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表型冠心病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2001—07/2004—04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心五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选择同期辽宁省血液中心沈阳中心血站体检健康献血者20名为对照组。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各组对象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反映人体纤溶功能;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用凝固法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反映机体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健康人2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低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88~3.41.P&;lt;0.01)。②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3.65~28.54,P&;lt;0.01)。③血浆D-二聚体水平: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对照组(t=4.24~35.01,P&;lt;0.01)。④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96~8.01,P&;lt;0.01)。结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测定有助于了解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指标,探讨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指导作用并评估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1-03/2004-08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筛选出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患者19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9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日早餐前(至少30min)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同时给予维生素E、双嘧达莫、华法林等药物治疗。随访3年,每6个月复查1次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指标(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P-选择素、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肽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极其抑制物),同时记录两组脑梗死患者复发及脑出血发生的例数。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170例,对照组87例,干预组83例。①观察3年中,对照组脑血栓形成复发率明显高于干预组[29%(28/96),10%(10/96),χ2=11.138,P<0.01];干预组的脑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4%(4/96),3%(3/96),χ2=0.148,P>0.05]。②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指标结果:干预组经干预治疗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P-选择素、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肽A水平减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减低,并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P-选择素、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肽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可作为诊断和监测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指标;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能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复发、同时不增加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纤溶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文莉  盖晓波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2):1334-1335
目的 :评价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 :测定并比较 5 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组 2 8例 ,不稳定心绞痛组 2 4例 )在使用氯吡格雷治疗 4周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活性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 1)活性 ,D 二聚体 (D D)和纤维蛋白原 (FG )的浓度变化。结果 :用药 4周后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 PA浓度增加 ,PAI 1、D D和FG均降低 ,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氯吡格雷可显著改善纤溶活性 ,对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我们对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1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溶酶原(PCG)、α_2抗纤溶酶(α_2AP)、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等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与SA相比,UA及AMI患者t-PA活性、t-PA/PAI比值明显降低(P<0.05),血浆PAI活性、Fg含量及D-Dimer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说明μA及AMI患者存在明显凝血活性增强及纤溶系统功能减退,这对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我们对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1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溶酶原(PCG)、α2抗纤溶酶、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与SA相比,UA及AMI患者t-PA活性,t-PA/PAI比值明显降低(P〈0.05),血浆PA  相似文献   

6.
赖诺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赖诺普利治疗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血浆纤溶平衡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和发色底物显示法 ,检测 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 3 4例无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应用随机编码将 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赖诺普利组和常规治疗组 ,治疗 8周后复测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抑制物活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显著降低和抑制物活性明显增加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赖诺普利治疗 8周后 ,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治疗前基础水平、常规治疗后相比有显著改善 ;血浆纤溶活性也有明显改善 ,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减退 ;血浆纤溶活性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时尽早应用赖诺普利治疗能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血浆标记物的研究成果,探讨血浆标记物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在心绞痛诊断、危险度分层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5-12关于冠心病血浆标记物的文章。