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PD-PK的中药日服次数合理性评价模式商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袁海龙  肖小河 《中草药》2011,42(3):417-419
中药"用法"是关乎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科学问题,日服次数是中药"用法"的主要事项和内容之一,直接关系临床疗效,然而针对日服次数合理性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为了寻求中药日服次数研究的新突破,在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分析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基于药效动力学-药动学(PD-PK)的中药日服次数合理性评价模式"的研究设想,以期为科学确定中药日服次数、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具有原创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药制剂过程蕴藏着中药"毒-效"合和关系,是实现中药"减毒增效"的重要环节。该文从制剂角度阐释中药制剂复方合煎、中药制备工艺、剂型及给药途径、辅料品质等对中药"毒-效"的影响,指出应从中药制剂全过程、基础研究及中药现代制剂角度加强对中药"毒-效"关系的整合分析,探寻制剂过程中"减毒增效"的机制,明确中药制剂在中药"毒与效"中的核心地位,确保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秦袖平  张慧杰 《天津中医药》2021,38(9):1215-1219
中药服用方法是中医治病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关键环节,日服用频次为其主要内容之一,直接关乎临床结果。古代医学典籍对服药频次的记载甚为详尽,灵活机变,极具中医药的特色。然而目前临床中药汤剂大多每日1剂,分2~3次服用,千篇一律。关于汤剂日服次数是否合理的现代循证或药理学实验研究结果仍较少。文章将对经典医书载录的中药服用频次及其合理性的现代科研成果做出总结,以供临床处方用药和进一步科学探索参考。  相似文献   

4.
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药物时间-浓度、浓度-效应、时间-效应三者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PK/PD研究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中药成分复杂,其药效物质基础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将PK/PD结合模型应用于中药研究,有利于阐明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对中药及其制剂的开发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了近年来PK/PD结合模型在中药单体成分及有效部位、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中的应用,为今后中药化学成分PK/PD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浅谈中药的服用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湖南财经学院职工医院(410006)胡书佑主题词中药/投药和剂量中药广泛应用于防病治病。在辨证准确,处方合理,药品质量合格的情况下,服用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中药的临床效果。本文从服药时间、服药次数、服药温度及服...  相似文献   

6.
中药制剂的质量主要受饮片品质、准确投料和科学生产影响,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本研究具体从制剂用中药饮片必须严格规范、中药饮片符合中药制剂的辨证施治、中药制剂提取工艺和中药饮片密切相关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对于中药饮片的形式,处方制剂的适应性,使用方式规范化使中药制剂更好地发挥疗效,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口服中药日服次数合理性是关乎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阐述了中药日服次数合理性研究的现状与必要性,提出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构建了基于“效应动力学-药动学(PD-PK)”并主要基于“效应标志物(PD-Markers)”的口服中药日服次数合理性研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方后注中对于中药汤剂服用频率的阐述丰富详尽,对指导临床中药复方的具体应用有重要的实用和学术价值。文章系统梳理《金匮要略》方后注中关于服药频率的内容,探究中药服用频率的规律。书中中药服用频率从每日1~5次不等,包括顿服、日一服、日再服、日三服、日三夜一服、日三夜二服等。其中每天服用3次应用最多,其次是每天服用2次。对于药性峻猛之剂,注重保护正气,强调中病即止,不必尽剂。《金匮要略》治疗杂病的中药服用频率值得今日临床借鉴,中药服用应当尊崇先贤教诲,仍应以每日3次为主,并应深入开展中药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药重剂应用历史久远,作为一种临床现象长期存在,而超大剂量应用必然无法避免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也为临床安全用药埋下隐患。笔者从方剂中剂量的比例关系、剂量与药效关系、剂量与产地品种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合中药毒副作用客观存在的事实,中药饮片应用中有关炮制、煎服等的特殊要求,提出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有明确的用药特点,是充分考虑临床治疗安全及有效的辩证施治,但中药量效关系中的最低有效量、最佳剂量、中毒量依然是模糊概念,而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不容忽视。有关方面应加快对中药量效关系、中药长期毒性、方剂药理及剂量比例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以确保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3):538-540
针刺的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是针刺治疗方案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古代及现代相关文献,发现留针时间、针刺频次存在较大随意性,缺乏对针刺时-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尚未建立规范化的临床指导模式。倡议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对常见病的针刺治疗进行科学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切实可信的数据,寻找出各种疾病的最佳针刺时间及频次,以期规范临床操作,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治病防病、康复保健的需要,中药和西药同时服用日益增多。临床和药理实验证明,中西药物合理同时服用或组合制剂,可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扩大治疗范围,并发挥单独服用中药及其制剂或西药所没有的治疗作用,显示了中西药合理同服的优越性,收到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效果。相反,不合理的中西药同时服用,可使药效降低或消失,毒副反应加强,或引起药源性疾病,在服药时应特别引起注意。笔者现将近年来不宜同服的中西药综合报道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宝贵财富,多成分、多靶点是其特色和优势所在。然而中药复方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不清,量-效关系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持,已成为其深入研究的瓶颈,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这需要整合中医药理论、现代分析及数据挖掘技术构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复方研究新模式。该文扼要介绍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现状、系统生物学理论及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血清药物化学-药代(效)动力学-系统生物学”(SPS)三维整合体系方法来研究中药复方,以期揭示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其配伍科学内涵,并结合茵陈蒿汤研究进行相关说明。  相似文献   

