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升高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1995年~1996年宝钢职工体检资料,收集血糖、血脂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对6540例无脂肪肝人群随访6年,分析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NAFLD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随访过程中,106例基线贫血患者新发NAFLD 2例(1.9%),5884例基线血红蛋白正常者新发645例(11.0%),550例基线血红蛋白升高患者新发116例(21.1%);Cox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血红蛋白水平者NAFLD发生率不同(血红蛋白升高组与贫血组比,HR=11.18,95% CI:2.76~45.23,P=0.001;血红蛋白正常组与贫血组比,HR=5.81,95% CI:1.45~23.28,P=0.013);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HR=1.465,95% CI:1.114~1.928,P=0.006)、体质指数(HR=1.298,95% CI:1.259~1.320,P<0.001)、高甘油三酯血症(HR=1.781,95% CI:1.533~2.068,P<0.001)和血红蛋白水平(HR=1.008,95% CI:1.002~1.015 P=0.014)是影响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红蛋白升高与NAFLD发病相关,早期筛查Hb有助于风险提示,其相关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不同减肥措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转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肥胖是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常见原因,在全球其发病率近年来随着肥胖的盛行而迅猛增长.NAFLD与代谢综合征(MS)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密切.体重上升,尤其是腹腔内脂肪的增加是NAFLD和MS发生和进展的高危风险.对于肥胖相关的NAFLD患者,减肥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合理控制饮食,增加有氧运动,建立良好的心理行为是防治NAFLD的关键;目前还缺乏有关设计良好的药物和手术对肥胖相关的NAFLD的对照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3.
4.
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脂肪性肝病(FLD)根据有无过量饮酒史,分为酒精性肝病(A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两大类。两者享有FLD的许多共性特征,但又各有其独特之处。 1.酒精性与非酒精性FLD的异同:NAFLD的肝组织学改变与ALD相似,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及肝硬化。我国及日本学者认为ALD还应包括轻症ALD、酒精性重型肝炎及酒精性肝纤维化,事实上NAFLD均有其相对应的临床病理类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已成为目前全球最主要的慢性肝病病因,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其预防和治疗也成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尚无批准上市的特异性药物及明确的治疗方案,本文针对NAFLD的相关治疗及新兴靶向药物作一概述,给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NAFLD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也是常见的慢性肝病.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无特效治疗方法,目前以生活方式调节为基础,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本文从生活方式调节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回顾近年来的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在欧美等发达国家,NAFLD发病率可达到20%~30%,在亚太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亦达到12%~24%,而且目前仍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目前成为我国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NAFLD可由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性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及NAFLD相关性心血管事件、死亡等重大疾病。现对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相关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等重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探讨NAFLD发生发展的机制,降低NAFLD的患病率,减缓NAFLD的进展程度,降低相关疾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2012年2月22日,美国肝脏病学会、美国胃肠病学院和美国胃肠病学会共同起草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并于2012年4月6日全文在《Hepatology》杂志在线发表。我们将推荐意见翻译成中文(括号内的“1或2”为推荐强度,“A、B或C”为证据的等级或质量),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纤维化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619例NAFLD患者初次就诊时进行问卷调查。在完成登记后,每6个月通过电话询问患者,每12个月在门诊进行检查,并记录CVD。根据患者在随访过程中CVD发病状况将其分为CVD组和非CVD组,分析患者发生CVD的影响因素。应用ROC分析肝纤维化评分(NFS)、纤维化-4指数(FIB-4)对NAFLD患者发生CVD的预测价值。[结果]619例中发生CVD 76例,未发生CVD 543例。NFS>0.676(OR=2.416,P=0.002)、FIB-4>2.67(OR=2.038,P=0.017)是NAFLD患者发生CVD的危险因素。NFS、FIB-4及联合预测对NAFLD患者发生CVD的ROC下AUC(95%CI)分别为0.771(0.629~0.945)、0.735(0.587~0.920)、0.837(0.709~0.988)。[结论]肝纤维化会增加NAFLD患者的CVD发病率,NFS联合FIB-4对NAFLD患者CVD发病的预测价值高于单独评分的预测价...  相似文献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发达国家引起肝功能异常最常见的原因,治疗的重点在于阻止疾病的进展,去除引起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如肥胖、胰岛素抵抗及血脂紊乱等.随着NAFLD的发病机制逐渐揭示,可选择的治疗方法除减肥外,药物治疗有抗氧化剂、胰岛素增敏剂、降脂药和肝脏保护剂.本文重点对药物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历由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发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的缓慢过程,并与心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0):2357-2363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9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体检人群3289例临床资料,根据病史及甲状腺功能分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n=210)及甲状腺功能正常组(n=3079)。