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其病因有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垂体卒中等.血管造影为SAH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之一,有助于查明出血的原因和部位.临床上,微小动脉瘤、动脉瘤完全破裂、瘤颈狭窄等致动脉瘤显影不良或不能显影,或动脉瘤处于特殊部位、血管间相互重叠、造影角度、时间或技术欠缺影响结果,或血管畸形等均可导致SAH患者全脑血管造影阴性[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CT、MRI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例经临床诊治、随访证实的PNSAH患者的CT、MRI资料.结果 4例患者CT见脑干周围高密度影.MRI各序列表现各异,均位于脑干周围的脑池内;6例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均示脑干周围高信号,磁敏感序列均示脑干周围极低信号.结论 PNSAH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点,FLAIR及磁敏感序列对病灶检出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是脑血管造影(CAG)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一种独特且预后较佳的亚型。本探讨其影像学特点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连续收治的30例PNSAH。所有患均进行CT和全脑血管造影,23例进行了MR检查,25例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CT上SAH位于脑干周围的脑池内.Fisher分级2—3级。CAG、CTA均无阳性发现,早期MR可见脑池内的出血灶,晚期MR正常。结论:PNSAH具有典型的CT表现,但CAG可明确排除其他部位出血。首次CAG和CTA检查均正常的典型患.1个月后可只行CTA而省略CAG复查。诊断PNSAH必须排除椎基底脑动脉瘤。  相似文献   

4.
1病例简介 1.1病例1患者,女,65岁,因突发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半小时于2006年9月30日收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史。查体:BP125/80mmHg,颅神经(-),四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足趾反射中性。窦性心律,心率78次/分,心电图未见异常。入院时头颅CT示左侧环池、中脑后池、问脑后池高密度影,见图1。  相似文献   

5.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NSH患者的临床表现、CTA或DSA影像学资料及治疗,并随访预后情况。结果:本组全脑血管造影均无阳性发现,患者临床症状轻,均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Hunt-Hess分级均为-级。随访6-72个月,平均34个月,未发生再出血,无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结论:PNSH临床症状轻,并发症少,预后良好,应避免过度重复造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的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4例,出血部位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的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明显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较少,远期生活质量较高。结论正确认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15%左右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血管造影阴性,其病因可能系凝血系统疾病、动脉剥离、垂体卒中、隐匿性血管畸形等等,其中21%~68%发生在中脑周围池,称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为了解PNSAH的临床特点,作者结合文献对诊断为PNSAH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15%左右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血管造影阴性,其病因可能系凝血系统疾病、动脉剥离、垂体卒中、隐匿性血管畸形等等,其中21%~68%发生在中脑周围池, 称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为了解PNSAH的临床特点,作者结合文献对诊断为PNSAH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均痊愈出院,病程平均21d;平均随访时间1.6年,无1例再出血。结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并发症少见,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与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变利  周旭峰 《临床荟萃》2006,21(7):509-510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n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omorrhage,PNSA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0%,以血液积聚在中脑周围为特征,临床症状较轻,脑血管造影阴性,预后较好。为了解PNSAH的影像学与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诊疗水平,现结合文献对诊断为PNSAH1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杨小旺  厉青  薛寿儒  陆耀军 《临床荟萃》2006,21(24):1770-1771
临床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主要为动脉瘤破裂所致,但仍有15%左右SAH脑血管造影阴性,其病因可能系凝血系统疾病、动脉剥离、垂体卒中、隐匿性血管畸形或血管瘤等等,其中约21%~68%发生在中脑周围池,早在1980年,荷兰神经病学家van Gijin等就发现这些出血局限在中脑前方脑池内的非动脉瘤性的SAH临床、影像学特点和预后与其他动脉瘤性或非动脉瘤性SAH有较大的不同,并于1985年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命名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AH)。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例PNS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在活动状态下起病,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1例有意识障碍。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位于中脑周围的脑池内,全脑血管造影(DSA)无阳性发现,采用保守疗法无再出血、症状性脑出血痉挛和脑积水等并发症。结论PNSH是一种临床症状轻且预后佳的特殊类型的SAH,CT具有特征性表现,CT血管造影(CTA)或DSA检查阴性可确诊本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D-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资料。CTA图像采用遮盖容积重建(SVR)、最大密度投影(MIP)、彩色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和CT仿真内窥镜(VE)4种处理技术。所得图像分别由两位神经外科医生、两位放射科医生、两位介入科医生评价。结果 3D-CTA检出动脉瘤31个,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DSA检出动脉瘤28个,漏检1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后交通动脉瘤。CTA的检出率为100%,DSA的检出率为90%。两者检出率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χ^2=1.61,P=0.42)。29例患者中,17例接受手术治疗,12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3D-CTA测得瘤体最大直径19.7mm。最小直径1.2mm,与DSA测量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52,P=0.33)。结论 对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D-CTA检出动脉瘤敏感性高、快速、无创,可以作为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CT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 SAH)是一种危重疾患 ,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早期明确出血原因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近年来问世的CT血管造影(CTA)已被证明是显示脑血管的一种快速、简单、无创及可靠的方法[1 ] 。我院较早开展脑血管病的CTA检查 ,现报道我院连续收治的 180例s SAH患者行CTA检查的结果 ,并与同期进行的DSA相比较 ,探讨CTA在s SHA病因学诊断的应用价值。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1997年 8月~ 2 0 0 1年 12月 ,我院共连续收治s SAH患者180例 ,其中男 72例 ,女 10 8例 ,年龄17~ 82岁 ,平均 …  相似文献   

