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督脉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就其作用机制而言,督脉为"阳脉之海",统全身阳经气血,可通过调节足阳明胃经经气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结合西医学认识,督脉"贯脊",为脊柱的体表投影,并在深部与脊髓神经紧密联系,以神经冲动对脑内的高级中枢进行调节,使交感与副交感神经恢复动态平衡,从而恢复对消化系统功能的调节。近年从督脉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具体治疗方法主要有单纯针刺、针刺联合整脊、针药结合、埋线等。从督脉论治胃食管反流病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样本量小、随机方法不严格、无统一规范等问题。参考文献51篇。  相似文献   

2.
导师马文辉师承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学术思想,在临床辨治胃食管反流病中善用"局部证治观",通过应运用局部病系统疗法和局部病局部整体双关疗法,以"协调整体,突出局部",从而达到防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或肺所致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目前多采用脏腑辨证,其基本病机概括为肝胆失于疏泄、胃气上逆,与肺、肾、心三脏失调相关。六经辨证包含脏腑、经络、时空等概念,以六经辨病乃执万病之牛耳。六经病辨证关键,在于辨别六经"开阖枢",重视脾主四维枢机、少阳阳枢、少阴阴枢对六经"开阖枢"影响。临证当以六经"开阖枢"枢机,和脾胃枢机、肝肺枢机、肺肾枢机、心肾枢机,即以枢调枢,天地和而泰,则胃食管反流病自愈。本文从六经三阴三阳"开阖枢"以枢调枢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论治。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2):269-270
胃食管反流病与"肝脾胃"相关,临床多从肝脾论治,部分患者效果不甚理想,且复发率较高,采用肃降肺气的方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一定疗效。脏腑理论方面:"肺者,气之本",肺居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肺胃之气皆以下降为和,并相互影响。胃气不降可致肺气上逆,肺气上逆也可促使胃气上逆。经络循行方面:肺经起于"中焦",又"还循胃口",故与"胃"关系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必然互相影响。经脉主病方面:《脉书·十一脉》记载:"其病:心痛,心烦而噫。诸病此物者,皆灸臂泰阴脉"。故从"肺"论治胃食管反流病有脏腑和经络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马万千主任医师认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主要与情志失遂,肝失疏泄,气滞化热犯胃,胃气上逆,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浊邪内生,浊邪随气逆上泛;认为本病病位在食管,与肝、胆、脾、胃等脏腑有关。胃气上逆,浊邪上泛是病机关键。马万千主任医师根据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内镜下无食管黏膜损害的病理特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以"降逆"为切入点,治以"降逆疏肝、清热化浊"大法,强调"肝脾同调,脾胃同治",多采用降逆疏肝,肝脾同调、清热化浊,脾胃同治、寒热并用,升降同调等治法,自拟降逆清热化浊方多有效验。  相似文献   

