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建华  林友青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21-2022,2038
目的探讨母体乙肝病毒感染与不同类型新生儿黄疸的关系。方法385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患者根据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与否分为肝炎组与非肝炎组,比较两组患儿溶血性黄疸与G-6PD缺乏症黄疸比例,并比较不同黄疸类型情况下,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差异。结果(1)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者52例,乙型肝炎抗原阴性者333例。肝炎组与非肝炎组乙型新生儿溶血病,G6PD缺乏症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溶血发生率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0:385.000,P〈0.001)。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组G6PD缺乏症阳性率为34.6%,乙型肝炎抗原阴性组G6PD缺乏症阳性率为22.5%。两组患儿新生儿溶血病阳性率差异相对比较小,分别为50.5%与42.3%。(2)G6PD缺乏症患儿中,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组最高总胆红素水平与乙型肝炎抗原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2,P〈0、01)。非G6PD缺乏症溶血,如新生儿溶血病与其他类型黄疸,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患儿组最高总胆红素水平与乙型肝炎抗原阴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中,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者新生儿G-6PD缺乏症发生率高,并与G-6PD缺乏症病情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横县ABO溶血、G6PD缺陷及ABO溶血合并G6PD缺陷所致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病例.检测G6PD缺陷采用NBT法,ABO溶血病采用免疫学三项试验.黄疸干预标准采用2001年全国新生儿黄疸推荐方案.结果98例可明确病因,以G6PD缺陷最多见.42例(42.9%)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78.3%ABO溶血病合并G6PD缺陷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与其他组相比,p<0.001.70.6%ABO溶血病在生后48小时内住院,与其他两组比较p<0.05.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的峰值在<72小时也以ABO溶血病合并G6PD缺陷最高,p<0.05.11例并发核黄疸,9例为G6PD缺陷,1例为G6PD缺陷合并ABO溶血病.结论横县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49.6%为G6PD缺陷所致.11例核黄疸中10例与G6PD缺陷有关.72%G6PD缺陷时黄疸多在48小时内出现.但生后两日内住院率低.36例ABO溶血病中,19例合并G6PD缺陷,ABO溶血合并G6PD缺陷时黄疸出现早,24小时内显黄占78.9%,小于72小时血胆红素值226.71±103.19μmol/L.ABO溶血病出现黄疸早,但黄疸程度不如ABO溶血病合并G6PD缺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母体乙肝病毒携带与新生儿黄疸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10年8月足月产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220例及正常对照组新生儿100例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组与对照组新生儿性别、体重、G6PD缺乏、总胆红素水平、患儿与母体ABO或Rh血型不合以及母体年龄、吸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型系统不合、G6PD水平、性别因素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而母体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则不是发病的独立风险因素。患儿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组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HBsAg乙型肝炎抗原阴性组相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组G6PD缺乏症型黄疸发生率显著高于(P〈0.01),而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患儿组新生儿溶血病及其他类型黄疸与乙型肝炎抗原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体乙肝病毒感染不是新生儿黄疸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却加大G6PD缺乏患儿患新生儿黄疸的危险,并与G6PD缺乏症病情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 G71R突变、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对黄疸新生儿光疗率的影响。方法:测定102例黄疸新生儿脐血的G6PD活性(四氮唑蓝定量法)及UGT1A1 G71R基因型(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点杂交法)并予分组比较。结果:G6PD缺陷同时合并有UGT1A1 G71R突变纯合子或杂合子的黄疸新生儿组的前3d光疗率(100.0%)高于G6PD正常且 UGT1A1 G71R为正常野生型的黄疸新生儿组(64.0%),(χ2=6.16,P=0.01)。单独存在UGT1A1 G71R突变纯合子或杂合子或单独存在G6PD缺陷的黄疸新生儿组的光疗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GT1A1 G71R基因突变与G6PD缺陷共存时需光疗的黄疸新生儿增多,故对二者共存的黄疸新生儿应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5.