15.
CT血管造影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A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引起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方法应用螺旋CT平扫诊断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应用计算机SSD和MIP软件进行脑血管三维成像(3DCTA)。结果CTA诊断颅内动脉瘤14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右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2例,右后交通动脉瘤2例,左后交通动脉瘤4例,基底动脉瘤2例,左侧椎动脉瘤颅内段动脉瘤1例。CTA清楚显示颅内脑基底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起源以及与周围脑血管和颅骨的解剖关系。结论CTA对颅内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是一种快捷、安全、简单的检查方法,对外科手术方案的设计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4例SAH患者进行MSCTA检查,均经CT平扫及腰穿明确诊断,18例MSCTA检查后行DSA检查。结果:24例SAH中经MSCTA显示动脉瘤ll例,脑动静脉畸形7例,另6例正常。ll例脑动脉瘤中MSCTA显示动脉瘤13个,检出率为92.9%。7例脑动静脉畸形中MSCTA显示与DSA一致。结论:MSCTA是简单,快速,无创伤和可靠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对危急重SAH患者可随时检查;MS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极高价值,可补充DSA诊断信息。MSCT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敏感性极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临床急性原发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分别进行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患者均完成VR、MIP、SSD处理,并对照手术或介入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A发现7例动静脉畸形,23例共24个动脉瘤,其中21例为单个动脉瘤,1例为两个动脉瘤,1例合并有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直径最小2.0 mm,最大20 mm.M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及其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DSA检查发现25个动脉瘤,MSCTA的吻合率为96%.[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以帮助原发性SAH患者查找病因,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1例MS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其中8例MSCT检查后进行DSA检查,3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MSCT造影显示11例自发性SAH中,9例为动脉瘤出血,1例脑动静脉畸形。11例病例均经DSA或手术证实。结论多层CT血管造影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快速,简便。可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吝娜  曹磊 《临床荟萃》2020,35(2):148-152
目的 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再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aSAH再出血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对12例再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再出血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10例(83%),意识障碍8例(67%);入院时Hunt Hess评分Ⅲ~Ⅳ级8例(67%),改良Fisher Ⅲ~Ⅳ级10例(83%)。在SAH后的最初24小时内发生再出血7例(58%)。入院后再出血时平均动脉压显著增加。再出血患者责任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CA)及前交通动脉(AComA)4例(33%),多发动脉瘤5例(42%),所有患者均对动脉瘤进行处理。SAH后并发急性脑积水9例(75%),行脑室外引流6例(50%),减压颅骨切除术1例(8%),最终死亡5例(42%)。结论 SAH后院内再出血死亡率高、预后差,积极干预危险因素,从而减少残疾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加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征象认识,提高诊断率,强调CT检查在临床运用的重要价值。方法对182例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2例病例中,175例作出正确诊断,诊断符合率占96.2%。其中脑池、沟显示高密度影136例,占74.8%;少数不显示高密度,仅显示大脑纵裂、天幕稍增宽及脑池、沟消失共39例,占21.4%。结论CT能明确诊断,具有极高诊断率,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出血量和病因估计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