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与术前眼压及手术方式的关系;分析与术后结膜伤121渗漏、滤过过强及脉络膜脱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各类型青光眼的抗青光眼手术236例(278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情况。结果发生浅前房49眼(17.63%)。术前眼压≤21mmHg者183眼中发生浅前房17眼(9.29%),术前眼压22—35mmHg者57眼发生浅前房15眼(26.32%),术前眼压≥35mmHg者38眼巾发生浅前房17眼(44.74%)。小梁切除术185眼中术后发生浅前房26眼(14.54%),巩膜咬切术93眼中浅前房23眼(24.73%)。术后结膜渗漏9眼(18.37%),滤过过强20眼(36.73%),脉络膜脱离5眼(10.20%),另有原因不明者15眼。结论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与多种因素有关。(1)术前眼压控制正常者,发生率低;(2)小梁切除较巩膜咬切术发生率低;(3)以滤过过强性者为最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眼内窥镜睫状突光凝术(三联手术)治疗晚期青光眼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晚期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合并白内障65例(66只眼)。均选取角膜缘切口进行三联手术。记录术后1d、3d、1周和末次随访的视力和眼压,炎症反应情况,记录术前术后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数量。记录术中和术后眼部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在最大量降眼压药物的使用下,眼压平均(28.4±10.3)mmHg。术后末次随访的眼压为(15.2±4.1)mmHg(1mmHg=0.133kPa),眼压下降46.5%(F=112.96,P〈0.001)。术前视力范围无光感~0.5,术后末次随访视力提高者49眼(74.2%),视力不变者16眼(24.2%),视力轻度下降者1眼(1.5%)(P〈0.001)。术前局部用降眼压药物(3.58±0.84)种。末次随访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0.12±0.48)种(P〈0.001)。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此种三联手术作为一种晚期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联合治疗手段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36例(40眼)眼压控制不良的青光眼进行了前、后房穿刺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以及前房积血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无出现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者。术后1月视力较术前提高者21眼,占52.50%;视力不变14眼,占35.00%;视力下降5眼,占12.50%。术后33眼眼压控制理想,占82.50%,7眼眼压超过21mmHg,经药物治疗、局部按摩及早期拆除可调整缝线,术后1月内此7眼中有6眼眼压降至正常。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状态的青光眼采用前、后房穿刺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手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的特点、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对43例(43眼)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施行抗青光眼手术。术后观察滤过泡、前房、眼压及视力的变化。结果术后1月眼压控制≤21mmHg者35眼(81.40%,)局部用药方可控制者6眼(13、95%);术后1月视力提高者25眼(58.14%),保持不变者12眼(27.91%)。术中或术后未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视网膜出血或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行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的病例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以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M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58例(58眼)难治性青光眼采取小梁切除术,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并应用MMC。观察术后视力、滤过泡、角膜、前房、晶状体、眼底、眼压等。随访6~18月。结果术后有50眼(86.21%)的眼压≤21mmHg;3眼(5.17%)加用眼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30mmHg;5眼(8.62%)的眼压无改善。结论在小梁切除术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联合应用MMC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内障继发青光眼进行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的效果。方法28例(28只眼)白内障继发青光眼完成了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前视力〈0.1者22只眼,0.1~0.3者6只眼。术后视力〈0.1者13只眼,0.1~1.0者15只眼。术前平均眼压(34.30±9.32)mmHg,术后平均眼压(16.42±5.36)mmHg(1mmHg=0.133kPa)。25眼眼压降至正常范围,3眼经药物治疗达到正常范围。并发症主要是角膜水肿和浅前房。术后随访3~6个月。结论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对于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持续高眼压青光眼的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方法:对55例61眼高眼压青光眼用各种药物降低眼压后,进行巩膜下咬切+虹膜周边或全切,小梁切除术,青光眼滤过手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术前尽量降低眼压,减轻葡萄膜反应;术中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切开前房时,缓慢放出房水;术后密切观察前房深度、葡萄膜反应及眼压,及时对症处理。结果:术后1月眼压<20mmHg占85%,21-25mmHg4眼,26-30mmHg5眼(1mmHg=0.133kPa);视力提高者32眼,占52%,无变化13眼,下降16眼。结论: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可以挽救大部分患者的视功能,但须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采取缜密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行青光眼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40眼)药物治疗24—48h后眼压控制不良,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小梁切除联合玻璃体放液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并发症等。结果术后随访2-12月。术后1月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者38眼(95.00%),局部用药方可控制者2眼(5.00%)。