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在建立AMI模型的基础上讨论梗死后不同时间段血清脂联素(APN)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试验用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以及心肌梗死D1、D3、D7、D10、D14组.结扎冠状动脉造成梗死模型后第1、3、7、10、14天进行相关指标的采集.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血清及心肌APN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APN水平均降低,其中D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3组APN水平降低(P<0.05),D7组水平最低(P<0.01),D10、D14组APN水平有所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D10亚组心肌细胞APN表达最高.结论 大鼠心肌梗死后血清APN水平降低,梗死心肌细胞APN表达增高,提示脂联素可能参加了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对梗死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是否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 方法 将86例患者分为AMI合并DM组(n=28),单纯AMI组(n=33),单纯DM组(n=25);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空腹抽取血液查血糖,检测血脂(TG、HDL-C、LDL-C、TC),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对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AMI合并DM组、单纯AMI组和单纯DM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脂联素水平与HDL-C呈正相关,与BMI、FPG、TC、TG、LDL-C呈负相关.低的脂联素水平是独立的AMI的危险因素. 结论 血清脂联素是AM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脏骤停入院时血浆脂联素的水平,并探讨脂联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首次诊断为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26例,根据随访1年结果,分为心脏骤停患者(心脏骤停组)21例,无心脏骤停患者(无心脏骤停组)305例,测定入院时血浆脂联素、CRP以及心肌肌钙蛋白-I(TN—I)等指标,对脂联素、CRP等生化指标与心脏骤停发生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心脏骤停组血浆脂联素浓度明显低于无心脏骤停组,Logistic多元逐步分析显示心源性休克、低射血分数以及低血浆脂联素浓度与心脏骤停心肌梗死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低血浆脂联素浓度可能是评估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针灸联合中风防治灵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联素、内皮素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中风防治灵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脂联素、内皮素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5月-2017年5月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和中风防治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灸,2组均治疗3个月。检测并比较2组血清脂联素、内皮素、血脂(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脂联素、内皮素、TC、TG、L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脂联素升高,内皮素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P0.05)。血清脂联素和内皮素水平与梗死灶体积间未见相关性。结论针灸联合中风防治灵可能是通过对血清脂联素、内皮素、血脂水平调节作用,从而对急性脑梗死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的影响.方法 临床选取AMI患者5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6例)和洛伐他汀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2周;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洛伐他汀2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联素,并进行对比.结果 ①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的血清TG、TC及LDL-C无明显变化,而脂联素浓度明显升高(P<0.05);②洛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TG、TC、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而脂联素浓度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脂联素的升高较常规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洛伐他汀能改善AMI患者的血脂水平,显著升高血清脂联素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为观察组,进行健康体检的老年人30例为对照组,检测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并均与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脂联素水平6.4±2.7ng/L,治疗后9.8±3.6ng/L,对照组12.9±5.1ng/L.结果可见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和对照组3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2,P<0.05);观察组治疗前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治疗后和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也低于治疗后,说明脂联素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联系,检测其治疗前后血清水平变化,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判断预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非PCI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水平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48例非PCI AMI患者做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行健康体检者136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变化;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与血清脂联素水平、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1)入院时患者APN、hs-CRP水平比较,观察组APN水平(8.3±1.2)mg/L显著低于对照组(12.2±1.7)mg/L,CRP水平(10.8±1.0)mg/L显著高于对照组(7.5±0.9)mg/L,2组APN、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研究患者均给系统治疗,治疗结束后发生心力衰竭组共42例,其APN水平(7.1±1.0)mg/L、CRP水平(12.3±2.6) mg/L,未发生心力衰竭者106例,其APN水平(8.5±1.5)mg/L、CRP水平(9.5±1.4)mg/L。