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胎视网膜细胞凋亡与小白蛋白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人胎视网膜细胞凋亡与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发育。方法:不同孕龄的人胎16例,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PV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发育。结果:(1)细胞凋亡观察:12周人胎视网膜未见凋亡细胞;15周、17周凋亡细胞较多,大小不一,分布于视网膜的全局;20周凋亡细胞主要集中在内核层,数量减少;28周凋亡细胞仅见于内核层,呈指环样外观,着色较深,数量较20周减少明显。(2)PV免疫阳性神经元发育:12周人胎视网膜未见PV免疫阳性神经元;15周、17周视网膜节细胞层和内核层有弱阳性的PV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20周相似,但内核层的数量减少,呈整齐的带状排列,着色增强。结论:在胚胎28周视网膜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已基本建立,而PV免疫阳性神经元发育和细胞凋亡在时间和数量变化上的一致性提示Ca^2 在视网膜的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非视觉感光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人们研究感光系统以来,对于视网膜内主要细胞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一般认为:经典感光细胞(即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对光线敏感并且其视色素发生相应化学变化;双极细胞是联系感光细胞与视网膜节细胞(RGCs)的中间神经元;而节细胞作为视网膜的第一级输出神经元,产生可以传导的动作电位,对来源于上一级神经元的信号进行整合与传递。  相似文献   

3.
谷氨酸在视网膜缺血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视网膜缺血时 ,胞外的谷氨酸升高并病理性激活神经元胞膜上的谷氨酸受体 ,引起胞内Ca2 +超载 ,最终引起神经元损伤或死亡。Muller细胞参与了此过程 ;视网膜节细胞特别是M型视网膜节细胞似乎具有较大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应用组织化学及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观察大白鼠视网膜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胆碱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和分布,进而对正常大白鼠及左侧视束损伤后的大白鼠视网膜胆碱能神经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出生时(即发育早期)还是在成年后损伤大白鼠的左侧视束时,其右侧视网膜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胆碱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和分布与正常大白鼠相比都未见改变。提示这两种胆碱酶分布于视网膜的内部的神经元(intrinsic ncuron)不是节细胞,它们包括内核层的无长突细胞及节细胞层的移位无长突细胞等。大白鼠视网膜胆碱能神经元的成熟与分化很可能不直接依赖于视网膜节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组段大鼠正常视网膜及移植视网膜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情况及其定位分布,以及移植视网膜能否与视觉中枢建立功能联系。方法:应用NADPH脱氢酶组织化学方法和c—fo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结果:(1)正常大鼠视网膜N0S阳性神经元最早出现于生后第5天,第18d数量达到高峰。(2)移植视网膜具有正常视网膜的各层结构和相似的生长发育规律,移植视网膜NOS阳性神经元在生后第4d出现,第12d数量达到高峰,第22d后降至正常成年鼠水平。(3)移植视网膜接受光刺激后,一侧或双侧上丘浅层出现明显的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结论:根据NOS阳性神经元的定位、分布,推测其为无长突细胞、移位无长突细胞及节细胞;移植视网膜能与宿主视觉中枢上丘建立功能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新生乳鼠视网膜细胞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 取成年Wistar大鼠股骨全骨髓细胞体外培养,经多次传代后获得高纯度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以新生乳鼠视网膜细胞作诱导条件,采用分层共培养的方法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与新生乳鼠视网膜细胞共培养后形态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巢蛋白(nestin)、神经丝蛋白(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丝微管相关蛋白-2(Map-2)、Thy 1.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RT-PCR进一步分析诱导后细胞表达nestin、NF、NSE、Thy 1.1及Ran等mRNA的情况。结果:新生乳鼠视网膜细胞作诱导剂,诱导48 h后可见部分细胞长出突起并向视网膜神经元特性样的细胞分化,最长可维持10 d。结论: 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新生乳鼠视网膜细胞的诱导作用下可以向视网膜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
