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剖宫产行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剖宫产结束妊娠者66例入组研究,以动态分组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患者行小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组33例患者行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有效率、麻醉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更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更低(P<0.05)。结论:剖宫产行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的麻醉效果显著,术后疼痛感较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注药后保持侧卧位时间对老年患者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ASA分级Ⅰ~Ⅲ级的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0例,人手术室后患侧在下侧卧,用腰椎穿刺针取L3-4间隙垂直进针,成功后穿刺针斜面朝下并以0.1ml/s速度注入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1.5 ml,然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Ⅰ组注药后立即仰卧;Ⅱ组注药后仍保持侧卧位3 min才仰卧;Ⅲ组注药后仍保持侧卧位5 min才仰卧.记录基础血压及注药后5、10、20、30 min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注药后患侧和健侧30 min最高麻醉平面、下肢运动能力评级;患侧和健侧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痛觉阻滞维持时间;统计各组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患者注药后10 min时SBP、DBP与基础血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组、Ⅲ组注药后30min内SBP、DBP与基础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Ⅱ组、Ⅲ组下肢运动能力评级3级例数患侧与Ⅰ组相同,而健侧少于Ⅰ组;Ⅱ组、Ⅲ组患侧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痛觉阻滞维持时间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组中有3例(15%)低血压、1例(5%)尿潴留,而Ⅱ组、Ⅲ组患者均未发生低血压和尿潴留.结论 注药后保持侧卧位3 min可以提高老年患者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时间和减少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增强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注药后保持侧卧位时间对老年患者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ASA分级Ⅰ-Ⅲ级的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0例,入手术室后患侧在下侧卧,用腰椎穿刺针取L3-4间隙垂直进针,成功后穿刺针斜面朝下并以0.1ml/s速度注入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1.5ml,然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Ⅰ组注药后立即仰卧;Ⅱ组注药后仍保持侧卧位3min才仰卧;Ⅲ组注药后仍保持侧卧位5min才仰卧。记录基础血压及注药后5、10、20、30min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注药后患侧和健侧30min最高麻醉平面、下肢运动能力评级;患侧和健侧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痛觉阻滞维持时间;统计各组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情况。结果Ⅰ组患者注药后10min时SBP、DBP与基础血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组、Ⅲ组注药后30min内SBP、DBP与基础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Ⅱ组、Ⅲ组下肢运动能力评级3级例数患侧与Ⅰ组相同,而健侧少于Ⅰ组;Ⅱ组、Ⅲ组患侧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痛觉阻滞维持时间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组中有3例(15%)低血压、1例(5%)尿潴留,而Ⅱ组、Ⅲ组患者均未发生低血压和尿潴留。结论注药后保持侧卧位3min可以提高老年患者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时间和减少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增强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等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的量效关系。 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行剖宫产的1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双盲分为9组,各组n = 20。于L3~L4椎间隙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分别注射罗哌卡因7 mg(R7组),8 mg (R8组),9 mg(R9组),10 mg(R10组),11 mg(R11组),12 mg(R12组),13 mg(R13组),14 mg(R14组)及15 mg(R15组)的等比重液。采用针刺法测定感觉阻滞平面,测定感觉阻滞平面达到T6的时间。成功的蛛网膜下腔阻滞被定义为能达到T6平面,能顺利完成手术,无需额外加用硬膜外药物。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蛛网膜下腔阻滞导致孕妇低血压等不良反应。采用Probit法计算50%和95%患者蛛网膜下腔有效的罗哌卡因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CI)。各组孕妇年龄、身高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随着罗哌卡因剂量加大,感觉阻滞平面达到T6平面的时间缩短。高剂量罗哌卡因(14 mg和15 mg)蛛网膜下腔阻滞可致患者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 05)。罗哌卡因的ED50和ED95(95%可信区间)分别为:8.0 mg[(6. 9~8.7)mg]和12.7 mg[(11. 8~14. 5) mg]。 结论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阻滞的ED50为8. 0 mg,ED95为12. 7 mg;随着其剂量增大,低血压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轻密度罗哌卡因单侧蛛网膜下隙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行单侧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32例,均采用轻密度罗哌卡因行单侧蛛网膜下隙麻醉,蛛网膜下隙麻醉药:0.5%罗哌卡因2 ml+注射用水1ml.观察麻醉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麻醉效果:优25例,良5例,差2例,麻醉优良率为93.75%(30/32).出现低血压3例,胸闷2例,舌根后坠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75%(6/32).结论 轻密度罗哌卡因单侧蛛网膜下隙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郑红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8,(9):77-78
