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微生态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令嘉 《新医学》1998,29(4):224-224,F003
概念: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一门新兴科学,在最近出版的美国Bockus胃肠病学有较大篇幅的介绍,我国北京新出版的胃肠病学亦有介绍。它属于生态学范畴,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早在1866年德国的ErstHaeckel就已提出,经历130个春秋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拥有100多个分科。但在微生态学没有创立之前基本上属于宏观生态学。1977年联邦德国的鲁西(VoekerRusch)首先提出这个问题,并建立了第一个微生态学研究所。我国微生态学家康白教授提出了微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结构和功能,以及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近二十年来微生态…  相似文献   

2.
肠道屏障与肠道微生态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肠道在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又能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菌膜屏障抑制于肠道内,在此过程中肠道屏障起重要作用。肠道屏障包括肠道正常菌群、黏液层、肠上皮细胞层、肠道免疫系统、肠-肝轴、防御素(defensins)等[1],其功能主要在于防止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屏障的构建以及肠道屏障受损后细菌、内毒素移位密切相关。现就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屏障的关系与作用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已持续在全球流行近2年,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与经济的发展.至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防控策略主要采取早发现、早报告和早隔离,增加疫苗接种率建立有效免疫屏障,采取对症、支持、免疫治疗、适当给予抗病毒治疗、中医中药等治疗.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研发和进一步疫苗的研发是控制疫情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步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客观的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护理质量指标体系。[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国家政策指引等在三维质量结构理论基础上初步拟定护理质量指标,应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及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初筛并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建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的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结果]经过两轮函询,各级指标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确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护理质量指标一级指标3项(结构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二级指标26项,三级指标102项。[结论]该指标体系的构建可规范管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各项工作,为各医疗机构评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护理工作提供客观、可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新型呼吸系统疾病。重症患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以综合治疗为主。营养治疗是重症COVID-19基础治疗手段之一。本文综述和讨论了重症COVID-19的代谢特点、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方法、各种营养素的供给、营养实施方案的选择以及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为临床合理的实施营养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肠道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肠道是一个巨大的细菌库,在人体构成微生态平衡。若这种平衡破坏,出现菌群失调,将会引起许多相关疾病。微生态制剂是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调节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的生理性活菌制品(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的物质制剂。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拟对肠道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8.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对整个世界乃至人类健康体系造成了巨大影响,目前对SARS-CoV-2甚至冠状病毒的了解还不够充分。1流行病学冠状病毒是一类包膜RNA病毒,冠状病毒的系统分类为冠状病毒科,属于冠状病毒属。由于冠状病毒有广泛宿主特征,以及其自身的复杂基因组进化结构,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重组和遗传变异,呈现出生物遗传上的多样性。新亚型和新的冠状病毒不断结合存在,使该冠状疾毒至少能够同时发生一种跨越亲属型的感染,预防和早期治疗困难较大[1]。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医院感染流行情况严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传播的关键环节之一.医院感染防控是COVID-19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国内外新闻及文献报道的2019-nCoV引起的各类医院感染流行及暴发情况,从流行特点和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提出策略与建议.总结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婴幼儿病毒性腹泻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关系.方法 300例病毒性腹泻婴幼儿(腹泻组),随机分为微生态制剂治疗组(微生态制剂组)和常规收敛剂治疗组(收敛剂组);5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细菌涂片革兰染色检查.结果 腹泻组婴幼儿粪便中细菌分布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生态制剂组患儿腹泻持续天数少于收敛剂组(P<0.05).结论 病毒性腹泻婴幼儿肠道菌群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存在菌群失调,应用微生态制剂可缩短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11.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 出现了若干COVID-19相关甲状腺疾病的报道, 包括亚急性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以及原因未明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本综述旨在对COVID-19相关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 并探究可能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2.
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2019年12月发病以来,现已全球大流行。COVID-19除影响呼吸系统外,还可造成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目前关于COVID-19累及胰腺的证据十分有限,COVID-19患者中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率存在不确定性,其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也存在诸多疑问。在全球COVID-19流行仍未得到完全控制的背景下,由于目前对COVID-19与AP之间相互作用知之甚少,我们必须警惕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临床上诸多治疗程序需要合理化,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在科学诊治患者的同时有效避免医护人员SARS-CoV-2感染。  相似文献   

13.
