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对25例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兴趣区域的螺旋CT增强扫描,用表面覆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组法(MPR)对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重建。分析所有3D和轴向影像表现。结果:SSD能较好地显示主动脉病变的全貌,显示病变的范围,大小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MIP可清楚显示血管管壁钙化和动脉瘤内腔的形态;MPR可以对病变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清楚地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破口、钙化和内膜瓣。结论:应用SCTA的各种成像技术,能够较全面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病变,为主动脉病变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在较大血管疾病的诊断上,有望取代X线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仿真血管内窥镜(VIE)成像方法及其在诊断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容积扫描所得原始数据在同机工作站重建横断面图像,并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VIE成像。结果:主动脉夹层17例,真性主动瘤12例,假性动脉瘤1例,主动脉炎2例.正常主动脉5例,其中11例经手术证实,9例经血管数字减影检查证实,12例与MRI和(或)彩色B超诊断相符,5例正常主动脉未作其他检查。观察主动脉夹层以MPR及VIE为佳,能显示内膜片、真假腔及血栓情况,可显示破口位置与是否累及重要分支。SSD显示真性主动脉瘤最优,能立体、形象的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部位及与主要分支的关系。VIE能直观的显示假性动脉瘤改口大小及位置,对主动脉炎能清晰显示不规则的血管内壁和狭窄。MIP适合于显示主动脉钙化情况及支架位置。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和仿真血管内窥镜成像技术综合运用,可多方位显示主动脉解剖形态和病变,可直观、立体地对血管病变进行全面观察、分析,对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或手术计划、估计手术风险及术后疗效观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肺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在少见肺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994年4月—96年10月间使用ElscintCTTwin螺旋CT肺血管造影检出并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少见肺血管病变26例进行了分析,所有病例进行了计算机三维立体重建及断面切割。结果: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出肺动脉栓塞7例,肺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2例,肺段隔离症1例,肺动静脉畸形1例,特发性肺动脉扩张4例,肺动脉狭窄8例,肺动脉缺如2例,肺动脉悬吊1例。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是肺动脉病变影像诊断方法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4.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螺旋CT血管造影 (spiralCTangiog raphy ;SCTA)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由于脑血管细且迂曲 ,颅内解剖结构复杂 ,其成像技术及应用较复杂 ,本文对脑血管SCTA的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1 脑血管SCTA成像技术1.1对比剂的使用[1,7,13 ]  包括延迟扫描时间、注射速度及总量。由于靶动脉内对比剂达到峰值的时间个体差异大、脑动脉及静脉的循环间隔时间仅 6~ 8s,因此 ,确定注射对比剂后延迟扫描时间的最佳方法是行小剂量试验或靶血管内对比剂到达预设阈值时自动启动扫描(如SmartPrep)…  相似文献   

5.
肺循环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螺旋CT血管造影 (spiralCTangiog raphy ;SCTA)是一种新的损伤性小的血管成像技术 ,应用于肺循环中可使 2~3mm的肺血管清晰显示 ,且比常规血管造影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1 成像技术1.1螺旋扫描参数设计 血管成像长度一般为 10~ 12cm ,自主动脉弓至双下肺静脉水平以下 2cm ,扫描时尽可能选择较薄层厚和较大螺距 ,近几年来 ,内插算法和亚秒扫描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螺旋CT空间分辨率 ,层厚 5mm ,Pitch值为 1,及 36 0度线性内插法重建图像的有效层厚为 6 .5 7mm ,其缺点在于小血管水平的部分容积效…  相似文献   

6.
大动脉病变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王培军①朱文江田建明吕桃珍左长京王敏杰杨继金薛宏范月兰笔者对34例大动脉病变的螺旋CT血管造影(SCTA)检查技术及其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大动脉病变SCTA的合理检查技术,并评价其应用价值,以便为临床合理选择SCT...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CT血管造影(CFA)51例资料,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CT仿真血管内镜在主动脉病变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CTVE)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例正常和13例主动脉病变行主动脉螺旋CT增强扫描,通过软件行主动脉CTVE成像。13例有主动脉病变,其中夹层动脉瘤6例,主动脉瘤3例,单纯主动脉血栓2例,主动脉硬化8例;5例为正常人。结果 主动脉CTVE可清晰显示正常血管内壁或病变的血管内腔形态;能显示正常主动脉内腔及主要分支开口情况、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及内膜瓣、主动脉瘤的形态等正常解剖结构及异常病变。结论 CT仿真血管内镜是一种新的、无创性的检查诊断方法,它在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血管病变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MIP)、表面遮羔显示法(SSD)和多层面重建法(MPR)。结果: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能较清楚显示正常血管形态和病变。其中颅内动脉瘤5例,动静脉畸形7例,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右侧前交通过动脉狭窄1例,腹主动脉瘤2例,肾动脉狭窄3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正常5例,结论:螺旋CT血管是诊断血管病变的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有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898-1899
回顾性分析40例于本院就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结果两组的总体异常、主动脉弓部异常以及征象诊断的主要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观察组的主动脉瓣异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其冠状动脉异常和胸腹主动脉异常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给予主动脉夹层患者多层螺旋CTA诊断,取得了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双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作用。方法:分析经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手术或临床证实的大动脉瘤20例。结果:双螺旋CT血管造影清晰显示夹层动脉瘤内膜瓣撕裂的三大影象征象,包括:内膜瓣钙化并腔内移位,内膜瓣撕裂的不同形态,破口的位置、大小;及炎性动脉瘤的影像学征象,包括动脉瘤外周增厚纤维化并少量胸腔渗液。结论:双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很强的立体重建功能,不仅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可靠的手段,而且能为外科手术提供更详尽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二维和三维图像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结果:Debakey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5例。主动脉夹层的特异征象主要为分离移位内膜、真假腔的存在;非特异性征象为主动脉壁增厚钙化、主动脉不规则扩张、附壁血栓。MPR和CPR能较好地显示病变范围、大小及病变细节,而SSD、MIP和VR能良好显示管壁钙化情况和病变空间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是一种准确、有效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后血管重建技术及CT仿真内窥镜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并进行二维及三维重建,包括表面覆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多平面投影法(MPR)、曲面重建(CPR)及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结果SCTA横断面图像、MPR、CPR及CTVE均显示各例动脉夹层的真腔和假腔,剥离内膜及钙化,血栓亦能显示。MIP、及SSD能不同程度显示真腔和假腔及剥离内膜,能较好地显示主动脉病变的全貌,显示病变的范围、大小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MIP可清楚显示血管管壁钙化;MPR可以对病变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清楚地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破口、钙化和内膜片;CPR可将不在同一平面的结构显示在同一二维平面上,但不能显示结构的纵深关系;CTVE能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腔和假腔、剥离内膜及破口。结论 应用SCTA的各种成像技术,以横断图像为基础,结合其MPR、MIP、CPR、SSD及CTVE,能够较全面地显示主动脉夹层,一定程度上取代创伤性DSA造影检查,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16排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等三维重建。结果CT增强扫描及重建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增宽、动脉壁钙化、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破口位置及内膜剥离范围。结论螺旋CT可以满足临床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需求,为临床治疗提供所需信息。  相似文献   

