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方法炮制菟丝子脂肪油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菟丝子内脂肪油含量。结果:采用索氏提取法对不同方法炮制后菟丝子内脂肪油含量进行测定,比较得出含量最多的是盐制品为6.96%,最低的是水煮品为5.11%,所有炮制品脂肪油含量从低至高分别为水煮品(5.11%)、清炒品(5.51%)、生品(6.16%)、酒制品(6.48%)、盐制品(6.96%),菟丝子经盐制和酒制后脂肪油含量比其他方法炮制后的含量高。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菟丝子内脂肪油含量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控制炮制后脂肪油含量,可有效发挥菟丝子饮片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菟丝子中脂肪油含量的影响情况。方法:取菟丝子中药材,按量粉碎成粗粉,分别采用盐制、酒制、清炒、水煮等不同方法进行炮制,平行三份,并采用索氏提取法对炮制后脂肪油含量进行测定,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炮制中药菟丝子脂肪油含量的差异。结果:盐制品脂肪油的含量最高达7.13%,其次依次为酒制品的6.76%、清炒品的5.25%,水煮品脂肪油的含量最低,仅为4.82%,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炮制方法下菟丝子的脂肪油含量各异,可考虑使用脂肪油含量来评价菟丝子炮制品的质量,临床也可通过控制炮制后脂肪油含量以有效掌握菟丝子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研究菟丝子炮制前后脂肪油含量的变化。方法索氏提取法测定脂肪油含量。结果生品中脂肪油平均含量为5.97%。经炮制后菟丝子炮制品脂肪油的平均含量在5.21%~6.61%之间。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盐制品﹥酒制品﹥生品﹥清炒品﹥水煮品。结论炮制对菟丝子脂肪油含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方菟丝子不同炮制品多糖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测定南方菟丝子及其不同炮制品(清炒、酒炙、盐炙)多糖的含量,从多糖变化角度探究炮制原理.方法:以南方菟丝子精制多糖测得菟丝子粗多糖对甘露糖的换算因子,以苯酚-硫酸分光光度法测定南方菟丝子及其炮制品多糖的含量.结果:菟丝子多糖精制前后单糖组成无明显变化,多糖供试液在6h内显色稳定,重复性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RSD 3.02% (n =6).测得南方菟丝子生品及不同炮制品(清炒、酒炙、盐炙)多糖含量分别为6.71%,8.27%,8.54%,14.17%,RSD分别为0.59%,2.47%,1.40%,0.35%(n=3).结论:南方菟丝子经过炮制后多糖含量明显增加,以盐炙菟丝子含量为最高,酒炙菟丝子和炒菟丝子次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菟丝子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生品及3种炮制品的总黄酮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金丝桃苷为对照品,建立菟丝子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用此方法测定生品及3种炮制品的总黄酮含量。结果:建立了菟丝子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用此方法测定菟丝子生品中的总黄酮含量为1.68%,清炒品为2.26%,酒炙品为2.27%,盐炙品为2.22%。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适合于菟丝子总黄酮含量的测定,菟丝子炮制后的总黄酮含量较生品有了显著升高,其中酒炙品升高最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续断生品及不同炮制品中化学成分含量变化,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续断中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LC-MS法,对续断不同炮制品中各类型化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与续断生药相比较,各炮制品的指标成分含量略有增加;皂苷类化合物在酒炙品含量中最高;Dimethylsecologanol在盐炙品中含量高于酒炙品、清炒品及生药;而苯丙素类化合物(+)-1-羟基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在酒炙、盐炙及清炒品中含量相差不大。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均能影响续断不同类型化合物含量,证明了传统炮制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透骨香抗炎、镇痛作用及水杨酸甲酯苷含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炎症肿胀法、热板法比较生品及各炮制品的抗炎、镇痛作用;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透骨香生品、盐制品、醋制品、酒制品中水杨酸甲酯苷的含量.