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ow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LF-rTMS)对脑卒中后失语症(post stroke aphasia,PSA)患者语言功能的干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关于rTMS治疗PSA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限限定为从建库至2020年11月。由2名研究员独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完成提取数据,核对数据和质量评价等过程,最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及相关结果展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篇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301例PSA患者。试验组干预措施为:常规言语康复训练结合LF-rTMS,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常规言语康复训练结合LF-rTMS假刺激。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经LF-rTMS治疗后,试验组听理解评分(SMD=0.37,95%CI(0.07,0.67),P=0.02)、复述评分(SMD=0.36,95%CI(0.09,0.64),P=0.01)、命名评分(SMD=0.40,95%CI(0.17,0.63),P=0.00007)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总结已有相关研究,LF-rTMS治疗对改善PSA患者的语言功能具有明显的效果,对于听理解、复述、命名能力均有显著改善效果。但总体样本量较小,仍需大样本、多中心、以及科学规范化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完善LF-rTMS治疗PSA患者语言功能的疗效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的文献,收集有关高频rTMS治疗PSCI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估其风险,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资料采用RevMan 5.3版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14篇,其中脑卒中患者100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高频rTMS治疗后,rTMS组的MMSE、MoCA、MBI评分和P300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MSE评分为SMD=1.85, 95%CI(0.36, 3.53), P<0.00001;MoCA评分:SMD=0.80, 95%CI(0.64, 0.95), P<0.00001;P300潜伏期为SMD=-1.42, 95%CI(-2.08,-0.76), P<0.0001;P300波幅为SMD=0.95, 95%CI(0.66,1.24), P<0.00001;MBI评分为SMD=0.74, 95%CI(0.53, 0.96), P<0.00001]。 结论 高频rTMS可显著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检索电子数据库国内外有关rTMS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影响的文献,统计学分析运用RevMan 5.4软件。共纳入共11项研究,共计350例脑卒中患者。观察组采用rTMS或rTMS配合其他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假刺激或假刺激配合其他康复治疗。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步行速度[MD=10.70,95%CI(7.67,13.73),Z=6.92,P<0.001],步频[MD=7.14,95%CI(4.80,9.48),Z=5.98,P<0.001]、6分钟步行测试,[MD=24.77,95%CI(13.61,35.93),Z=4.35,P<0.001],10米步行试验,[MD=-3.47,95%CI(-4.77,-2.16),Z=5.19,P<0.001],合并效应差异显著,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MD=-4.83,95%CI(-9.58,-0.08),Z=1.99,P=0.05]。结论:rTMS联合其他康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速度,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对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变脑卒中患者皮质兴奋性、改善吞咽功能。早期可采用90%~130%静息运动阈值(rMT)强度的高频刺激,恢复期采用100%~130%rMT强度、脉冲总数为1200的低频刺激;双侧刺激的效果优于单侧刺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调控技术中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结合外周干预途径舌三针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15例)和对照组(n=15例)。两组均予常规吞咽障碍治疗,另试验组采用r TMS刺激联合舌三针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伪r TMS刺激联合舌三针治疗。治疗频次均为1次/天,5次/周,治疗2周。治疗前后行吞咽造影检查(video flu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采用渗漏误吸评分(penetration aspiration scale,PAS)和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PAS和FOIS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PAS和FOIS中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舌三针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但结合中枢神经调控技术r TMS治疗,对吞咽功能的恢复更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9例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19例、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基础康复训练和rTMS,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标准化吞钡造影功能障碍评价量表(MBSImP)和口腔推送时间(OTT)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口腔期MBSImP评分、OTT时间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BSImP评分[(8.26±2.92)分]、OTT时间参数[(12.79±2.54)s]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MBSImP评分[(10.60±4.09)分]优于组内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MBSImP评分、OTT时间参数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针刺联合rTMS可改善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双侧大脑半球治疗单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Hz rTMS组12例、3Hz rTMS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3组患者在两侧大脑半球吞咽皮层代表区分别给予5Hz rTMS刺激、3Hz rTMS刺激和假性磁刺激。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者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估患者吞咽功能、表面肌电(sEMG)记录下颌舌骨肌振幅及时程。