15.
电子束CT在主动脉夹层样搏动伪影上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在主动脉夹层样搏动伪影上的诊断价值。方法  118例病人于同时或 1个月内分别进行了胸部螺旋CT和电子束CT扫描 ;其中男 87例 ,女 3 1例 ;年龄在 2 2~ 9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 6.5岁。所有病例均在临床和影像上排除了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分别统计主动脉搏动伪影检出率及其形态、大小、密度、部位和主动脉搏动伪影在轴位CT图像上累及的层面数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 主动脉搏动伪影在螺旋CT图像上检出 42 / 118例 ,检出率为 3 5 .5 % ;而在电子束CT图像上仅检出 6/ 118例 ,检出率只有 5 .0 % ,二者具有显著差异 (χ2 =3 2 .2 4,P <0 .0 0 5 )。主动脉搏动伪影的大小在前者为 3 .0~ 11.0mm (平均为 4.8± 2 .0mm ) ,而在后者为 2 .0~ 5 .0mm (平均为 2 .8± 0 .7mm ) ,两者差数显著性近似检验具有显著差异 ;在轴位螺旋CT图像上累及的层面数为 1~ 6层 (平均为 3 .44± 1.42层 ) ,而在电子束CT图像上累及的层面数仅为 1~ 2层 (平均为 1.3 5± 0 .3 3层 ) ,二者差数显著性近似检验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电子束CT在主动脉夹层样搏动伪影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致死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1年10月26例主动脉夹层致死的临床及法医尸检病理资料,对其发病、死亡经过、诊断、死因进行总结。结果 26例主动脉夹层平均发病年龄为39.2岁,男女比例为3.3︰1;26例中6例无临床诊断,17例误诊,3例疑似诊断。26例主动脉夹层中,夹层破裂致心包填塞死亡20例,夹层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死亡5例,主动脉夹层未破裂1例系心衰致死;26例按DeBakey分类标准9例为Ⅰ型,14例为Ⅱ型,3例为Ⅲ型。结论临床应警惕主动脉夹层的特殊临床表现并采取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治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MSCTA诊断并由手术或临床证实的23例主动脉夹层的表现。全部病例均采用了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窥镜(VE)等后处理技术。结果:23例中,按DeBakey分型Ⅰ型4例,Ⅱ型3例,Ⅲ型16例,其中5例在行血管腔内隔绝术后进行了MSCTA复查,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应用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可清楚显示真假腔、内膜瓣、破口处、夹层旋转方向、内膜钙化、血栓形成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情况等。结论: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安全、快速、有效、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及随防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选择25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SCTA检查,成像技术为表面遮盖法(SSD)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结果:25例脑动脉瘤患者术前均准确定性、定位,全部经神经外科手术证实。结论:SCTA是一种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具有分辨率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代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4月35例行CTA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原始数据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进行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诊断。结果 35例均可明确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部位。Ⅰ型12例,Ⅱ型3例,Ⅲ型20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5例,左颈总动脉2例,无名动脉2例,腹腔干3例,肠系膜上动脉4例,左肾动脉3例,右肾动脉2例,右髂总动脉受累6例,左髂总动脉受累8例,其中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4例;合并动脉瘤3例;壁内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显示了单一或多发破口。结论 CTA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64层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及其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临床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急重症胸痛患者,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均行多平面重组(MRP)、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操作,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21例主动脉夹层中,以DeBakey分型统计分别为Ⅰ型13例,Ⅱ型2例,Ⅲ型6例,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由内膜瓣分开的真假两腔、主要破口位置及累及范围。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实用价值,可以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并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