进行手术。1983年,Bockman提出子宫内膜癌临床分型,将其分为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和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1994年,Poulsen将子宫内膜癌按组织病理学分为腺癌、浆液性腺癌、黏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混合性癌和未分化癌;2013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根据不同突变方式和拷贝数将子宫内膜癌分为4种,即POLE(DNA polymerase epsilon)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型、低拷贝数型和高拷贝数型。该分子分型对不同亚型患者的精准化治疗与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子宫内膜癌的3种分型的优势与局限性及其临床意义。子宫内膜癌分型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理解其预后的个体差异,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为精准医疗时代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癌症发病的年轻化,患有子宫内膜癌的育龄期女性越来越多。为了保留生育能力,大部分患者倾向于保守治疗。故而众多研究者提出了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保守治疗方案,并在临床上进行了小样本研究。传统治疗以口服大剂量孕激素为主,然而多数口服孕激素治疗的患者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节育系统通过局部作用于子宫内膜,可减少大量孕激素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宫腔镜能够精准切除病灶,保护正常子宫内膜,相对降低了发生不孕、流产风险。二甲双胍的抗肿瘤作用能增加孕激素的有效率。通过综述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癌各种保守治疗后的缓解率、复发率和妊娠结局,为临床上在治疗前对每位患者的自身因素及疾病特点进行评估,以采取对患者最有益的治疗方案及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Study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whether endometrial ab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r delayed diagnosis of endometrial cancer compared with medical management of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DesignMulti-center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anadian Task Force classification II-2).SettingThe study was performed using data from The Health Improvement Network, a representativ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of patients in 495 outpatient general practitioner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Kingdom.PatientsWomen aged >25 years with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diagnosed between June 1994 and September 2010.InterventionsEndometrial ablation, medical management, or both.Measurements and Main ResultsA total of 234 721 women met study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4776 of whom underwent endometrial ablation and the remaining 229 945 received medical management. Cox models compared endometrial cancer rates between ablation and medical management groups using hazard ratios. To investigate a possible diagnostic delay, the median time from bleeding diagnosis to endometrial cancer diagnosis in women in whom endometrial cancer developed was compared using the Mann-Whitney U test. All statistical tests were 2-tailed, with α = .05. During a median observation period of 4.07 years (interquartile range [IQR], 1.88–7.17), endometrial cancer developed in 3 women in the ablation group and 601 women in the medical management group (ablation hazard ratio, 0.4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15–1.40; p = .17). Median time to diagnosis was 237 in the ablation group, and 299 days in the medical management group (ablation IQR, 155–1350; medical management IQR, 144–1133.5; p = .99). Adjusted and sensitivity analyses did not change the results.ConclusionsNo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endometrial cancer rates, and there was no delay in diagnosis when comparing endometrial ablation vs medical management.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evious ablation exposure on histology or cancer stage at manifestation of endometrial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