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SSA分值和sEMG振幅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sEMG时程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5Hz rTMS组和3Hz rTMS组患者相比对照组sEMG振幅和时程改善缩短(P<0.05),与3Hz rTMS组相比5Hz rTMS组sEMG振幅及时程改善更明显(P<0.05);5Hz rTMS组和3Hz rTMS组患者相比对照组SSA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但5Hz rTMS组和3Hz rTMS组S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Hz高频 rTMS作用于双侧大脑半球治疗单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双侧小脑高频(1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时间参数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脑刺激组和假刺激组,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坚持治疗2例,故最终3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及肢体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小脑刺激组行小脑rTMS治疗,rTMS刺激参数为10 Hz,120% 静息运动阈值,间隔9 s刺激1 s,共500脉冲;假刺激组行假rTMS治疗(刺激线圈与头皮呈 90°),其余参数同小脑刺激组;然后在磁刺激结束后20 min,2组患者均由同一位言语治疗师指导下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30 min/次,1次/d,5 d/周,共训练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行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采用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和渗漏-误吸量表(PAS)评估2组患者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及其渗漏或误吸风险,记录患者吞咽的口腔转运时间、吞咽反应时间、咽传送时间、喉前庭闭合时间及食管上括约肌开放持续时间,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及吞咽各时间参数的变化。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PAS和FDS评分以及患者吞咽的口腔转运时间、吞咽反应时间、咽传送时间、喉前庭闭合时间及食管上括约肌开放持续时间等吞咽时间参数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PAS和FD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小脑刺激组治疗后的PAS和FDS评分较假刺激组改善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的口腔转运时间、吞咽反应时间较组内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其余时间参数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并不明显(P>0.05);而小脑刺激组患者治疗后吞咽的口腔转运时间和吞咽反应时间较假刺激组缩短更显著,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侧小脑高频rTMS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缩短患者吞咽的口腔转运时间和吞咽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高频、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频组(14例)、低频组(13例)及对照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传统吞咽康复训练,高频组对健侧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给予5 Hz rTMS治疗,低频组于相同部位给予1 Hz rTMS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假rTMS刺激;3组患者刺激时间及疗程均相同。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给予患者吞咽造影(VFSS)及表面肌电检查(sEMG),并采用渗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均方根值(RMS)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PAS评分、FDS评分及sEMG检查结果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PAS评分、FD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高频组治疗前、后FDS差值[(9.92±4.45)分]明显大于低频组FDS差值[(7.15±3.13)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频、低频rTMS刺激健侧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并以高频rTMS的治疗效果可能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靳雨邢国强郭志伟唐清母其文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5):384-393
目的 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治疗效果。 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rTMS治疗PSD患者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5年6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有效数据,同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版统计学软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4篇RCT论文(共有患者16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 rTMS治疗组可有效地改善PSD患者的抑郁情绪,总效应值为-1.36[95% CI,(-1.6,-1.12),P<0.05],抗抑郁的有效率为85%。在抗抑郁治疗的同时,rTMS组更有利于患者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总效应值为-0.82[95%CI,(-1.2, -0.44), 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按刺激频率和部位分为高频左侧额叶背外侧区(10Hz)、低频右侧额叶背外侧(1Hz)和低频双侧前额叶(0.5Hz和1Hz)3组,其平均效应值分别为-1.44[95%CI,(-1.68, -1.2), P<0.05],-1.08[95%CI,(-1.82, -0.34), P<0.05],-1.39[95%CI,(-1.91, -0.87), P<0.05],但组间异质性分析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脑卒中不同时间段分组分析,脑卒中急性和亚急性期出现抑郁的效应量为-1.45[95%CI,(-1.84, -1.06), P<0.05],慢性期出现抑郁的效应量为-1.40[95%CI,(-1.69,-1.1), P<0.05],组间异质性分析显示,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研究均未报道rTMS刺激期间出现任何明显副反应。 结论 rTMS对PSD患者的情绪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有赖于进一步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南阳南石医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双侧rTMS。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神经损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人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神经肽Y(NPY)]、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吞咽障碍预后和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39/41)]较对照组[75.61%(31/41)]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NSE、VILIP-1、NPY水平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SSA评分低、DOSS评分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BI评分高(P<0.05)。结论 双侧rT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疗效显著,能减轻神经损伤,提升患者吞咽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健侧低频加患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予以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rTMS假刺激,观察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和rTMS治疗,分别为健侧1Hz和患侧10Hz刺激。使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PAS)和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OIS)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于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2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4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PAS、FOIS及SWAL-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PAS、FOIS及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洼田饮水评估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rTM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靶向针刺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针刺组、联合组,每组各20例。