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癌胚抗原(CEA)、血清糖类抗原(CA19-9)、糖类抗原(CA242)等肿瘤标志物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了33例胰腺癌患者以及20例体检健康者的血清值.结果:胰腺癌CEA、CA19-9、CA242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6.2%、65.6%、40.1%,均高于正常健康体检者;CEA、CA19-9、CA242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为89.4%.结论:肿瘤标志物的有效的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同时对疗效的观察及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肾病(HBV-GN)的载脂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HBV-GN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载脂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HBV-GN患者有明显的载脂蛋白异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G、TC、LDL、CHo均升高(P<0.05),载脂蛋白APoB水平[(2.011±0.327)g/L]亦明显高于正常组[(0.163±0.27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A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V-GN存在载脂蛋白水平和血脂异常,加重肾脏损害,应给予重视并及时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3.
经垂直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肝外定位与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子宫内传播率与受染子的HBV的肝外定位。方法:选择25名女性HBV携带得与其终止妊娠的胎儿为研究对象,应用HBVS基因与C基因引物,以巢式PCR检测HBV DNA。结果:25名女性携带者的胎儿中10例发生HBV的子宫内传播,传播率为40.0%,受染子代的肝外HBV DNA检出率以白细胞为最高,其次脾脏、肺脏、心脏,此外从肾脏、脐带、皮肤、肌肉等多种组织、器官也可检出,结论:HBV可在肝外多种组织,器官定位,肝外定位可能对病毒的保存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为探讨我国乙型肝炎(乙肝)和肝癌高发区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广西隆安县对儿童和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大规模免疫。免疫后10年,于1995年对1~39岁人群进行了调查,并用RIA法检测了乙肝HBsAg、抗-HBs和抗-HBc。结果表明,1~39岁自然人群中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为42.4%;HBsAg阳性率为9.5%,其中7~9岁的HBsAg年龄高峰已消失,尤其在1~8岁人群下降了100.0%~83.0%,人群的抗-HBs阳性率1~2岁组婴幼儿最高,为85.5%,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下降,在1~19岁人群中,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1985年的相同年龄组。表明儿童大规模免疫后,紧接着实行新生儿逐年进行计划免疫,是加速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感染树鼩中乙型肝炎病毒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检测人HBV在树鼩体内感染,并探讨Nested-PCR在树鼩感染模型研究中的意义。[方法]用本实验室自繁树鼩,无感染史,年龄在1d龄至4月龄的树鼩,经肌肉、腹腔或者股静脉等多种途径接种人HBV(约含1×107HBV DNA copies/ml)。接种后定期抽血,用Nested-PCR检测血清中的HBV DNA情况。[结果]在111只感染了人HBV的树鼩血清中,经Nested-PCR检测,共有46只树鼩检测出HBV DNA,动物感染的阳性率为41.44%(46/111)。其中1~30d龄的66只树鼩检测出HBV DNA的有33只,阳性率50%;31d龄至4月龄的45只树鼩检出HBV DNA的有13只,阳性率28.89%,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ested-PCR检测过程中,所有的动物血清的第1轮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经第2轮PCR扩增则出现阳性结果。Nested-PCR扩增产物经测序证实为目的基因(HBV C区)的序列。[结论]选择幼年树鼩感染HBV,可提高树鼩的感染率;Nested-PCR比普通PCR方法更敏感、更特异,能有效的提高树鼩血清中HBV DNA的检出率,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为研究树鼩感染人HBV模型建立了一种良好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接种乙肝疫苗对人群HBVM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乙肝疫苗接种以来 ,山东省人群中乙肝感染指标和感染模式的变化情况 ,为评价疫苗免疫预防效果 ,制订乙肝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全省 11个县 (市区 )的 74 19人进行了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的调查 ,并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其乙肝血清学指标。结果 :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为 2 8.2 1%。 