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55-2356
目的:探讨17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血清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以2013年3月—2013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收治原发性肝癌(PLC)初治患者175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聚毒、肝肾阴虚四组,分析中医证型与患者血清白蛋白(ALB)的相关性。结果:(1)四种证型PLC患者ALB<35 g/L的比率不一致(P<0.05)。(2)肝气郁结型和气滞血瘀型ALB<35 g/L的比率明显低于湿热聚毒和肝肾阴虚型(P多重比较<0.01)。(3)湿热聚毒型ALB<35 g/L的比率明显低于肝肾阴虚型(P多重比较<0.01)。结论:(1)ALB<35 g/L可以作为是中医辨证的客观指标,用于湿热聚毒和肝肾阴虚型鉴别肝气郁结型和气滞血瘀型,也可用于肝肾阴虚型与湿热聚毒型的相互鉴别。(2)PLC患者的ALB水平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前者对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7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系统(BCLC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对原发性肝癌(PLC)初治患者175例进行BCLC分期,并将其分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聚毒、肝肾阴虚4组,分析其中医证型与BCLC分期的相关性。结果:1)4种证型PLC患者的BCLC分期情况不一致(P0.05)。肝气郁结型患者BCLC分期明显早于湿热聚毒型、肝肾阴虚型(P0.01),且早于气滞血瘀型的可能性大;气滞血瘀型患者BCLC分期明显早于湿热聚毒型(P0.01)。2)4个证型A期、B期、C期所占比率不一致(P0.05)。肝气郁结型A期比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湿热聚毒型B期比率明显低于气滞血瘀型(P0.01),且低于肝肾阴虚型可能性大;湿热聚毒型C期比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结论:1)BCLC分期中A期是辨证肝气郁结型的临床参考;B期是湿热聚毒型与气滞血瘀型相互鉴别的临床参考,且对于湿热聚毒型与肝肾阴虚型的相互鉴别有一定的指导意义;C期是辨证湿热聚毒型的临床参考。2)PLC患者中医证型与BCLC分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CLC分期对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75例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甲胎蛋白(AFP)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以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PLC初治患者175例为研究对象。将PLC患者分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聚毒、肝肾阴虚4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测AFP值,分析AFP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⑴AFP阳性表达率肝气郁结型为39.28%,气滞血瘀型为68.75%,湿热聚毒型为80.36%,肝肾阴虚型为100.00%。⑵4种证型AFP阳性率不一致(P0.05)。肝气郁结型AFP阳性率明显低于其它3型(P多重比较0.01)。肝肾阴虚型AFP阳性率明显高于肝气郁结型、气滞血瘀型(P多重比较0.01)。结论:AFP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关系。肝气郁结型阳性率最低,故AFP阴性也可以成为其区别其它3种证型的的客观指标。肝肾阴虚型AFP阳性率最高,故AFP阳性可以成为其区别肝气郁结型、气滞血瘀型的客观指标,对于其区别湿热聚毒型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型与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的相关性。方法:以2013年3月至12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收治的PLC初治患者175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聚毒、肝肾阴虚4组并观察证型分布规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GPC-3值,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全体患者、GPC-3阴性及阳性患者的4种证型构成比均不一致。全体患者气滞血瘀型、湿热聚毒型、阴性患者气滞血瘀型构成比最高,阳性患者湿热聚毒型构成比明显高于肝气郁结型、肝肾阴虚型;4种证型GPC-3阳性率不一致,湿热聚毒型及肝肾阴虚型阳性率显著高于气滞血瘀型。结论:全体患者、GPC-3阴性及阳性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均非随机分布。全体患者气滞血瘀型、湿热聚毒型、阴性患者气滞血瘀型比例最高,阳性患者湿热聚毒型比例较高,GPC-3阳性率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关系。湿热聚毒型和肝肾阴虚型的阳性率较高,故GPC-3可成为辨证此2种证型并区别气滞血瘀型的客观指标,对于区别肝气郁结型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阳性患者以热聚毒型、肝肾阴虚型PLC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31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西医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肝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依据病例数多少,各证型分布依次为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不同证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存在一定差异,与肝郁脾虚证相比,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门脉内径明显增宽,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门脉流速明显降低(P0.05,P0.01),瘀血阻络证门静脉血流量降低(P0.05)。肝功能A级的患者以肝郁脾虚证为主,肝功能B级以湿热蕴结、脾虚湿盛为主,肝功能C级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为主。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呈一定规律分布,不同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肝功分级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分型、病情评估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杨廷旭  李应东 《新中医》2014,46(10):57-60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13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获得肝气郁结证为主32例,脾虚湿盛证为主20例,湿热内蕴证为主21例,肝肾阴虚证为主19例,脾肾阳虚证为主15例,血瘀证为主25例。