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何升华  利锦  赖居易 《中国骨伤》2021,34(11):1010-1015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lamina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实施PE-TLIF治疗的37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30~68(45.62±13.57)岁;体质量指数19.5~28.8(24.33±3.51)kg/m2;病程18~48(27.18±6.65)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37例患者手术时间为78~171(120.74±41.19)min;术中出血量为61~102(85.26±25.44)ml;术后引流量为35~98(40.75±12.17)ml。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神经损伤2例,疼痛加重4例,内固定松动1例,椎间隙不融合1例。患者术后1周、6个月、1年VAS、JOA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PE-TLIF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在实际临床中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Dynesys系统结合PLIF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炯  陈哲  曹延广  魏家森 《中国骨伤》2015,28(11):982-987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在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采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结合PLIF治疗的46例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29例;年龄38~68岁,平均(56.38±11.63)岁。手术节段:L2-L5 16例(6例融合L4,5,10例融合L3,4、L4,5);L3-S1 30例(11例融合L5S1,19例融合L4,5、L5S1).术后分别指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分析内容包括: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和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并通过腰椎动力位X线观察节段活动度(ROM)、椎间隙高度(DHI)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23.23±7.34)个月,术后3次随访腰痛、腿痛VAS 及ODI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 (p<0.01);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邻近非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融合手术节段术后活动度均较术前显着减小(p<0.01),非融合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均较术前减少(p<0.05).上邻近非融合手术节段活动度术前与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末次随访时比较时活动度增加(p<0.05).结论: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结合PILF治疗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满意,可在融合、非融合中个体化选择。能够部分保留椎间活动度,预防邻近节段早期退变的发生,但长期临床疗效还需长时间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骶骨解剖参数CT测量了解新型骶骨蝶形钢板DenisⅠ区安全置钉通道。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正常成年骶骨CT资料101例,女49例,男52例,年龄(49.11±15.02)岁。重建骶骨三维模型,根据所需测量平面重新分割三维模型,并进行数据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骶骨上关节突下缘至S2骶后孔下缘的竖直距离为(42.55±4.73) mm;S1、S2、S3孔平面骶外侧嵴至骶髂关节面的水平距离依次为(19.09±3.07) mm、(15.34±2.69) mm、(8.29±2.48) mm;S1孔平面由骶外侧嵴向前进钉,内侧角、外侧角为(7.49±7.49)°、(24.07±4.89)°;S2孔平面内侧角、外侧角为(-3.10±8.95)°、(24.95±5.74)°。不同性别间除S1水平距离、S1内侧角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与所有数据均无相关性。结论:新型骶骨蝶形钢板在DenisⅠ区有足够的安全置钉范围;成年人骶骨形态间存在差异,差异主要与性别相关而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术中操作要点。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58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PETD组和PEID组,每组79例。PETD组男41例,女38例,年龄(41.38±6.25)岁,病程(10.06±3.14)个月;PEID组男43例,女36例,年龄(41.18±5.78)岁,病程(9.99±2.8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放射次数、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年随访。(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X线放射次数PETD组均明显高于PEID组(P<0.05)。(2)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6、1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两组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末次随访PETD组优良率89.87%(71/79),PEID组为87.34%(69/7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ETD组发生2例并发症,PEID组出现3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与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短期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穿刺定位难度、X线放射次数方面,PEID更具优势。通过严格把握适应证,熟练内镜技术、精细术中操作,熟悉常见并发症的注意要点,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高杰  竺得洲  王浩  李连华  刘智  孙天胜 《中国骨伤》2020,33(12):1128-1133
目的:探讨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6例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侵占率>50%、椎体后缘存在翻转骨块)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9~57岁。高处坠落伤8例,车祸伤6例,其他伤2例。骨折部位:T11 4例,T12 5例,L1 5例,L2 2例。所有患者采用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的手术方式,通过测量伤椎前缘丢失高度、伤椎邻近节段Cobb角、椎管侵占率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Frankel脊髓损伤评级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6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1~28(15.9±5.4)个月。手术时间(234±41)min,术中出血量(431±93)ml。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术前(52.25±10.10)%,术后3 d(8.93±3.61)%,末次随访(9.25±2.88)%;术后3 d、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 d无明显变化(P>0.05)。