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撰的《伤寒杂病论》紧扣血与津的关系,将瘀血的形成与发展分为瘀血停滞、瘀水互结、瘀热互结、干血四个层次,对其主症、病机要素、治法、方药等分别进行论述,形成了独特的瘀血学说,若能仔细体会,灵活运用,必可对临床辨治瘀血病证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瘀血是指血运不畅甚至停滞或离经之血存积于体内所引起的病变。在《伤寒杂病论》一书里,瘀血既是一个病因术语,也是一个病证名称,随瘀血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干血”、“蓄血”、“血结”之名。在治疗上,张仲景不仅把活血化瘀法作为治疗瘀血的主法、常法,而且还根据瘀血所在部位而采用不同的方药施治,其定位论治瘀血的辨证思想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1 王清任"血府"说及血府逐瘀汤 清代著名医学家王清任在其所著<医林改错>一书中说:"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这就是王氏所谓的胸中血府.王氏指出,"胸中血府"极易产生瘀血,出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治宜活血化瘀,故创血府逐瘀汤.从<医林改错.卷上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来看,王氏认为属"血府血瘀"的病证很多,表现各异,但都有瘀血指征,故均可用血府逐瘀汤"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相似文献   

4.
内科杂病一般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往往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瘀滞,即古代医家所说"久病人络".<临证指南医案>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气血阴阳亏虚,无力鼓动血运,血滞于经;或久病气机逆乱,"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所以,瘀血既是杂病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种病证的病理因素.不论何种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阶段,凡是反映"瘀血"这一共同病理特征,或兼有"瘀血"症状,如瘀痛、青紫瘀斑、肿块、舌有瘀斑,脉涩、沉、结等,均可按异病同治原则运用活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5.
从肝郁脾虚论治乳腺增生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乳腺增生病是由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引起的水湿、瘀血积聚而成的病证,肝郁脾虚为本,水湿、瘀 血互结乳络为标。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利湿法。随月经周期变化,用药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6.
高磊  郑胜  焦静 《吉林中医药》2009,29(9):737-738
人体中津与血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因此津血同源。其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瘀血亦同源且,互相影响。血水同病,故治疗应血水同治。《金匮要略》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根据疾病的特点,即血水致病的偏重,确立3种治则:以治血为主,辅以治水;以治水为主,辅以治血;治血、治水并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而用药,治疗水肿、癃闭、黄疸、瘢瘕、痈脓、外伤、血证以及妇产科疾病等与瘀血及水湿痰饮有关的诸多病证,对后世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瘀血证”是中医所特有的病证名称。瘀血的理论,在公元前好几世纪的古医经中早有记载;其具体症状、体征及治法、处方等,在三世纪的医籍中,记述已大备,以后不断有所发展;至近代,更有以“瘀血为患”的理论为根据而作出专文的报导。瘀血的命名,始见于仲景书,有瘀血专篇,其言蓄血、干血等,都是指的瘀血。《内经》中所说的恶血、衃,朱丹溪所说的死血,尤在泾所说的血积,王清任所说的“府血瘀”等等,皆名异而实同。  相似文献   

8.
刘宝山 《北京中医药》2008,27(2):141-142
中医学将瘀血发黄称为"蓄血发黄"、"瘀血黄",是指血瘀造成的黄疸.此病证最早见于<伤寒论>"太阳病身黄……血证也,抵当汤主之"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9.
津血同源,痰瘀相关。痰饮和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子,是津血为病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表现形式,因此,它们之间可以出现相互转化的病理关系。瘀血能转化为痰饮,痰饮亦能转化为瘀血。痰滞则血瘀,血瘀则痰滞,形成恶性循环,交结不解,最后形成各种病证。现将痰瘀同病的相关疾病综述如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于瘀血病证治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这一篇,比较具体论述了瘀血的脉证治法,但并没有系统集成方药章节,然而治疗瘀血病证的方剂并非没有,而是散录在其他各主题篇章中,如疟病、虚劳、肝着、黄疸、妇人癥病、阴阳毒、肺痈、肠痈等。张仲景书中杂病共22篇,加上《伤寒论》中记载的有关瘀血病证治方剂20多首,按寒热归类有温性祛瘀和凉性祛瘀,温性祛瘀如小温经汤、胶艾汤、大黄虫丸等,寒性祛瘀如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硝石汤、升麻鳖甲汤等;按虚实证有攻下逐瘀和扶正祛瘀,攻下逐瘀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扶正祛瘀如百合地黄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此外还有利水消瘀的大黄甘遂汤,理气化瘀的枳实芍药散、旋覆花汤,逐水祛瘀的大黄甘遂汤、当归芍药散、土瓜根散,润燥消瘀的猪膏发煎。为了便于对《伤寒杂病论》中的瘀血病证治的理解和研究,笔者以内科、妇科及外科临床疾病常用治疗方剂为主线分别归纳阐述。  相似文献   

