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目的研究FEV1和FIV1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相关性。方法观察支气管哮喘80例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前后PEF,FEV1,FVC,FIV1和FIVC的变化。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PEF,FEV1和FIV1等指标,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前后均有明显的差异,且FEV1改善率和FIV1改善率在统计学无差异。结论在评价支气管可逆性方面,FIV1与FEV1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两者具有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1)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方法来检测Pin1、CyclinD1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Pin1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呈微弱的核表达,在肝癌组织呈阳性表达,CyclinD1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不表达。在肝癌细胞的胞质和/或胞核内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Pin1、CyclinD1在肝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结论Pin1与CyclinD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Pin1和CyclinD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化、分期等病理学参数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就是一个在缺氧状态下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HIF-1在人体各种肿瘤中的过度表达,提示其与肿瘤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1]。近年来研究显示HIF-1与宫颈癌的关系密切,因此,了解HIF-1在  相似文献   

4.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单克隆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药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药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进行概述,并分析了免疫检查点抑制药的研究热点PD-1/PD-L1通路在抗肿瘤免疫的治疗意义,再对目前PD-1/PD-L1抑制药在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应用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PD-1/PD-L1抑制药进一步应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期为PD-1/PD-L1抑制药进一步应用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用 8种含细胞致病性 ( CP)和非细胞致病性 ( NCP)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 BVDV)的商品疫苗 ( 1种疫苗为 1、2型病毒混合疫苗 ,其余为 1型 )分别肌肉注射 48头犊牛。减毒疫苗 ( ML V)组在 0日接种 1次 ,灭活疫苗组在0和 2 8日各免疫 1次 ,在 42日和 1 40日收集犊牛血清 ;34头犊牛在 1 40日用同种疫苗复免 1次 ,在 1 54和 1 6 8天收集血清。用微量病毒中和试验 ( VNT)检测血清抗体 ,并以此衡量疫苗的免疫原性。  结果表明 ,免疫犊牛的抗体滴度在 42日最高 ,在 1 40日普遍降低。免疫 1型 BVDV疫苗的动物产生抗多种 1型病毒株的抗体 ,而 2…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血清阴性志愿者中进行了候选 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HIV- 1 )包膜亚单位疫苗与佐剂 QS- 2 1合用的 3项独立 期临床试验 ,以确定 QS- 2 1能否增强重组可溶性HIV- 1 MNgp1 2 0蛋白 ( rsgp1 2 0 )所诱导的免疫应答。  在第一项剂量变化试验中 ,将两种剂量QS- 2 1 ( 50和 1 0 0 μg)分别与 1 0 0、 30 0或6 0 0μg rsgp1 2 0或安慰剂合用 ,加入或不加氢氧化铝。对于 6 1名志愿者在 0、1和 1 0月免疫 ,另外对接受 30 0 μg rsgp1 2 0的 2 0名志愿者在 0、1及 6月免疫。在第二项试验中 ,1 1 8名志愿者分别接受加入 1 0 0 μg QS-…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 (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在眼睑基底细胞癌(B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8—2021年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眼整形科行手术切除的眼睑基底细胞癌患者标本共20例作为病例组,取癌周围组织5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组中PD-1、PD-L1的表达情况,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2组中PD-1、PD-L1表达的平均阳性面积率及平均光密度。结果 在眼睑基底细胞癌组织中,PD-1、PDL1呈高表达,在癌周组织中,PD-1、PD-L1呈低表达;图像分析结果显示,PD-1、PD-L1在病例组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1/PD-L1通路在基底细胞癌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为PD-1/PD-L1通路抑制剂在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的作用的临床试验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三七皂苷(PNS)长循环纳米粒(PNS-LCN)的肠吸收及药动学。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实验,测定PNS、PNS-LCN和PNS-壳聚糖物理混合物(Cs)中三七皂苷R1、Rg1、Rb1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渗透系数(Papp);大鼠分别灌胃给予PNS、PNS-LCN、PNS-Cs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测定大鼠血浆中R1、Rg1、Rb1的血药浓度。结果:与PNS比较,PNS-LCN中R1在十二指肠和空肠,Rg1在空肠和回肠,Rb1在回肠和结肠的Papp升高;PNS-Cs中R1在十二指肠,Rg1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Rb1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Pap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NS-LCN中R1、Rg1、Rb1生物利用度分别为PNS的3.65、3.63、2.96倍;PNS-Cs中R1、Rg1、Rb1生物利用度分别为PNS的0.31、0.77、1.36倍。结论:PNS-LCN可以明显提高PNS中R1、Rg1、Rb1的生物利用度,是PNS-LCN提高PNS渗透性和延长PNS在大鼠体内消除时间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10.