术后1月视力提高者21眼(52.50%),保持不变者15眼(37.50%),下降者4眼(10.00%),术中术后未发生脉络膜大出血、眼底出血、或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结论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玻璃体放液术是安全的,对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病例府积极手术.可以擗龟视功能讲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治疗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心用MMC治疗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22例(22眼)。术后对眼压、视力和并发症进行了分析。以Kaplan—Meier寿命表判断成功率。结果成功标准为:不用或用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在6~21mmHg之间;不需要再进行抗青光眼手术;并且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6月累积成功率为86.36%(n=22),12月为78.57%(n=14),18月为66.67%(n=6)。术后视力与术的相间或稍有提高17例(77.27%),视力下降5例(22.73%)。并发症包括浅前房6眼、溥壁滤过泡3眼、低眼压1眼和白内障1眼。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是治疗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一种有效的方法。术后大部分病人眼压被控制,保存了有用的视力。  相似文献   

10.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分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例(2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前充分控制全身病(高血压、高血糖等),最大限度降低眼压,在粘弹剂辅助下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辅以5-氟尿嘧啶及按摩治疗。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前房均有少量出血,但均在3d内自行吸收。术后大部分患者前房维持良好。术后20眼视力维持术前,3眼略有提高;眼压降至21mmHg(1kPa=7.5mmHg)以下者20眼;虹膜新生血管变细或消失19眼。结论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术中辅以粘弹剂,术后配合5-氟尿嘧啶及按摩治疗,效果肯定,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孤眼(另眼已盲且无法复明者)患者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粘连性小瞳孔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孤眼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粘连性小瞳孔43例(43眼),进行超声乳化手术。比较分析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眼压及视力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及3个月眼压≤21mmHg(1mmHg=0.133kPa)的比率提高,眼压〉21mmHg的比率及平均眼压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视力均有所改善,其中术后1周视力〉0.5的比率及术后3个月视力0.3~0.5及〉0.5的比率均提高,术后3个月视力〈0.05的比率及视力0.05~0.25的比率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43例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乳化术治疗孤眼患者抗青光眼术后粘连性小瞳孔白内障手术风险较大,但经术前精心准备,手术细心操作及妥善的术后处理,术后眼压明显降低,视力明显提高,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大节段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大节段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3例(2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大节段小梁切除术,术后给予视网膜光凝或虹膜根部新生血管直接光凝。术后随访6~24月,平均18月。结果 出院时眼压:5~21mmHg者21眼(91.3%),小于5mmHg者2眼(8.7%)。全部形成功能型滤过泡,2眼视力下降,6眼视力提高。随访眼压:5~21mmHg者19眼(82.6%),其中5眼须局部滴用降低眼压药物。小于5mmHg者1眼(4.3%),3眼眼压升高(13.0%)。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有前房积血(39.1%)和浅前房(47.8%),后期主要有滤过区巩膜葡萄肿(30.4%)。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需要手术、激光、药物等综合治疗,大节段小梁切除术是疗效较好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3例(38眼),抗青光眼术后患者8例(11眼),均在表麻下行经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眼压均得到控制,所有患者的眼压在21mmHg(1kPa=7.5mmHg)以下,31眼视力〉0.5,术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手术是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降压和增视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式前房穿刺术在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效果。方法35例(38眼)持续高眼压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21例(2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6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膨胀期4眼。所有患眼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不能有效降低眼压,采用手术显微镜下改良式前房穿刺术放液。结果所有患者放液后眼压迅速降低,眼痛、头痛缓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眼压平均为(17.30±5.40)mmHg(1mmHg=0.133kPa)。结论改良式前房穿刺术放液是治疗高眼压持续状态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损伤小、反应轻、简便高效,可以避免长期大量应用降眼压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前房增殖膜拦截技术(AC-PMI)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小梁切除术联合AC-PMI的NVG患者28例(31眼)。方法 回顾患者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手术前后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手术累计成功率,在不使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时,眼压≤21 mmHg为手术完全成功;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 mmHg为手术条件成功。主要指标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成功率。结果 平均随访(11.3±3.8)个月。术后12个月的平均眼压由术前的(51.3±8.3)mmHg下降至(14.2±5.0)mmHg(P<0.001)。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由术前的2(2,3)种下降至0(0,0)种(P=0.002)。