将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根据腹部彩超结果分为NAFLD组(n=516)及非NAFLD组(n=2563);根据BMI划分为非肥胖亚组(BMI 25 kg/m2)、肥胖亚组(BMI≥25 kg/m2);根据年龄划分为老年组(≥60岁)、中青年组(60岁)。对甲状腺功能正常组进行不同年龄层、不同体型亚组分型。收集性别、年龄、BMI、血压、腰围、空腹血糖、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所观察指标预测NAFLD发生的临界值。结果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NAFLD患病率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22.38%vs 16.76%,χ~2=4.380,P=0.036),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NAFLD患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高于非NAFLD患者(Z=-1.994,P=0.046)。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状腺各参数水平在NAFLD组与非NAFL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但进行年龄、体型分层后,肥胖-中青年亚组中,男性、低游离甲状腺素、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4.729、0.067、1.814、1.717,P值分别为0.003、0.010、0.011、0.014)。游离甲状腺素、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预测NAFLD的临界值分别为1.123 ng/d L、5.15 mmol/L、1.02 mmol/L,联合预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结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人群NAFLD患病率高;甲状腺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时,低游离甲状腺素水平与中青年肥胖人群NAFL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浩  曹明富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5,21(3):192-192,F00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自从1958年首次被发现至今,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顽疾。时至今日,NAFLD在发病机制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尚未阐明,在临床治疗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特效药物。本文就近年来NAFL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年居民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调查符合入选条件的12381名年龄18岁及其以上的昆明市社区居民,测定其腰围、体质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谱、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和HbA1c,并行上腹部B超检查。按HbA1C水平的四分位数进行分层,分为Q1~Q4组(HbA1C水平分别为:Q1组≤5.2%,5.2%5.6%),分析各组NAFLD患病率及临床特征,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NAFLD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本组被调查人群中,NAFLD患病率为27.2%,其中男性为31.9%,女性为21.0%,男性患病率较女性高(P<0.001);Q1、Q2、Q3、Q4组NAFLD患病率分别为18.5%(534/2883)、22.8%(555/2436)、25.6%(840/3285)、38.1%(1440/3777),即随着血HbA1C水平的升高,NAFLD患病率逐渐升高;3369例NAFLD患者收缩压、TC、LDL-C、空腹血糖均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而递增;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HbA1C水平为NAFLD患病的危险因素(0R=1.67,95%CI 1.15~2.43,P=0.007)。结论血HbA1C是NAFLD患病的危险因素,且两者都与血脂代谢紊乱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和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 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18例NAFLD患者及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检测血生化指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E峰速度和A峰速度,计算E/A比值,将E/A比值<1判定为舒张功能不全(DCD)。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结果 NAFLD患者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谷氨酰转肽酶(GGT)和HbA1c水平分别为(26.8±5.6) kg/m2、(131.9±18.4)mmHg、(81.5±7.5) mmHg、(6.0±1.2) mmol/L、(5.4±0.7) mmol/L、(1.8±0.4) mmol/L、(3.2±0.6) mmol/L、(334.2±46.7) μmol/L、(39.4±9.0) U/L和(6.0±1.2)%,显著高于健康人的【(23.4±5.0) kg/m2、(125.4±16.9)mmHg、(77.3±6.9) mmHg、(5.3±1.1) mmol/L、(4.9±0.6) mmol/L、(1.3±0.4) mmol/L、(2.9±0.6) mmol/L、(290.4±40.2)μmol/L、(22.2±5.7) U/L和(5.4±1.2)%,P<0.05】;NAFLD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为(1.4±0.4) mmol/L,显著低于健康人【(1.6±0.4)mmol/L,P<0.05】;43例HbA1c水平升高者LVEDV和DCD发生率分别为(48.3±5.3) mm和27.91%,显著高于75例血清HbA1c水平正常者的【(45.2±4.7) mm和9.33%,P<0.05】,HbA1c升高者LVEF和E/A比值分别为(53.0±11.3)%和(1.0±0.2),显著低于HbA1c正常者的【(59.9±12.3)%和(1.1±0.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1c、LVEDV和GGT是NAFLD患者发生DC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VEF为其保护因素。结论 NAFLD患者常伴有血清HbA1c水平升高,而HbA1c升高不仅是糖尿病发生的前奏,也可能是NAFLD患者发生DCD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弥漫性肝细胞内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与代谢综合征、肥胖症密切相关[1,2]。NAFLD是全球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病,是导致终末期肝病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之一[3]。治疗NAFLD的首要目标为减肥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生活方式干预是NAFLD患者的主要防治方法[4-6]。禁食疗法是生活方式干预中饮食干预的一种,大量研究报道,禁食疗法能够减轻体重、延缓衰老、调节免疫、防治肿瘤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