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3)
目的:观察蒙药扎冲十三味丸配合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斜圆刃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蒙药扎冲十三味丸,对照组单纯用斜圆刃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84.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Vm)均有提高,治疗组比对照组提高更显著,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蒙药配合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郁金岗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14(12):47-47,72
目的:枕颈部肌筋膜痉挛是引起颈性眩晕的观点,并分析其临床特点、观察圆刃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颈性眩晕患者根据中医“经筋理论”选择五个结筋点,用圆刃针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愈27例(90%),好转3例(10%)。结论:枕颈部肌筋膜痉挛即“经筋理论”的“横络”卡压是颈性眩晕的主要成因,圆刃针解除肌筋膜痉挛即“横络”卡压是治疗本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5.
《中医临床研究》2017,(17)
目的:应用大数据探索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规律并配合斜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方法:将1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斜刃针治疗颈性眩晕,观察组采取常规斜刃针治疗的同时运用大数据将临床症状分类,结合每个患者自身症状及病因,进行精准的个性化治疗,对各个患者的刺入位置和解结松筋的深度均根据大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前1d、术后1和5个月分别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评估眩晕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结果:经5个月的随访,对照组50例临床治愈,16例显效,8例好转,6例无效;观察组66例治愈,10例显效,3例好转,1例无效,疗效比对照组更好。结论:大数据技术在中医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二者联合会为颈性眩晕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7.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使大脑产生一过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常见于中老年人,其主要临床特征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如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短暂,且与体位相关,随着颈部位置的复原而缓解。针刺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通过中医辨证分型,运用针刺配合中药进行治疗,观察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亚太传统医药》2020,(4)
目的:观察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疗法,对照组36例采用电针颈夹脊联合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TCD检测指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7%,治愈率为58.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87.1%。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两组组内比较分值均有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Vm检测指标,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刃针松解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颈性眩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刃针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刃针针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3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2、3周后观察组的ESCV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针刺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临床短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刃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毫针联合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毫针联合刃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88.8%,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和功能均有好转(P<0.05),且治疗组好转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治疗组复发率6%,对照组复发率24%,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毫针联合刃针治疗颈性眩晕,可以改善眩晕症状,减少远期复发,疗效优于单纯毫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体针、头针与中药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针刺百会、身柱、风池、C6夹脊、肩井、曲池,及头针晕听区,配合内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结果:显效21例,好转9例,2例临床控制,总有效率93%。结论:体针、头针和中药协同作用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状况,缓解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毫针、刃针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50例。A组行毫针针刺颈夹脊穴治疗,B组刃针针刺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平均血流速度(Vm)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B组均高于A组(均P<0.01);治疗后,A组和B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B组显著高于A组(均P<0.05);B组治疗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A组的80.4%(P<0.05)。结论:毫针与刃针均可以有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而采用刃针治疗改病,更能有效改善症状,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产生的临床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1)
目的观察刃针联合艾灸在颈性眩晕病症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给予其刃针联合艾灸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经治疗后,情况均有所好转,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从治疗前的(10.1±2.2)分增加到治疗后(26.4±4.4)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总有效率达97.5%。结论针对颈性眩晕患者情况,给予其刃针、艾灸联合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刃针加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刃针在颈部松解加艾灸百会穴治疗;结果:治愈50例,占56.2%;显效30例,占33.7%;有效9例,占10.1%;总有效率100%。结论:刃针加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17.
针药合用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观察针药合用治疗颈性眩晕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依辨证予常用中药方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1疗程后检测椎动脉血管内径、峰值流速(PSV)、加速时间(AT)、阻力指数等参数。结果:PSV和AT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以作为评价颈性眩晕治疗疗效的有效指标;而2组治疗前PSV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PSV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了观察组血流峰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辅助中药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效果优于单纯中药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彩色多普勒参数中,PSV和AT是评价颈性眩晕治疗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针药并用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益气化瘀法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对近几年颈性眩晕病进行回顾性总结 ,随机抽取针药组、西药组各 12 4例 ,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针药组临床显效率 5 4 .84 % ,总有效率 96 .77% ;西药组临床显效率 32 .2 6 % ,总有效率 90 .32 % ;针药组优于西药组 ( P<0 .0 5 )。结论 针灸中药并用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民间疗法》2019,(1)
目的:探讨针刺颈五针对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针刺颈五针法)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30例。两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施治。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和心理及社会适应5项内容评分,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指数、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五针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