术后12个月手术累计完全成功率为72.6%、条件成功率为87.3%。低眼压、前房积血、浅前房、脉络膜脱离及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发生率均为3.2%(1/31)。结论 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62眼)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疗方法进行分类与分析。结果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将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归纳为以下几类:前房积血型、房角损伤型、晶状体源型和粘连增生型。药物治疗或联合前房冲洗29例(46.77%),其他手术治疗(包括滤过手术、玻璃体切除和联合手术等)33例(53.22%)。治疗后眼压正常者眼压(6~21mmHg)53例(85.48%),眼压〉21mmHg者7例(11.29%),眼压〈6mmHg者1例(1.61%)。视力下降或丧失者4例。余58例视力均与人院视力相同或提高。术后低眼压1例,术后眼内出血1例。结论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是由多种发病机制形成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预后也较差,临床治疗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玻璃体抽吸术在药物难控制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住院患者共60例60眼,男28例,女32例,入院诊断符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临床特征,且药物治疗24h后眼压仍>21mmHg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控制眼压为21~35mmHg者26眼(43%),眼压~50mmHg者18眼(30%),50mmHg以上者16眼(27%)。视力范围为光感~0.3。所有患者行局部麻醉下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抽吸术治疗,吸出玻璃体液0.4~1.0mL,术后继续观察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变化,眼压控制稳定后分别进行单纯抗青光眼术、青光眼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置换术,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出院后门诊观察,随访6~12mo。结果:患者60例60眼急性闭角性青光眼行玻璃体抽吸术后,第3d检测眼压≤21mmHg者14眼(23%),眼压为~35mmHg者29眼(48%),眼压~50mmHg者13眼(22%),眼压>50mmHg者4眼(7%);抽吸术后视力增加2行的为28眼(47%),视力增加1行的24眼(40%),视力不增加的8眼(13%);58眼前房深度增加(97%);抽吸术后并发前房出血16眼(27%)。眼压控制稳定后分别进行单纯抗青光眼术14眼,青光眼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置换术28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8眼。观察随访6~12mo,眼压控制≤17mmHg者54眼,眼压≤21mmHg者4眼,眼压为~35mmHg者2眼,未见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结论:玻璃体抽吸术应用在药物难控制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能明显降低眼压,为各种青光眼手术的治疗实施提供安全可靠的条件,有助于视功能保护和恢复,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眼压下施行小梁切除术控制青光眼的效果。方法66例(66眼)药物治疗眼压不能控制的青光眼。其中闭角型青光眼50例,青少年型青光眼16例。眼压35~65mmHg,其中58眼眼压〉40mmHg。视力:光感~0.08者48眼,0.1~0.3者12眼,高于0.3者6眼。在高眼压下施行小梁切除术,术中缓慢排放房水减压,手术区域巩膜充分止血,术后根据前房形成状况及滤过泡功能早期施行眼球按摩,并应用足量糖皮质激素,随访6个月。结果66眼中55眼眼压得到控制(83.33%),滤过泡功能良好,术后矫正视力0.05~0.8,其中低于0.1者8眼(12.12%),0.1~0.3者19眼(28.79%),高于0.3者39眼(59.09%)。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2眼低于21mmHg,手术成功率84.00%,青少年型青光眼13眼低于21mmHg,手术成功率81.2l%。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眼眼压复升,但均低于40mmHg,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药物不能控制的青光眼在高眼压下施行小梁切除术,术中缓慢排放房水,手术区域巩膜充分止血,术后早期施行并维持眼球按摩,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眼科确诊为开角型青光眼的患者22例(30只眼),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12例(17只眼),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SOAG)10例(13只眼),随访6~21个月。记录患者入院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裸眼视力、眼压、末次随访时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数量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入院前眼压(38.69±12.23)mmHg,术后1周(11.03±5.46)mmHg,术后1个月(14.62±8.04)mmHg,术后3个月(15.59±7.87)mmHg,末次随访时(18.89±9.06) mmHg。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末次随访时,24只眼眼压≤21 mmHg(80%),其中22只眼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2只眼分别使用1种和2种降眼压药物。6只眼眼压>21 mmHg(20%),4只眼未用药,2只眼用2种降眼压药物。 EX-PRESS引流钉植入位置偏后5只眼,其中3只眼引流钉接触虹膜。位置偏前1只眼,未接触角膜。术后早期2级浅前房7只眼,其中1只眼合并前房少量出血,经过治疗出血吸收,前房恢复。1只眼术后脉络膜脱离,激素治疗后复位。结论EX-PRESS引流钉治疗开角型青光眼,降眼压效果良好,对视力影响小,引流钉植入术有其独有的并发症,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双路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双路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视力恢复及长期眼压控制。方法:本研究包括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人32人38眼,采用双路切口施行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手术选择颞侧角膜切口而小梁切除在其鼻侧施行,术中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所有病人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手术后3个月时36眼(97.4%)视力好于0.1,其中29眼(76%)视力好于0.5。手术后5只眼需要使用抗代谢药物,5只眼辅助使用局部β受体阻滞类抗青光眼药物,术后12个月时37眼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平均眼压由术前的29.8mmHg降到14.7mmHg。手术并发症与单纯小梁切除或超声乳化术相似甚至更少。结论:除非术前存在严重的眼底病变,大部分病人手术后视力恢复良好,同时双路切口联合术的长期眼压控制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