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伤寒论》中四逆散证见于少阴病篇,原文如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之”。四逆散证除四逆为主证外,余皆为或然之症。本病以“少阴病”冠于首句,少阴病的辨证纲要为《伤寒论》中281条所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这显然与四逆散之症状迥然不同。四逆汤所主为少阴阳虚证,而四逆散所主为少阴阳郁证。  相似文献   

2.
四逆散是古今临床常用的效方,具有选药精契、治效快捷的特点。此方原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所主治的“四逆”(四肢厥冷),非少阴病虚寒内盛、阳气式微所致之“四逆”,故不能用温阳救逆之四逆汤(附子,干姜、  相似文献   

3.
张娆 《光明中医》2013,28(9):1839-1840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其方证见于《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明确指出四逆散的主症为四逆,其他均为或然症,并在书中列出或然症的用药加减。仲景虽然将四逆散方证归于少阴病篇,但从《伤寒论》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以及后世医家对于四逆散的临床应用看,四逆散并不是少阴病之方,放在少阴病篇中只是为了提醒后世医家厥证有寒热之分。四逆散所致四逆系气机不畅,因热致厥,形似少阴四逆证,但绝非少阴病之寒厥。  相似文献   

4.
郑祎  章浩军 《江西中医药》2021,52(11):20-22
章浩军认为少阴病"四逆"除可分为"虚证""实证"外,还应有"虚实夹杂证"."虚证"是因少阴肾阳虚损,气化失职,难以温煦四末,则手足寒;"实证"是少阴枢机不利,阳郁在里,不达四末所致;"虚实夹杂证"则因少阴枢机运转失常,加之阳气虚损,更加难达四末,而致四逆.分别可予"四逆汤""四逆散""附姜四逆散"治之,以此运用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李欣红 《河北中医》2012,34(9):1343-1344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318条,原文如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主方为:炙甘草、枳实、柴胡、白芍药。主治邪热内陷,传入阴经,阳气郁阻不能达于四肢而出现四肢逆冷之证。四逆散似乎并没有明确的  相似文献   

6.
宋本《伤寒论》少阴篇第31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既是少阴病四逆,为什么出方四逆散?觉得很难理解。历代注家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陈修园认为此为少阴里热;钱天来认为少阴病者,即前所谓脉微细,但欲寐也;日人杉沅德行认为四逆散汪可看做四逆汤的轻证;陆渊雷认为本证决非少阴病,而是少阳类证,即后世所谓肝郁之病,冠首“少阴病”三字实为谬误。那么这冠首三字,究竟该如何理解?自聆听沈济苍老师主讲《伤寒论》以后,觉得深受教益,试对四逆散证这一历来较为混乱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四逆散证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向被认为是探讨阳郁致厥、气机阻滞的证治 ,因而四逆散也就成为后世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基础方剂 ,应用相当广泛。由于仲景将其列入少阴病篇 ,且原文开头即云“少阴病 ,四逆……”,而其所用方药与少阴阳虚阴盛的四逆汤类方又相去甚远 ,故使得后世研习《伤寒论》者 ,对此颇有争议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逆散证是否属于少阴证。笔者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 ,反复推敲此条方证 ,认为四逆散证乃少阴病阳虚轻证 ,兹浅析如下。1 从四逆散证的病机及用药加减来看原文云 :“少阴病 ,四逆 ,其人或咳…  相似文献   

8.
诸多版本的《伤寒论》教材或将四逆散证划归为少阴病类似证、兼变证,或将其划归为厥阴病.笔者结合少阴和少阴病本质、四逆散方药组成及化裁加减,一论将四逆散证条划归少阴病类似证之非,二论将四逆散证条划归少阴病兼变证之过,三论将四逆散证条划归为厥阴病厥证之谬.认为少阴为三阴之枢,四逆散为少阴之虚郁而设,四逆散证和四逆汤证同为少阴...  相似文献   

9.
<正>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后世疏肝诸方,如《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和剂局方》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而来。唐宗海《血证论》认为四逆散乃"疏  相似文献   

10.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方由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组成。现代多宗吴琨的“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热结,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及《医宗金鉴》“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之说,而主治阳气郁结于里之“热厥证”。  相似文献   