<正>妊娠14天SD大鼠胚胎视网膜移植至新生第1天的大鼠中脑.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HRP逆行追踪方法,观察手术后10天至40天的移植视网膜和正常视网膜的P物质免疫反应(SP-IR)神经元的出现时间、定位分布和发育规律,以及移植视网膜与宿主上丘的联系.结果表明,移植视网膜和同龄正常视网膜有着极其相似的结构和发育规律.SP-LR神经元的定位分布在移植视网膜和正常视网膜是一致的,它们的胞体位于内核层和节细胞层,其突起进入内网层并分布全层,有时密集成亚层,在神经纤维层内亦见SP—IR纤维.出生后第3天(即术后第13天)的视网膜出现SP—LR神经元,第11~14天达高峰,约于第20天趋于正常成年水平.在宿主上丘定位注入HRP后,移植视网膜(包括宿主视网膜)内可见HRP阳性细胞和纤维,移植视网膜的阳性细胞在生后第14天比生后第4天有明显增多,亦可见HRP—SP双标记细胞.上述结果提示,移植的视网膜不但能存活,而且保持原有的发育规律,具有正常的组织结构特征,并含有神经活性物质一P物质,实验发现,含SP神经元在生后第4天已经与上丘建立形态学上的联系,SP—IR神经元是无长突细胞,移后无长突细胞和少数节细胞.这为研究移植视网膜视觉投射及其功能,神经再生及其可塑性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原癌基因Bcl-2的表达产物Bcl-2蛋白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其分布广泛。近年来研究证明发育及成年时期中枢神经系统Bcl-2表达及分布不同。正常视网膜内Bcl-2仅见于Müller细胞突起内,当视网膜受损后Bcl-2的表达增强,但不同类型的损伤诱导不同的细胞表达Bcl-2。切断视神经后表达Bcl-2的细胞为Müller细胞,而视网膜缺血诱导节细胞、移位与无长突细胞表达Bcl-2。正常及病理状态下视网膜内Bcl-2的表达情况提示Bcl-2不仅与视网膜神经元的分化发育、正常功能及自动平衡的维持有关,而且与视网膜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及延缓受损细胞的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PPE-GFP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工具,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的脑啡肽(ENK)能神经元与钙结合蛋白D28K(CB)、钙视网膜蛋白(CR)和小白蛋白(PV)等钙结合蛋白(CaBPs)成员在视网膜的分布及共存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的方法。结果:GFP阳性的ENK能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内核层内缘,少量分布在节细胞层。所有的GFP阳性细胞均与神经元标志物NSE共存,但不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共存。GFP与CB、CR和PV均有部分共存,其中GFP/CB共存神经元占GFP阳性细胞的8.65%,占CB阳性细胞的5.84%;GFP/CR共存神经元占GFP阳性细胞的18.18%,占CR阳性细胞的14.28%,且共存细胞仅见于内核层;GFP/PV共存细胞占GFP阳性细胞的68.75%,占PV阳性细胞的91.67%,共存细胞主要位于内核层,少量见于节细胞层。结论:ENK能神经元在视网膜内具有板层特异性的分布特点和与钙结合蛋白成员有不同的共存模式,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小鼠视网膜ENK能神经元的功能意义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程辉  栗志  鞠学红 《解剖学研究》2010,32(2):134-137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神经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能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随着干细胞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移植整合入视网膜各层并定向诱导分化为目的细胞,有望重建视网膜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研究了新西兰白兔18、22、25、26、28和30d胎龄视网膜内P物质免疫反应(SPIR)神经元的发生。在胎龄18和22d兔视网膜未见SPIR细胞体和纤维。在胎龄25d视网膜的节细胞层最先出现SPIR神经元,胞体浅染呈卵圆形,突起不明显,在神经纤维层偶见串珠状SPIR纤维,其平均细胞密度为104.6个细胞/mm ̄2。到胎龄26和28d时,在节细胞层的SPIR神经元的胞体渐深染,可见个别SPIR神经元发出粗而短的突起伸向内网层,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387和779.5个细胞/mm2。到胎龄30d时SPIR神经元开始出现于内核层的内排细胞,但数量很少,胞体呈卵圆形,发出细突起伸入内同层,在节细胞层的SPIR神经元的突起分支增加。此时SPIR神经元平均细胞密度为357.4个细胞/mm ̄2。  相似文献   

12.
沈丽  苏国辉 《解剖学报》1994,25(4):353-355,T005
本实验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京都种大鼠(WKY,正常对照)视网膜内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结果显示,NOS阳性神经元位于内核层和视网膜节细胞层。SHR组视网膜NOS阳性细胞属无长突细胞和移位无长突细胞。偶见最怀的节细胞。NOS阳性无长突细胞和节细胞胸质显强阳性反应,可较长而清晰的突起,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密度长,且在视网膜中央区(视神经盘附近)的分布密度  相似文献   

13.
