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癫痫手术治疗前精确定位 ,可提高手术效果 ,现将我院应用埋藏式颅内电极 ,对 19例顽固性癫痫定位 ,总结分析如下。一、资料与方法自 1993年 9月至 1998年 2月 ,对 19例癫痫患者采用埋藏式颅内电极 ,进行术前痫灶定位应用 ,其中男 11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2 4 ( 14~ 4 2岁 ) ,病程平均 11年 ( 4~ 17年 ) ,均有抗癫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癫痫发作。临床发作形式 :全身强直 -阵挛性发作7例 ,失神伴全身强直 -阵挛性发作 3例 ,部分性发作发展至全身性发作 4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 5例。全部病例均行多次头皮 -蝶骨EEG检查 ,部分行剥夺睡眠或长程E…  相似文献   

2.
埋藏式颅内电极在癫痫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非侵袭性定位不能满足癫痫外科手术要求,而颅内埋藏电极脑电描记直接反应脑电活动变化,图像质量高、定位精确,已被临床应用。现对在癫痫手术前,痫灶的定位应用和影响因素作一简要综述。颅内埋藏电极的种类、方法和脑电描记常用的埋藏式颅内电极有:深部电极和硬膜下电极,硬膜下电极又分为条片状(strip)、格珊状(grid)和特殊形状(呈半径放射状排列)。电极接触点数目不同分5~18导(深部电极)和4~16导、8×8导(硬膜下电极)多种形式。在局麻下或全麻下经颅钻孔或骨瓣开颅术埋置。深部电极在立体定向导引下准确置入预定位置。硬膜下电极在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用颅内电极埋藏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在定位困难的枕叶癫痫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9例枕叶癫痫但定侧定位困难的患者,向颅内可疑部位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变化,确定癫痫病灶起始区。通过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本组9例埋藏时间为3~9d,平均5d,均记录到间歇期痫样放电及发作期脑电图情况。行枕叶局部皮层切除6例及枕叶切除3例。术后按照Engel评分,I级7例,II级2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埋藏电极引起的并发症。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枕叶癫痫中,采用颅内电极埋藏进行脑电图监测,可以精确定位致痫灶,从而提高癫痫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埋藏术后进行视频脑电图评估在癫痫外科手术致痫灶定位困难的Lennox-Gastaut综合症中的使用。方法收集10例Lennox-Gastaut综合症致痫灶定位困难的患者,向颅内硬膜下植入条状电极,术后进行视频脑电图评估,记录发作间歇期及发作期脑电图变化,确定癫痫病灶的起始区,通过手术方式切除致痫灶。结果本组10例患者埋藏时间为2~7天,平均4天,均记录到间歇期及发作期脑电图情况。根据脑电图结果,行脑叶切除及胼胝体切开。术后按照Engel评分I级4例,II级2例,III级2例,IV级2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埋藏电极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Lennox-Gastaut综合症中,采用颅内电极埋藏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测,可以较准确定位主要致痫灶,从而提高Lennox-Gastaut综合症外科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在外科治疗难治性癫痫中的应用。方法男12例,女8例,无创检查均不能准确定侧、定位。采用硬膜下和(或)深部电极进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电极放置部位、数量根据发作症状学和无创检查结果确定,其中皮层条状电极16例,皮层条状电极+深部电极2例,皮层条状电极+栅状电极2例。其中7例于埋藏后第4~12天行慢性电刺激以定位皮层功能区和(或)诱发癫痫发作。结果本组20例埋藏后监测2~21天,平均8.6天;17例获得定侧定位,1例明确为双侧起源,2例因其它原因被终止监测而无法定侧定位;17例行切除性手术,1例行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术后无一例感染。对随访6个月以上的17例作评估,满意15例(88.2%),显著改善2例。结论颅内电极能够用于定侧定位致痫灶及脑功能区,从而提高手术效果、降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长程颅内电极对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起源区定位作用,评估采用这一技术后的癫痫发作控制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19例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常规脑电图及其它检查不能明确癫痫发作起源区位置,或癫痫发作起源区与重要功能区关系密切,对怀疑脑区进行颅内电极埋置术,术后进行长程颅内脑电监测,根据脑电情况,确定发作起源区,明确与功能区的部位后,进行切除术或多处软膜下横切术。结果19例患者中,核磁共振有双侧病变者5例,单侧病变9例,核磁共振阴性的患者5例。非侵袭性的术前评估方法结论不一致的有11例。手术后15例患者发作消失,3例患者发作频率减少90%以上,1例癫痫发作控制无效。1例患者发生永久性局限视野缺损,缺损为左上视野区,1例患者电极埋置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切除术后未发生失语。