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界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分级在估测冠心病中的最佳预测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测125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分级,评价它们估测冠心病的作用,并用ROC曲线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均可估测冠心病,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5、0.74;将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增厚≥1.3mm,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0.9mm,颈动脉斑块分级≥2定义为阳性,3者联合评价其阳性积分,则ROC曲线下面积为0.82,以3者中任2项阳性为预测值估测冠心病,灵敏度95.3%,特异度84.2%,阳性预测值85.3%,阴性预测值86.4%。【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分级可用于估测冠心病。以3者联合评价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窦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患者进食中晕厥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的内中膜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部位及大小。结果:4个病例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1.1~1.3mm),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处后壁,均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长4~16mm,厚2.4~5.0mm)。结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伴硬化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来院就诊的1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P〈0.01)。②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者血清hsCRP高于颈总动脉内中膜正常者(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P〈0.01)。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说明血清hsCRP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改变与临床价值。【方法】观察颈总动脉及其分又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回声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本组3670例就诊患者中,颈动脉无病变者1874例(51.1%),有粥样硬化者1796例(48.9%)。在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仅表现内中膜增厚或同时伴有斑块者692例(38.5%),形成颈动脉轻度狭窄者381例(21.2%),中度狭窄者423例(23.6%),重度狭窄者266例(14.8%),闭塞者34例(1.9%)。本组经CT、MRI确诊的脑梗塞患者612例,其中有456例CDFI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占74.5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685例,CDFI检测有577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占84%。【结论】CDFI可作为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方法,能提供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等医学信息,提示脑血管病的高危状态,对高血压、糖尿病及脑梗塞患者的检出率高于正常人,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型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将16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为81例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患者为8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两组患者均接受彩超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的斑块种类和中膜厚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的硬斑、软斑和混合斑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颅外段颈内动脉(ICA)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管内膜增厚度增加和斑块的发生明显,其变化能反应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例186例,记录造影诊断结果、颈动脉IMT及斑块情况、心血管危险因素数,计算颈动脉IMT及斑块对冠脉狭窄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及总诊断符合率.结果 颈动脉IMT对冠心病阳性预测值80.67%,阴性预测值52.78%、敏感性87.68%、特异性39.58%及总诊断符合率75.27%.斑块对冠心病预测与IMT无明显差异,颈动脉IMT+斑块预测敏感性较高92.75%(P<0.05),总诊断符合率78.49%.颈动脉IMT+斑块+两个以上危险因素阳性预测值提高到85.71%.随着IMT增厚,阳性预测值呈逐渐增高趋势,阴性预测值逐渐降低,敏感性逐渐降低,特异性逐渐增加,在颈动脉IMT厚度≥0.1cm时总诊断符合率最高75.27%,敏感性最高87.68%.结论 颈动脉IMT及斑块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所有病人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max)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mmHg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为40~60mmHg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0、0.217、0.247,P〈0.05),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404,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邹艳秋  徐勇  李善娟 《吉林医学》2007,28(13):1513-1513
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分支,二维超声表现为受累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并伴有斑块形成,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乃至闭塞,从而引起脑梗死发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应用日立公司ECB-555G型超声诊断仪的高频超声探头检查54例患者的颈动脉,观察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和颈外动脉(ECA)内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回声,估测管腔狭窄的程度。结果:54例中,病变36例占66.67%,共检出42个斑块,斑块分布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其次为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起始部,颈外动脉最少。结论:应用高频超声检查对评价动脉硬化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薛仙军  王晨霞 《西部医学》2013,25(3):373-374,377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定量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疑诊冠心病的住院病人76例,应用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与冠脉造影结果显示的最大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膨大处(BIF)-IMT≥1.0mm对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0%和46.2%;BIF-IMT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9,预测临界点为0.95mm。应用ROC曲线,BIF-IMT对狭窄〉75%的最佳分界点为2.35mm,相应曲线下面积为0.704(P〈O.01)。结论根据BIF—IMT的不同界值点,可对冠脉狭窄程度及判断是否需进行冠脉造影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临床上设计颈外动脉结扎术的切口 ,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逐层解剖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共 5 2具 ,暴露颈总动脉分叉的部位 ,测量颈总动脉分叉的水平、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与颈总动脉分叉的距离 ,观察颈外动脉分支的形状。结果  (1)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低于甲状软骨上缘者达 :(17 30± 0 0 4 ) % ,平均距离 (8 91± 3 0 6 )mm ;高于下颌角水平者达 (2 88± 0 0 2 ) % ,平均距离 (11 93± 0 6 8)mm。(2 )甲状腺上动脉起始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者 (2 8 30 % ) ,高于颈总动脉分叉者 (4 4 34% ) ,低于颈总动脉分叉者(2 7 36 % )。 (3)观察颈外动脉分支的形状大多为树枝状 ,5 6 6 %为丛状。结论 临床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时 ,如遇舌骨大角、下颌角水平的高位分叉 ,可适当向上延长切口 ,若仍存在暴露困难问题 ,可改行颈外动脉栓塞术。如遇丛状分支 ,可以在丛状分支的根部结扎颈外动脉。  相似文献   

12.