结果 透骨香各给药组均能显著降低小鼠耳廓肿胀度,提高肿胀抑制率(P<0.05),其作用强弱顺序为:醋制组>清炒组>盐制组>生品组>酒制组.生品组、醋制组、清炒组、酒制组均有镇痛作用(P<0.05),生品组作用较强,清炒组在药后1h作用最强.炮制品中水杨酸甲酯苷的含量与生品比较均降低,其中酒制含量较高,盐制含量最低.结论 不同炮制方法对透骨香抗炎、镇痛作用及水杨酸甲酯苷含量有显著影响,透骨香用于镇痛抗炎宜采用清炒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雷公藤饮片炮制前后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的含量变化。方法色谱柱为Ultimate XB-C18(4.6×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33∶67),检测波长218 nm,柱温30℃,流速1 ml/min,测定雷公藤甲素的含量;流动相:甲醇-1%醋酸水溶液(87∶13),检测波长425 nm,柱温30℃,流速1 ml/min,测定雷公藤红素的含量。结果各炮制品中雷公藤甲素含量按降序依次为:清炒品、酒炙品、醋炙品、蒸制品、莱菔子汁煮品、水煮品、甘草汁煮品;雷公藤红素含量按升序依次为:水煮品、莱菔子汁煮品、甘草汁煮品、清炒品、蒸制品、酒炙品、醋炙品。结论炮制后,几种主要的炮制品雷公藤甲素和红素含量较生品有所降低,推测炮制能降低雷公藤的毒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北柴胡不同炮制品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和急性毒性大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炮制对北柴胡柴胡皂苷a含量与毒性的影响。 方法 :运用HPLC法、经典急性毒性实验法,进行北柴胡不同炮制品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测定及急性毒性比较研究。 结果 :北柴胡生品,清炒品,醋炙品,酒炙品和蜜炙品不同炮制品中柴胡皂苷a的百分含量依次为0.60%,0.23%,0.56%,0.39%,0.35%。北柴胡生品,清炒品,醋炙品,酒炙品和蜜炙品没有出现死亡,测得最大给药量(MLD)值按含生药量计算分别为26.4,31.2,27.6,28.8,32.4 g ·kg-1,分别相当于临床70 kg人每公斤体重日用量的205,242,214,224,252倍,连续观察14 d,小鼠一般状况良好,无一死亡。 结论 :北柴胡不同炮制品中柴胡皂苷a含量和毒性各不相同,且各样品均未出现死亡,其最大给药量显示北柴胡的各炮制品基本安全低毒,提示炮制对北柴胡药材柴胡皂苷a含量和安全剂量范围大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续断生品及不同炮制品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续断中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续断生品及炮制品中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 与续断生品相比较,盐制续断中的总生物碱含量较高,而清炒续断与酒炙续断中总生物碱的含量相对较低.结论 不同炮制方法均能影响续断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该研究可以为续断炮制机理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蔓荆子中主要化学成分蔓荆子黄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对同一批次蔓荆子进行加工炮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品蔓荆子、清炒蔓荆子、酒浸炒制蔓荆子、酒制烘制蔓荆子的蔓荆子黄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生品蔓荆子及其他三种不同炮制品蔓荆子黄素含量,分别为生品蔓荆子(0.050%)<清炒蔓荆子(0.051%)<酒浸炒制蔓荆子(0.054%)<酒浸烘制蔓荆子(0.056%)。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蔓荆子中蔓荆子黄素含量有一定影响,其中酒浸烘制蔓荆子的蔓荆子黄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炮制对莱菔子部分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莱菔子生品、清炒品和烘制品中莱菔素以及脂肪油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脂肪油炮制前后的物理常数、化学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炮制前后以上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花椒炮制后其挥发油、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方法分别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测量花椒及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总生物碱的含量,比较分析花椒生品与炮制品间挥发油和总生物碱含量存在的差异。结果花椒经炮制后其在挥发油和总生物碱含量上均有较大差异(P 0. 01),生品挥发油含量最高(6. 23%),清炒品、醋制品、盐制品、酒制品挥发油含量均有所降低,挥发油含量分别为3. 67%,3. 