286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86例新生儿黄疸病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以围产因素占首位116例(40.6%),其次是感染因素72例(25.2%),第三是新生儿溶血病68例(23.8%)。[结论]重视孕期健康教育,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加强新生儿胆红素监测,及早发现病理性黄疸,是减少黄疸发生,预防核黄疸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昆明地区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G6PD)缺乏症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探讨发生新生儿黄疸的诱因、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差异的原因,利用经皮测黄疸仪测定14例G6PD缺乏症新生儿及28例正常新生儿第1,3,5d黄疸指数并进行比较,对两组新生儿围产因素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新生儿第1,3d黄疸指数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第5d黄疸指数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新生儿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转产因素发生率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昆明地区G6PD缺乏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较低,且黄疸程度较轻,但进展快,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基因携带者到核黄疸,进行G6PD缺乏症新生儿的脐血筛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及及时治疗是减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和核黄疸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转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娜娜 《广西医学》2004,26(7):960-962
目的 了解本地区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与转归情况 ,以及影响转归的因素 ,以提高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 2 39例血清总胆红素 (TBIL)≥ 2 2 0 6 μmol L的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的病因 ,胆红素水平、转归及影响转归的一些因素进行前瞻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因以G 6 PD缺陷居首位 (2 9 7% ) ,其它依次为感染因素 (18 4 % )、ABO溶血 (17 2 % )、母乳性黄疸 (8 4 % )、喂养不足 (7 9% )、G 6 PD并ABO溶血 (4 2 % )、少数为CROTCHS感染 (1 7% ) ;TBIL2 2 0 6 μmol L~ 342 μmol L14 8例 ,343μmol L~ 4 2 7 5 μmol L5 1例 ,>4 2 7 5 μmol L4 0例 ,最高达 779 4 μmol L ;大部分病例转归良好 (2 14 2 39) ,发生核黄疸 2 2例 ,其中以G 6 PD缺陷占多数 (14 2 2 ) ,TBIL >4 5 0 μmol L时近 5 0 % (17 35 )发生核黄疸 ,当TBIL >6 0 0 μmol L时近 90 %(7 8)发生核黄疸。 1例入院时TBIL >5 0 0 μmol L无核黄疸症状的病例随访 4个月时诊断为核黄疸后遗症。 结论 本地区高胆病因以G 6 PD缺陷为主 ,合并感染时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 ,易发生核黄疸 ,尽早积极治疗感染是防治G 6 PD缺陷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措施 ;控制胆红素水平有利于减少核黄疸的发生 ;无核黄疸症状的严重  相似文献   

8.
对95例新生儿经血清学捡查确诊为ABO血型不合溶血病进行分析.其中生后48h内出现黄疸者69例(73%);临床表现重型者17例(18%),其中有3例合并G-6PD缺乏.发生高胆红素血症59例(63%).所有病例经光疗、输血浆等综合治疗而治愈.提出对黄疸出现早.母婴ABO血型不合者,应常规作血清学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减少重型病例及防止核黄疸的发生.本组部分病例未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可能与IgG亚类有关.对重症病例应注意合并G-6PD缺乏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涛  潘虹  蔡坤  魏海波 《海南医学》2010,21(18):1-2,13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采用比色法检测400例临床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静脉血和6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血G6PD活性。并按性别、胆红素的水平和出现黄疸的时间分析发病的特点。结果 (1)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G6PD缺乏发生率为16.8%,G6PD缺乏发生率男女之间的比为3.03∶1;(2)在G6PD缺乏的患儿中,男性患儿酶活性比女性患儿低(P〈0.01);(3)G6PD缺乏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G6PD正常患儿高(P〈0.05);(4)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峰时间在出生后1周内。结论海南地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G6PD缺乏比率较高,且多发生在男性;G6PD缺乏新生儿的黄疸程度比非G6PD缺乏新生儿重,且G6PD缺乏的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峰时间在1周内。  相似文献   

10.
32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琴 《中外医疗》2011,30(17):1-2
目的探讨32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32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资料。结果 32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中,感染因素164例(50%)、围产期因素113例(34.45%)、溶血性因素17例(5.26%)。感染因素和围产期因素在血清胆红素(257~342μmol/L)影响较大。结论加强新生儿胆红素监测和病因的分析,可及早发现病理性黄疸、减少黄疸发生和预防核黄疸。  相似文献   

11.
