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慢性病患者发生重度贫血后 ,有时需输血。输血后一旦产生同种抗体 ,就可能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其后果非常严重。现报告罕见的尿毒症患者输注上万毫升血液后 ,产生Rh抗 D抗体 1例。1 病例患者 ,男 ,38岁 ,汉族 ,1992年诊断为 :①高血压病Ⅲ期 ;②慢性肾功能不全 ,尿毒症期 ;(3)肾性贫血。给予口服降压药 ,行血液透析治疗 ,并间断输血。至 1993年底累积输血 80 0 0ml以上无不良反应 ,1993年底行肾移植术 ,术前术中输血均无异常。术后服用环孢素A、泼尼松等药。 1997年底因移植肾功能丧失 ,重新开始血液透析及输血治疗。 1998年 2月停…  相似文献   

2.
输血在临床中历史悠久,超过百年历史.输血是临床当中防治慢性病、抢救危重病的重要治疗方式,挽救了很多患者及人群的生命.但是因为不同患者个体在体质方面的差异性,且血液成分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在临床输血时可能出现各种输血不良反应,同时还有病毒传播等潜在性的风险.在临床当中十分常见且发生比率较高的相关不良输血反应包括:钾中毒、循环超负荷、输血后紫癜、肺血管微栓塞、过敏、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非溶血性发热及溶血等.近几年以来,随着临床中不断发展及提高的技术,如交叉配血、血型鉴定、血液检验等;同时临床中针对输血流程方面的管理也日益完善并规范化,临床中较少见因为ABO血型不合而导致出现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AHTR).但是因为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在临床输血时依旧存在部分潜在性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因为不规则抗体而导致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DHTR)在临床中所有的相关不良反应中占比逐渐增大.而有相关研究指出,不规则抗体是导致临床中出现鉴定血型困难、发生免疫性溶血性输血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如果在进行临床输血前不实施筛查,就无法及时的发现在血液当中的不规则抗体,从而无法有效的确保输血安全.所以,为了最大程度的确保在临床输血过程当中降低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在实施临床输血之前必须要进行常规筛查,而筛查不规则抗体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本文将结合《临床输血管理与技术》一书分析探讨在输血前筛查不规则抗体对临床输血安全所产生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继红  祝峰  范恩勇 《武警医学》2013,24(7):586-587,590
目的调查扬州地区患者人群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及不规则抗体特异性的分布特点。方法对2010-01至2012-12间18 625例扬州地区住院患者进行抗体筛查,应用盐水法、抗球蛋白法、聚凝胺法检测不规则抗体,并对抗筛结果阳性者鉴定其抗体特异性。结果共鉴定确认血型不规则抗体136例,占总筛查人群的0.73%,其中男21例,女115例;不规则抗体分别为自身抗体45例,同种特异性抗体77例。结论不规则抗体产生的主要患者人群为有输血史、妊娠史人群,自身抗体主要发生在中老年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人群。输血前检测不规则抗体必不可少,特别对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更为重要,对保证患者输血安全、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输血患者中不规则血型抗体的构成情况,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我部体系部队医院输注红细胞制品的3264例患者血清样本进行不规则血型抗体检测,用涵盖常见人类红细胞血型抗原的红细胞对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并通过盐水介质试验和和聚凝胺试验对不规则抗体性质进行初筛.结果 通过盐水介质试验和聚凝胺试验,共检出含不规则血型抗体的血清样本56例.结论 我部体系部队医院目前所采用的不规则血型抗体筛查方法 可有效检出常见的不规则血型抗体,并进一步明确抗体的性质,最大程度避免输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智勇 《西南军医》2010,12(4):728-728
不规则抗体是指ABO血型系统的抗体(抗-A、抗-B和抗-A,B)以外的血型抗体,正常情况下在血液中不存在不规则抗体,妊娠或多次输血患者可产生红细胞同种抗体,是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及造成配血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输血前进行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对于保障输血安全、避免输血反应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应用白细胞过滤器防止严重烧伤海员输血反应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输血器材和输血技术的不断改进 ,细菌性致热源、溶血等所致输血反应已明显减少 ,但大面积烧伤患者在救治过程中需反复大量输血 ,因而机体产生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抗体的机会增加 ,进而产生输血反应。笔者对 2名多次输血、发生过输血反应的严重烧伤海员使用白细胞过滤器 ,去除全血、红细胞悬液以及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后进行输注 ,并对使用前后的效果进行了观察。例 1 患者 ,男 ,4 5岁 ,因油船舱内油气爆炸 ,伤后 6 h送至我院。诊断 :1烧伤 (热水 ) 94 %总体表面积 (TBSA) ,深 度 35 % , 度 5 9%全身多处。 2烧伤休克。入院后立即行抗休克…  相似文献   