6.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以剑突下烧灼感、烧灼样疼痛、泛酸或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在食管或胃肠道激素等因素作用下,导致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幽门括约肌关闭功能不全,胃液中的胃酸、胃蛋白酶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从而引起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本病相当于中医学"食管痹",亦属于"吞酸"、"胸痹"、"胃脘痛"、"反酸"、"噎膈"、"嘈杂"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乃因肝胃不和,气瘀互结于食管,胃之通降受阻所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2005年11月-2007年6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2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回顾古今相关文献,特别是近些年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共识意见,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从病名、病机、诊断、证型、治疗目标、诊治流程6个方面对《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进行探讨。认为中医也应当使用"胃食管反流病"作为统一病名,正确理解反酸的发生机制尤为重要;建议发挥中医药试验性治疗及针灸穴位探查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作用,临诊之时首分有无典型反流症状,再结合兼症、舌脉进行辨证;以"治反"为主要策略,以治病求本为治疗原则。同时,重新勾勒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流程图,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 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以及咽喉、气管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的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中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及辨证论治述要如下。1对胃食管反流病病证范畴的认识胃食管反流病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无相应的病名,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其命名为"食管瘅",与胃食管反流病之反流性食管炎相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肺炎是食管鳞癌放疗后常见并发症,徐荷芬教授认为本病病因多责之忧郁忿怒、酒食不节、过劳伤形等,病机紧扣"热毒侵袭,气阴两伤",病性总属本虚标实,临证常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治疗大法,创制"养阴清肺解毒方",并结合心理疏导治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为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治疗存在诸多难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然而由于脾胃病的专科特性,传统八纲辨证已不能完全适应脾胃病临床辨治需求。脾胃病辨证"新八纲"即"脏腑、虚实、气血、寒热",是基于董建华院士"通降论"学术思想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建而来。其以辨脾胃脏腑、气血为中心,结合寒热、虚实的发病特点和机体状态,是对传统八纲辨证的进一步细化,是"通降论"之理的具体落实,为脾胃病的诊疗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学指导。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上,以"通降论"为理论指导、"新八纲"为辨治纲要,通过辨脏腑以明确发病病位,辨虚实以明确病证特性,辨气血以明确在气在血,辨寒热以明确机体状态,基于此指导遣方用药,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将基于"新八纲"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证思路和具体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症候多样、病机复杂,存在多脏腑偏颇的复合病机。脾胃枢机升降失和在本病发病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脾胃枢机失和与心肾、肺肾、肝肺等脏腑枢机失和关系密切。故提出"以枢调枢"为治疗大法,通过五行藏象疗法"以象补藏"调和脏腑枢机以调衡脾胃枢机升降之用,即"以枢调枢",则脾胃气机升降有序,而致"气归于权衡"的生理常态,由此疾病虽成于枢机也可止于枢机,从而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谢晶日教授认为"郁"是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始动因素,并将其基本病机概括为"无郁不成酸",临证常用"解郁、通腑、降逆"三法,常以"煅四石"和左金丸作为基础用药,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刘万里教授主张诊疗胃食管反流病应重视中西医结合思维。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采取分期疗法,发作期以快速愈合炎症、缓解控制症状为治疗目标,此阶段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缓解期主要是巩固疗效、减少复发,中药为主、西药为辅。针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刘万里教授强调优化诊疗方案的重要性,找到中医干预胃食管反流病的切入点,发挥中医药"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等特色优势,可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15.
介绍傅志泉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傅志泉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当属中医"吐酸""嘈杂""反胃"的范畴。诊治上,强调寒热错杂、肝郁气滞、肝火犯胃、脾胃虚弱是该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上,主张以消痞调胃为治,理气和胃为要,清肝护胃取效,补气益胃建功等治法;选方用药上,惯用药对配伍,别有独到,效如桴鼓;并阐述了胃食管反流病诊治调护之经验,附验案分析一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目前西医药物治疗以抑酸、促动力为主。尽管抑酸力度增加,仍有相当部分患者临床效果欠佳,这部分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目前西医缺少有效应对措施。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历史悠久,疗效肯定,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笔者团队提出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不离"火热",然"火"分虚实。从虚火而论,可分为"阴火""相火""阴火相火相兼"三种情况,临床上针对上述三种情况辨证施方取得较好疗效,并从病案举例浅谈从虚火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与肝脏在经络循行、生理功能、病例变换等方面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主要因素,把握"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围绕治肝可以安胃的原则,以气机通畅为先,以升降平衡为目的。  相似文献   

18.
<正>"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谢晶日教授临床十分注重腑气通降,认为腑气通降是人体脏腑气机活动的重要保障,脏腑气机调达则"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1])。若腑气失于通降可导致诸多系统疾病的发生、进展,如消化系统疾病之胃肠功能紊乱、胆囊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食管反流病、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肝性脑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之冠心病、高血压、脑出血,呼吸系统疾病之咳嗽、哮喘,神经系统疾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中的"寒热错杂",实属误解。在理论方面不存在寒热柔和,而是寒热同存不同位置。在临床中表现为上热下寒,且上热下寒以脾胃为中心,胃以上表现为热证,脾以下为寒证。胃痞其实本质是虚寒,逆热为标。上热下寒的表现,上热多表现为口腔溃疡、反酸、烧心感、食管烧灼感(胸中热)、背热、心烦、呕吐、嗳气;下寒多表现为小腹寒、腹泻、下肢关节冷;中间以胃部有堵塞感(痞证)。半夏泻心汤主治在现代医学上多与胃食管反流、胃溃疡、慢性胃炎、口腔溃疡等消化道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20.
国家级名老中医尤松鑫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善从"通"字立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尤老认为本病因肝郁脾虚、肺闭肾虚、肠燥津枯等"不通"致"邪在胆,逆在胃",故治疗以利胆和胃为主,佐以疏肝健脾、宣肺固肾、润肠通腑之法。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