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心力衰竭辨证论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心脏代偿功能失调的综合征,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脏负荷过重的失代偿期。临床上以心悸、气喘、咳嗽、水肿、肝肿大为主要证候,属于祖国医学的“心痹”、“惊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自  相似文献   

2.
惊悸[1]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惊与悸是两种病情,惊是惊恐、精神不定、卧起不安,悸是自觉心中跳动[2]。有所触而动曰惊,无所触而动曰悸;惊之证发与外,悸之证发于内,但惊与悸又互有联系,所以临床上每多并称。追溯《内经》虽无惊悸一类的病名,但已有了类似的记载,《素问·举痛论篇》曾经指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3]。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部名著中,正式提出了悸与惊悸的病名,并对其发病原因作了扼要的叙述,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金匮要略·(中旬)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篇还对惊悸的发病原因以及审证求因的方法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医宗金鉴·(中旬)卷二十·(中旬)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从脉象表现来分析和认识惊悸发生的原因,必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证。  相似文献   

3.
心悸是指病人心中动悸不安,不能自主,或脉见参差不齐的一种病证。可分为惊悸,怔忡两种。悸者,心卒动而不宁。惊者,心跳而易惊。因惊而发,心悸时作时止称“惊悸”。不因惊而发,心中躁动不安,无休止之时者,谓之“怔忡”。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冠心病、风心病及部分心律失常等。  相似文献   

4.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症候表现,治则方药,禁忌,预后几方面系统回顾了中医古籍中有关心衰的论述。中医有心衰的病名疙见于宋代,但大量有关心衰地证测则见于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心痹等畴,有人命之曰“悸喘水肿证”,很有意义。其病机以心肾阳虚为本,血瘀水泛,水凌心肺,外溢肌肤为标。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蝴,三焦,膀胱。其治以益气浊阳,活血通络,泻肺利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证治2例郭毅(高邮市中医院225600)主题词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药疗法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应性心衰)可见于中医的心悸、胸痹、喘证、水肿、由劳等疾病中,与心肺肾等脏腑有关,其主症为悸、怔、啮、肿.笔者曹于1991年至1992年...  相似文献   

6.
<正>心悸"悸"是"动"的意思。心悸即自觉心中跳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症状。前人将心悸分为惊悸和怔忡两种。惊悸是因惊而悸,常因情绪激动,惊恐,劳累而发生,不发作时一如常人;怔忡与惊恐无关,而是经常突然发作,劳累尤甚。前者病情较轻,后者病情较重。心悸是病人的自觉症状,其临床表现,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临床有越来越多的左心衰竭或右心衰竭的患者伴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甚至典型的急性左心衰竭和肺水肿的患者中也有25%的人LVEF值正常。这些新情况使舒张性心衰迅速演变成一个临床重要的独立病征。此外,组织多普勒超声技术的普遍应用,使舒张性心衰的临床诊断更为简明、可靠。 1症状与体征:与收缩性心衰几乎相同 舒张性心衰也能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及右心衰竭,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CHF属中医学“惊悸”、“喘证”、“水肿”、“痰饮”、“心痹”、“脱证”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病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增强疗效,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9.
心力衰竭为心脏失去代偿机能以后,心肌收缩无力,而不能将静脉回流之血液充分排出,致使心输出量减少,动脉系统血液供应不足,静脉系统发生郁血。按心衰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及全心衰竭,现代医学又将其分为急性心力衰竭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0.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隶属于中医“心悸”、“怔仲”、“喘证”、“水肿”等病范畴。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1发病机制研究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诸多医者的认识比较一致。吴继华犤1犦认为心衰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风寒湿邪及温邪疫疠等因素反复侵袭人体,久之影响及心;或由于素体元阳不足而致五脏阳气虚衰,水湿痰瘀滋生互结而成。汪再舫犤2犦对140例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分析结果:气虚痰湿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心病发展到心衰阶段势必累及气血阴阳诸多方面,而为本为先…  相似文献   

