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我院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酶(MBL)携带情况及型别特点,并探讨进行金属酶筛选的简便方法 .方法 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2一巯基乙醇纸片与EDTA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MBL菌株,并对MBL基因进行PCR和序列分析.结果 45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用2-巯基乙醇纸片协同试验阳性3株,EDTA纸片协同试验阳性4株,经PCR验证均为阳性.除此之外,还有1株PCR阳性而2种纸片协同法都没有筛选出来.其中2-巯基乙醇纸片协同试验筛选的灵敏度为60%,特异度为95%,准确率为95%,EDTA纸片协同试验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97%,准确率为97%.引物IMP扩增阳性4株,VIM扩增阳性1株,PCR产物纯化测序后发现IMP均为IMP-1型而VIM为VIM-2型.结论 用EDTA协同试验法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MBL的筛选简单有效,可用来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作为产MBL铜绿假单胞菌的初筛试验.分型研究表明我院流行的铜绿假单胞菌以产IMP-1型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深圳福田人民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E-test试剂条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7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用三维实验对产AmpC、KPC酶菌株的耐药表型进行确认,金属酶的表型确证实验则采用EDTA双纸片扩散法.用PCR方法检测AmpC、VIM-1、VIM-2、IMP-1、SPM、KPC及OprD 7个基因型,并分析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质粒接合实验用来证实耐药基因的传播性.结果 29例铜绿假单胞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株,且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庆大霉素耐药率最高,3种药物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2、32、256 μg/mL.26株携带有AmpC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仅有5株为持续高表达菌株,18株金属酶阳性菌中有15株与VIM-2基因型检测一致,其余3株VIM-2基因型阴性,并有1株为VIM-2基因型阳性但金属酶阴性.29株中检测出8株携带OprD基因,外膜蛋白缺失率为72%(21/29),其余基因型均阴性.结论 该院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为产金属酶及外膜蛋白缺失,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将加剧该类药物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细菌对该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正在逐年上升,其中以非发酵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上升尤为显著。目前临床上发现的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大多是多重耐药菌株,不但对碳青霉烯类和其他的β内酰胺类耐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59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探究体外联合药敏试验对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表现不同作用的机制。方法收集来自不同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159株,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采用三维水解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检测多重耐药菌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结果 159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通过三维实验检测,其中15株产MBL、13株产AmpC酶。体外联合药物敏感试验,加入MC-207,110后约38%的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MIC下降4个梯度。检测试验菌株,21株携带IMP基因,18株携带ampC基因;检测OprD2通道蛋白,159株中约有48%的菌株OprD2丢失。结论北京友谊医院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不是IMP、AmpC水解酶;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外排泵及外膜孔道蛋白。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分布极广的革兰阴性非发酵菌,多生长在土壤、人类、水、植物和动物组织中,同样也可在潮湿表面形成生物膜。其是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也是免疫功能低下、严重创伤和医疗操作患者合并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在医院病原菌中的分离率逐年上升,有时可引起严重感染,常危及生命。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固有的耐药性,加上临床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产生的选择性压力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上升,已引起临床广泛重视。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十分复杂,主要与以下3方面有关[1~3]… 相似文献
6.
陈倩王茹孙亚娟郭燕菊王会中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9):937-939
目的了解解放军第305医院近5年铜绿假单胞菌(PA)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2月所有临床分离的PA菌株,选用亚胺培南(IMP)和美罗培南(MEM)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09-201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IMP的耐药率分别为41.6%、44.6%、45.5%、55.5%和51.2%,平均47.3%;铜绿假单胞菌对MEM耐药率分别为21.2%、33.3%、35.7%、40.2%和43.5%,平均34.8%;铜绿假单胞菌对IMP和MEM耐药率近5年间有较大差异(P<0.05),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IMP的耐药率较高,对MEM耐药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对MEM的耐药率比IMP低,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随着此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本文从药物的主动转运系统、抗菌药物渗透障碍、产生药物灭活酶及形成生物被膜这4个方面对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基因学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进行感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和传播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核酸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分型和测序技术对临床分离的59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整合子Ⅰ、插入序列共同区(ISCR1)和常见碳青霉烯酶基因研究,采用肠杆菌科间重复一致性序列(ERIC)-PCR技术研究传播机制。结果 59株菌株中20株(34%)整合子Ⅰ阳性,17株(29%)整合子Ⅰ可变区阳性;9株(15%)ISCR1阳性,5株(8%)ISCR1可变区阳性且均携带qnrA1和ampR耐药基因盒。1株检出复杂性整合子Ⅰ,3株检出VIM-2基因,2株检出IMP-1基因。ERIC-PCR聚类分析在80%相似水平上聚为52个类群。结论整合子Ⅰ、ISCR1和碳青霉烯酶在铜绿假单胞菌介导多重耐药方面有重要作用,ERIC-PCR是进行铜绿假单胞菌同源性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5家教学医院临床分离的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IRPA)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2004年6月-2005年12月北京地区5家教学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性213株IRPA,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对这些菌株的MIC值;采用纸片法初筛产金属酶菌株;对金属酶IMP-、VIM-基因以及孔道蛋白OprD2基因进行PCR及序列分析.结果 5家教学医院分离的213株IRPA中84株存在孔道蛋白OprD2缺失,其中有6株还同时产IMP-1型金属酶.另有13株IRPA单独产IMP-1型金属酶,2株单独产VIM-2型金属酶.结论 孔道蛋白OprD2缺失、产金属酶是北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A)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carba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PA-BSI)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2021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生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CRPA-BSI患者与碳青霉烯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carbapenem-sensitiv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loodstream infection, CSPA-BSI)患者的预后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CRPA-BS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53例CRPA-BSI患者和175例CSPA-BSI患者,根据年龄校正的Charlson合并症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aCCI)将患者进行1∶1匹配以控制混杂因素。在aCCI相近时,CRPA-BSI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CSPA-BSI患者[41.5%vs. 18.9%;相对危险度=2.20...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用PCR及测序法研究拓扑异构酶Ⅱ和Ⅳ的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同时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MIC和加入羰基氢氯苯腙(CCCP)后的MIC,以确定存在外排机制。结果菌株中23株(76.7%)有gyrA突变,主要为Thr-83→Ile,第87位突变3株;10株(33.3%)parC基因突变,其中5株为Ser-87→Leu,3株第91位突变;gyrB和parE突变较少见。