检索词“Anginapectoris,biologymark”,并限定文章的语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清华全文期刊数据库1995-01/2005-12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心绞痛,生物学标记”。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查,选择血栓素B2与6酮前列腺素F1α、纤维蛋白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D-二聚体、CD62P与CD63、内皮素与降钙素相关肽、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等血浆标记物相关的文献。排除综述类文献和重复性研究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相关文献141篇,34篇符合上述标准。其中血栓素B2与6酮前列腺素F1α相关文献1篇,纤维蛋白原相关文献3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相关文献5篇,D-二聚体相关文献5篇,CD62P与CD63相关文献3篇,内皮素与降钙素相关肽相关文献3篇,C反应蛋白相关文献6篇,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相关文献8篇。资料综合:研究表明,心绞痛发作期间,血栓素B2及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比值显著升高,降钙素相关肽浓度则显著下降;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D-二聚体、CD62P,CD63、内皮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等含量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C反应蛋白水平持续升高,常提示今后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增加。结论:上述血浆标记物对于反映冠心病病理变化、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判断冠心病心绞痛预后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价值,对于指导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军  王阶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8):163-167
目的:总结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血浆标记物的研究成果,探讨血浆标记物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在心绞痛诊断、危险度分层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5-12关于冠心病血浆标记物的文章。检索词“Angina pectoris,biology marr,并限定文章的语种类为En小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清华全文期刊数据库1995—01/2005-12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心绞痛,生物学标记”。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查,选择血栓素B2与6酮前列腺素F1α、纤维蛋白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D-二聚体、CD62P与CD63、内皮素与降钙素相关肽、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等血浆标记物相关的文献。排除综述类文献和重复性研究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相关文献141篇,34篇符合上述标准。其中血栓素B2与6酮前列腺素F1α相关文献1篇,纤维蛋白原相关文献3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相关文献5篇,D-二聚体相关文献5篇,CD62P与CD63相关文献3篇,内皮素与降钙素相关肽相关文献3篇,C反应蛋白相关文献6篇,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相关文献8篇。资料综合:研究表明,心绞痛发作期间,血栓素B2及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比值显著升高,降钙素相关肽浓度则显著下降;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D-二聚体、CD62P,CD63、内皮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等含量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C反应蛋白水平持续升高,常提示今后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增加。结论:上述血浆标记物对于反映冠心病病理变化、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判断冠心病心绞痛预后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价值,对于指导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纤溶活性变化。方法检测并比较47例ACS病人、41例稳定型心绞痛(SA)病人和4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CRP、纤维蛋白原(FIB)、血脂、D-二聚体浓度,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及自细胞(WBC)总数。结果与SA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ACS组病人CRP、FIB、WBC、D-二聚体及PAI-1明显升高(F=6.027~2543.668,q=3.571~16.098,P〈0.05、0.01),tPA降低(F=4.138,q=3.043~3.913,P〈0.05);CRP与D-二聚体及PAI-1活性呈正相关(r=0.326、0.393,P〈0.05、0.01),与tPA活性呈负相关(r=-0.387,P%0.05)。结论ACS病人炎症标志物水平增高及纤溶活性降低,CRP水平升高与纤溶活性降低密切相关。炎症反应及纤溶活性降低在AC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GT)及IGT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纤溶受抑状态。方法97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IGT组33例,IGT+ACS组32例,ACS组32例;正常对照组20例。检测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D-二聚体的水平,并计算出PAI-1/D-二聚体的比值。结果IGT组、IGT+ACS组和ACS组血浆t-PA、PAI-1和D-二聚体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IGT组和IGT+ACS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幅度则显著低于ACS组(P<0.05,P<0.01);IGT组和IGT+ACS组的PAI-1/D-二聚体比值分别比正常对照组及ACS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IGT患者存在纤溶受抑状态,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合PAI-1/D-二聚体比值能反映患者纤溶受抑的状态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患者止凝血、纤溶状态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10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31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angina,SA),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38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α-granulemembraneprotein140,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t-PA)、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PAI)及D-二聚体(D-Dimer),采用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并比较各指标在CHD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别。结果CHD患者血浆中t-PA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他指标的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UA组与SA组比较,vWF、t-PA、PAI、D-Dimer、FIB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GMP-140无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与UA组比较,GMP-140和D-Dimer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HD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性增高而纤溶活性降低的状态,易发生血栓,并且各项指标异常程度与CHD严重程度相一致(AMI>UA>SA),有助于进行危险分层诊断。  相似文献   

12.