7.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transfusion relatedacutelunginjury ,TRALI)是由输血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TRALI的特征是输血初期发生急性呼吸困难 ,双侧肺水肿和低氧血症 ,多发生在患者输入含有血浆的血液成分 (如血小板等 )后 1~ 2小时内。TRALI的主要发病机制与被动输入补体所激活的抗体有关 ,这些抗体既可以是相关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LA(Ⅰ型或Ⅱ型 ) ,也可能是特异性的粒细胞 ,这些抗体起介导作用 ,导致粒细胞聚集、激活 ,损伤肺部微循环 ,TRALI发生时给予适当的处理 ,80 %病人会在出现反应后 9小时内恢复正常 ,而不会留下永久性的肺部损伤后遗症  相似文献   

8.
输血治疗已成为临床抢救急性或慢性失血患者的重要手段,准确的交叉配血是临床安全输血的重要保证。为保证输血治疗安全有效,应为受血者提供ABO、Rh血型同型且交叉配血相合的血液。但受一些疾病的影响,如血液病、肿瘤、肾脏病、严重的肝脏疾病、多次妊娠、慢性贫血反复输血等患者均可能产生免疫性抗体,导致交叉配血不合。笔者就工作中遇到因自身抗体引起交叉配血不合1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接受输血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3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研究,治疗前作为对照组,治疗后作为实验组,分别30例.根据两组患者的血型血清特征,选择合适的抗体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个指标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结论 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过程中,采取洗涤红细胞输血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0.
梅毒是一种经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的传染病,近10年,梅毒发病率逐年增高,尤其是输血后的血源性传染病,已为采供血单位日益重视。本文就住院输血患者输血前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同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拟证明输血前梅毒抗体检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凝聚胺技术在交叉配血、抗体筛选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凝聚胺技术与常规技术分别检测临床病人配血不合标本 ,临床反复输血产生抗体病人标本 ,发生输血反应标本和正常献血者标本 ,比较二者的优缺点。结果 凝聚胺技术较常规检测技术灵敏 10~ 2 0 %。结论 凝聚胺技术检出免疫性抗体的能力以及其特有的快速、简便 ,高度灵敏性 ,对临床免疫输血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分型与输血疗效关系。方法 以2018年0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DAT阳性输血患者为研究组,回顾性分析其病历资料,另以同期收治的80例与研究组病种构成相匹配的DAT阴性输血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组间和不同DAT阳性分型患者的血常规检查指标水平,对比两组组间和不同DAT阳性分型、不同凝集强度DAT阳性结果患者的输血疗效。结果 较之对照组,研究组输血前RBC、Hct水平和输血后Hb、RBC、Hct上升值/U均显著更低,输血前DAT阳性IgG+C3d型患者Hb水平和输血后DAT阳性IgG、C3d型患者Hb上升值/U显著更低,DAT阳性C3d型患者Hb水平显著更高,研究组输血有效率显著更高,P<0.05;较之DAT阳性C3d型患者,DAT阳性IgG+C3d、IgG型患者输血有效率均显著更高,P<0.05。结论 DAT阳性患者输血疗效可能与DAT阳性分型有关,DAT阳性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前应了解自身抗体分型及抗体类别,以确保安全、有效输血。  相似文献   