笔者们从 1 996年 4月至 2 0 0 1年 3月 ,共诊治了高原性四肢软瘫 1 6例 (即神经至四肢肌肉终板传递功能障碍 )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男性 1 0例 ,女性 6例 ,年龄为 1 6— 4 2岁 ,平均年龄 3 7岁 ,汉族 1 1例 ,藏族 5例。其中四肢瘫 3例 ,局限于双下肢瘫 1 3例。患者们居住在海拔 3 60 0—4 50 0米 ,其中 7例在海拔 3 60 0米 ,9例在海拔 4 50 0米左右。有 1例与下河受到冷水浸泡后发病其后遇到阴天、下雨便发病 ,下雨成其诱因。发病前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劳累 ,腹泻有关者 4例。其余 1 1例无明显诱因。除 1例在高原地区居住 1 6…  相似文献   

11.
鞘氨醇-1-磷酸受体1(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1,S1PR1)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其能调节多种下游信号分子和细胞功能。研究发现S1PR1在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激活S1PR1产生致痛作用还是镇痛作用尚存在争议。该文讨论了S1P/S1PR1信号在疼痛研究中的最新观点与进展,以增进对其生物学功能及病理作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2009年4月首先在墨西哥、美国等地开始流行,随后在全世界迅速传播。我国在5月11日诊断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疫情在全国快速蔓延。贵阳市9月出现本土病例之后,疫情蔓延。本文对贵阳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蒋真  李向培  钱龙  厉小梅  汪国生 《安徽医药》2010,14(11):1299-1302
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在皖籍江淮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分布及意义。方法采用SSP(序列特异性引物)多重PCR技术扩增106例RA患者和340例正常对照HLA-DRB1等位基因,先对HLA-DRB1位点进行低分辨率分型,再进一步对低分亚型HLA-DRB1*04,DRB1*10,DRB1*01和DRB1*14做高分辨率分型。计算并比较两组等位基因携带率。结果低分结果共13个亚型,其中HLA-DRB1*04,DRB1*09和DRB1*10在RA组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0.039,0.000)HLA-DRB1*11,DRB1*15和DRB1*07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0.036,0.001)。HLA-DRB1*01,DRB1*14在两组差别无显著意义(P=0.432和P=0.359)。高分结果HLA-DRB1*0405和DRB1*1001在RA组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和P=0.000)。结论 HLA-DRB1位点在皖籍江淮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分布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共同表位等位基因(SE等位基因)HLA-DRB1*0405、DRB1*1001及非SE等位基因HLA-DRB1*09可能是皖籍江淮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易感基因,HLA-DRB1*11,DRB1*15和DRB1*07可能是保护性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4.
陶正贤  李昕昕  冯娇娇  袁栎 《江苏医药》2012,38(13):1489-1491
目的探讨肌醇酶1α(IRE1α)在非洲爪蟾胚胎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全胚胎原位杂交法检测IRE1α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表达;设计合成特异性封闭IRE1α的反义寡核苷酸(MO),通过显微注射方法实现基因封闭。结果 IRE1α在胚胎发育晚期高表达于胰腺。在体外翻译系统中,IRE1αMO可以阻断IRE1α蛋白质的合成。封闭IRE1α对胚胎发育早期无明显影响;但在发育晚期导致肠道结构消失,胚胎发育明显异常。结论 IRE1α对非洲爪蟾胚胎发育早期无影响,但在晚期导致肠道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5.
汪晓媛 《贵州医药》2002,26(10):956-956
近年来 ,随着鼻外科新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内窥镜鼻窦手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已在我科开展。由于该手术视野清晰、损伤小、合并症较少、病变清除彻底 ,大大提高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治愈率。为适应新技术的开展 ,我们的护理工作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我院在 1 997年至 2 0 0 1年共收治了 2 5 6例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患者中 ,术后在我们的精心护理下顺利出院。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2 5 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 ,男 1 68例 ,女 88例 ,年龄 1 1~ 67岁 ,平均 3 9岁。病史在 1 1个月至 42年 ,平均 2 1年 ,临床症状多以鼻塞、头痛…  相似文献   

16.