13.
开展中药复方时效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复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方剂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效果,对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及标准化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复方时效关系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理清复方中药药效作用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减弱时间—消失时间",并加以文献数据挖掘整理,进一步揭示中药复方药物配伍的科学内涵、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并为确定中药复方的合理给药方案,以及时效关系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完善中医药的"病—证—方—量—时—效"的理论体系,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复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来中药实验方剂学研究文献分析(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有关实验方剂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了中药配伍的实验研究进展、药物化学研究、药理学研究及微量元素研究等。 1 中药配伍实验研究进展 张氏等[1]认为,研究复方中药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规律有重要意义,可为阐述组方原理、研究古方、筛选新方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可指导剂型改革,优选用药剂型及制备工艺;可优选用药方案,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可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揭示中药复方制剂量效关系、剂量毒性关系、分布与疗效关系等。作者认为,目前研究所用的血药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各有优缺点。提出对复方中药制剂用现代药理学…  相似文献   

15.
中药现代化与中药新药研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加大研制经费投入、加强中药制剂量效关系的研究、加强中西复方制剂研究、加强有“毒”中草药研究及药效筛选、加强新药专利查阅及申报等5方面阐述了中药现代化与新药研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加大研制经费投入、加强中药制剂量效关系的研究、加强中西复方制剂研究、加强有“毒”中草药研究及药效筛选、加强新药专利查阅及申报等5方面阐述了中药现代化与新药研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思路与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药效物质组合与药效活性的关联性即“组效关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的基本策略,即基于药物代谢物组学的有效成分辨识,基于代谢组学的有效成分组合的药效活性评价,基于系统建模的有效成分组合与药效活性之间关联性分析。该策略的提出,对于创新中药质量评价模式、阐释方剂配伍规律、创制组分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人对中药煎煮方法与药效关系不仅早有认识,而且还著有诸多精辟见解与煎药理论,但这些仅凭经验概括的煎煮方法,并没有进行更为科学的试验,易产生模糊认识,造成药材浪费、疗效欠佳等诸多问题。现对党参(久煎类代表药)、大黄(后下类代表药)等中药的煎煮时间、次数与药效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内经》“久而增气”探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提出,饮食药物有一个从“久而增气”到“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的转化过程,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指出长久服用固定药食,会对相应机体脏器产生“增气”的良性效应。然而,“增气”效应持续存在,反而对机体产生反向效应,即治疗效果到一定阶段,正向疗效出现后,随着服药时间延长,机体出现与治疗相反的反向疗效,甚至导致机体非药毒性损害。《内经》把这种中药“时效反作用生理效应”称之为“夭”(折返)效应。研究这一效应产生的机理、途径以及解决方法将推进中医治疗学中辨证的“用药疗程”规范化等理论和实际问题。现代对中医药的研究侧重于量效关系研究,对于剂量固定的特定药物,蓄积效应的时效关系,长期服用而产生的时效相关的研究甚少。“久而增气”理论告诉我们,中药服用周期与疗效之间有一种“时效反作用”生理特征。如何改变或打破这种负效应,改变服药周期,确定一种疗效最佳的服药疗程,从而提高  相似文献   

20.
刘肖雁  姜文文  蒋海强  苏美  孙越  臧恒昌  曾英姿  聂磊 《中草药》2019,50(19):4603-4612
目的建立基于"谱-效-代"关联的参枝苓口服液(SZL)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策略。方法测定12批次SZL的HPLC指纹图谱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活性,采用正交信号校正-偏最小二乘回归(OSC-PLSR)分析方法建立HPLC指纹图谱和AchE抑制作用之间的谱效关系,结合网络药理学,确定药效相关成分;通过血清药物化学鉴定入血成分,确定药效活性成分;关联整合药效相关成分和药效活性成分,综合分析,挖掘Q-marker。结果 OSC-PLSR分析结果确定了3个药效相关成分与AchE抑制作用密切相关;网络药理学映射与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的疾病靶点确定了61个药效相关成分;通过UHPLC-Q Exactive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鉴定了血浆中11个药效活性成分;关联整合综合分析初步确定SZL的Q-marker为芹糖甘草苷、芍药内酯苷和壬二酸。结论谱效关系、网络药理学和入血成分鉴定的结合是一种快速分析及发现SZL Q-marker的有效方法,对于完善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保证中药的安全和有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