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妊娠结局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最常见的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妊娠高血压疾病(PIH)和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GT患者不需特殊治疗,PIH及ITP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疗,术前血小板<50×109/L可输浓缩血小板。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治疗上应视不同的病因、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分娩方式取决于血小板水平及产科相关情况,当血小板<50×109/L或合并产科情况时,可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2.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及妊娠结局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寻找其最佳的处理方法以促成良好妊娠结局。方法收集北京市垂杨柳医院2000-2008年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例49例,对其发生的病因、处理方法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21例(42.8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3例(26.5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7例(14.29%),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4.08%),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例(4.08%),病因不明4例(8.16%)。有剖宫产指征的27例行剖宫产术结束妊娠,其余22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1例,产后出血率2.04%。胎死宫内2例。新生儿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者4例。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妊娠期孕妇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类型。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在术前和分娩前若能及时补充新鲜血及血小板,使血小板计数≥50×109/L以上者,无产科手术指征可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3.
李肃 《中国保健》2006,14(8):52-53
目的探讨妊娠和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于我院收治的10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治疗方法为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血小板计数<50×109/L者于分娩前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制剂.剖宫产69例,阴道分娩35例,产后出血≥500ml者13例,产后出血发生率12.5%.胎死宫内3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7例.结论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妊娠和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2007年收住入院的51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C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中的HELLP综合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视不同原因、血小板减少的轻重及产科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及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围产期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院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发病率为0.89%,105例患者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占56.1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占25.71%,GT趋向于妊娠中晚期发病,而ITP趋向于妊娠早、中期;剖宫产率(67.61%)明显高于同期住院分娩的产妇(4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剖宫产前血小板<70×109/L在激素治疗或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70×109/L情况下在椎管内麻醉腰麻下剖宫产,未见不良反应。结论:GT和妊娠合并ITP是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孕期常无需特殊处理,分娩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血小板计数及产科指征,对于血小板计数>70×109/L的孕妇选择椎管内麻醉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付思明 《中国保健》2007,15(7):34-35
目的进一步了解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006年4年间的2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程度分为A、B、C三组.结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18例,占69.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例,占19.2%,妊娠期高血压病3例,占11.6%.C组的产后出血量明显高于A组及B组,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的类型,妊娠期及分晚期的出血量与血小板的数量呈负相关.提示在妊娠中、晚期血小板数量少于50×109 /L应与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7.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常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可分为妊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本文将我院两年来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27例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和相关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和相关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7年我院和市妇幼保健医院112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结果112例中,30例依据骨穿或血小板抗体检查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妊娠,20例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2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妊娠,2例为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其余为临床疑似ITP合并妊娠。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或输注血小板的例数为80例。112例中剖宫产96例,阴道分娩16例,产后大出血6例。6例新生儿出现血小板减低,但无出血征象。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以ITP合并妊娠多见,当血小板持续下降或≤50×109/L,应行骨髓穿刺及血小板抗体检查,并给予相应治疗。分娩方式取决于血小板水平及产科相关情况,血小板极低时,可在补充血小板后或在血源充足的情况下行剖宫产。不主张预防性治疗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9.
刘丽丽  张云  陈晓霞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0):1993-199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处理等情况.[方法]选取我院1997年1月~2007年8月间就诊的5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主要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对血小板计数<20×109/L患者短期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有出血倾向或分娩、剖宫产前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输入血小板制剂等,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妊娠期常见的合并症,明确病因、对因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收集6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相关处理措施。结果 66例患者中,单纯妊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47例(71.2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3例(19.7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6.06%),肝功能异常1例(1.52%)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1.52%)。12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中,7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8.33%),3例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00%)。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47例,其中剖宫产者产前平均血小板值低于50×109/L,平均出血量300 mL,阴道分娩者平均血小板值高于60×109/L,平均出血量200 mL;未见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或死亡发生。结论 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引起的围产期疾病,应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分娩方式应根据血小板及母儿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617例,分析血小板减少的不同病因和血小板降低的不同程度对母儿结局的影响。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主要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先兆子痫(PE)、HELLP综合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按照上述五种病因分为五组患者,其年龄、住院天数、分娩孕周、孕次、产次及孕前BMI、血小板最低值、首次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孕周及血小板最低值出现孕周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患者的早产率、胎死宫内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出生5分钟Apgar评分及新生儿体重等妊娠结局存在组间差异(P<0.05)。