33%,3. 67%,2. 67%;总生物碱含量盐制品(13. 88mg/g)与生品(15. 69mg/g)相比降低,清炒品(20. 58mg/g),醋制品(20. 10mg/g),酒制品(21. 33mg/g)与花椒生品相比总生物碱含量均升高。结论花椒经炮制后对其化学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且炮制后质量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比较金樱根生品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总鞣质的含量,以评估不同炮制方法对总鞣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金樱根不同炮制品总鞣质的含量。结果:总鞣质含量为:生品(7.53%)>盐制(5.17%)>醋制(4.93%)>黑豆汁制(4.51%)。结论:炮制方法对金樱根中总鞣质含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粗毛淫羊藿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总黄酮的含量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测定粗毛淫羊藿生品及 4种不同炮制品中总黄酮的含量并作比较。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结果 :总黄酮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 :生品 >清炒品 >酒炙品 >盐炙品 >羊脂炙品 ;平均回收率为96.01% ,RSD0.74% (n =5 )。结论 :加热等因素致使炮制品总黄酮含量均有降低 ;而临床仍多用炮制品 ,其原因当在于辅料的协同、促进等作用 ,应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不同炮制方法下各购买地的补骨脂药材炮制前后补骨脂素(Psoralen)和异补骨脂素(isop-soralen)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对各地药材质量作以评价。方法:应用雷公、盐炙[1]两种炮制方法对13个购买地的补骨脂药材进行炮制。应用索氏提取法对各炮制品及生品进行提取,应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炮制前后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有变化,不同购买地的补骨脂药材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有差异。结论:不同购买地药材质量有所不同,不同炮制方法对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酒制对菟丝子中槲皮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不同炮制程度的菟丝子酒制品中槲皮素含量进行检测,研究酒制炮制对槲皮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制备不同加酒量、不同温度、不同时间酒制样品,高效液相法测定槲皮素含量。结果:生品中几乎不含槲皮素,炮制后含量显著增高,并且不同烘制温度、不同烘制时间、不同闷润时间、不同黄酒用量对菟丝子中槲皮素含量均有影响。结论:酒制炮制提高菟丝子槲皮素含量,不同炮制工艺水平对菟丝子槲皮素含量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杜仲中绿原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杜仲生品及6种不同炮制品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绿原酸的含量:盐蒸制>盐制砂炒2>盐制砂炒1>盐炒制2>盐炒制1>清炒>生品。结论:炮制方法对杜仲中绿原酸的含量有影响,且以盐蒸法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中成药》2017,(8)
目的考察制霜、蒸制、酒炙、盐炙、醋炙对南葶苈子Descurainiae Semen脂肪油组成和含有量的影响。方法5种方法分别炮制南葶苈子,石油醚提取各炮制品脂肪油后将其衍生化,GC-MS法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结果除制霜法外,各炮制方法均能提高脂肪油提取率。与生品比较,各炮制品中脂肪油数量减少,但含有量均增加。所得脂肪油主要组成为不饱和脂肪酸,除醋炙品外,各炮制品中其含有量均高于生品。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南葶苈子脂肪油组成和含有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其中醋炙炮制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盐菟丝子较佳的微波炮制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以黄酮含量为指标,探究微波强度、炮制时间、盐用量对菟丝子盐制工艺的影响。以芦丁作为对照品,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显色法,测定盐菟丝子总黄酮含量。结果盐菟丝子较佳的微波炮制工艺条件是:盐用量为药材3%,盐水闷润2h后于微波炉内中火炮制3min,得到炮制品,干燥处理。结论该法简单易行,条件可控,可作为盐菟丝子的炮制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