常规组采用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细胞等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采用直接进食法、间接疗法等。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由资深针灸师进行靶向针刺,选穴风池、利咽穴等。联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应用高性能磁刺激仪进行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ST)和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价患者吞咽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3组WST及SS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且联合组和针刺组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联合组更低于针刺组(P<0.05)。联合组及针刺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均P<0.05),且联合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针刺组(均P<0.05)。结论:靶向针刺治疗及高频rTMS联合靶向针刺治疗均可有效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且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单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单侧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rTMS+NMS)组、rTMS组、NMES组,每组32例,分别给予(真rTMS+真NMES)、(真rTMS+假NMES)和(假rTMS+真NMES)治疗.在基线、治疗2周后、治...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究双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门德尔松(Mendelsohn)手法对脑卒中后患者的吞咽障碍(post stroke dysphagia, PSD)的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了46例患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Mendelsohn手法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Mendelsohn手法联合双侧高频rTMS治疗。在治疗前与治疗3周结束后,分别对各组患者进行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 MASA)、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 SSA)、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分级(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 FOIS)及总有效率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使用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检查测量两组患者的舌骨上肌群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RMS),评估吞咽相关肌群运动功能。结果:经过3周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7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9.6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S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A评分、FOI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01),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ASA评分、FO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MS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但两组治疗后RMS值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侧高频rTMS联合Mendelsohn手法可改善卒中后患者吞咽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观察健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物反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4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吞咽功能障碍训练,生物反馈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磁刺激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健侧高频rTMS刺激,联合组则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健侧高频rTMS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进行干预。治疗频次均为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渗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来评价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记录和比较4组患者下颌舌骨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和波幅。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PAS评分、FOIS评分、SSA评分、下颌舌骨肌MEP潜伏期和波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PAS评分[(1.85±0.75)分]、FOIS评分[(5.45±1.05)分]和SSA评分[(22.45±4.4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生物反馈组和磁刺激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下颌舌骨肌MEP潜伏期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和生物反馈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治疗后下颌舌骨肌MEP波幅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 健侧高频rTMS结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下颌舌骨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脑卒中患者12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中枢组、外周组和联合组,每组32例。4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联合组增加非受累侧M1区低频rTMS和患侧上肢Erb点的rPMS治疗,中枢组增加低频rTMS和安慰性rPMS,外周组增加rPMS治疗和安慰性rTMS,对照组给予安慰性rTMS和安慰性rPMS。rPMS和低频rTMS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次15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评定4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FMA-UE、WMFT及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枢和外周组患者治疗后的FMA-UE评分[分别为(37.10±1.99)分、(28.10±3.15)分、(28.21±2.96)分]、WMFT评分[分别为(34.90±2.81)分、(26.87±2.79)分、(26.72±2.63)分]和MBI评分[分别为(69.55±3.67)分、(59.07±3.45)分、(58.90±3.79)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且联合组的FMA-UE、WMFT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中枢组和外周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TMS和rPMS均可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两种刺激方式联合使用的疗效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