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内经》在12篇中明确提出23个“真气”。这23个“真气”,实际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正气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抗御邪气《内经》中有13个“真气”是与邪气相提并论的,如《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灵枢·邪客》“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此外《内经》还有103个“真”字,有30多个“真”字  相似文献   

2.
真气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又说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中医学中的“真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本文在《内经》162篇中共检出“真气”二字连读者23处,笔者对其逐条梳理,以明确其含义。  相似文献   

3.
《内经》“祝由”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由”在《内经》中凡三见,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  相似文献   

4.
“道”,《说文》谓:“所行道也”。本意指人行之道路,随词义的引申有道理、方法、规律、准则、学说等义。《黄帝内经》中,则把研究医学的思想方法和反映客观规律的医学经验及理论,称之为“道”。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由此可知《内经》中所说的“道”,主要就是关于天地自然变化及人类社会现象的各种规律与人体生命关系的探讨。为此,弄清《内经》中“道”之含义及作用,对深入了解中医学术思想的形成和演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一书,多次用到噫字,历代医家注释颇为一致,均作“嗳气”解 .笔者重温《内经》后,认为“噫”仅作嗳气解释,其意未尽,不能完全反应临床实际,因而对噫字作如下辨析.  相似文献   

6.
胡凤媛 《陕西中医》2008,29(3):361-362
<内经>自传世以来,以其内容宏富而著称,其文字古奥,寓意深邃,往往披会不易,且施用亦难.历代学者、医家,或行文字校勘以注释,或阐释医理并演绎发挥,或举临床实例以验证,或从现代医学角度进行实验研究等,以使<内经>理论由传承、挖掘朝向创新和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辨析“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语出《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谓“州都之官”,古今医家均以膀胱为水液会聚之处解释,唯“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一句,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8.
《内经》对癫狂的论述颇详,既有专篇专论,又有散在述说,实为后世癫狂、痫病证的理论开山。稽考《内经》,通观全论,我认为《内经》所言癫狂与后世之癫狂概念有所不同,临床上不得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9.
痈疽之病,始见于《内经》在《灵枢·玉版》篇及《灵柩·痈疽》篇中对痈疽病的病因病机、发病部位、形状、预后及治疗方法等均作了详细论述,奠定了痈疽发病学及治疗学的理论。《内经》认为,人体的营卫气血,循环周流不息,象征着天上的星辰,地上纵横的河流,故《灵枢·痈疽》篇:“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若邪气侵入经脉之中,则血  相似文献   

10.
11.
《内经》中有阳盛、阳胜、阴盛、阴胜几种说法,通过分析其所在经文,可知盛与胜意义不同,盛为自身阴阳有余为害,胜当作运气学中胜气理解,为外界六气侵淫。但胜与盛因读音、表象相近,常被混用,故应将胜归还于运气学说,使运气学说中诸多治法发挥应有的临床价值。盛与胜一为内伤,一为外感,若将其混淆则使《内经》经义大为损失,无法真正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2.
<正> “隐曲”一词,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论出三篇,文载五条。对该词含义的解释,历代医家和注家或引经据典、注疏考证;或随之寻义、附会申型号,各抒己见多所发挥。但众说纷纭,难免相互抵牾,所以直到现在仍然不能得出一个明确而一致的认识。现仅就个人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3.
《素问·热论》是《黄帝内经》中论述外感热病的专篇,“两感”一名,首见于该篇。所谓“两感”,是指外感热病中、互为表里的阴阳二经的经脉及所属藏府,同时被寒邪所伤,而见表里同病、预后不良的危重证候。“《内经》两感辨析”(原载《中医函授通讯》,1996年第二期)一文,就是为阐明横帝内经件关于“两感”的学术思想而作。对笔者很有启发,捧读之余,认为有几个问题,应予以再加辨析。分述于下,共同切蹉。1关于“两感”的病机汪氏在文中指出:“‘两感’的病机为外寒侵袭,客表则经脉营卫不行,八里则五藏损伤,六府不通,邪气充盛…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把先秦哲学的气论思想应用到中医学 ,开启了生命以“气”为核心的构建。“气”的思想分别对应于人体的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疾病的病因病机、药物的性能、针灸的行针候气及迎随补泻等 ,这表明了气在人体系统中起着复杂的信息调控作用。《内经》所论的气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或指宇宙本原之气 ,或为自然界大气、四时之气 ,或指构成人体各种生理结构与功能之气 ,或为病邪之气 ,或为药食之气等。《内经》把“气”作为一种理论思辩工具的同时 ,又提供了一个具有生命物质基础的理想的人体气模型。它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最高层次是真气…  相似文献   

15.
"痱"病出自<内经>:"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内经词典>解释:"痱,病名.症见四肢软瘫不能活动,神志稍乱,轻者能言,重者不能言".<中医大辞典>:"痱,义同废.是一种中风后遗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肢体瘫痪,身无痛,或有意识障碍.以手足痿废而不收引,故名".  相似文献   

16.
《内经》对积证的论述涉及积证的名称、分类、病因病机、临床特征、诊断、预后、治疗等,论述颇为精辟,尤其是确立了积证的病机,为后世对积证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运用奠定了基础,直到现在仍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两感”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热论》曰:“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两感”为相互表里的阴阳二经的经脉及所属脏腑同时感受寒邪而表里同病、脏腑俱伤、营卫不行的预后不良之危重证候。《素问·热论》主要对感受寒邪而变为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临床表现、六经传变规律、治疗大法与禁忌、护理原则以及预后转归等均作系统的论述,与此同时对外感热病中较为特殊并最为严重的证候——“两感”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目诊是指根据目之颜色、形态、视觉、活动等变化,来推断疾病的发生、辨别疾病的性质和判断疾病的后。因目有“机体之橱窗”之称,故目诊在中医诊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清代医家俞根初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说:“凡病至危,必察两目,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内经》虽对目诊无专篇论述,但从散见于该书各篇中有关目诊的内容来看,不难发现其对目诊不仅最早述及,而且论述精详,后代医家多从其说。因此,笔者现将其目诊内容作一整理分析,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20.
一、“寒伤形,热伤气”“寒伤形,热伤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不少医家在注解此句时,多从字面解释,未脱出望文生义之窠臼。如张介宾说:“寒为阴,形亦属阴,寒则形消故伤形;热为阳,气亦属阳,热则气散故伤气。”真是寒邪只伤形,热邪但伤气吗?笔者以为不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又曰:“热胜则肿……寒胜则浮。”王冰注“寒伤形”说:“寒则卫气不利,故伤形”;张介宾注“寒胜则浮”时说:“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浮虚之病。”这已明确地指出寒邪是可以伤气的。再从“寒为阴邪,易伤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