新生大鼠视网膜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诱导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探讨新生大鼠视网膜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方法 从新生大鼠视网膜分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克隆,传代。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血清单独或联合培养诱导其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化学技术对分化前后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分离获得的细胞具有连续克隆的能力,表达nestin。分化后细胞分别表达多种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BDNF与血清联合作用可使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提高。结论 新生大鼠视网膜内存在具有自我更新与多分化潜能特性的神经干细胞,BDNF作为辅助诱导剂,可促进其存活、分化、成熟,并可能诱导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4.
在成体金黄地鼠的视网膜上移植一段自体坐骨神经1~4个月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纤维长入移植的坐骨神经中长达2 cm。具有再生纤维的神经节细胞分布于外周神经插入处与视网膜边缘之间的扇形或带状区域内。细胞数目与插入处的位置有关,接近视神经乳头处较远离视神经乳头处标记细胞数量多。移植后的视网膜标记神经元细胞体面积分布直方图表明:具有再生纤维的神经元胞体面积范围除包括正常大小的神经节细胞外,还包括相当多的胞体增大的神经元。用荧光染料核黄施于视束、真蓝施于移植的坐骨神经后的逆行荧光双标记法实验表明,再生的轴突起源于神经节细胞的损伤轴突,而不是完整神经节细胞轴突的侧芽。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揭示视网膜节细胞与视交叉上校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间有无直接的联系,本文将假狂犬病毒注入大鼠眼球内通过顺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法观察到:(1)视交叉上核神经元被病毒感染的时间始于病毒注入后56h,并随存活时间的延长而增多;(2)呈绿色荧光的病毒感染神经元见于双侧视交叉上核,注射对侧优于同侧,主要位于视交叉上核的腹外侧部和嘴侧份,个别散在于二者之外;(3)视交叉上核内个别病毒感染的神经元可同时呈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的红色荧光,此类双标神经元系病毒由视网膜节细胞顺行运输并跨突触传给视交叉上核的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所致。表明视网膜节细胞与视交叉上核的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间有直接的突触性联系。这一结果为视交叉上核节律机制和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的机能调控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大鼠Müller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免疫组织化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胶质细胞.成熟的M黮ler细胞发出很多分支包围、分隔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1].研究表明M黮ler细胞在外伤或光损伤后可表达多种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除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外[2],对细胞外环境也具有调控作用[3].因此, M黮ler细胞在视网膜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M黮ler细胞的培养方法主要有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和酶解法.本实验应用酶解法成功分离了大鼠视网膜的M黮ler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免疫组化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后仅有非常有限的自我修复能力。与哺乳动物不同,硬骨鱼类如斑马鱼的视网膜则具有旺盛的再生能力。斑马鱼视网膜损伤后,能够再生其丢失的所有类型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并恢复大部分视力。研究表明,斑马鱼视网膜再生的细胞来源是Müller细胞。近年来,关于斑马鱼视网膜Müller细胞去分化及其增殖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我们就斑马鱼视网膜再生的研究历史、损伤模型和再生细胞来源以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Müller细胞作为视网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对视网膜神经细胞有支持和营养作用外,还在视网膜神经递质、钾离子、pH值的调节以及神经细胞的信号传递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改变不但可以引起视网膜血管病变,还能导致神经元的功能障碍[1].  相似文献   

19.
背景:神经元的原代培养是进行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能建立稳定良好的视网膜、视皮质神经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对深入研究其各种细胞成分的生物学功能、病理改变过程与机制以及药物反应等十分重要。目的:对比观察原代培养新生大鼠视网膜及视皮质神经元的特点,探求最佳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分别采用机械分离及酶消化法分离新生大鼠视网膜及视皮质神经元,应用含体积分数为10%新生牛血清、10% F-12 Nutrient Mixtures的DMEM培养基进行接种培养,含2% B-27 Serum-Free Supplements的Neuro basal Medium进行维持培养,利用尼氏染色进行神经元鉴定。结果与结论:培养的神经元生长良好,胞体饱满,突起长。尼氏染色示视网膜神经元比例大于90%,视皮质神经元比例大于50%。提示视网膜及视皮质神经元培养方法及生长特点存在不同,需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培养以获得高纯度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20.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胶质细胞。成熟的Müller细胞发出很多分支包围、分隔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1]。研究表明Müller细胞在外伤或光损伤后可表达多种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除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外[2],对细胞外环境也具有调控作用[3]。因此,Müller细胞在视网膜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Müller细胞的培养方法主要有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和酶解法。本实验应用酶解法成功分离了大鼠视网膜的Müller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免疫组化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提供实验基础。1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