观察不同证型门静脉主干(PV)、脾静脉(SV)、血管内径D(cm)、平均血流速度V(TAMX)、血流量Q(mL/min);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级,肝功能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随着肝炎肝硬化病情的加重,中医证型由肝气郁结、脾虚湿盛、湿热内蕴向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逐渐演变,患者PV的D逐渐增宽,Q逐渐减少,V逐渐减慢;SV的D、Q及V变化不大;门静脉瘀血指数和脾静脉瘀血指数逐渐增加。肝气郁结证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A级为主,且MELD评分以小于10分为主;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证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B级为主,且MELD评分以小于10分为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血瘀证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C级为主,且血瘀证MELD评分以30分以上为主。结论:PV血流动力学参数、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可能作为肝硬化一个客观性量化指标来指导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并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评价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杨朝武  王娟 《新中医》2014,46(12):71-73
目的:研究肝硬化中医证型与CT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按照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湿热水停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6种证型,每种证型各收集40例肝硬化患者。采用CT检查计算患者肝脏体积、肝脏血流灌注量并进行CT分型,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肝硬化患者CT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湿热水停证患者的肝脏体积大于正常人,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肝脏体积小于正常人,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水湿内阻证、湿热水停证、气滞血瘀证患者的肝脏动脉灌注量(HAP)低于正常人(P0.05),水湿内阻证、湿热水停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的门静脉灌注量(PVP)均低于正常人(P0.05),各证型患者的总肝血流灌注(THBF)均低于正常人(P0.05)。肝气郁结证、水湿内停证患者的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低于正常人(P0.05),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患者HPI高于正常人(P0.05)。肝气郁结证和水湿内阻证患者以均匀型肝硬化为主,湿热水停证患者以节段型为主,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和和脾肾阳虚证患者以结节型为主。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肝硬化患者,CT检查结果均有其特点,CT检查可以作为肝硬化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酒精性肝硬化(AC) 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3 例AC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证型不同分肝气郁结证组39 例、湿热蕴结证组54 例、瘀血阻络证组28 例、肝肾阴虚 证组27 例和脾肾阳虚证组15 例,比较各组肝功能特征和Child-Turcotte-Pugh(CTP) 分级。结果:AC 中医证 型分布中以湿热蕴结证为主。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 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 和CTP 分级在各证 型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湿热蕴结证组ALT 高于肝气郁结证组、肝肾阴虚 证组,且AST 高于瘀血阻络证组、肝肾阴虚证组,且GGT 高于其他4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肝气郁结证组Alb 高于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且CHE 显著高于湿热蕴结证组、脾肾阳虚证组,且PT 较湿热蕴结证组、肝肾阴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组的TBil 高于肝气郁结证组、瘀血阻络证组、肝肾阴虚证,且TBA 高于肝气郁结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C 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CTP 分级存在相关性,其证型演变与CTP 分级递增一致,且湿热蕴 结证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血清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同步检测血清TBIL、TP、ALB、AST、ALT及PT。结果:肝功能各指标水平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PT水平在各型中的排序为肝肾阴虚〉湿热内蕴〉脾虚湿盛〉肝气郁结,TBIL为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虚湿盛〉肝气郁结,ALB为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脾虚湿盛〉湿热内蕴。ALT在肝气郁结、湿热内蕴两型中较高,AST在湿热内蕴、肝肾阴虚两型中较高。AST/ALT在肝气郁结型中最低,脾虚湿盛型次之,湿热内蕴、肝肾阴虚两型中较高。