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应用器械吻合34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术中采用器械吻合的适应证及术后效果。方法对1996年10月至2006年10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实施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并器械吻合术的342例病人进行分析。根据DukesA、B、C分期,肿瘤下切缘的距离分别为2cm(134例),3cm(136例),4cm(72例)。结果342例顺利完成手术,发生术后吻合口瘘11例(3.2%),吻合口不同程度狭窄73例(21.3%)。术后每日排便次数,住院期间平均(4.3±5.2)次,2个月后平均(2.5±3.1)次,3个月后趋于正常。局部复发率为11.8%(40/342),5年存活率为68.8%(235/342)。结论在保证癌的根治及不增加并发症的前提下,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的器械吻合术可以保存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吻合口漏预防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吻合口漏的原因及对策。方法2002年1月~2003年12月采用常规方法行双吻合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11例(对照组),2004年1月~2005年11月采用改良技术行双吻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31例(改良组),术中行会阴助推,注意吻合器穿刺头穿刺点的选择,行远侧直肠密闭试验及吻合口压力试验,经肛门置管至吻合口以上,骶前放置引流管经腹壁引出。结果对照组发生吻合口漏2例,经横结肠造瘘或保守治疗治愈。改良组无吻合口漏,其会阴助推方法显示盆腔直肠的长度平均增加3 cm;远侧直肠密闭试验阳性6例,均经缝合后消除,吻合口漏气4例,其中3例经缝合后消除,另1例因位置太低无法缝合而行预防性回肠造瘘,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结论会阴助推、注意吻合器穿刺头穿刺点的选择、远侧直肠密闭试验与吻合口压力试验在双吻合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对预防吻合口漏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5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宝善  徐琳  燕锦  刘超  郑阳春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2):1712-1715
目的 探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的方法 及术后效果.方法 将1996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508例能实施保存肛门功能治疗的腹膜返折附近及其以下进展期直肠癌分为两组,其中365例行超低位前切除的器械吻合术;143例行全直肠切除的结肠-肛管吻合术.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及预后.结果 超低位前切除组只在腹腔内操作,但撕裂远侧闭合端3例(0.9%),未完成闭合2例(0.6%),吻合器切下组织未形成2个圆圈18例(5.6%).全直肠切除组除在腹腔内分离外,还需在肛门外进行吻合.术后排便功能(排便次数、内衣污染、便意急迫)超低位前切除组明显优于全直肠切除组(P<0.01);排便困难(残便感、排便时间延长、常用泻剂)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低位前切除组12例(3.5%)和全直肠切除组8例(5.6%)发生吻合口瘘(P>0.05).超低位前切除组77例(22.5%)和全直肠切除组40例(27.9%)发生吻合口狭窄(P>0.05).超低位前切除组局部复发率为11.8%,全直肠切除组为10.1%(P>0.05).超低位前切除组5年生存率为68.8%,全直肠切除组为66.8%(P>0.05).结论 两组距肿瘤下缘的切断距离不同,虽然局部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别,但排便功能与排便困难超低位前切除组则明显优于全直肠切除组.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居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的第3~4位;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直肠癌在结直肠癌中的比例约为40%,而我国直肠癌比例高达60%,并且其中70%~80%位于直肠中下段,因此,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在我国较为常用.在一百多年的直肠癌外科治疗历史中,低位/超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从最初只能接受永久性造口发展到如今有60%~70%的患者能够保留肛门.主要的保肛术式包括经腹前切除术(anterior resection,AR)、局部切除术(经腹、经肛门、经骶尾部等途径)和直肠拖出切除术(Bacon手术).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保护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9月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施行与未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结果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39例患者仅2.6%(1例)发生吻合口瘘,但无自觉症状;平均住院时间为12(9—16)d。未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65例患者中吻合口瘘发生率12.3%(8例),分别予以横结肠造口、Hartmann术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及营养支持与局部冲洗引流治疗后愈合;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2(36—78)d。结论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2月至2006年9月选择5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对直肠(肛管)残端进行切割、闭合,用33mm管型吻合器进行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结果5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没有发生切割和闭合不全的病例,吻合口无渗漏。手术后住院时间为(11.2±3.2)d,无死亡者。发生吻合口瘘2例(3.6%),经过局部引流而自然愈合1例,因直肠阴道瘘进行横结肠造口转流1例,无吻合口狭窄。结论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具有切割完整、闭合确实、吻合口瘘发生率低的优点,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有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肠癌的"保肛"术式,目前流行的有保存一定长度直肠的Dixon手术(前切除术)、全直肠切除的Parks手术(结肠-肛管吻合术)、切除内括约肌的改良Bacon手术(结肠-肛门括约肌间沟部位皮肤吻合术).笔者认为,保肛的目的是维持良好的排便功能和避免发生排便闲难,应首选前切除术(anterior resection,AR).  相似文献   

8.