HBs Ag、抗- HBs总阳性率分别为 5 .0 5 %、 4 5 .2 6 % ,其中未接种组为 5 .88%、 36 .14 % ,接种组为 2 .96 %、 6 8.4 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抗 - HBs阳性率城市均高于农村 (P<0 .0 1)。结论 :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的提高抗 - HBs阳性率 ,减少乙肝病毒感染率 ,是控制乙肝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究血清前S1抗原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意义。[方法]对某院2009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26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中的血清标志物及血清前S1抗原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检测。[结果]HBeAg(+)的322例血清标本中,PreS1Ag(+)的检出率为83.54%(269/322),HBeAg(-)的404例血清标本中,PreS1Ag(+)的检出率为26.48%(107/404)。PreS1Ag与HBV-DNA的符合率为82.92%(602/726)。[结论]PreS1Ag检测可作为HBV感染和复制的诊断试验,在临床上判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情转化、疗效及预后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发生垂直传播的同时并未发生夫妻间水平传播的可能原因。方法:以已确定传播HBV给予代的10名女性携带者与8名男性携带者的配偶为研究对象,以1:2的原则选配对照,检测病例与对照组的IgG,IgA,IgM,C3,C4与抗-HBs。结论:研究对象未检出抗-HBs。对照组阳性率48.0%。与对照组比较女性携带者配偶IgG,C3,C4偏低,男性携带者配偶C3,C4偏低。结论:携带者配偶未发生HBV感染的原因可能是存在免疫耐受,此种免疫耐受可能与本身的免疫素质偏低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4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入学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Bs)水平及其在校期间的变化,为建立学校乙肝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ELISA法对2001年入学的暨南大学珠海校区588名大学生连续4年每年9月进行乙肝标志物(HBVM),及乙肝抗体标志物(HBsAb)检测。[结果]2001级学生入学时HBsAg阳性率为14.97%,2001年度与2004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性率为55.44%,2001年度与2004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长率为21.43%。[结论]该校应及时监测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有利于发现新感染者及对乙肝免疫低下者进行再次免疫,以控制乙肝的感染。 相似文献
10.
1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现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区1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率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评价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5岁以下常住人口304人,通过入户调查并采集调查者血清,了解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及HBV感染现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7.37%,首针及时接种率为87.83%。15岁以下儿童HBsAg、抗-HBs、抗-HBc及HBV阳性率分别为0.66%(95%CI:0.25%~1.57%)、46.71%(95%CI:41.10%~52.31%)、1.64%(95%CI:0.24%~3.04%)及2.30%(95%CI:0.62%~3.99%)。HBV阳性率较1992年下降了85.96%。[结论]由于新生儿和青少年乙肝疫苗的接种,15岁以下人群呈现HBV低感染高保护的特点。对7岁组儿童加强HBV感染危险因素监测。 相似文献
11.
预防免疫对阻断乙型肝炎父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方法。[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06年1月,100例孕妇丈夫血清HBV DNA( ),孕前抗-HBs( )孕妇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根据孕期是否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分2组:Ⅰ组孕期自孕24周产检起,每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至分娩,Ⅱ组孕期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另筛选出孕妇无各种肝炎病毒感染,而丈夫血清HBV DNA( )的病例为对照组(Ⅲ组)。3组病例新生儿出生时均抽脐带血检测HBV DNA及抗-HBs。[结果]观察组Ⅰ组新生儿抗-HBs( ),阳性率为56.00%(28/50),观察组Ⅱ组新生儿抗-HBs( )阳性率为52.00%(26/50);对照组新生儿抗-HBs( )为O(0/45)无一例阳性。观察组抗-HBs( )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脐血HBV-DNA( )16.00%(8/50),Ⅱ组有18.22%(9/50),Ⅲ组有42.22%(19/45)。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孕前成功获得抗-HBs( ),可有效阻断父婴传播;孕期加用HBIG未能进一步阻断父婴传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