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电图空间对称指数(spatial hemispheric brain symmetry index, sBSI)与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后患者侧支循环代偿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5例单侧M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病例组)和15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16导联脑电图常规检查,计算出脑电图sBSI。病例均为经脑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MCA狭窄或闭塞。再将病例组分为有明显侧支循环代偿组和无明显代偿组两组,观察脑电图sBSI与MCA狭窄或闭塞后有无侧支代偿的关系。结果:lO例MCA闭塞病变患者中8例有明显侧支代偿。15例MCA重度狭窄患者中5例具有明显侧支代偿。病例组sBSI(0.078±0.025)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sBSI(0.058±0.010),P=0.004;有侧支代偿病例组的脑电图sBSI(0.068±0.009)明显小于无侧支的病例组sBSI(0.092±0.032),P=0.011。结论:脑电图检查作为一项无创的检查方法,其sBSI在评估MCA狭窄或闭塞后侧支代偿状态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心源性栓塞是心房纤颤(AF)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最主要病因。大脑中动脉(MCA)支配区AIS是最常见的。研究MCA狭窄(MCAS)与AF患者发生的MCA支配区AIS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选择AIS同时伴有AF的患者232例,其中男性140例,女性92例;年龄57~85岁,平均年龄74.2岁。根据MCA狭窄程度,将AIS患者分为MCAS组(MCA狭窄率≥70%)与大脑中动脉非狭窄(MCANS)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MCAS患者27例,MCANS患者205例。与MCANS患者相比,MCAS患者高血压发病率较高(P0.01),而心脏病发病率偏低(P0.05)。MCANS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P=0.01)、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P0.01)及左心房前后径(LAD;P=0.03)皆高于MCAS组。腔隙性AIS在MCAS组中更多见(P=0.04),而多发性AIS在MCANS组中更普遍(P0.01)。结论 AF患者发生MCA支配区AIS时,MCA动脉硬化病变可能与AIS不同分型存在相关性。MCA轻中度狭窄时发生心源性AIS中的概率更高。MCA严重狭窄时动脉粥样硬化性AIS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进的CO2麻醉气囊吸入法评价正常人脑血管反应和储备能力,建立正常参考值.方法 70例体检健康人入选本试验组.常规TCD检查后,进入TCD8.0 CO2反应监测软件,取双侧MCA作监测血管,经改进的麻醉呼吸气囊接可充气呼吸面罩,使受检者吸入5% CO2和95% O2混合气体1min诱发高碳酸血症,经过度换气试验诱发低碳酸血症,计算试验前后血流速度变化百分比.结果 5% CO2吸入1 min后,Ⅰ、Ⅱ两年龄组正常人血流速度的增加率分别34.23±11.29% 和35.15±10.35%;过度换气后,Ⅰ、Ⅱ两组正常人血流速度的下降率分别为39.93±7.59%和43.37±10.23%;两组之间血流速度变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正常人脑血管反应和储备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CO2麻醉气囊吸入法和过度换气法评价脑血管反应和储备能力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正常人脑血管反应和储备能力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改进的CO2 麻醉气囊吸入法评价正常人脑血管反应和储备能力 ,建立正常参考值 .方法  70例体检健康人入选本试验组 .常规TCD检查后 ,进入TCD8.0CO2 反应监测软件 ,取双侧MCA作监测血管 ,经改进的麻醉呼吸气囊接可充气呼吸面罩 ,使受检者吸入 5 %CO2 和 95 %O2 混合气体 1min诱发高碳酸血症 ,经过度换气试验诱发低碳酸血症 ,计算试验前后血流速度变化百分比 .结果  5 %CO2 吸入 1min后 ,Ⅰ、Ⅱ两年龄组正常人血流速度的增加率分别 34.2 3± 11.2 9%和 35 .15± 10 .35 % ;过度换气后 ,Ⅰ、Ⅱ两组正常人血流速度的下降率分别为 39.93±7.5 9%和 4 3.37± 10 .2 3% ;两组之间血流速度变化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正常人脑血管反应和储备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CO2 麻醉气囊吸入法和过度换气法评价脑血管反应和储备能力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定量脑电图(EEG)动态观察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在透视下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PBI)后对病人脑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对37例MCA狭窄患者PBI术前、术后第一、第三个月的脑电功率谱主频、β、θ、δ频段相对功率值进行动态比较.结果:术后MCA狭窄血管相应供血区域主频率比术前明显增加,β、θ、δ频段相对功率谱值比术前明显降低,其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MCA狭窄患者PBI术前和术后脑电活动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定量EEG可作为评价脑动脉狭窄PBI术后脑功能改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研究经皮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术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TIA患者58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术,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 行DSA检查58例中54例(93.1%)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狭窄程度≥50%)47例(81.0%).狭窄在颅外段40例(69.0%),颅内段14例(24.1%).结论 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偏头痛患者脑动脉变异及脑血流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刚明  岳炫烨  叶飞  张迎春  张琼  聂森 《微循环学杂志》2007,17(2):28-29,32,F0004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脑动脉变异及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探讨偏头痛的病因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68例偏头痛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脑血管的发育、变异情况,并进行分类;经颅多谱勒检测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结果:大脑后动脉发育异常29例,大脑前动脉发育异常17例,颈内动脉发育异常2例;总变异率为70.59%。经颅多谱勒显示发育异常侧脑血流速度减慢。结论:脑动脉变异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导致偏头痛发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成人脑电图(EEG)诊断标准分析比较64例正常老年人与8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EEG变化,发现两组有着显著差异,这不仅表现在EEG异常特点上(局灶性或广泛性),还表现在一些生理性指标:α频率、对闪光刺激及过度换气的反应性等变化上。  相似文献   

9.
