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先天性小肠闭锁新生儿术后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定植过程进行前瞻性观测研究.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儿科医院儿外科收治的8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连续检测其住院期间粪便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肠道定植的可能因素.结果:双歧杆菌定植时间为生后11 d,乳杆菌为10 d;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定植时间随抗生素应用时间不同而变化.乳杆菌增殖速度较双歧杆菌快,出院时忠儿平均日龄19.3 d,其肠道内双歧杆菌平均水平(10g拷贝数/g湿粪)为5.97,乳杆菌平均水平为7.00.结论:先天性小肠闭锁新生儿术后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定植时间延迟、水平下降,定植时间受抗生素应用时间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早期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早产儿肠道菌群和喂养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符合条件的住院早产儿并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组(研究组)及对照组,在生后3d、1周及2周龄时分别留取早产儿大便标本,同时记录喂养症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肠道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结果研究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4例(13.3%),对照组为12例(4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5)。研究组在1周时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7.84±0.35,8.52±0.23,对照组分别为6.39±0.53,7.01±0.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24)。研究组在2周时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8.62±0.28,9.45±0.64,对照组分别为7.34±0.59,7.85±0.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07)。结论早期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的住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未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早产儿,同时肠道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高于未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早产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低聚果糖体外对双歧杆菌的增殖效果,及体内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在厌氧菌液体 培养基中加入低聚果糖,观察双歧杆菌的增殖情况;用培养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结果 在厌氧菌液体培养基中 加入低聚果糖前后双歧杆菌菌数分别为1.5亿/ml和3亿/ml;服用低聚果糖后,35~50患者肠道内肠杆菌及类 杆菌显著减少,50岁以上者肠道内双歧杆菌显著增多。结论 低聚果糖对双歧杆菌有增殖效果,对人体肠道菌 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乳果糖对肠道菌群及SIg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31名血液病患儿服用乳果糖前后肠道菌群及SIgA含量。方法 用培养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用单向琼脂免疫扩散法测定粪便中SIgA。结果 服用乳果糖后,血液病患儿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增加,分泌SIgA水平上升。结论 乳果糖刺激机体肠道内双杆菌生长以及免疫系统分泌SIgA,增加肠道局部免疫力。  相似文献   

5.
低聚果糖对双歧杆菌增殖效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低聚果糖体外对双歧杆菌的增殖效果,及体内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在厌氧菌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低聚果糖,观察双歧杆菌的增殖情况;用培养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结果在厌氧菌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低聚果糖前后双歧杆菌菌数分别为1.5亿/ml和3亿/ml;服用低聚果糖后,35~50患者肠道内肠杆菌及类杆菌显著减少,50岁以上者肠道内双歧杆菌显著增多。结论低聚果糖对双歧杆菌有增殖效果,对人体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2956-2957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57例,且57例患儿的父亲或母亲具有哮喘病史,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口服双歧杆菌,对照组新生儿食用含有乳酸杆菌的酸奶,服用1个月,并随访3年,比较两组新生儿3年内喘息发作次数及哮喘的发病率。两组新生儿喘息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在干预后3年内哮喘的发病率分别为6.90%、21.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期运用肠道菌群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对婴幼儿哮喘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血清学指标、肠道菌群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2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以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近来愈来愈多的研究认为免疫调节紊乱是关键的直接发病机制,肠道菌群是这种免疫损伤过程的重要激发因素。本文重点介绍肠道菌群在UC的变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 HAEC)是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出现发热、腹泻、腹胀、恶臭粪便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菌谱变化参与了HAEC的发病机制。鉴于此,一些研究者提出采用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能起到预防HAEC的作用。本文对益生菌制剂的菌种选择、应用剂量、应用疗程、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为HAEC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观察及护理210011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淑芬,陈永田近年来,由于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NE)认识的提高,报道的病例日见增多。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采取常规综合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58),加用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者设为研究组(n=58),观察2组患者肝硬化疗效、肠道菌群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肝硬化整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研究组需氧菌、厌氧菌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酵母样真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可优化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纠正肠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失调症。肠道菌群改变可能会导致便秘等肠道功能性疾病,而且肠道菌群的调节用于便秘等相关肠道功能性疾病的治疗疗效已得到确认。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16S r RNA高通量焦磷酸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的细菌培养法,被广泛用于肠道菌群分析。不同研究得出的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不尽一致,但大部分研究指出,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下降以及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降低。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的调节对功能性便秘的治疗疗效也不尽相同。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元(synbiotics)等微生态制剂以及粪便菌群移植可用于肠道微生态调节。大多数研究指出,益生菌等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排便次数,减轻患者其他的相关症状。该文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性改变以及微生态制剂对便秘的治疗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常乐康组和四君子汤组,分组给药7d,检测给药后大鼠肠道菌群的数量。结果:给药7d后,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减少,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上升,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四君子汤组及常乐康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上升,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下降,但四君子汤组较常乐康组作用更明显,且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四君子汤能有效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97-1299