罗哌卡因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低心脏毒性和低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低浓度时对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明显,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成年人和儿童的硬膜外麻醉、镇痛、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但能否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一直存在争议,我们就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效应及安全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及下腹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0.5%罗哌卡因和0.5%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比较,探讨0.5%罗哌卡因用于下肢及下腹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6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下肢及下腹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两组,R组(n=31)用0.5%罗哌卡因3ml,B组(n=35)用0.5%布比卡因3ml。记录T10皮区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感觉阻滞的最高平面以及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强度和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感觉及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均较快且差异无显著性,感觉阻滞T10皮区的起效时间R组(1.8±0.3)min,B组(1.6±0.5)min,平均持续时间R组(2.9±0.05)h比B组(3.6±0.7)h短(p<0.001)。结论0.5%罗哌卡因和0.5%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及下腹手术都能够获得良好的耐受性和足够的阻滞效果。但R组比B组在术后运动和感觉功能方面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6,(11):1483-1484
目的探讨0.25%罗哌卡因2.0 m L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行肛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肛周手术的患者96例,均选择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0.75%罗哌卡因2.0 m L,研究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0 m L。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不同时间点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P<0.05);两组的不同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麻醉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0.25%罗哌卡因2.0 m L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行肛周手术麻醉效果确切,能保证麻醉效果,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轻,降低尿储留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人下腹部以下部位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对其适宜剂量及安全性进行评估,并与布比卡因比较。方法 80例60~80岁患者,麻醉方法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根据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药物配制剂的不同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R1组、R2组、R3组及B组,每组20例。蛛网膜下腔阻滞(用局麻药),R1组、R2组及R3组分别为罗哌卡因10、12和14mg,B组为布比卡因10mg。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最大运动阻滞程度、运动恢复时间,并记录蛛网膜下腔阻滞前(T0)及阻滞后3min(T1)、5min(T2)、10min(T3)、15min(T4)及30min(T5)时点的收缩压(SBP)、HR、SpO2。结果 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38±25)s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36±36)s较其他三组均短(P〈0.05),B组最大运动阻滞程度评分(2.35±0.31)分和运动恢复时间(3.1±0.6)h较其他三组均显著增高和延长(P〈0.01)。四组患者麻醉前后SBP及HR比较,R3组麻醉后15min时点SBP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0.05),B组麻醉后5min及10min时点SBP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结论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人下腹部以下部位手术的麻醉,配制重密度液时,使用12mg的剂量,可满足手术所需的麻醉效果,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人下腹部以下部位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对其适宜剂量及安全性进行评估,并与布比卡因比较.方法 80例60~80岁患者,麻醉方法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根据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药物配制剂的不同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R1组、R2组、R3组及B组,每组20例.蛛网膜下腔阻滞(用局麻药),R1组、R2组及R3组分别为罗哌卡因10、12和14 mg,B组为布比卡因10 mg.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最大运动阻滞程度、运动恢复时间,并记录蛛网膜下腔阻滞前(T0)及阻滞后3 min(T1)、5 min(T2)、10 min(T3)、15 min(T4)及30 min(T5)时点的收缩压(SBP)、HR、SpO3.结果 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38±25)s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36±36)s较其他三组均短(P<0.05),B组最大运动阻滞程度评分(2.35±0.31)分和运动恢复时间(3.1±0.6)h较其他三组均显著增高和延长(P<0.01).四组患者麻醉前后SBP及HR比较,R3组麻醉后15 min时点SBP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0.05),B组麻醉后5 min及10 min时点SBP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结论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人下腹部以下部位手术的麻醉,配制重密度液时,使用12 mg的剂量,可满足手术所需的麻醉效果,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与布比卡因的效能关系。