13.
血清中抗 -E及抗 -Fyb 大多由免疫产生 ,而抗 -Fyb 发生率极为罕见 ,二者均可致新生儿溶血病及溶血性输血反应 [1 ] ,还可影响配血实验。最近 ,笔者在给 1例反复输血患者配血时发现 ,盐水相合 ,而在 polybrene及抗人球蛋白配血主侧有凝集 (1 +~ 1 +s) ,疑有 ABO以外抗体 ,经检查发现患者血清中含有免疫性抗 -E及抗 -Fyb抗体 ,现报告如下。病人 ,女 ,5 0岁 ,因上消化道出血于 2 0 0 0年 8月 1 5日入院 ,共输血 2 0 0 0 ml,最后一次输血是 9月 ,本次输血时查 Hb3 0 g/L,经血型血清学检查发现患者血清中含有抗 -E及抗 -Fyb 抗体。1 患者…  相似文献   

14.
红细胞致敏抗体发生溶血导致的贫血在患者中占有一定比例,且多发生配血困难,检测致敏状态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对指导其临床输血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临床存在不规则抗体患者抗体特异性及民族分布分析,探讨输血前及产前进行抗体筛选试验的重要性。方法:对26例临床送检抗体筛选阳性的样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及相合性配型。对32例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测中已经检出具有特异性不规则抗体的孕妇,产前因临床申请进行了特殊备血。结果:共有58例患者存在不规则抗体,其中汉族26例、藏族9例、回族15例、撒拉族5例、土族1例、蒙古族2例,少数民族不规则抗体比例高于汉族。结论:普及开展输血前及产前抗体筛查试验,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常规开展抗体筛查试验,对确保患者及时安全的输血及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研究壮族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免疫抗体检出情况及输血有效性。方法 选取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从崇左、南宁、百色、河池等地合作医院随机抽取的3代以上均是壮族血统的因地中海贫血输血至少两次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检出红细胞免疫抗体将患者分为检出组(n=33)和非检出组(n=267);再根据红细胞免疫抗体检出类型将检出组患者分为同种抗体组(n=21)和自身抗体组(n=12)。比较检出组和非检出组的临床资料;比较同种抗体组和自身抗体组的抗体性质鉴定结果、临床资料、输血有效性分布及安全性。结果 女性、有妊娠史女性的红细胞免疫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无妊娠史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组接受输血总时间和总输血次数高于非检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组33例中,Rh血型红细胞免疫抗体检出占比最高,为45.45%(15/33),红细胞免疫抗体检出率为5.00%(15/300);MNS、Duffy、Lutherran血型红细胞免疫抗体检出各占比6.06%(2/33),红细胞免疫抗体检出率均为0.67%(2/300)。IgG...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中存在抗青霉素抗体的输血患者的安全输血。方法 患者血清标本与4名献血标本经血型检测(ABORh),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RBC抗体筛选试验、热放散试验、交叉配血试验等方法鉴定。结果 患者血液与4名献血标本交叉配血主侧相合,次侧不相合;放散后红细胞与4名献血标本资侧相合;抗人球蛋白实验阴阳性对照结果准确;自身对照阳性。结论 证实患者红细胞上具有在抗人球蛋白的实验条件下反应的IgG抗青霉素抗体。  相似文献   

18.
自身抗体的存在是引起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的常见原因.当患者同时存在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时,自身抗体往往易遮盖同种抗体的特异性,使同种抗体漏检而造成严重的输血反应.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1例自身冷抗体伴同种抗体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例,及时排除自身冷抗体的干扰,鉴定出同种抗体,并筛选出相配合的血液,保证了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本地区受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及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阳性者进一步鉴定其特异性。结果:本院4 316例受血者检出不规则抗体19例,其中抗-E 8例,抗-C 3例,抗-e3例,抗-c 1例,抗-Ce 1例,抗-M 1例,抗P1 1例,阳性率0.44%。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尤其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尤为重要,对保证安全输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血栓弹力图在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脑部肿瘤手术后出现凝血异常的患者100例,通过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输血,观察组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输血.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后凝血情况、输血后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的结果.结果 观察组在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输血后,患者的凝血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输血后经血栓弹力图检测,其各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脑部肿瘤术后,使用血栓弹力图检测患者实际情况然后进行输血,可以改善血凝异常患者的输血情况,提高患者的血液使用情况,增加患者的血凝质量,提高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