慢性酒中毒患者TCD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CD在慢性酒中毒患者引起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长期饮酒患者及48例正常健康成人分组进行TCD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52例长期饮酒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减慢明显,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TCD对评价慢性酒中毒患者引起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眼动脉(OA)侧支循环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的脑血流代偿作用。方法选择在开滦总医院经MRI血管成像和颈部血管彩色双重功能超声检查均证实的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完全闭塞患者96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1.64岁。均为右利手,其中左侧颈内动脉闭塞46例,右侧颈内动脉闭塞50例。应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OA和Willis环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观察颅脑MRI中脑梗死和临床眼部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颈内动脉颅外段完全闭塞96例患者中OA侧支循环开放60例(62.50%),OA侧支循环未开放36例(37.5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1.406,P=0.001)。OA侧支循环开放组有Willis环侧支循环开放者52例(86.67%),OA侧支循环未开放组有Willis环侧支循环开放者36例(1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1.847,P=0.001)。MCA血流动力学指标Vs、Vd、Vm、PI,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CA供血区有脑梗死灶者,OA侧支循环开放组34例(56.67%),OA侧支循环未开放组24例(6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2,P=0.145)。眼部缺血体征,OA侧支循环开放组11例(18.33%),OA侧支循环未开放组9例(2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2,P=0.228)。结论慢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可通过启动OA侧支循环,弥补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作用衰减引起的部分血流灌注不足,但OA和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依然有限,仍然具有较高的MCA供血区脑梗死发病率和一定程度的眼部缺血病变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实施了TCD检测和CT血管造影(CTA),以CTA检查结果作为临床诊断的标准,对TCD检测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效果进行评估。结果:TCD与CTA诊断具有较高一致性,其整体诊断的敏感度为88.46%,特异度为98.57%,阳性预测值为88.46%,阴性预测值为97.03%,诊断符合率为96.48%;而在不同部位诊断中,TCD对于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敏感度高于其他部位(P0.05),在不同MCA狭窄程度中,中、重度狭窄诊断符合率高于轻度狭窄(P0.05)。结论:TCD应用于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与CTA检查一致性较好,尤其是在中、重度MCA狭窄中,诊断效果更好,可作为临床常规筛查或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瘤和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前大脑Willis动脉环侧支循环状况判定的方法和标准,评价DSA全脑血管造影方法判定一侧颈动脉(颈内动脉)术中永久性阻断的安全性.方法:本组颈动脉瘤和颈动脉体瘤患者共14例,均行CT平扫、CT增强扫描和CTA血管成像三维重建,9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8例行手术治疗,3例保留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剥除肿瘤、5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连同肿瘤一并切除;4例术中同步行脑电图监测.分析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后DSA全脑血管造影、术中脑电图监测等方法评价大脑侧支循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8例手术患者中,无死亡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均获随访3月~5 a,肿瘤相关症状消失,无肿瘤复发,其中1例术后出现偏瘫、失语,半年后康复.结论: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是颈动脉肿瘤术前判断大脑Willis环侧支循环状况的重要方法,但不能作为判定一侧颈动脉结扎、切除安全性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7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评估颈动脉狭窄发生情况;并将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n=38)、中度狭窄组(n=40)和重度狭窄组(n=41).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并在入院后测定患者实验室指标,重点分析血清CysC水平与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170例TIA患者中有119例患者发生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70.00%,其中轻度狭窄患者 38 例,中度狭窄患者 40 例,重度狭窄患者 41 例;四组TIA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及入院时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血清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均高于中度狭窄组及轻度狭窄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ysC水平升高是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的风险因子(OR>1,P<0.05).结论:血清CysC水平与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血清CysC水平升高会加重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高分辨力超声测量反应性充血前后肱动脉内径的百分变化率,评价维生素C静脉输注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于维生素C静脉输注前后,应用高分辨力超声测量5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静息状态下、反应性充血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并计算反应性充血和硝酸甘油诱发的内径百分变化率。结果维生素C静脉输注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反应性充血前后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16.8%±2.9%)明显高于静脉输注前(5.8%±2.7%,P<0.001),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23.1%±4.6%)与静脉输注前(22.3%±4.2%,P=0.2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生素C静脉输注可以恢复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及程度。