11.
正四逆散为《伤寒论》所载经方,原文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1],该证虽言少阴病,但并非少阴寒化证,而是肝胃气滞,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所致,故见手足不温。正如《医宗金鉴》曰":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笔者临床运用四逆散治疗脾胃疾病常收良效,兹介绍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四逆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君柴胡,臣白芍,佐枳实,使甘草,用于治疗少阴病湿郁阳陷,肝郁气滞所致四肢厥逆、腹痛、泄利下重等。随着对中医的深入研究,结合临证所得,笔者认为凡湿郁阳陷、肝郁气滞所致之疾病,皆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疗效满意,总结如下。1从经典论述四逆散《伤寒杂病论.少阴病》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  相似文献   

13.
四逆散乃《伤寒论》之名方。原文日:“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条文对此描述除四逆为主症外,余皆为或然之症。本病虽以“少阴病”冠于首句,然其与《伤寒论》中所载“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之条文迥然不同,而仲景又未给予明示;并且,随着后世方药理论的逐渐完善以及医家们对四逆散证的认识产生分歧,但诸多观点集中表现在其病机为何,以及是否属于少阴病上。其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篇。原文是:“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是用来治疗肝失条达,气郁致厥的代表方剂。其药物组成是柴胡、炙甘草、枳实、芍药。所治之厥证乃肝气不畅,阳郁不达四末使然。后世根据辨证论治,灵活运用,所治病证甚广。笔者用其加味治疗1例肾结石,疗效满意。盖肾结石患者常可见腹胀疼痛,甚则四肢厥逆,冷汗等症状,符合四逆散所治之证候,且结石多因湿热煎熬津液而成,湿热内蕴可致气机不畅,用本方令气行湿化,阳气得舒,透达四末而四逆可除。  相似文献   

15.
咨询信箱     
问:《伤寒论》第318条四逆散证,为什么冠以“少阴病”而不是厥阴病?(吉林省通榆县开通卫生院信景全)答:第318条四逆散证原文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由于条文位于少阴病篇中,条文句首又冠以“少阴病”三字,部分注家因此认为四逆散证是少阴病,如成无己、喻嘉言、陈修园等人皆持此说,  相似文献   

16.
王彦斌 《陕西中医》2004,25(3):274-275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丹波元简注云:“此方虽云治少阴,实为阳明少阳药也。”临床运用,凡肝郁证见四肢厥逆,肝胃不和以致痛厥,但可应用并不局限伤寒范围。余效其法而用之,治疗肝咳、心悸、胆怯、黄褐斑等,取得满意效果,现择举数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何赛萍临证运用四逆散的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逆散被认为疏肝之祖方,始见于《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该方由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组成,原文用治少阴病传经热邪,阳郁不伸的四逆证。何老师宗仲景本旨,并在后世医家运用四逆散的不断完善中寻求发展,现已成熟运用四逆散加减于临床各科疾病,临床效果显著,并创立了三花四逆散、枣仁四逆散等诸多良方。我有幸待诊于侧,受益颇多,现将其学术思想及临床运用四逆散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四逆散病机源流探讨及治疗瘿气病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静  刘美莲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24-1325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由甘草、枳实、柴胡和芍药4味药组成,药物精少而配伍严谨,临床应用较广,受历代医家所推崇。研究其机理确实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四逆散原方在少阴病篇,少阴病病证提纲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属心肾两脏,心肾两虚,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神失所养,则但欲寐。然四逆散在临床上多用治肝胃气滞,肝脾不和证,如何正确理解仲景所说的四逆散,弄清四逆散的源流就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古今学者大都认为,四逆散列于《伤寒论》少阴病篇,并冠以"少阴病",但不是用来治疗真正的少阴阳虚证,  相似文献   

20.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阳郁厥逆和肝脾郁滞之证。笔者发现四逆散同样也可以治疗以胸闷为主症的阳郁证。胸闷一症与少阴心肾关系最为密切,而四逆散的病机关键在于少阴阳郁,因此以四逆散治疗阳郁胸闷收效甚佳。故从阳郁胸闷与脏腑的关系、病因病机、四逆散治疗机理、临床医案等多方面论证,以求临证之时对四逆散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