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极具复发性和侵袭性的良性疾病,严重影响育龄女性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是造成诊断延迟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疾病的进一步进展,EMs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损害和经济负担。目前,腹腔镜检查是确诊EMs的方法,但因其有创、手术并发症及费用昂贵等特点,限制了临床应用。探索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佳的生物标志物对于EMs的无创性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和稳定性,近年研究表明miRNA可作为EMs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早期识别有助于对患者的及时诊断和优化治疗。综述miRNA在EMs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妇科疾病,其具体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Ms是一种表观遗传学疾病,通过DNA甲基化和微小RNA(microRNA,miRNA)调控等参与EMs的发生发展。同源盒基因A10(HOXA10)是DNA甲基化靶向调控的基因之一,不仅在雌性生殖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其异常表达及异常甲基化模式与EMs发病及不孕密切相关。miRNA是一类由大约22个核苷酸组成的高度保守的非编码调控RNA,通过调控子宫内膜细胞黏附、侵袭及血管生成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影响着EMs,但其确切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研究发现HOXA10与miRNA在EMs患者中的表达存在相关性,miRNA能够异常调控HOXA10的表达进而促进EMs的发生发展。就HOXA10及相关miRNA在EMs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阐明EMs发病可能的分子机制及其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常见妇科疾病,其病因仍未清楚。预防EMs的发生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子宫内膜组织细胞迁移是EMs患者异位病灶形成的前提条件,调节子宫内膜细胞的迁移很可能会影响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病灶的形成。深入了解细胞迁移和EMs形成间的相关机制非常重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子宫内膜组织细胞迁移的研究方法以及正常人群和EMs患者子宫内膜组织细胞的迁移能力的差异及其可能机制等相关研究,以期为EMs的预防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外泌体是一种能够稳定存在于多种体液中的囊泡结构,参与许多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和信号调节,其携带的微小RNA(miRNA)和蛋白质等在很多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与多种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受到广泛关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具有侵袭性强、病变广泛和易复发等特点的疾病,外泌体作为重要的信号调节器与EMs的血管生成、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有关,在EMs的发生发展、继发病变和恶变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现就外泌体在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EM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包括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宫腔面以外的部位而引起的病症,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EMs虽然是一种良性慢性病变,却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在侵袭、新生血管生成、增殖、凋亡等诸多方面与恶性肿瘤有极大相似性。埃兹蛋白(EZRIN)作为一种胞膜细胞骨架蛋白,在肿瘤细胞的黏附、迁移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质膜和细胞骨架之间的交联剂,参与细胞的黏附和边缘波动,有助于细胞表面各种富含肌动蛋白的细胞结构的形成。综述EZRIN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肿瘤和各类妇科疾病中作用的相关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包括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宫腔面以外的部位而引起的病症,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EMs虽然是一种良性慢性病变,却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在侵袭、新生血管生成、增殖、凋亡等诸多方面与恶性肿瘤有极大相似性。埃兹蛋白(EZRIN)作为一种胞膜细胞骨架蛋白,在肿瘤细胞的黏附、迁移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质膜和细胞骨架之间的交联剂,参与细胞的黏附和边缘波动,有助于细胞表面各种富含肌动蛋白的细胞结构的形成。综述EZRIN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肿瘤和各类妇科疾病中作用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外的存在,是一种慢性的、激素依赖性的妇科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女性。虽然EMs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良性,但其在临床行为学上却表现为增生、浸润、复发等恶性肿瘤的特点。已有充分证据表明EMs可通过多种机制增加恶性转化的风险,但目前关于EMs发生恶性转化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表观遗传修饰不仅参与EMs的发生,而且在EMs恶性转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微小RNA(microRNAs,miRNAs)异常表达等。综述表观遗传学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ndometriosis associated ovarian cancer,EAOC)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寻找可能与EMs恶性转化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妇女的多发病,主要引起盆腔疼痛及不孕,近几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如同肿瘤的生长及复发,异位EMs病灶周围的血管化程度是影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转移和EMs病灶复发的重要因素,因此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成为了EMs治疗的新目标。近年来对VEGF-A在EMs中作用的相关研究,如VEGF-A作为EMs的诊断标志物、VEGF-A基因多态性、VEGF-A抑制剂用于EMs的治疗以及微小RNA(miRNA)对VEGF的表达调控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助于进一步揭示EMs的发病、病灶转移以及复发的机制,以便更准确地评估EMs病情的进展及复发。现综述近年来VEGF-A在EMs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免疫系统变化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病理生理学意义。在免疫反应中,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是体内介导先天性及获得性免疫反应发生的重要细胞之一。EMs患者体内DC数量变化及功能改变引起免疫反应出现异常或缺陷,进而导致异位病灶发生发展。综述有关DC在EMs发病机制中作用的近年文献发现,DC在异位和在位内膜及腹腔液中数量均发生变化,且其功能除抗原提呈能力改变外,还具有促血管和神经生成的作用。DC的各种变化在异位子宫内膜细胞黏附、种植、蔓延发展及免疫耐受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各种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将为预防和治疗EMs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许多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主要由巨噬细胞、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及异位内膜组织产生。细胞因子与子宫内膜细胞的黏附种植、进展侵袭密切相关,使机体免疫监视、辨认、破坏异位细胞的能力降低.同时可能助长其生长.对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将为EMs新理论的提出有所帮助。对其来源、与EMs发病机制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常见妇科疾病,其病因仍未清楚.预防EMs的发生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子宫内膜组织细胞迁移是EMs患者异位病灶形成的前提条件,调节子宫内膜细胞的迁移很可能会影响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病灶的形成.深人了解细胞迁移和EMs形成间的相关机制非常重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子宫内膜组织细胞迁移的研究方法以及正常人...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常见且影响广大育龄期女性的妇科良性疾病,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目前临床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难题.EMs有3种公认的病理类型,分别是腹膜型、卵巢型及深部浸润型.然而不论哪种病理类型,疼痛都是EMs患者最为突出的临床表现,包括经期腹痛、慢性盆腔痛及性交痛等不适,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并增加经济负...  相似文献   

12.