11.
谈中医对心衰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重症.中医文献中无心力衰竭之病名,而是将此病格列在喘证、水肿、痰饮、阴水、惊悸、怔忡等病证中,其中部分论述与现代的"心衰"症状及体征十分接近,中医对其证治研究颇多,为后世临证施治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2.
心悸,一般分为惊悸和怔忡两种.前者多因惊恐、恼怒所诱发.全身情况较好,发作时间短,病情较轻;后者则外无所惊,而自觉心悸不安,稍劳即发,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若惊悸日久,病情渐进,亦可发展为怔忡.  相似文献   

13.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其发病率、死亡率高。CHF属于中医“喘证”、“痰饮”、“水肿”、“胸痹”、“心悸”、“积聚”等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血瘀、痰饮、水停,标本俱病,虚实夹杂。心气虚是发病基础,气虚血瘀贯穿始终,阴阳失调是病理演变基础,痰饮水停则是其最终产物。病位在心,涉及到肺、肝、脾、肾。诸病理因素及诸脏相互影响,造成恶性循环,最后酿成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终将阴竭阳脱乃至死亡。  相似文献   

14.
心悸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悸是临床常见症、多发症,大多医家从心肾论治。笔者受前贤启发,对有些心悸病人,从肝论治,取得较好疗效,略论于下。1 文献溯源 前贤从肝论治心悸,较多专题论述。肝郁致悸始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并载解郁方:“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明·虞搏《医学正传》曰:“夫怔忡惊悸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清·李冠仙《知医必辨》对此亦有论述“肝气一动……又或上而冲心,致心跳不安。”汉·华佗《中藏经》提出肝热致悸“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睡中惊悸。”金·孙思邈《千金要方》说“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犯悸。”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阴虚悸“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此证惟阴虚乃劳损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 按年龄分老年组 (≥ 6 0岁 )和对照组 (16~ 5 9岁 ) ,对心衰病因、类型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组心衰病因以冠心病和高血压 (包括两者并存 )为主 ,占 70 .7% ,对照组以风心病、心肌病及肺心病为主 ,占 6 6 .4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心衰类型老年组以左心衰竭为主 ,对照组以全心衰竭为主 (P <0 .0 1) ,右心衰竭两者无显著差异。临床特点老年组临床症状不典型 ,有较多的合并症 ,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及病死率高。结论 老年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其有自身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6.
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病证,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每于情志波动、劳累后发作,并伴胸闷、气短、失眠、眩晕诸症,与西医学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疾病症状相似[1].心悸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惊悸"等.孙天福教授系全国中医临床优...  相似文献   

17.
充血性心力衰竭分急性左心衰、右心衰及全心衰.急性左心衰发作可见夜间心悸、端坐呼吸、喉中哮鸣等肺水肿症状;右心衰或全心衰发作时可见喘促气短、不能平卧、全身水肿及胸闷、胸痛彻背等症状.  相似文献   

18.
朱明军教授辨证治疗慢性心衰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证候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病死率高,属于中医文献之心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积聚等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瘀血、痰饮、水停,标本俱病,虚实夹杂。心气虚是病理基础,血脉瘀滞贯穿始终,痰饮水停是最终产物。朱明军教授谨守以上病机特点,病证结合,将慢性心衰分为四型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正在成为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CHF中医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积聚的范畴 ,往往数证合并存在。明代《医学必读·水肿胀满》曰 :“虚人水肿者……命门火衰 ,既不能自制阴寒 ,又不能温养脾土 ,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 ,故水肿之证属火衰也”。本文就近10年应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做一综述。1 临床研究1 1 临床疗效研究 李成文等[1 ] 运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法组成抗心力衰竭合剂和西药治疗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各种症状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提示中…  相似文献   

20.
戴亚男  许秀连  王立慧 《中外医疗》2009,28(15):138-138
急性心力衰竭系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导致心排血量显著、急骤下降而引起急性瘀血的综合征。临床上习惯于按心力衰竭开始发生和主要表现的部位分左侧心力衰竭、右侧心力衰竭和全心衰竭。右心衰竭常是左心衰竭所引起,且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为常见,故以下主要讨论急性左心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