结论对于采用常规脑电图及其它检查不能明确癫痫发作起源区位置,或癫痫发作起源区与重要功能区关系密切的患者,长程颅内脑电图监测能够准确定位发作起源区位置,回避功能皮质区,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颅内电极长程记录在癫痫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电极长程记录在癫痫外科中的应用时机以及方法,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颅内电极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电极类型、部位、电极植入方式以及并发症.结果 单纯硬膜下条状皮层电极植入87例,条状电极和深部电极联合植入9例,栅状电极植入13例,条状电极和栅状电极联合植入3例.左侧26例,右侧32例,双侧54例,监测时间24-192 h.脑脊液漏15例,胃肠道反应9例,脑脓肿2例,硬膜外血肿1例,术中硬膜下少量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颅内电极长程记录是确定癫痫致痫灶重要的定位手段,可应用于无创评估方法难以确定的致痫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监测结合神经导航技术在难治性癫痫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对2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行颅内电极置入长程脑电图监测(intracranial EEG,iEEG)进行致痫区定位,二次手术前行磁共振扫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系统,手术当天进行导航注册配准,神经导航引导手术入路,术中结合颅内电极描记切除癫痫灶,尽可能减少功能区损伤。结果手术后致痫灶切除效果:EngelⅠ级19例,Ⅱ级4例,Ⅲ级1例。无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结论颅内电极监测结合神经导航的应用可使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更精确,侵袭更小。  相似文献   

10.
颅内电极记录在定位颞叶癫痫致痫灶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侵袭性的术前检查(颅内电极记录)对颅内电极记录适应证进行分类,了解此方法可靠性及并发症。方法:1998~2003年间,对27例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进行颅内电极植人.方法包括:双侧颞叶纵向深部电极植人、双侧硬膜下颞底条状电极植人、颞外条状电极植人。结果:术前进行广泛的无创检查之后仍不能定位致痫灶的24例患者,通过颅内电极记录确定了手术。结论:对于一些难以决定是否适合手术的癫痫患者,颅内电极记录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提高癫痫外科长程颅内电极埋置手术安全性与成功率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接受癫痫手术病人行颅内皮质和(或)深部电极埋藏的经验,总结颅内电极埋置的适应证及术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共75例(35.7%)病人采用术前长程颅内电极埋置手术。术后出现颅内血肿6例(8.0%),脑水肿6例(8.0%),感染7例(9.3%),脑脊液漏13例(17.3%),电极折断1例(1.3%)。病人无因并发症而放弃癫痫外科手术,亦无与电极埋置手术相关的长期并发症发生。结论颅内电极埋置术是癫痫外科中一项安全的侵袭性检查方法。术前认真制定手术方案,注意操作细节及技巧,将有助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颅内电极长程EEG监测在癫痫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估颅内EEG(intracranial EEG,iEEG)监测在致痫灶定位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头皮EEG(scalp EEG,sEEG)监测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癫痫患者46例,采用颅内硬膜下和(或)脑内电极,长程视频iEEG监测。根据术中痫样放电的表现、术后病理结果、疗效和sEEG复查结果,分析iEEG定位致痫灶的价值。结果深部电极埋置8例、硬膜下电极埋置17例、二者联合应用21例;电极留置4-23d,平均8·6±3·8d;iEEG监测8-552h,平均132±34h;捕捉到发作436次,平均9·4±7·8次。术后随访1年以上,82%(38/46)的患者癫痫发作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少于2次/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那些无创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的病例,iEEG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皮质脑电监测技术在儿童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到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颅内电极埋置手术的173例儿童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技术、并发症及术后效果。结果 173例儿童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为(12.7±3.8)岁,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时间平均为(5.4±1.3)d,37例患者(21.4%)出现并发症,其中颅内血肿18例,脑水肿6例,脑脊液漏8例,术口感染3例,电极折断2例,颅骨骨髓炎3例,无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患者。