方法:采用DSA对90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段血管有无狭窄以及狭窄部位,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本组90例,血管造影正常18例、烟雾病2例、血管狭窄或闭塞70例。血管狭窄或闭塞70例中,颈动脉系统受累36例(51.4%),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12例(17.1%),锁骨下动脉受累2例(2.9%),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同时受累有20例(28.6%)。颈动脉系统中以颈内动脉起始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受累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中以椎动脉开口处受累最为常见。结论:脑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DSA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对了解TIA的病因、指导有效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 作者出示一个不寻常的牵涉到出现暂时性局部缺血的60岁老年男性的大脑前动脉畸型。数字血管造影表明,50%右侧颈内动脉在其分叉处具有溃疡斑点狭窄。在冠状和轴状投射的大脑动脉造影和磁共振成像发现,双侧大脑前动脉起源异常。由于颈内动脉变移硬脑膜下,异常动脉从其各自颈内动脉内侧面,眼动脉起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各动脉狭窄与脑白质病变(WML)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7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2例,女157例,平均年龄(66.2±7.9)岁。采用头颅 MRI评估有无WML并进行分组:WML组164例、无WML组115例。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颅内血管造影检查,并参照症状性颅内动脉疾病华法林-阿司匹林研究方法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率(管径狭窄率≥50%诊断成立)。logistic 回归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各动脉狭窄与WML发生的关系。结果 27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68例(24.3%),其中WML组有51例、无WML组有17例。与无WML组患者比较, WML组平均年龄更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卒中史、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更高(P值均<0.05)。WML组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6.5%(27/164),较无WML组的7.0%(8/115)更高(χ2=5.568,P<0.05)。在调整了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卒中史这些危险因素的影响后,logistic回归显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与WML发生风险有关(OR=2.13, 95%CI 1.18~3.25,P<0.05)。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可能是促进WML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52例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入选试验组,40例健康人作对照组。对上述受检者依次进行(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察颅内血管有无狭窄、闭塞、侧支循环代偿状况;(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了解颈动脉血管有无狭窄及斑块形态改变;(3)随访1年。结果52例TIA患者中,TCD检查发现40例(76.92%,40/52)有颅内动脉狭窄,其中多发动脉狭窄(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狭窄)26例(50%,26/52),单发动脉狭窄14例(26.92%,14/52),无狭窄10例(19.23%,10/52)。CDFI检查发现35例(67.31%,35/52)有1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随访1年,48例完成随访的TIA患者中,13例有脑血管事件再发(27.08%,13/48),其中颅内外血管高度狭窄者脑血管事件再发率高于中度狭窄者(P<0.05);颈动脉软斑型粥样硬化狭窄患者脑血管事件再发率高于硬斑型粥样硬化患者(P<0.05)。结论TIA的发生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越高,脑血管事件再发的危险性也越大。颈动脉软斑型粥样硬化斑块比硬斑型斑块更不稳定,易引起脑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脑梗塞伴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浆中的改变及临床价值。方法:9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90例患者根据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狭窄组)和非颅内动脉狭窄组(非狭窄组),测定血浆Hcy水平及常规生化指标。结果:狭窄组血浆Hcy水平和血清TC水平显著高于非狭窄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狭窄组有13例患者(27.7%)为高Hcy血症患者,而非狭窄组无一例高Hcy血症患者;TG、HDL-C、LDL-C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与T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81,P0.05)。结论:脑梗塞伴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上升,且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相关,因此,血浆Hcy可以做为判定脑梗塞伴颅内动脉狭窄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52例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入选试验组,40例健康人作对照组.对上述受检者依次进行(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察颅内血管有无狭窄、闭塞、侧支循环代偿状况;(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了解颈动脉血管有无狭窄及斑块形态改变;(3)随访1年.结果 52例TIA患者中,TCD检查发现40例(76.92%,40/52)有颅内动脉狭窄,其中多发动脉狭窄(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狭窄)26例(50%,26/52),单发动脉狭窄14例(26.92%,14/52),无狭窄10例(19.23%,10/52).CDFI检查发现35例(67.31%,35/52)有1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随访1年,48例完成随访的TIA患者中,13例有脑血管事件再发(27.08%,13/48),其中颅内外血管高度狭窄者脑血管事件再发率高于中度狭窄者(P<0.05);颈动脉软斑型粥样硬化狭窄患者脑血管事件再发率高于硬斑型粥样硬化患者(P<0.05).结论 TIA的发生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越高,脑血管事件再发的危险性也越大.颈动脉软斑型粥样硬化斑块比硬斑型斑块更不稳定,易引起脑缺血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