胡颖  梁华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4):330-332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系统的变化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干预影响。方法测定患者血浆组织型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并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动态观察。结果治疗前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降低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转化生长因子-β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降低,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其抑制物比值升高,常规组上述指标无改变。结论肾炎患者存在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系统失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在纠正凝血纤溶系统平衡和调节细胞外基质降解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80例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三组:A级组30例,B级组32例,C级组18例。均同时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聚体。结果 随病情的加重,肝硬化患者纤维蛋白原活性明显下降,D-聚体和t—PA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I活性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A随病情加重而显著性升高.PAI无显著性变化,t-PA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其检测有利于了解肝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指标,探讨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指导作用并评估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1-03/2004-08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筛选出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患者19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9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日早餐前(至少30min)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同时给予维生素E、双嘧达莫、华法林等药物治疗。随访3年,每6个月复查1次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指标(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P-选择素、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肽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极其抑制物),同时记录两组脑梗死患者复发及脑出血发生的例数。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170例,对照组87例,干预组83例。①观察3年中,对照组脑血栓形成复发率明显高于干预组[29%(28/96),10%(10/96),χ^2=11.138,P&;lt;0.01];干预组的脑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4%(4/96),3%(3/96),r=0.148,P&;gt;0.05]。②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指标结果:干预组经干预治疗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P-选择素、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肽A水平减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减低,并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P一选择素、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肽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可作为诊断和监测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指标;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能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复发、同时不增加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5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栓组)的血浆和其中3l例的脑脊液t—PA、PAI-l和D-二聚体的抗原含量,与35例无心脑、肝肾及血液疾病患者(对照组)血浆和其中20例脑脊液进行比较。结果:血栓组血浆及脑脊液中t-PA、PAI-1和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脑脊液中t-PA、PAI-l和D-二聚体的含量分别与血浆中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纤溶活性明显下降,t-PA及PAI-l参与了脑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百草枯中毒患者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抗凝血酶-Ⅲ)及纤溶相关指标(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与预后的相关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03-2014-02的百草枯中毒患者101例,按照生存组和死亡组分为二组比较凝血及纤溶功能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纳入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相互间的差异,分析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百草枯中毒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抗凝血酶-Ⅲ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百草枯中毒死亡组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高于生存组(P0.01),抗凝血酶-Ⅲ低于生存组(P0.05)。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与死亡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8、0.741和0.629,均P0.01),抗凝血酶-Ⅲ水平与死亡呈显著负相关(r=-0.644,P0.05)。ROC曲线下面积提示D-二聚体,抗凝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均具有中高度的预测预后价值,根据最佳截断值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预测死亡率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分别为69.5%~85.1%,60.5%~89.4%,0.593~0.653。结论: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对于百草枯中毒预后有较好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中血清纤维蛋白原(F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D-二聚体(D-Di-mer)与血栓形成关系,并就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24例、稳定心绞痛(SAP)组3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检测血清Fg、血浆D-Dimer、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并对照比较其含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血浆t-PA活性:AMI和UAP明显低于SAP与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之间,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PAI活性、D-Dimer和Fg含量:AMI和UAP组明显高于SAP和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之间,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监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血清Fg含量、t-PA、D-Dimer含量,可以及时判断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衡状况,预防和干扰血栓形成,提高患者良性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0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急性心肌梗死(14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10例)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其它各组明显缩短(P〈0.01);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各组间4个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系统及内皮细胞损伤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纤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冠心病不同阶段纤溶活性的改变。【方法】选择 4 7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2 5例 ,稳定型心绞痛 2 2例 ) ,2 0例急性心肌梗死及 30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 ,测定各对象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 (t PA :a)及其抑制物活性 (PAI 1:a)。【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分别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组相比 ,血浆PAI 1:a及PAI/t PA比值均显著升高 (P <0 .0 1) ,而t PA :a显著降低 (P <0 .0 1) ,稳定型心绞痛与正常组相比 ,各指标无显著差异 ;在冠脉单支与多支病变组间 ,各项指标无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不同阶段纤溶活性不同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纤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中血清纤维蛋白原(F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D-二聚体(D-Dimer)与血栓形成关系,并就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24例、稳定心绞痛(SAP)组3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检测血清Fg、血浆D-Dimer、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并对照比较其含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血浆t-PA活性:AMI和UAP明显低于SAP与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之间,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AI活性、D-Dimer和Fg含量:AMI和UAP组明显高于SAP和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之间,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血清Fg含量、t-PA、D-Dimer含量,可以及时判断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衡状况,预防和干扰血栓形成,提高患者良性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