11.
对于因瘀血阻滞导致的头痛、呃逆、心悸、不寐等症,采用清代医家王清任据"血府"可以产生"血瘀"的理论所创立的血府逐瘀汤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本方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使瘀去气机畅通,诸症悉除。  相似文献   

12.
郭维琴教授为著名中医心血管专家,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已形成自己完整而独特的辨证治疗体系,尤其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方面疗效显著,在心衰病机诊断、治疗中重视"气"、"血"与"水"关系,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之证,心之阳气(或兼心阴、心血)亏虚为本,瘀血、水停、痰饮为标,心气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病理产物,气、血、水相关同病等病理变化在心衰病证中具有重要地位。郭维琴教授在心衰药物治疗方面重视"气"、"血"、"水"的关系,首先重用益气药,同时应用理气药,注重应用活血化瘀药,利水药改善症状,并分析验案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功效,主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诸症。笔者在临床上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因瘀血内阻引起的多种病证疗效颇好,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石志超教授认为血府逐瘀汤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不仅能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又可解周身气分之郁结、行血分之瘀滞,是通治一切气滞血瘀的名方,石志超强调临床应用本方需抓住气滞血瘀这一主要病机,在血府逐瘀汤去瘀血之标时,还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性别及病邪深浅,适当配以清热、温阳、益气、理气、养血、滋阴等药物,才可使瘀血祛、正气复而顽症愈。  相似文献   

15.
妇女以血为本,又以血为用,只有气血充盈,血脉流通,胞宫才能正常发挥作用。若血的运行失其常度,血运阻遏或血溢脉外,使离经之血蓄留体内,则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血液的正常运行,造成经、带、胎、产以及杂病的异常瘀血。故妇科瘀血范围较广,病种较多,病程缠绵,症情复杂。笔者根据临床所见,总结瘀血证所产生的机理及活血化瘀常用方法作以浅析。1 病因病机 妇科瘀血证主要来自盆腔内子宫、卵巢、附件等组织器官,常见有月经期瘀血证,妊娠期瘀血证,产后瘀血证以及疑难杂病瘀血证等。其病因病机主要有:  相似文献   

16.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为清代王清任所创立,由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组成。原方本意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而近代可用此方治疗由瘀血引起的很多病证。凡临床辨证以血瘀为主症的疾病,均可使用此方。笔者以该方为主应用于临床,并随症加减,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在其所著《医林改错》中提出50余种瘀血病证~([1]),本文就其中瘀血影响津液输布所致的病证作一扼要阐述。1自汗、盗汗王清任认为汗之本源并非为血,两者存在于人体不同的两种管道内,分别为卫总管(气管)和荣总管(血管)。卫总管与荣总管在内部精微、走行位置以及所主功能上均有非常大的差异,书中指出"卫总管,行气之府,其中无血""卫总管对背心两边有两管,粗如箸……此管皆行气、行津液""卫总管之前,相连而长,粗如箸,  相似文献   

18.
久病咳血的病因病机:肺肾两虚,阴虚火旺,肺脾气虚,气不摄血,瘀血内停,血溢脉外。分三型:肺肾两虚,阴虚火旺;治宜清热润肺,滋补肾阴;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肺脾气虚,气不摄血,治宜培土生金,补气摄血,方用六君子汤加减;瘀血内停,血溢脉外,治宜行气活血,祛瘀止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相似文献   

19.
王苹 《福建中医药》1998,29(2):19-20
试论《金匮要略》对瘀血证的认识与辨治福建中医学院(350003)王苹主题词《金匮要略》血瘀瘀血,源于《内经》中“恶血”、“血泣”的记载。“瘀血”作为病证名提出,始于张仲景,其在《金匮要略》许多篇章中详细地阐述了瘀血证的病因病机及病证特点,并用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20.
瘀血,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对瘀血病证的治疗,历代医家多推崇行气活血法。然而,过用行气活血亦为弊端,因行气活血药物(尤其是行气药)多偏温燥,过度运用,必然伤阴。由于瘀血的产生,形成后的病理变化及其治疗过程中,均有阴虚的可能。因此,在治疗瘀血病证的同时,扶阴法亦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笔者将扶阴法溶于瘀血病证其它治法之中,治疗疑难杂病,确能提高疗效。正欲通先充,扶明通脉法适用于久病精亏,阴虚血少,血脉不充,血行迟缓而为瘀,瘀滞难解的病证。常见经脉失养而肢体麻木,或肢体病软无力,甚至麻痹瘫痪;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