E-钙黏附素(E—cadhefin)是一种介导同种细胞间相互黏附的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参与形成和维护细胞间的连接,可促进旁分泌信号的传递.起信息传递和细胞稳定作用。黏着斑激酶(foeal adhesion kinase,FAK)是胞质酪氨酸激酶,被激活后引发细胞骨架蛋白和信号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从而介导细胞与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黏附,参与细胞多种生理功能及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E-钙黏附素和FAK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此对两者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EMs的发生发展机制.并为EMs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通常与慢性盆腔疼痛及不孕症有关,影响约10%~15%的育龄期妇女。近年免疫功能障碍已证明是子宫内膜碎片逆行后促进异位病灶生长的关键因素。EMs患者几乎所有的免疫细胞功能都发生了变化,例如T细胞反应性和NK细胞毒性降低;B细胞多克隆激活、抗体产生增加;腹腔单核细胞活化数量增加等。此外,EMs中存在的高雌激素环境以及雌激素受体亚型的异常分布也会影响免疫细胞的募集及功能。但是免疫功能异常是造成EMs的初始原因还是由于该疾病导致的结局尚存争议。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常发生于育龄期妇女,以盆腔疼痛和不孕为主要表现,严重困扰育龄期妇女的身心健康。近年研究发现EMs不仅可以引起不孕,还可以导致不良的妊娠结局。研究显示EMs患者在妊娠早期发生流产、异位妊娠的风险增加,在妊娠中晚期发生早产、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以及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增加,剖宫产分娩率增加。EMs与上述不良妊娠结局有关,其导致不孕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机制复杂,涉及EM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改变,阐明其发生机制对EMs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与生育能力的常见妇科良性疾病,其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明确。尽管EMs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在不断改进,但其高发病率与低治愈率却没有明显改善。维甲酸(RA)作为维生素A的活性代谢产物,参与各种细胞生长、分化与器官发生的过程。RA在EMs中因代谢缺陷而呈异常低水平,且大量研究显示 RA信号缺陷可能通过提高局部内膜雌激素水平、抑制凋亡与自噬、促炎与异常免疫调节等方式参与EMs的发生、发展,因此RA及其衍生物有望成为EMs治疗的新药物。就EMs中RA异常代谢、RA信号缺陷促进EMs发生和发展的可能机制以及RA在EMs中的治疗潜力进行了综述,以期为EMs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常见于生育年龄女性,主要临床表现是疼痛和不孕等。近年研究认为,EMs增加晚期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包括EMs局部免疫和炎性反应对妊娠过程的持续影响,以及在位子宫内膜孕酮抵抗、子宫异常收缩和子宫结合带增厚对胚胎着床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非EMs孕妇相比,EMs孕妇的前置胎盘风险增加,可能与EMs的子宫异常收缩有关;另外EMs孕妇的剖宫产风险增加,可能与EMs孕妇的年龄较大、盆腔粘连及妊娠晚期并发症增加有关;对于EMs是否增加孕妇的胎盘早剥、子痫前期、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及产后出血的风险还存在争议;EMs孕妇要警惕妊娠期急性并发症自发性腹腔出血。目前未发现使用预防性手术可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风险,但对EMs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妊娠者可适当增加额外的产前管理项目。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具有恶性潜能的良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0%。因该疾病起病隐匿,且只能通过腹腔镜和组织病理学等有创操作进行确诊,目前临床诊断上缺少敏感而特异的生物学指标,导致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延迟,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无创的生物标志物对EMs的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发现患有EMs女性的血清、尿液及月经血等体液中存在一些诊断标志物,使用这些标志物诊断具有简便、快速且无创等优势,成为该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