CCCP能显著降低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MIC。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两类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和外排泵机制是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目的了解近3年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产酶情况及Ⅰ类整合子在耐药基因播散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检测MIC;改良三维法对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应用PCR技术检测Ⅰ类整合子,并通过测序分析其所携带耐药基因。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不断上升,细菌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为42.4%,所携带耐药基因包括aadB,aadA2,aac6-Ⅱ和PSE-1。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比例不断上升.这与细菌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及整合子可介导耐药基因横向播散相关,临床医师务必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和本单位耐药监测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并研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Micro-Walkaway-40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PCR法对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基因(IMP、VIM、GIM、OXA)和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进行检测,琼脂稀释法检测氰氯苯腙(cccp)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MIC的影响。结果 6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舒普深、特治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8.5%、43.1%和44.6%,对头孢他啶、马斯平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0.8%、53.8%和55.4%;6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IMP阳性11株(16.9%)、VIM 4株(6.2%),oprD2基因缺失5株(7.7%),其余耐药基因未检出;CCCP检测阳性时,亚胺培南的MIC值下降,提示存在主动外排机制的菌株7株(10.8%)。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其耐药机制主要与细菌产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细胞主动外排机制以及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改良亚胺培南-乙二胺四乙酸(EDTA)纸片增效试验在检测铜绿假单胞菌(PA)产金属酶表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5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PA,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鉴定金属酶基因型,亚胺培南-EDTA纸片增效试验常规法和改良法检测金属酶表型。结果 95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PA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和71.6%;常规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100.0%、96.6%、72.7%和100.0%,而改良法均为100.0%。结论改良亚胺培南-EDTA纸片增效试验可能是一种检测PA产金属酶表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分析研究。方法采用K-B法检测10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相关金属酶IMP、VIM基因以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 7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为多重耐药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金属酶IMP基因阳性率为24.29%(17/70),vIM型金属酶基因阳性率为7.14%(5/70),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阳性率为68.57%(48/70),其中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缺失率为58.33%。结论 IRPA耐药情况严重。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缺失突变是本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应用英国先德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药物敏感性,通过改良酶提取物头孢西丁和头孢曲松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和ESBLs,K-B纸片扩散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结果74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敏感率达82.4%。对头孢吡肟、阿米卡星、派拉西林、环丙沙星、妥布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单产ESBLs、同时产ESBLs和AmpC酶、单产AmpC酶和单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分别为16.2%,9.4%,5.4%,4.0%。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约现象不容忽视,产生高活性β内酰胺酶是导致其耐药的机制之一,亚胺培南仍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有效的约物。 相似文献
17.
18.
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调查我院2003-2005年临床分离多重耐药绿脓假单胞菌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存在状况;并研究整合子参与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机制。方法纸片扩散法测定绿脓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并筛选出14株多重耐药菌株;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整合子5’保守区的整合酶基因和3’保守区的qacE△1-sulI基因。对整合酶基因的阳性扩增产物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进行整合子分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并测序。结果14株绿脓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哌拉西林等)的耐药率为14.3%-100.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ac(3)-Ⅱ、aac(6’)-Ⅱ、aac(6’)-Ⅰ、ant(3”)-Ⅰ和aac(3)-Ⅰ检出率分别为78.6%、57.1%、57.1%、14.3%、7.1%、0;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和IMP的检出率分别为92.9%和42.9%,未检出VIM、OXA、PER、GES和SHV基因,1株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整合酶基因及qacE△1-sulI基因检出率分别为85.7%和78.6%,整合子可变区扩增有3种片段:1000、1300和1700,测序证实分别为aadA2、aadA6.odD和dfrⅫ-orfF-aadA2,其中aadA2是首次在绿脓假单胞菌的整合子中检出,aadA6-odD是一种新型的整合子可变区基因盒组合形式。Genbank号分别为DQ091178和DQ091179。结论我院多重耐药绿脓假单胞菌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TEM和IMP型耐药基因有关,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8aC(3)-Ⅱ和aac(6’)-Ⅱ有关;整合子参与了绿脓假单胞菌的耐药和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9.
S. Iyobe Masato Watanabe Susumu Mitsuhashi M. Inoue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1999,5(3):168-170
The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ty of carbapenems (imipenem [IPM], panipenem [PAPM], meropenem [MEPM], and biapenem [BIPM]) and
ceftazidime (CAZ) to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as determined by the Zimmermann and Rosselet method.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of β-lactams tested at 50 μM concentration
of substrates ranged from (0.40 ± 0.10) × 10−6 cm/s for CAZ to (2.33 ± 0.33) × 10−6 cm/s for IPM, indicating that the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ty of carbapenems to P. aeruginosa was high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CAZ. In particular, IPM and BIPM showed a higher rate of penetration than MEPM and PAPM.
Received: November 30, 1998 / Accepted: March 10, 1999 相似文献
20.
307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本院2007年1月-2009年9月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临床上耐药PA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系统进行菌种鉴定,用纸片扩散法(K-B)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用WHONET5.3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年间PA对14种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28.1%、34.0%、35.5%,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亚胺培南耐药菌株79株。结论及时准确的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能尽早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