依血小板降低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随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增加,三组间剖宫产率、早产率、死产率、产后出血率、贫血率、输血小板治疗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其余病理性血小板减少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母婴的安全,尤其HELLP综合征及DIC。血小板计数<50×109/L对不良妊娠结局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妊娠期的监护和处理.方法对13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单纯由妊娠引起血小板减少94例(72.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引起12例(9.2%),合并肝脏疾病11例(8.5%),重度妊高征引起10例,先兆子痫4例,(共占10.8%), Rh血型不合及病毒感染各1例(各占0.8%).血小板减少出现最早孕周为17+4周,<28周出现37例(28.5%),>28周出现93例(71.5%),3/4左右孕妇血小板减少出现在妊娠晚期.对血小板(5万u者用强的松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同时考虑剖宫产.产后出血率为2.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2例,头颅血肿1例.63例PT患者在产后1周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在妊娠晚期,妊娠期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有合并症的血小板减少程度严重,大多<7万u,半数ITP有临床症状.糖皮质激素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术前血小板仍<5万u可输注浓缩血小板.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不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母亲合并ITP时,新生儿可能血小板减少.1/2患者血小板在产后1周左右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诊断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首发血小板减少的孕妇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分布、发病时间、血小板减少程度、分娩方式和产后出血以及产后恢复等情况。结果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 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 ,GT)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 ,ITP),分别占64.4%、26.1%。 GT主要发生于妊娠中、晚期,血小板倾向于轻、中度减少;轻度血小板减少患者主要采用阴道分娩或人工助产,产后出血率为3.5%,中度血小板减少者主要采用剖宫产,产后出血率为21.3%,患者于产后半年内恢复正常。 ITP主要发生于妊娠早、中期,血小板倾向于重度减少,患者主要采用剖宫产,产后出血率约为50%,57.4%患者于产后半年后仍未恢复。结论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为GT和ITP,两者在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发病时间、对分娩方式的选择、产后出血以及产后恢复情况上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及分娩方式。结果:79例病例中因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2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巨幼细胞性贫血8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其他血液或免疫性疾病13例。血小板水平减少至20×109/L以下者26例(32.91%),主要以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主,血小板水平减少在(20~50)×109/L之间33例,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为主。血小板水平在(50~100)×109/L之间20例,仍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为主。79例病例中,妊娠晚期终止59例,剖宫产51例,自然分娩8例;其中血小板水平减少至20×109/L以下者19例,剖宫产分娩者18例,血小板水平减少在(20~50)×109/L之间者23例,剖宫产分娩者22例(95.65%),血小板水平在(50~100)×109/L之间17例,剖宫产11例。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发病率为6.04%,其中以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为主要病因,其他病因还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ITP引起、其他血液或免疫性疾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血小板降低水平不同,其病因构成不同,重度血小板减少以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主,轻、中度血小板减少以PAT为主,剖宫产为主要分娩方式。随着血小板的增加,自然产的比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小板减少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2016年广元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GT)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将60例ITP孕妇分为3组,甲组PLT≤20×10~9/L,乙组(20~50)×10~9/L,丙组≥50×10~9/L,观察3组ITP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孕期首次PLT减少发生在孕24周内和PLT首次减少50×10~9/L是ITP独立预测指标;3组孕妇剖宫产率、自然分娩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产后出血率、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首次减少发生时间及减少计数可早期诊断妊娠合并ITP,但对围生儿结局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围产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7年1月~2005年1月妊娠合并ITP患者的临床处理经验。结果妊娠合并ITP患者63例,发生率为0.23%,其中妊娠高血压疾病12例,产后出血4例,早产4例,妊娠期糖尿病2例,糖耐量异常3例,前置胎盘1例,胎儿生长受限3例。阴道分娩21例,剖宫产32例,其中需孕期治疗54例,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31例,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13例,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悬液治疗10例,新生儿血小板减低3例,发生率为5.56%,均未发现新生儿颅内出血及其他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结论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血小板悬液是治疗妊娠合并ITP的理想方法,应加强对妊娠合并ITP的孕期监护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围产结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35例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孕妇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50例血小板计数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剖宫产率、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多数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对母婴有较大危害。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酌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输血小板等治疗,从而降低母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曾秀红 《中国卫生产业》2014,(2):133+135-133,135
目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7月—2013年6月间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孕妇63例,按血小板检测结果与临床、自觉症状、按入院时末梢血、血小板数值分成3组。结果观察3组诊治经过、血制品运用、分娩方式、血小板分布情况、产后出血、新生儿结果等。结论阴道分娩者杜绝产后出血极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60例PAT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血小板减少组(妊娠期检查发现2次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选择同期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60例正常孕妇纳入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麻醉方式、产前凝血功能、产时出血量及所产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并观察血小板减少组患者治疗情况、产后血小板恢复情况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孕妇年龄、分娩孕龄及初产妇与经产妇所占比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两组孕妇分娩方式及剖宫产时麻醉方式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9.40,42.57;P〈0.05)。血小板减少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并且其中剖宫产分娩者的麻醉方式以全身麻醉为主。血小板正常组分娩方式以阴道分娩为主,其中剖宫产分娩者的麻醉方式全部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②血小板减少组孕妇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时全身麻醉率均有随血小板减少程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x2=3.11,P=0.04;x2=17.51,P=0.00)。③两组孕妇产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阴道分娩及剖宫产产时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1.61,0.42,0.93,1.58;P〉0.05)。④两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60,1.206;P〉0.05)。⑤本组血小板减少组孕妇产前及产后未做特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