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起始部位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0侧成人尸体观察测量了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起始部位状况。颈内、外动脉在分叉平面及距此5mm的外径,颈内动脉分别是9.43±2.07mm,8.61±2.06mm。颈外动脉分别是7.18±1.31mm,6.16±1.15mm。甲状腺上动脉起于颈外动脉者27侧,占45%,颈总动脉分叉处者23侧,占38.3%,颈总动脉者10侧,占16.7%。在颈内、外动脉开口处之间有一颈动脉间瓣,其出现率为86.7%(52侧),瓣的高度为1.92±0.44mm。甲状腺上动脉在颈外动脉起始部(即颈总动脉分叉部)的内腔开口状况可分为四型,均属开口颈外动脉。笔者探讨了与此有关的应用解剖,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60侧成人半头颈标本的颈外动脉主要分支进行了测量与观察。为了颞浅动脉插管(造影或化疗)及血管吻合术的需要,进一步测量了颞浅动脉与颈外动脉、颞骨颧突部的两个角度以及颞浅动脉内壁的周长,并推算出其内径。旨在为临床应用及国人体质调查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海绵窦瘘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从眼科学的角度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病人的临床方法。结果颈动脉海绵窦瘘病人,大多需行手术治疗,有颈内、外动脉结扎和颈内动脉栓塞术,效果较为理想。结论颈劫脉海绵窦瘘病人,应注意鉴别诊断,以免误诊,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检测冠心病(CHD)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双侧颈动脉、双侧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探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65例作为CHD组,选择不明原因有心悸、胸闷、气短、胸痛等不适感觉的患者65例作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测量其左、右颈动脉、股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GLU)。结果CHD组TC、TG、LDL-C、GLU均高于对照组(P<0.01),HDL-C低于对照组(P<0.01);CHD组颈、股动脉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CHD组颈、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股动脉分叉处斑块检出明显多于其他部位(P<0.01)。结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较显著,冠状动脉病变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密切相关,及早行外周动脉超声检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颈动脉作为“窗口” ,探讨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其冠状动脉病变之间关系。方法 :5 3例高血脂患者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阳性组 (2 4例 )和阴性组 (2 9例 )。高频超声探查颈动脉 ,比较两组斑块阳性率、斑块分型、大小和分布。结果 :有冠脉病变的高血脂患者斑块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组 ,且以复合性斑块为主 ,阴性组以纤维性斑块为主 ,两组斑块大小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 ,可作为透视冠状动脉的一个“窗口”。高血脂患者的斑块大小和声像图分型对其冠脉病变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蒋超  李递通 《医学综述》2013,(2):300-302
颈内动脉系统是发生血栓的常见部位,急性闭塞后出现症状,严重可致患者残疾。随着近年临床研究及介入器材的发展,血管闭塞后潜在的侧支循环、血栓性质,新药物的研究,动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减少,患者溶栓后血流再通的获益,使早期血栓内给药成为可能。动脉闭塞急性期早期的血管再通,血流恢复,对患者的预后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乔燕  刘丽  董志军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2):1427-1429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类型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科收治的70例行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头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根据核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形态学特征对梗死形态进行分型,分为皮质型(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及混合型,分别比较不同类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1)70例患者中皮质型梗死12例,其中皮质前型8例,皮质后型4例;皮质下型36例,混合型22例;(2)CTA显示颈内动脉或(和)大脑中动脉的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共有51例,占72.9% (51/70),其中皮质型血管病变发生率66.7%(8/12),以大脑中动脉比率最高,占50%(6/12),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串联病变各占8.3%(1/12),大脑中动脉病变率与颈内动脉及串联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质下型血管病变率86.1%(31/36),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及串联病变分别占44.4% (16/36)、22.2% (8/36)、19.4%(7/36);而混合型血管病变率54.5% (12/22),颈内动脉病变比例较高,占31.8%(7/22),大脑中动脉22.7%(5/22).结论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多存在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是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