2组比较,APN、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PCI AMI患者APN水平显著降低,APN水平降低则AMI发生心力衰竭的机率也显著增加,APN水平的监测有助于AMI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血浆脂联素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83例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的水平,同时检测7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联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保护作用,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检测血浆脂联素水平,可以作为诊断和判断冠心病病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和脂联素(adiponectin,APN)含量的变化及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52例AMI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PLGF和血浆APN的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肌红蛋白(Mb)和肌钙蛋白T(cTnT)。结果:AMI患者在<6h、12h、24h采血,PLGF水平在6h内升高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h开始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明显升高,与6h内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N水平在6h内即有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显著降低,与6h内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直线相关分析:PLGF水平与Mb、APN无相关性(P>0.05),与cTnT呈正相关(r=0.67,P<0.05);APN与Mb呈负相关(P<0.05)。结论:PLGF及APN分别是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联合检测PLGF和APN有利于对AMI早期心肌坏死程度的评估及危险终末事件发生率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和脂联素(APN)血清水平并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7例(心梗组),正常对照55例(对照组),空腹抽取静脉血液检测血糖、血脂(TC、TG、LDL-C、HDL-C)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RBP4和APN水平。结果心梗组较对照组RBP4水平显著升高,APN水平显著降低(P<0.05),两者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APN、DBP、高血压史及TG为血清RBP4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RBP4、高血压史、HDL-C及DBP为血清APN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RBP4水平显著升高,APN水平显著降低。RBP4和APN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鼠ACE2的mRNA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大鼠心脏组织中的表达. 方法:将36只SD雌性大鼠按时间段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2个亚组(每组6只),应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AMI后1,3,28 d左心室梗死区及非梗死区心肌ACE2 mRNA的表达,并以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在AMI后1 d,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梗死区及非梗死区ACE2 mRNA水平均无差异(P》0.05). 在AMI后3 d,与手术组非梗死区相比,手术组梗死区ACE2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1). 在AMI后28 d,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非梗死区ACE2 mRNA水平也明显升高(P《0.01). 结论:AMI后ACE2 mRNA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8例AMI患者分为梗塞前24h内有心绞痛组35例,梗塞前24h内无心绞痛组23例。入院后按统一方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结果有梗塞前心绞痛组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显著低于无梗塞前心绞痛组(P<005)。结论梗塞前有心绞痛发作能有效的诱导缺血预适应,对心肌起保护作用,使心肌梗塞面积缩小,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激性血糖升高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舞钢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分为血糖正常组和血糖异常组,分别测定两组的随机血糖水平。比较两组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死亡率的发生率。结果:应激性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具有较高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死亡率的发生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水平应激性升高提示预后差,有较高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死亡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昼夜规律及其临床特征表现。方法以6小时为间隔将昼夜划分为4个间期,观察20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记录每位病人的年龄、心肌梗死时的状态、发病时有无典型心绞痛症状.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疗状统计出每一间期内发病的例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6:00-12:00发病例数最多且存在显著差开(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存在昼夜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ST2)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中的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82例为AMI组,心绞痛患者80例为心绞痛组,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sST2,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采用全自动生化仪酶法检测肌酸激酶(CK)。分析sST2与心肌损伤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ST2、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对照组、心绞痛组、AMI组依次升高(P<0.05)。AMI患者sST2、心肌损伤标志物随心功能Killip分级升高而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ST2、cTnI、Mb、CK-MB、CK为AMI心功能分级的影响因素(P<0.05),sST2与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呈正相关。ROC曲线显示,5项联合对AMI的预测价值较高(P<0.05)。结论AMI患者sST2表达随Killip分级升高而升高,sST2与心肌损伤标志物呈正相关,可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7月129例AM I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即刻血清钠离子浓度水平分为两组:低钠血症组(Na+(135 mmol/L)和血钠正常组(Na+≥135 mmol/L)。比较两组病人血清钠离子浓度与年龄、病史、梗死面积及并发症的关系。结果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31.8%(41/129),〈60岁的占58.5%(24/41)。无心绞痛病史者占63.4%(26/41),与血钠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肌梗死面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有53.7%(22/41)病人在血清心肌酶尚未升高时即出现了低钠血症。结论低钠血症是AM I的常见合并症,主要由于机体的应激反应所致,过度的应激反应可能是AM I预后不良的原因之一,因此低钠血症的病人更应尽早抗应激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