结论:肝功能各指标水平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4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血瘀证6个证型,并与同期1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作对照,观察肝炎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肝炎肝硬化各证型之间TIMP-1、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Ⅲ型前胶原(PC-Ⅲ)及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炎肝硬化各不同证型TIMP-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TIMP-1的值在各证型的变化由高到低依次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气郁结证,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HA、PC-III与湿热内蕴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瘀证HA、PC-III、LN、IV-C均较湿热内蕴证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功能Child-Pugh A级以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C级较多出现在肝肾阴虚证、血瘀证、脾肾阳虚证中,较其它各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IMP-1、肝纤维化指标可作为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量化指标,用于评价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严重程度,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常见的中医证型肝气郁结、脾气虚、湿热中阻、肾阴虚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的关系,为HBV携带者进行早期积极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根据温病学三焦传变规律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选取4种证型:肝气郁结、脾气虚、湿热中阻、肾阴虚各30例,并对其进行肝穿刺检查,确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以温病学三焦传变规律为理论指导,找出以上4个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1)肝气郁结、脾气虚证炎症分级主要为G0~G1,湿热中阻证主要为G1~G2,肾阴虚证主要为G3。肝气郁结、脾气虚纤维化程度主要为S0~S1,湿热中阻证主要S2,肾阴虚证主要以S3~S4。结论:慢性HBV携带者中医肝气郁结、脾气虚、湿热中阻、肾阴虚证4个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符合温病学三焦传变之规律;从脾气虚、肝气郁结到湿热中阻再到肾阴虚,肝组织病理损害的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这与温病三焦传变规律存在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声像图、门脉血流动力学和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15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超声声像图、门脉血流动力学和肝功能分级的差异。结果:血瘀证肝硬化患者肝左叶上下径最小,除脾肾阳虚证外,显著低于其他各证型(P<0.05);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直径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血瘀证各组门脉直径(P<0.05),血瘀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低于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和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肝硬化患者血流量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证和血瘀证肝肾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和湿热内蕴证以A级为主,且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肝硬化患者(P<0.05),而脾肾阳虚证和血瘀证肝硬化者C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肝硬化患者总蛋白(STP)水平显著高于血瘀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和湿热内蕴肝硬化患者白蛋白(ALB)水平显著高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肝硬化患者(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经胃镜确诊为PHG的81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按Tanoue分类法记录PHG分级及Child-Pugh分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PHG的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本研究的81例PHG患者中,各证型分布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顺序为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湿热内蕴型肝(脾)肾两虚型,其中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患者的胃黏膜以Ⅰ级改变为主,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瘀血阻络型和肝(脾)肾两虚型患者的胃黏膜以Ⅱ级为主,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以Child A级和Child B级分布为主(分别占48.1%和34.6%),在肝郁脾虚型中以Child A级为主占62.5%,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肝(脾)肾两虚型中以Child C级为常见占55.6%,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Child B级中,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以及列联表进行分析,PHG患者中医各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PHG患者中医各证型和胃镜下表现的分级、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和确立治法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变中医证型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4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150例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对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不同证型肝硬变的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与湿热内蕴证相比,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的门静脉主干内径要明显更宽,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气郁结证相比,血瘀证门静脉血流量和血流流速都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证患者以A级为主;而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以B级为主,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以C级为主。结论:门脉高压时门静脉血流的方向、流量和流速能够被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肝脏损害程度也可以基于肝功能来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5.