背景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会因遇到某些诱因而引起急性的溶血性贫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海南省是G6PD缺乏症的高发地区,并且该病具有地域和种族特异性,通过筛查和最终基因确诊可做到积极有效的预防。但是目前还未见海南省人群G6PD缺乏症基因层面的报道。目的 调查2017年度海南省新生儿G6PD缺乏症发生率,并分析其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选取全海南省内各助产单位2017-01-01至2017-12-31出生的活产新生儿130 512例。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生儿的足跟血制成滤纸干血片用于G6PD基因初筛。对于初筛可疑样本,采用G6P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GPD)比值法进行生化检查确诊。生化检查确诊为G6PD缺乏症的患儿,找出其干血片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2017年度海南省全省新生儿G6PD缺乏症初筛样本中初筛阳性率为4.00%(5 221/130 512),G6PD/6GPD确诊2 993例,经基因检测该2 993例新生儿均有G6PD基因突变。海南省新生儿G6PD/6GPD确诊G6PD缺乏症发生率和G6PD基因突变率均为2.29%(2 993/130 512)。G6PD/6GPD确诊G6PD缺乏症发生率汉族为1.80%(1 972/109 590),黎族为5.28%(934/17 698),其他民族为2.70%(87/3 224)。黎族G6PD缺乏症发生率高于汉族(χ2=826.206,P<0.001)。本次共检出10种基因突变类型:1 636例(54.66%)c.1376G>T,659例(22.02%)c.1388G>A,254例(8.49%)c.95A>G,204例(6.82%)c.1024C>T,93例(3.11%)c.871G>A,64例(2.14%)c.519C>T,25例(0.84%)c.392G>T,22例(0.74%)c.1360C>T,19例(0.63%)517T>C,11例(0.37%)c.592C>T,并检出8例(0.27%)c.1376G>T复合c.1388G>A突变,3例(0.10%)c.1376G>T复合c.871G>A突变,3例(0.10%)c.1376G>T复合c.517T>C突变。并发现5例(0.17%)未知突变,其中1例487G>A、1例1004C>A和1例c.86C>T,在海南省人群未见报道。结论 海南省新生儿G6PD缺乏症发生率较高,且显著高于汉族。同时,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类型以c.1376G>T、c.1388G>A、c.95A>G 和c.1024C>T为主;且发现5例未知突变,其中c.86C>T、c.487G>A和c.1004C>A突变各有1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脐带血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检测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紫外速率定量法测定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院产科出生的174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和166例非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G6PD活性。结果:高胆红素血症组新生儿G6PD阳性率为12.07%,非高胆红素血症组新生儿G6PD阳性率为0,非高胆红素血症组明显低于高胆红素血症组,平均G6PD活性明显高于高胆红素血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G6PD活性呈负性显著相关(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G6PD活性降低甚至缺乏,脐带血中G6PD活性可作为辅助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西双版纳州高疟区少数民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情况,为间日疟患者的治疗和根治提供安全保障。方法按《云南省高疟区部分少数民族G6PD缺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方案》,用纯化学反应荧法对5 807例高疟区少数民族的标本进行G6PD缺乏症的筛查。结果 5 807例标本中共筛查出G6PD缺乏261例,G6PD缺乏率为4.49%,G6PD缺乏率傣族居首位为9.22%,其后依次为瑶族6.99%、汉族3.39%、彝族2.41%、布朗族2.28%,拉祜族2.12%,哈尼族2.10%,傣族高于其它民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G6PD缺乏率为6.51%,女性G6PD缺乏率为2.92%,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6PD缺乏率勐腊县居首为6.24%,依次为景洪市2.82%、勐海县2.47%,勐腊县高于勐海县和景洪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双版纳州属G6PD缺乏症和疟疾感染的高发区,提示在间日疟患者的治疗和根治中应做好G6PD缺乏的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防止因治疗和根治药物引起的溶血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周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确诊的宫颈癌患者53例、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58例、健康体检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HPV检测试剂盒对各组人群HPV感染进行检测与基因分型;宫颈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评估及分型;同时取各组人群血清标本,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G6PD的活性;结合临床资料及G6PD活性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循证分析。