伤椎邻近节段Cobb角术前(28.19±10.89)°,术后3 d(5.31±5.14)°,末次随访(6.81±4.59)°;椎管侵占率术前(67.68±12.45)%,术后3 d(7.69±4.46)%,末次随访(4.75±1.63)%,术后3 d、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 d也有一定程度恢复(P<0.05)。末次随访时12例脊髓神经功能获得改善,4例未获得改善,未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者;VSA评分由术前的(7.8±0.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8±0.7)分。结论:对于椎管侵占率> 50%、椎体后缘存在翻转骨块的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时,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具有复位精确、减压彻底、固定牢固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吴海挺  蒋国强  卢斌  罗科锋  岳兵  陆继业 《中国骨伤》2015,28(11):1000-1005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中和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1年5月采用Dynesys系统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7~75岁,平均49.1岁。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L3-L5 7例,L2-L4 1例,L4-S1 5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15例,L3-L5 10例,L2-L5 4例,L2-S1 1例。所有患者腰腿痛和(或)间歇性跛行症状经正规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的腰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固定节段及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活动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65个月,平均50.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25±0.70和1.29±0.89,ODI为(25.10±6.52)%,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随访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所升高,椎间活动度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头侧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esys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中远期临床疗效满意,能保留部分椎间活动度,对邻近节段影响小。Dynesys远期临床疗效还有待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后3月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并获得随访患者86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成椎间孔镜组(43例)及开窗组(43例)。所有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椎间孔镜组采用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e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开窗组采用经典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等一般情况,记录手术前后患肢疼痛及腰部疼痛的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通过MRI观察术后椎旁肌残存率。结果:PEID组及FD组皮肤切口长度分别为(0.7±0.1)cm和(5.0±1.8)cm,出血量分别为(8.0±3.0)ml和(62.0±50.5)ml,住院时间分别为(3.0±1.5)d和(11.0±2.5)d,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1.0±0.5)d和(3.0±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及术后1年两组患肢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及FD组术后24 h腰痛VAS评分分别为2.99±0.32和5.44±1.31,术后1年分别为1.56±0.60和3.05±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组肌酸激酶术后24、48 h较PEID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年,PEID及FD组Macnab优良率分别93%和95%。通过MRI观察,PEID组术后1年椎旁多裂肌残存率明显高于开窗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均安全可靠,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椎旁肌保护、手术切口、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上,椎间孔镜更具优势,更符合微创理理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技术要点,评价并探讨该术式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24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9~72(59.6±9.5)岁;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退变15例,腰椎轻度滑脱伴或不伴节段性不稳定9例;22例为单节段融合,2例为双节段融合;单节段融合的节段L2,3 1例,L3,4 3例,L4,5 18例,2例双节段融合均为L3,4及L4,5。该技术主要包括局麻加基础麻醉下,行穿刺及椎间孔镜下减压、椎间隙处理及取自体骨植入、融合器植入并撑开,以及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 d及1、3、6、12、18个月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MRI检查评估内植入物稳定性及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单节段融合手术时间(192.3±22.7)min,双节段融合(272.5±24.7)min。估计术中出血量每节段<50 ml,所有患者未输血。术前VAS(7.4±1.1)分,术后改善至(2.3±0.8)分(t=-19.65,P<0.000 5);术前ODI(41.2±3.3)%,末次随访时改善为(12.3±2.5)%(t=-35.76,P<0.000 5)。术后共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2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性症状,于对侧椎间孔镜减压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1例出现经皮螺钉置入相关神经症状,予拆除该侧钉棒内固定后,症状缓解;1例出现手术切口感染,予清创缝合术后好转。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未出现融合器及钉棒系统的移位和松动,14例出现融合迹象。