术后随访平均47个月±17个月,84例患者(48.9%)未再出现发作(Engel I级),41例(23.3%)发作显著减少(Engel II级)。结论长程颅内电极皮质脑电监测技术,有助于儿童癫痫患者的致痫灶定位诊断,提高手术疗效。合理制定电极埋置方案,注意操作细节及技巧,可降低颅内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监测技术在难治性癫痫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头皮脑电图及影像学等非侵袭性检查难以确定致痫灶或致痫灶与重要功能区关系密切的5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行颅内电极埋置术,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确定致痫灶,并行脑皮层电刺激功能区测定,再次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术后致痫灶切除效果按Engel分级:I级32例,Ⅱ级13例,Ⅲ级5例,Ⅳ级1例。术后发生头皮愈合不良3例,延长住院时间后治愈。无脑脊液漏及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发生。结论颅内电极监测可以精确定位致痫灶,皮层电刺激术对脑功能区定位可靠、方便,故对于采用非侵袭性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或致痫灶与重要功能区关系密切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颅内电极监测结合皮层电刺激术可以提高其治愈率,并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电极在功能区癫痫治疗中致痫灶定位及功能区定位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我科治疗的涉及功能区的癫痫患者34例,经颅内电极植入明确致痫灶后,均行皮层电刺激定位功能区,根据致痫灶与功能区关系图决定治疗方案.结果 致痫灶与中央前后回相邻者10例,术中行单纯致痫灶切除术;与中央前后回部分重叠者14例,术中行非功能区致痫灶切除,功能区致痫灶皮层电凝热灼术;完全位于中央前后回皮层区域内者5例,术中行单纯皮层电凝热灼术.术后癫痫发作较术前明显减少,无明显术后功能缺失.结论 颅内电极植入是定位功能区癫痫致痫灶及功能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颅内肿瘤开颅术后血肿(Postcraniotomy hematoma,PCH)是最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在0.8%~4%之间,死亡率为12.8%~18%。随着CT和MRI的临床应用,PCH现多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我院自1990年1月至1997年元月间共施行开颅肿瘤切除术874例次,其中形成PCH者24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15例,年龄16~60岁,其中16~45岁13例;46~60岁11例,PCH发生于幕上开颅术后17例,幕下开颅术后7例;出现于脑膜瘤术后12例,垂体瘤开颅术后5例,胶质瘤术后4例,听神经瘤术后3例。PCH发生于术区者20例,发生于术区远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定位颅内电极埋植后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定位癫(癎)起源灶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9例顽固性癫(癎)病人采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定位进行颅内深部电极埋植.其中15例术前无法定位致(癎)灶者均明确癫(癎)起源灶所在脑叶,4例术前检查提示为单侧颞叶(癎)性放电者证实为颢叶起源灶.根据监测结果,采用开颅手术3例,立体定向脑内致(癎)灶毁损术10例,伽玛刀治疗6例.结果 术后疗效按Engel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6例,Ⅳ级5例,Ⅴ级1例.结论 机器人辅助无框架定位颅内电极埋植定位癫(癎)起源灶的方法具有简单、微创等特点,适用于头皮EEG无法定位者,尤其是对颞叶癫(癎)的起源灶定侧与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侵袭性电极监测是一种将记录电极直接放入颅内的脑电监测技术.近年来作为一种重要的致痫灶定位技术在我国逐步应用于癫痫的诊断和术前评估.本文将从侵袭性电极监测的技术方法、在癫痫外科中的应用领域、记录数据分析、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及将来应用前景等多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患者痫性放电的传导部位、时间和相应的临床症状变化.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7年5月确诊为颞叶癫痫并行颅内电极埋置检查的48例患者的颅内电极脑电图和发作期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在双侧海马放置的针状电极和颢叶、额叶等放置的条状皮层电极,找出发作起源部位、早期传导部位、传导时间及发作起始症状和传导后症状.结果 共记录126次临床癫痫发作,105次记录到传导部位,其中同侧颢叶内传导22次,额叶39次,顶枕叶18次,对侧海马10次,16次全脑放电.44.8%传导时间小于2.5 s,55.2%传导时间超过2.5 s,且有17.1%超过5 s.101次发作中出现初始症状,其中82.2%为意识水平下降、自动症、恐惧等;99次记录到传导后新症状,其中出现颞叶外传导者82.2%出现抽动或强直表现.结论 颞叶癫痫放电传导部位主要是同侧的额叶与颞叶内部,但也可直接到对侧海马结构,临床症状与传导位置有关,传导速度多较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