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45例距肛缘4~6cm的直肠癌患者行超低位前切除术,术中均采用吻合器技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切缘均无癌细胞残留。发生吻合口漏7例,有3例术后排便功能不全。结论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是可行的,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预防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术中对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1999年1月~2005年11月行直肠癌超低位前切术64例,36例(A组)未施行预防性回肠造口,28例(B组)同时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比较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A组9例发生吻合口瘘,B组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A、B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33 d和25 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术中施行预防性回肠造口能有效地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防性回肠造口降低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行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实施预防性回肠造口组(A)45例和未实施组(B)53例两组间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A组仅1例发生吻合口瘘(2.2%);B组11例发生吻合口瘘(20.8%)(P(0.05)。结论有选择的预防性回肠造口,可有效降低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The introduction of stapling instruments and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pathology has resulted in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low rectal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sphincter-preserving resection.A variety o...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并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腹腔镜改良Parks手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3年4月期间28例腹腔镜改良Parks手术患者(腹腔镜组)和56例开腹手术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术后并发症以及肛门植物神经功能状况。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52个月,腹腔镜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2例(7.1%),全部行二次横结肠造口手术,出现1例吻合口狭窄,2例排尿困难。开腹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5例(8.9%),2例行二次横结肠造口手术,3例经局部引流通畅,静脉肠外营养支持后瘘口闭合,其他4例并发症主要为性功能和排尿困难。腹腔镜组术后3个月内4例(14.3%)患者出现排便功能障碍,而随着时间的增加,排粪功能优的患者比例并未下降(χ2=0.778,P=0.678)。 结论腹腔镜改良Parks手术可以有效提高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的保肛率,手术并发症并未增高,术后有较满意的控粪、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前会阴直肠癌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3例确诊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经前会阴直肠癌切除术,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患者远切缘距肿瘤下缘1.0~2.0 cm,平均1.6 cm,均一期手术切除肿瘤,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1%(3/13),所有患者均获得1至5年随访,术后1年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粪便均能很好控制排便者为61.5%(8/13).术后1年,总体生存质量评分达75分以上.结论 经前会阴直肠癌切除术能较彻底切除肿瘤组织,有效保留括约肌功能,在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时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辅助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首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报道1例腹腔镜辅助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APPEAR)的临床资料.方法 2010年10月12日,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对1例新辅助放化疗后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予以腹腔镜辅助APPEAR手术.手术首先经腹腔镜进行传统全直肠系膜切除:然后于会阴中部做一新月形皮肤切口,经前会阴入路在直视下使刚电刀游离被肛提肌包围的远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与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La-TME)比较,分析腹腔镜辅助经肛直肠全系膜切除术(La-TaTME)用于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3月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4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7例,分别进行La-TaTME和La-TM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分、排尿功能、并发症及预后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PAC-QOL评分均显著增高,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排尿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以及1年生存率、远处转移率和局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La-TaTME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时间较La-TME有所延长,但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直肠癌根治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共检索出符合人选标准的对照临床研究27项,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组与非清扫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非侧方淋巴结清扫组相比,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时间延长(P=0.0005),术中出血量增加(P=0.0003),小便功能障碍发生率增加(P=0.001),术后总并发症、盆腔脓肿、吻合口瘘发生率、排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术后总复发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癌根治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在预防肿瘤复发、远处转移及提高术后生存率等有效性方面未见明显优势,却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和小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肖毅 《腹部外科》2014,27(4):236-238
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模式在结直肠外科工作中不断地更新,主要体现在围手术期治疗模式的转变、手术方式的涌现等方面;距肛缘5 cm以内的低位直肠癌治疗又是大家所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近二十年来该领域的新观点,分析检查、治疗手段的优劣,合理选择手术方式,阐述低位直肠癌的诊治规范,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低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微转移的规律及其对手术方式选择的价值.方法 运用大组织切片、组织芯片研究23例低位直肠癌Miles手术标本.结果 23例标本直肠系膜共检获淋巴结415枚,其中转移淋巴结169枚,微转移59枚;12例标本有淋巴结癌转移,4例为淋巴结微转移.29.0%(49/169)、17.2%(29/169)转移淋巴结分别位于直肠系膜的外带和前区;坐骨直肠窝检出转移或微转移淋巴结占总淋巴结的22%(8/36),坐骨直肠窝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者占13%(3/23).结论 低位直肠癌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各区域受累率不一.括约肌累及、远侧直肠系膜和坐骨直肠窝内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率不高,Miles手术作为低位直肠癌标准术式的价值应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9.
5孔法,仰卧,取头低足高30°的右侧倾斜膀胱截石位。1探查腹腔。2内侧入路从乙状结肠系膜与盆底腹膜交界处切开,自内向外分离Toldt's间隙。3距腹主动脉0.5 cm处Hem-o-lock断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在近屈氏韧带下方分离出肠系膜下静脉,切断,保护肠系膜下神经丛。4乙状结肠系膜裁剪及游离。5直肠后间隙分离:保护腹下神经丛。6直肠前壁及侧方分离:腹膜返折上0.5~1.0 cm切开,沿邓氏筋膜前分离直肠前壁,精囊腺底部切开邓氏筋膜,侧方分离全程以盆神经作为指引。7直肠末端系膜分离:将直肠系膜从肛提肌裂孔边缘切断,进入括约肌间隙,顺直肠壁向肛侧分离,距肿瘤2 cm切割闭合直肠。切除近端肠管行直肠乙状结肠端端吻合,回肠末端预防性造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