结论: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势,临床效果显著,但其远期结果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随访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Ⅰ期肿瘤切除手术治疗骶椎神经源性肿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原理。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26例骶椎神经源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0例;年龄21~69(39.3±10.9)岁;病程3~56(17.9±10.1)个月;骶前肿块直径3.3~19.6(8.7±4.1) cm;骶前肿块上缘高于和不高于L5S1间隙水平者分别为6和20例。手术均先取后入路,必要时附加前入路,Ⅰ期切除肿瘤,部分患者行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术中视情况决定是否保留载瘤神经根。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缓解程度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评估腰骶椎稳定性和神经功能,并检查有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果:26例均Ⅰ期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160.4±35.3) min,术中出血量(1 092.3±568.8) ml。单纯后入路21例,前后联合入路5例。前后联合入路者骶前肿块直径11.3~19.6(15.1±3.2) cm,单纯后入路者为3.3~10.9(7.2±2.4) cm。骶前肿块上缘高于L5S1间隙的6例患者中5例采取了前后联合入路,不超过L5S1间隙的20例均为单纯后入路。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6~82(45.4±18.2)个月。术后腰骶痛、下肢根性痛均明显缓解,感觉、肌力和二便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切口浅表感染1例,脑脊液漏2例。病理证实神经鞘瘤17例,神经纤维瘤7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2例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局部复发,1例恶性神经鞘瘤术后20个月时死于肺转移。17例高位骶骨神经源性肿瘤有4例未行内固定重建,其中2例术后脊柱失稳。7例切除载瘤神经根,其中1例同时切除S2和S3神经根的患者术后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异常,且未能完全恢复,另6例神经功能无明显损害或恢复良好。结论:后入路能直接显露病灶,处理神经根和血管也方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症状缓解程度、并发症率和复发转移率均能控制在适当水平,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但当骶前肿块上缘高于L5S1水平或骶前肿块直径达到10 cm以上时,应考虑附加前方入路。脊柱和骨盆之间应力较高,高位骶椎神经源性肿瘤切除术中应使用内固定重建脊柱-骨盆的力学连续性。载瘤神经根多已丧失功能,切除单根载瘤神经根不易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而邻近神经根具有代偿功能,术中应尽量保留。  相似文献   

10.
任大伟  李清  贾涛  何胤 《骨科》2018,9(6):445-450
目的 对比分析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82例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所有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8例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术(Dynesys组),44例采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组)。比较两组术后1、3、6、12、24个月评估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末次随访时,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ynesys组和TLIF组L5/S1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分别从7.5°±2.6°降至5.2°±2.4°和7.2°±2.3°降至0°(P<0.05)。L4/5的ROM分别从8.6°±2.8°增至10.1°±2.6°和8.4°±2.5°增至12.5°±2.9°(P<0.05)。Dynesys组和TLIF组发生L4/5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lation, ASD)的例数分别为2例(5.25%)和11例(25.00%)。末次随访时,两组ROM和A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ynesys与TLIF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TLIF比较,Dynesys有利于保持ROM和减少ASD的发生,可作为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不同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142例行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LDH患者,均采用通道下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根据植入cage类型及数目不同分为单枚解剖组、2枚解剖组和单枚香蕉组。单枚解剖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39~65 (53.74±5.68)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18.62-28.13 (22.08±2.15) kg·m-2;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0.5~4.0(2.7±0.8)年;L3,45例,L4,535例,L5S1 11例;植入单枚解剖型cage。2枚解剖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7~66(54.15±6.02)岁;BMI为18.25~28.44(21.74±1.83) kg·m-2;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0.5~5.0(2.7±0.9)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工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1例腰骶椎结核患者,均采用工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病变范围为L4-S2,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877(45.9±9.1)岁。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12例。分析手术前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SIA分级、腰骶角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024(16.0±3.1)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感染、皮下积液,经换药治愈。余30例患者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及结核复发。所有患者获治愈,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均成功,平均融合时间(4.7±1.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ESR、CRP均正常,VAS评分为(1.92±0.57)分,低于术前的(6.13±1.21)分;ASIA分级C级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_2骶岬螺钉(S_2-alar screw,S_2-AS)在腰骶椎翻修术中的效果和意义。方法 2011年6月—2014年5月,7例腰骶椎内固定失败患者在本院接受骶骨侧的S_2-AS技术增强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相关并发症,评估腰骶椎的融合效果,并对翻修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时间为180~300 min,平均240 min;出血量450~800 m L,平均614 m L,未出现与S_2-AS相关的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物失败的情况出现,并达到骨性融合或可能融合标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6.86±1.07)分、(1.85±1.10)分和(1.57±0.87)分,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ODI分别为(28.29±7.61)%、(8.57±2.64)%和(7.29±2.43)%,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随访期间有进一步改善趋势。