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以"中气升降"立论,在生理、病理上阐释人体气机变化,认为气机升降失常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治疗上重在调理脏腑气机。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首创"癌毒"理论,认为恶性肿瘤根本上是由于感受癌毒而发病,具体包括热毒、湿毒、瘀毒、痰毒等,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气机升降失常是癌毒形成的关键因素,在消癌解毒中充分考虑调理气机的重要性。因而临床上将中气理论和癌毒理论有机结合,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总结花宝金教授运用“调气解毒”思想论治癌症相关性抑郁经验的临证经验。认为癌症相关性抑郁以气机升降紊乱为核心机制、正气亏虚为其发作的根本原因、痰瘀毒积等病理产物留滞为其关键诱因,临证以“顾正气、调升降、畅情志、祛痰瘀、解癌毒”为核心治则贯穿治疗全程,共奏“调气解毒”之功,以期为临床治疗癌症相关性抑郁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的乳腺癌亚型,其不适用于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且易复发转移,因此是当前乳腺癌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故根据其临床特性提出"脾肾两虚"是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病基础,因虚生痰致瘀化风,在虚、痰、瘀的基础上"六淫七情"诱发癌毒,终成"痰毒瘀结"之态。"痰毒"是术后复发转移的主要病理因素,而"内风"是复发转移的推动力量,基于此临证治以"健脾益肾、化痰解毒、活血息风"。从"风痰瘀毒"论治三阴性乳腺癌,是中医药治疗特殊类型乳腺癌的初步探讨,对预防其术后复发转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乳腺癌化疗性口腔溃疡的中医治疗。化疗药属热(火)毒之品,乳腺癌化疗性口腔溃疡是感受火热毒邪后,与痰、瘀、毒等有形之病理产物互结,阻遏气机,使热(火)毒外达之路痹阻,伏久郁而生热,治疗应遵循"火郁发之"原则。透法是"火郁发之"指导下的关键治法,以"祛其壅塞,展布气机",使郁闭火热之邪透达于外。文中结合临床验案,阐述升降散可作为治疗乳腺癌化疗性口腔溃疡主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痰"与"郁"在乳腺癌抑郁症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为乳腺癌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古籍及文献,分析乳腺癌抑郁症的病理机制。结果:认为"因郁致痰"及"因痰致郁",即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脾失运化,痰浊内生是乳腺癌抑郁症的发病基础。结论:明确"痰"和"郁"相互生互因的关系,临床辨证论治以健脾化痰,疏肝解郁,痰化郁解为着重点。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一种慢性复杂性疾病,在其发生脉搏坚的过程中,正虚络空是致病之根,邪气伏络是病变之源,痰凝瘀结是病情深化的重要潜在病理因素。文章旨在探讨痰瘀伏络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内在机制,建立"伏邪(痰瘀)—络脉—脉管系统"的发病观,提出以通络开闭为原则,重视气机升降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7.
卢尚岭教授结合多年教学和临床体会,通过追溯中风源流,探究"风"的含义,认为风之病即气之病,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异常,提出中风的病机根本是气机升降逆乱,火、痰、瘀等是气机逆乱的病理产物。基于此,卢老提出调气息风为中风治疗大法,在中风各期中,将治疗重点放在调理气机升降、纠正脏腑阴阳偏盛偏衰上,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玉贤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病机以中焦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和为主,兼有虚、瘀、痰、毒等病理因素,治疗遵辛开苦降之法,根据兼夹症辅以健脾益气、化瘀通络、消痰泄浊、解毒散结等法,且以仲景"黄连汤"为主方化裁而成"和胃汤"应用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调气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外乎风、火、痰、瘀、虚、滞几个方面。然临床纵有痰、火、瘀、滞等病理状态存在,若无气机升降逆乱的始动因素,中风病亦不会发生。故气机升降逆乱才是中风病病机之关键。针对中风病气机逆乱的根本病机,采用调气法治之,通过调气达升清降浊、祛瘀、化痰、通络之功。  相似文献   

10.
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生发展与痰、瘀、毒密切相关。其病因病机演变极为复杂,脏腑上多与"肝脾气机"升降有关。痰、瘀、毒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性。痰瘀互结,痰瘀生毒,毒生痰瘀,可运用疏肝运脾,祛痰、化瘀、清毒并重的方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  相似文献   