我院于 2 0 0 2年 1 2月 1 0日接诊 1 7例村民群体毒鼠强中毒患者 (经云南省疾病控制中心采集胃内容物检验证实 ) ,经抢救治疗全部治愈出院 (治愈率 1 0 0 % ) ,随访 3月 ,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脑电图均正常。现将抢救治疗经过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 7例患者男性 1 5例 ,女性 2例 ,年龄最小 6岁 ,最大 64岁 ,其中 6岁儿童 1例 ,其余 1 6例均为 1 6岁以上成人。有 6例在就餐过程中发病 ,1 1例在餐后 2小时内相继发病。首批 6例中毒患者在当地由乡村医生给予阿托品针 0 3~1mg肌注 ,1 0 %葡萄糖 2 50ml静滴 ,8例患者在乡镇卫生院予 1 0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曲古菌素A(TrichostatinA,TSA)对NB4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的作用及细胞周期依赖激酶抑制剂P21WAF1 /CIP1的表达,探讨TSA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培养人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应用TSA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点处理细胞,提取细胞的总蛋白和mRNA,用Westernblot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HDAC1和P21WAF1 /CIP1 蛋白表达, 并用RT PCR技术同时检测P21WAF1 /CI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TSA明显抑制HDAC1的活性和表达,在IC50浓度时作用 4hHDAC1已经降低,持续 48 h;在较低浓度 ( 37 5 nmol·L-1 )时就对HDAC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在 75 ~ 300 nmol·L-1时HDAC1降低水平未见明显区别;②TSA明显促进P21WAF1 /CIP1蛋白和mRNA的表达,在 8h时mRNA已增高, 12h后可见到蛋白增加,在浓度大于 150nmol·L-1时呈明显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 TSA明显抑制HDAC1活性和表达,促进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1WAF1 /CIP1蛋白和mRNA水平升高,有明显的抗白血病作用。抑制HDAC1活性和促进P21WAF1 /CIP1增加可能是TSA抗白血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ACK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RACK1及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蛋白在123例NSCLC(包括组织学标本80份和胸腔积液细胞学标本43份)和50份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RACK1和TTF-1蛋白在NSCLC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8.8%和42.5%,与正常肺组织阳性率4.0%和100.0%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癌组织学标本中,RACK1和TTF-1蛋白在肺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5%和80.0%。在细胞学标本中,RACK1和TTF-1蛋白在肺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4.1%和85.3%。RACK1和TTF-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鳞癌和其他类型,其表达与组织学类型相关(P<0.05)。②RACK1蛋白诊断肺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5%和89.8%,TTF-1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82.4%和95.9%。③在40例肺腺癌组织中,RACK1蛋白的表达与吸烟情况、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RACK1促进了肺腺癌的发生、发展,其高表达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可能是较TTF-1更为敏感的肺腺癌诊断标记。  相似文献   

19.
1 一般资料我院 2 0 0 1年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共 2 5人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6人 ,脑血栓 1 9人。年龄 46~ 79岁 ,最高血压 1 70 / 1 0 0mm Hg;所有病人均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无活动性出血 ;近 1 0天内未做过大手术、活检、无外伤等 ;近半年来无脑血管疾患。心肌梗死病人均经心电图检查确诊 ;脑梗死患者轻者在明确诊断后立即进行溶栓 ,重者在 CT排除脑出血后进行治疗。心肌梗死病人在发病 1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者 5人 ,2 4小时后进行溶栓治疗 1人。脑梗死病人在 1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者 5人 ,在 1~ 6小时内治疗者 1 2人 ,2 4小时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抗肿瘤活性分子SM-1的吸收特征,为其成药性评价以及剂型设计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分别采用Caco-2细胞模型及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SM-1吸收特征,并通过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综合评价SM-1在体内的吸收程度。结果在1040 mg·L-1时SM-1的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其双向转运过程可能与浓度无关。在2540 mg·L-1时SM-1的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其双向转运过程可能与浓度无关。在25100 mg·L-1内,SM-1的Ka与Peff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药物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SM-1的小肠吸收表现为被动扩散机制,属于高渗透性化合物。SM-1在十二指肠吸收优于其他肠段(P<0.05),在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步药动学研究显示,SM-1在大鼠体内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9.3%。结论 SM-1渗透性高,在肠道内吸收良好,且吸收机制主要以被动扩散为主,不受转运蛋白外排作用影响,大鼠体内绝对生物利用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