<正>新型冠状病毒严重危害全球公众健康。2019年12月发现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此后疫情迅速蔓延至全球,造成大量的感染和死亡病例,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它以指数速率蔓延,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这种疾病,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对于遏制COVID-19的传播,改善全球健康至关重要。在中国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基本再生数(R0)为2.40,疫苗接种率达到83.3%可形成群体免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尿蛋白与病程的关系。方法收集268例COVID-19患者(轻/普通型246例、重/危重型22例)入院3d内以及其中155例出院随访患者的新鲜尿液样本,采用干化学法行尿常规检测。以最终排除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的疑似患者125例为对照组。结果 COVID-19轻/普通型组、重/危重型组入院时的尿蛋白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危重型组入院时的尿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轻/普通型组(P0.000 1),出院随访时2个组之间尿蛋白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20~39岁组在入院时有23.53%(20/85)的患者尿蛋白呈阳性,出院随访时尿蛋白检测均为阴性;40~59岁组在入院时有38.20%(34/89)的患者尿蛋白呈阳性,出院随访时仍有5.26%的患者尿蛋白呈阳性。重/危重型组肌酐和尿素氮均高于轻/普通型组(P0.000 1)。结论尿蛋白对COVID-19患者病程进展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属于冠状病毒属,是一种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RNA病毒,具有极高传染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目前尚无批准上市的用于预防SARS-CoV-2的疫苗,该病毒导致的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才能明确。为了解SARS-CoV-2的研究进展,该文综述了该病毒的特征、感染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技术,以期为诊断和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CU医护人员防控培训相关微课的设计要点及应用效果。方法市重症联盟成立新冠肺炎疫情教学组,筛选ICU防控相关内容,设计、制作微课,要求全市ICU的666名医护人员限时线上自主学习并考试,通过问卷调查医护人员对微课的反馈。结果508名ICU医护人员参与教学反馈,其中466名(91.7%)ICU医护人员完成全部培训,在培训时间、内容、意义、技巧、收获、感受6个方面的平均满意度为95.7%。结论针对救援主要力量,使用精准、短小的微课线上培训,并通过重症质控中心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实验室检测指标变化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20年收治的80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相关血液检测指标,将健康体检者分为A组(n=40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分为B组(n=40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分为C组(n=80例),比较三组人群的实验室血常规、T 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分型及生化等指标的变化水平。结果确诊组C组WBC、L(%)、RBC、HGB、CD3~+、CD4~+、CD8~+、BUN、UA均低于健康组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组C组G(%)、hs-CRP、ALT、AST、TB、DB、SAA、LDH、CK-MB均高于健康组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组C组CD4~+、TnI均低于疑似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组C组AST、SAA、LDH 、CK-MB均高于疑似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PLT、CD4~+/ CD8~+、CR、CYC、PCT、MYO、CK等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AA、CK-MB、LDH、AST、TB、DB越高,患新冠肺炎的危险性越大;WBC、L%、HGB、BUN、UA、CD4~+、CD8~+ 越低,患新冠肺炎的危险性也越大。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指标有明显变化,对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是对核酸金标准的有效补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肠道微生态是由原核微生物(细菌)、真核微生物(包括真菌以及原生动物)和病毒构成的强大“器官”,在机体营养代谢、维持肠道黏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免疫调节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如神经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以及慢性代谢性疾病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能够通过氧化三甲胺和短链脂肪酸及其受体途径对血流动力学发挥调控作用;同时,肠道微生态失调、易位激活机体炎症反应可影响机体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本文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福建省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感染情况,了解不同暴露情形下感染和发病的风险。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福州市报告的COVID-19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在不同暴露情形下的续发率。结果福州市COVID-19疫情经历3个阶段。 共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 159人,续发率为2.07%(24/1 159)。 代间隔中位数为12 d(2~21 d)。 密切接触者与病例的关系中,养老院被护理老人续发率最高(28.57%),其次是家庭成员(5.52%)、医务人员(3.23%)、亲戚(2.41%)和同事/同学(1.67%),各类密切接触者人群的续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376,P<0.001)。 接触方式中,护理(养老院)接触方式的续发率最高(28.57%),其次是同住(5.26%)、诊疗护理(3.23%)、做客(2.82%)、同幢楼(1.77%)和短时间谈话/办事(1.55%),不同接触方式续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075,P<0.001)。潜伏期中位数为5 d(1~12 d)。结论COVID-19传染性较强,对密切接触者特别是特殊人群或高风险人群实施及时、更严格的隔离医学观察,有助于减少续发病例并降低导致社区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早期诊断COVID-19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3月15日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12例COVID-19患者资料,选取同期呼吸科就诊普通肺炎患者和体检中心体检正常者各5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正常组,比较3组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胸部CT影像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COVID-19确诊患者中75%有流行病学史,其中83.33%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58.33%患者伴有咳嗽,少数伴有肌肉酸痛、咳痰、乏力、咽喉痛、流涕等症状;CT平扫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斑片影(50.00%)和磨玻璃影(75.00%),少数为间质改变和肺实变;确诊患者病灶分布范围≥2个肺叶(83.33%)和磨玻璃影(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确诊患者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EU)、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D3+T细胞、CD3+CD4+T细胞和CD3+CD8+T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尿素氮(BUN)、肌酐(Cr)和核酸检测循环阈值(C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核酸Ct值与LYM呈正相关(r=0.632,P<0.05),核酸Ct值与C反应蛋白(CRP)呈负相关(r=-0.676,P<0.05)。结论?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典型胸部CT影像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可提高临床诊断效能,更好地实现筛查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