11.
气机总括为升降出入,脾胃是其机枢。癌症发生、发展主要病因是虚、痰、湿、浊、毒,一般有气虚、邪伏、浊化、癌毒孽生、癌肿形成、癌细胞转移六个病理阶段,对应的气机异常主要有气虚推动不力、邪出不畅、正邪胶织、脏腑功能不调、癌毒流窜,邪出不畅是核心。异常气机与致癌因素相互促进导致癌细胞、癌肿形成,癌细胞、癌肿形成后更阻碍气升降出入及所在脏腑功能。在癌细胞、癌肿形成之前,常规气机调理可以助益祛除痰、湿、浊、毒等邪气,一旦癌细胞、肿瘤形成,要在充分祛毒、抑癌前提下调理气机,才会增加疗效,反之,可能促进癌肿生长或转移。最后以肺癌气机异常治疗为例示范癌症气机异常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总结介绍谭新华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经验,认为乳腺癌骨转移的基本病机为阴极阳衰,因素体阳气亏虚,气化功能下降,痰瘀毒等阴性产物聚结凝聚于骨,"虚""痰""瘀""毒"夹杂合而为病。主张以温阳抑阴为治疗大法,温阳化气促使"阳化气"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减少"阴成形"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痰瘀毒等病理产物,常选用阳和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治疗。临证时首先注重权衡虚实标本轻重主次,灵活处理益气扶正药物与化痰散结、活血祛瘀、化解癌毒等祛邪药物的比例。再兼以虫蚁类搜剔定痛、破瘀通经,参以引经之药引领众药直达病所,方可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7,(12):1011-1012
依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对"木郁达之"的论述,探究乳腺癌病理机制及对乳腺癌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论述了少阳厥阴脏腑气机郁滞与乳腺生理病理的关系,突出了少阳气结与厥阴血瘀是乳腺癌发病基础。认为乳腺癌有木失调达、乳络瘀阻、木郁乘土基本证型,和解少阳、活血化瘀、疏肝健脾为乳腺癌辨证论治之关键。"木郁达之"可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中医学在乳腺癌的诊疗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章永红教授勤求古训,探索创新,在乳腺癌诊治过程中有独到的见解。章教授认为,在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全程中始终存在正邪交争和虚实的消长变化,肝郁、痰瘀、癌毒和正虚是主要病理特点。正气亏虚、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痰瘀胶结,酿生癌毒,阻滞乳房为其病机。提出临证治疗时当以扶正补虚为基础,兼顾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15.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预后差。病因多为疫毒或湿毒痰邪,病机多为疫毒炽盛,直中肝脏,化火生风;或热邪入里,伤及营血阴液,虚风内动;或痰湿毒邪伤脾,脾虚湿盛,浊毒不化,痰蒙清窍,脉络瘀阻。病理因素多为毒、热、虚、风、痰、湿、瘀,病机特点是疫毒炽盛,湿热瘀阻或脾肾阳虚,痰毒阻络。疫毒炽盛,热入营血,耗血动血,则给予"凉血散血",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治疗;脾肾阳虚、痰毒阻络则给予健脾温肾,化痰泻浊,活血通络,宣畅气机治疗。而对于毒邪耗伤气阴,脉络瘀阻者,则应予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治疗。  相似文献   

16.
徐志瑛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因久病肺气虚所致,气虚基础上逐渐发展为气虚、气阴两虚为其本,痰瘀交阻、气机升降失常贯穿疾病始终为其标,病位在肺,可涉他脏,临证应分期辨证,治疗上应重视"痰"、"瘀"、"虚"产生的机理,从肺脾肾三脏分期治疗,达到临床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肺损伤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较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结合中医整体观、络病学说、中医时空学,基于“气血津液-络病-肺浊”理论,明确疾病病位及传变规律。该病以气机不畅为主,气血津液失衡为始动因素,气血津液失常导致络病,痰瘀毒是关键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由络及脏,病理因素积聚肺脏形成肺浊。病理演变过程为早期气血津液输布异常,中期痰瘀毒胶结,由络及脏,晚期脏腑失司。治疗应调畅气机,调节气血津液运化输布,兼顾痰瘀毒,脏腑同调,注意病位、病性改变,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提供辨证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古今文献,探讨虚、痰、瘀、毒在帕金森病发病及病机演变中的作用."虚"是帕金林病发病的内在基础,"痰"与"瘀"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毒"是决定其转归的重要因素.四者病机联系包括痰瘀互结、互生;痰瘀致毒,毒致痰瘀;因虚致痰、致瘀;邪气久居,正气愈虚;邪凑虚处.  相似文献   

19.
肺脏是直肠癌最易发生转移的器官之一,探析直肠癌肺转移的发病机制对肺转移的防治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肺肠生理病理特点,笔者认为正气亏虚是直肠癌肺转移的根本原因,痰、瘀、毒是导致转移的主要诱因,而癌毒"传舍"与痰毒、瘀毒流注是肺转移的基本途径。临床治疗当以补虚扶正为主,兼用清热解毒、泄浊散结、活血祛瘀等法开通络脉,祛除大肠癌毒。  相似文献   

20.
名中医梁君昭认为冠脉支架术后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病性为本虚标实,病机可归纳为正气不足、气机失调、痰瘀痹阻。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极易导致痰浊瘀血的产生。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痰瘀既是病理产物,亦可成为致病因素,阻滞气机的正常运行。名中医梁君昭在治疗冠脉支架术后心绞痛时基于气机理论,尤重视中焦脾胃之枢纽作用,善用药对,强调扶正通络、调理气机、祛瘀化浊。其学术特点突出,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