评价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肝硬化患者肠道优势菌群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对肝功能、内毒素等指标的影响。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78例肝硬化患者,均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硬化,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均给予肝硬化常规治疗,对照组39例,在肝硬化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内毒素(ETX)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均较治疗前增加,酵母样真菌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分别为14.32±1.38lg cfu0g-1,12.96±1.28lg cfu0g-1,1.90±0.24lg cfu0g-1)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PT、ETX等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分别为40.2±14.1U/L,51.2±18.3U/L,13.3±2.6s,3.0±2.6EU/ml)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ETX水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GC)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住院治疗的HSP患儿60例的粪便标本,根据是否使用GC治疗分为GC组30例和无GC组30例,以21例健康儿童粪便样本为对照,采用试剂盒提取法提取样本DNA并应用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参曲健脾颗粒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脓毒症患者肠道菌群失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8月就诊医院的80例脓毒症合并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常规胃肠动力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参曲健脾颗粒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脓毒症严重程度(APACHE Ⅱ评分和SOFA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大便常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和ME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PCT、La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纳差、腹胀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纳差、腹胀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菌群B/E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参曲健脾颗粒联合双歧杆菌治疗脓毒症患者,尤其对于伴有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肠道菌群,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脓毒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病毒感染性肠炎对炎症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湖北科技学院附属浠水县人民医院治疗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患儿120例,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服用蒙脱石散,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我院56例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为观察组,按1:3比例匹配本科室同期住院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68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对影响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乳喂养(OR=0.097,P=0.007)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保护因素,胎龄<37周(OR=2.201,P=0.001)、Apgar评分<7分(OR=2.279,P=0.002)、出生体质量<2 500 g(OR=3.517,P=0.013)和败血症(OR=2.098,P=0.018)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Apgar评分<7分、合并败血症的新生儿应予以密切关注,提倡母乳喂养,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完善,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肠道菌群属水平变化特征及其在临床康复中的意义。方法 2018年1月至12月,纳入脊髓损伤患者23例(患者组)和健康受试者21例(对照组),采集粪便样本,应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并采用物种组成分析及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两组间属水平的菌群分布及差异。结果 患者组丰度升高的重要标志性菌属分别是:瘤胃菌科的UBA1819、Ruminiclostridium 9、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Ruminococcus 2、Ruminococcaceae UCG-005、Ruminiclostridium 5、Flavonifractor;理研菌科的Alistipes、dgA-11 gut group、Rikenellaceae RC9 gut group;毛螺菌科的[Eubacterium] oxidoreducens group;消化链球菌科的Intestinibacter;肠杆菌科的Escherichia-Shigella (志贺菌属);以及Tannerellaceae的Parabacteroides (|U| > 1.962, P< 0.05)。患者组丰度降低的是梭杆菌科Fusobacterium菌属(|U| = -2.284, P< 0.05)。结论 脊髓损伤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脊髓损伤患者与抑郁相关的瘤胃菌科、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密切的瘤胃球菌,以及肠道内致病菌消化链球菌属、志贺菌属等的相对丰度增加;对肠道有益的产丁酸盐菌和抗炎性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这些菌群变化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同一生活环境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与其配偶(UF),及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探讨生活环境对U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招募UC患者8例、同一生活坏境下患者配偶8例及普通健康人群8例,分为UC组、UC配偶组(UF组)、健康人群组(ZC组)。分别收集三组人群的粪便样本,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菌群分析,比较三组样本间肠道菌群的差异性。结果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表明三组间菌群丰富度及群落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构成分析表明在属分类水平上,ZC组及UF组中考拉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比UC组增高(P<0.05);ZC组及UC组中锥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比UF组降低(P<0.05);UC组及UF组中奥尔森菌属、霍尔德曼菌属、克雷伯菌属的相对丰度比ZC组增高(P<0.05)。结论考拉杆菌属、奥尔森菌属及克雷伯菌属可能是预测UC肠道菌群失调及疾病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生活环境会影响U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但并不是UC发病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