《新中医》2020,(1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腹部超声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依据中医证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证型的超声图像表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肝左叶上下径显著长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瘀血阻络证组的脾长径与后径显著长于其它证型(P0.05)。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门静脉内径显著大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大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6组的肝静脉内径及肝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胆壁毛糙比例显著低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湿热内蕴证组的腔内回声不均比例显著高于其它5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形态比例失调、被膜锯齿状、弥漫回声增高比例均低于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随着病情发展呈现变化,且其超声特征、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其可为临床评估病情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变患者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和AFP间的相关性,以便正确评估各型肝硬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转归,为中医辨证提供量化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收集146例乙肝肝硬变患者相关资料,根据TBIL、ALB、PT、腹水、肝性脑病计算Child-pugh分级,分析患者证型与Child-pugh分级及AFP的相关性。结果:肝气郁结型以Child-pugh分级A级为主,占71.43%,水湿内停型、湿热蕴结型以Child-pugh分级B级为主,分别占47.06%、42.50%,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以Child-pugh分级C级为主,分别占52.00%、62.50%。脾肾阳虚型患者AFP最高,湿热蕴结型次之,肝气郁结型最低,但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hid-pugh分级与乙肝肝硬变各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协助临床判断各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乙肝肝硬变证型与AFP的相关性有待更大样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AFP的相关性。方法:对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云南省中医医院肿瘤科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肝癌诊疗方案采集患者四诊信息,将患者分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瘀湿互结、肝肾阴虚5种基本证候,比较各证型构成比情况,以及各证型在不同临床分期(Ⅰ、Ⅱ、Ⅲ期)的分布情况,统计各中医证型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AFP)水平,分析各中医证型与AFP的相关性。结果: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肝郁脾虚证比肝肾阴虚证、瘀湿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多见;湿热蕴结证比瘀湿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多见;气滞血瘀证最少;Ⅲ期患者36例,5个证型例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Ⅲ期最常见的为肝肾阴虚证,其次是湿热蕴结证。在肝郁脾虚证患者中,Ⅰ期、Ⅱ期的患者较多,Ⅲ期患者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瘀湿互结证患者中以Ⅲ期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5个证型中AFP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总体上肝郁脾虚证多见,Ⅲ期最常见的为肝肾阴虚证,AFP的阳性率与肝癌中医证型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HBV复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5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同步检测乙肝5项、HBV-DNA。结果:HBV-DNA在湿热内蕴型中复制最为活跃,肝肾阴虚型次之,在脾虚湿盛、肝气郁结两型中最低。结论:乙肝后肝硬化常见的证型依次为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均以血瘀为基础证型。HBV复制与肝硬化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阮新梅 《新中医》2020,52(17):44-4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辨别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82例肝硬化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患者肝表面形态、实质回声,检测肝右叶最大斜径及前后径、肝左叶上下径及前后径、腹水深度,检测门静脉、脾静脉主干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结果:肝气郁结型、水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肝硬化肝左叶上下径均大于瘀血阻络型(P0.05)。肝气郁结型、水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肝硬化出现被膜锯齿状、弥漫回声增高比率低于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P0.05)。各证型肝硬化腹水深度及盆腔腹水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硬化门静脉主干内径大于湿热内蕴型(P0.05),肝气郁结型肝硬化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大于瘀血阻络型(P0.05)。结论:肝气郁结型、水湿内阻型、湿热内藴型肝硬化患者超声表现少有被膜锯齿状、弥漫回声增高的特点,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门静脉主干内径较大,肝气郁结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较大。肝左叶上下径、表面形态、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可为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肝硬化CT影像学结果与中医肝硬化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分析213例肝硬化患者CT影像学资料、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数据,结合肝硬化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结果显示,CT影像学分型中,均匀型以湿热蕴结证及肝气郁结证两大证型所占均匀型比重最高(P<0.05),节段型中,肝肾阴虚证所占比重高于其他证型(P<0.01),在结节型中,水湿内阻证所占结节型比重最高(P<0.05);从肝脏血液灌注上看,肝动脉灌注量中以瘀血阻络证与脾肾阳虚证灌注量高于其他证型(P<0.05);而在门静脉灌注量中肝肾阴虚证与湿热蕴结证灌注量低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中医证型变化对应肝硬化不同阶段,肝硬化早期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出现水湿内阻、湿蕴生热、气滞血瘀、脾肾阳虚及肝肾阴虚等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