结论 S_2-A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增加骶骨侧锚定点的外科技术,能对腰骶椎翻修术时S1椎弓根螺钉固定起到辅助增强作用,从而有助于腰骶椎达到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有典型根性症状及间歇性跛行的高龄患者,其中L4/L5间隙4例,L5/S1间隙3例,L3/L4/L5双间隙2例,L4/L5/S1双间隙3例,平均病程12.6个月。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结果 12例患者术后根性症状及间歇性跛行均明显缓解,直腿抬高试验阴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患肢疼痛程度评分,术前为(8.1±1.3)分,术后3个月为(2.3±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有典型根性症状及间歇性跛行的腰椎椎间盘突出并根管狭窄的高龄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微创、安全、有效,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成熟的椎间孔镜手术经验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9例采用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61例,女48例;年龄25-68岁,平均37.7岁。病变部位:k3.45例,k4.542例,L5S149例,L4.5和L5S113例。手术:单侧1个节段88例;同侧2个节段13例,1个节段双侧8例。评估术后1年和平均5-2年的疗效及满意度,并对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和稳定性进行对比。结果:术后1年和平均5.2年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40±1.68)分,分别提高到(13.40±1.42)分和(13.15±1.35)分(P〈0.01);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10±1.55)分分别下降至(1.90±0.84)分和(2.10±0.58)分(P〈0.01)。术后1年优77例,良23例,可9例,差0例;术后平均5.2年优75例,良23例,可11例,差0例。患者自我评价满意度分别为95.4%和94.5%,平均恢复工作时间1个月。影像学显示无一例发生腰椎失稳征象,手术椎间隙高度丢失在术后1年和平均5.2年的发生率分剐为57.8%(26/45)和93.3%(42/45)。结论: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中、远期疗效较好,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方法。微创手术仍不能有效避免手术椎间隙高度的丢失,但并不一定导致椎间不稳和神经根受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与非LDH腰痛人群腰骶部形态学参数之间的差异,探讨LDH患者腰骶部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107例LDH患者(LDH组)及72例腰背部疼痛人群(对照组)影像学资料。分别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2组研究资料的椎间盘角(IDA)、腰椎前凸角(LLA)、腰骶前凸角(LSLA)、骶骨倾斜角(SSA)及腰骶角(LSA)。结果 LDH组患者L_4/L_5和L_5/S_1节段IDA、LLA、SSA及LSA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L_5节段突出者的L_4/L_5节段IDA低于L_5/S_1节段突出者,而L_5/S_1节段突出者的L_5/S_1节段IDA则低于L_4/L_5节段突出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H患者的LLA、SSA及LSA比正常人明显降低。LDH患者生理曲度的丢失主要由责任节段IDA的减小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L_4/L_5、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选择、手术操作特点和适应证。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10月,137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本院接受PELD治疗,其中L_4/L_5节段75例,L_5/S_1节段62例。根据椎间盘突出的类型,L_4/L_5节段中央型21例,旁中央型48例,远外侧型6例;L_5/S_1节段中央型26例,旁中央型20例,远外侧型16例。75例L_4/L_5腰椎椎间盘突出病例采用侧后方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46例L_5/S_1节段中央型和旁中央型病例采用后方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16例L_5/S_1节段远外侧型病例采用侧后方PETD。比较不同术式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患者耐受情况,通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下肢放射痛进行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L_5/S_1后方PEID手术时间为(52.6±10.3)min,短于L_4/L_5和L_5/S_1侧后方PETD的(92.6±17.3)min及(91.5±15.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_5/S_1后方PEID术中透视次数(5.5±1.2)次,明显少于L_4/L_5和L_5/S_1侧后方PETD的(18.2±3.3)次及(20.5±4.2)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各术式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术式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ODI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L_5/S_1节段病例,中央型、旁中央型突出以及髂嵴高者适合采用后方PEID,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但术中易损伤神经根;远外侧型突出者适合采用侧后方PETD。各种类型L_4/L_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适合采用侧后方PET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应用局部麻醉和连续硬膜外麻醉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2年12月—2015年12月,采用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其中31例术中采用1.0%盐酸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A组),余32例术中采用0.5%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B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随访18~24(20.0±2.5)个月。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患者术中满意度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不影响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9.
王栋  文杰  薛文  刘林  张华 《中国骨伤》2020,33(9):848-852
目的:探讨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技术联合经皮短节段病椎固定治疗非特异性腰椎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12例非特异性腰椎椎间隙感染患者的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9~65(51.00±12.36)岁。感染部位:L2,32例,L3,43例,L4,56例,L5S11例。其中合并高血压3例,糖尿病2例,泌尿系感染2例。12例患者均无腰部穿刺及手术史。所有患者行Quadrant通道辅助下MIS-TLIF技术病灶清除、自体植骨融合,经皮短节段病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细菌培养和病理检查。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1周及随访期间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