结果 宫颈癌组中外周血G6PD的活性最高,与CIN组、健康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0.01),CIN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IN患者外周血中G6PD的活性改变与患者的疾病病程恶化密切相关;宫颈癌组与CIN组外周血中G6PD的活性都与患者HPV16/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黄疸程度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5月行PD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184例,根据黄疸严重程度分为轻度黄疸组42例,中度黄疸组58例,重度黄疸组84例,其中重度黄疸组又根据术前减黄与否分为未减黄亚组43例和减黄、亚组41例,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结果 184例PD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出血、腹腔感染、胆漏、胰漏、切口感染)32例(17.4%),轻度黄疸组发生率为4.8%(2/42),中度黄疸组为15.5%(9/58),重度末减黄亚组为39.5%(17/43),重度减黄亚组为9.8%(4/41);重度减黄亚组出血、腹腔感染、胆漏、胰漏的发生率低于未减黄亚组(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高于未减黄亚组(P<0.05);重度未减黄亚组病死率为2.3%,,中度黄疸组为1.7%,轻度黄疸组和重度减黄亚组无死亡病例。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D术后的并发症及预后与黄疸程度密切相关,术前减黄可有效改善机体状态和耐受力,尤其对于重度黄疸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与免疫印迹法(IBT)检测人巨细胞病毒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分别应用FQ—PCR和IBT检测疑似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小儿和成人各42例尿HCMVDNA和血清HCMV IgM。结果42例小儿尿HCMVDNA阳性检出率为57.14%,血HCMV IgM阳性检出率为35.71%。前者的诊断阳性率高于后者(χ2=3.88,P〈0.05),有统计学差异;42例成人尿HCMVDNA阳性检出率为14.29%,血HCMVIsM阳性检出率为71.43%。后者的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前者(χ2=28,P〈0.005),有统计学差异;84例患者尿HCMVDNA阳性检出率为38.10%,血HCMVIgM阳性检出率为48.81%。2种方法检测HCMV活动性感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6,P〉0.1)。结论FQ—PCR检测HCMVDNA是早期诊断小儿HCMV感染的有效的方法;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HCMV IgM水平对于判断成人HCMV活动性感染具有一定意义;做人群HCMV普查时,免疫印迹法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的56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56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病因主要为母乳性黄疸(37.7%)、ABO血型不合溶血(16.4%)、感染相关因素(15.2%)、围产期相关因素(12.1%)、胆汁排泄障碍(6.3%)、红细胞增多症(5.0%)和先天性因素(4.5%)。母乳性黄疸、ABO血型不合溶血、感染相关因素、围生期相关因素、胆汁排泄障碍、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因素和其他不明原因为危险因素(P〈0.05),而与性别无关(P〉0.05)。围生期的危险因素有孕母年龄、胎龄、出生体质量、1 min Apgar评分、产式、宫内窘迫、催产素、出血、开奶时间、胎粪排出时间和喂养方式(P〈0.05),而性别和胎次则不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母乳性黄疸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母乳性黄疸和ABO血型不合溶血等;围生期危险因素为孕母年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是否会加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心肌损伤从而影响患儿血液中心肌酶的水平。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90例,经检查后分组,将其中139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观察组,余51例生理性黄疸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根据G6PD是否正常再分为观察Ⅰ组79例(G6PD正常)和观察Ⅱ组60例(G6PD缺乏),抽血检测所有患儿总胆红素(TBIL)、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中139例患儿的平均血清TBIL含量[(269.7±31.3)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86.5±19.8)μmol/L],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中AST、LDH、CK、CK-MB等心肌酶的平均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Ⅱ组患儿与观察Ⅰ组患儿胆红素水平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Ⅱ组患)LAST、CK、CK-MB、LDH等心肌酶的平均含量均明显高于观察Ⅰ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可以对心肌细胞造成损伤从而引起心肌酶水平的变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心肌酶升高程度与其黄疸水平呈正相关;G6PD缺乏可增强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细胞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