方法:选择ASAI-Ⅱ级下肢手术60例,分为5组,每组各12例。每例病人均于蛛网膜下腔注射4ml不同浓度的等渗溶液:组1布比卡因8mg;组2罗哌卡因8mg;组3罗哌卡因10mg;组4罗哌卡因12mg;组5注射罗哌卡因14mg。记录感觉神经阻滞平面和时间、运动神经阻滞的时间及强度及自行排尿时间。结果:与组1相比较,组2、组3产生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更短暂(分别为2.5±0.5h及2.5±0.7h对应3.0±0.7h及3.2±0.8h,P<0.05),组3的术中镇痛质量明显下降(P<0.05),组4与组1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效能几乎相同,组5产生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效果与组4相同,但却明显延长病人自行排尿时间。结论:罗哌卡固腰麻的最佳剂量为12mg;罗哌卡因12mg与布比卡因8mg效价大致相同,与布比卡因相比,此剂量的罗哌卡固并无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宫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9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45例产妇。对照组产妇仅给予小剂量罗呱卡因进行麻醉,实验组产妇给予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产妇麻醉效果的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麻醉剂起效时间较对照组产妇明显降低,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产妇的总满意度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产妇采用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具有显著的麻醉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对蛛网膜下腔麻醉剖宫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孙鹏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2):119-12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蛛网膜下隙麻醉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8月-2019年5月,对A、B、C三组肛肠手术患者,选择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分别观察其麻醉起效时间、完善阻滞时间、持续阻滞时间及恢复时间;观察改良运动Bromage评分、镇痛效果和肛门肌松情况。得出最佳麻药浓度。结果 A、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术后镇痛时间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良运动Bromage评分、运动恢复时间B、C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麻醉效果:A、B、C三组镇痛优良率为别为100.00%,98.86%,84.09%;肛门括约肌松弛率分别为100.00%,97.72%,82.95%;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选择0.375%的罗哌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对肛肠手术的阻滞效果良好,运动恢复较快,肌松作用良好,且毒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芬太尼复合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对老年患者的不同影响.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使用同等剂量的芬太尼,以及不同剂量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比较两组用药前、用药后20 min以及术后的生命体征情况,以及用药后感觉神经受阻滞情况、术后并发症和下肢早期活动情况.结果用药前、用药后20 min以及术后,观察组更能维持比较稳定的生命体征;观察组对患者感觉神经的阻滞作用相对更轻;术后观察组患者未出现并发症,下肢早期活动情况良好,对照组出现1例轻度呼吸抑制患者,1例下肢静脉轻微血栓患者.结论芬太尼复合小剂量的罗哌卡因对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老年患者具有更好的效果,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邵书香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3):21-22
目的评价甲磺酸罗哌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用于下腹部手术时硬膜外麻醉效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下腹部手术行硬膜外麻醉患者,随机分成甲磺酸罗哌卡因组(A组)和盐酸罗哌卡因组(B组)。记录麻醉时生命体征和比较两组麻醉中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的肝肾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硬膜外麻醉时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各自术前和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具有相同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罗哌卡因应用于妇产科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将本院而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92例妇产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高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处理,观察组患者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处理.然后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通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97.8%)明显高于对照组(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28.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概率(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对产妇科患者的手术进行麻醉处理,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且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更低,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等浓度、容积条件下用于硬膜外麻醉临床效果有何差异。方法:77例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成4组:0.5%罗哌卡因组(n=19)、0.75%罗哌卡因组(n=20)、0.5%布比卡因组(n=20)、0.75%布比卡因组(n=18),均行L2~4硬膜外阻制,分别于切皮前分次给予0.5%、0.75%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记录药物起效时间、阻滞平面、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及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77例病人各项指标及用药量、麻醉效果等方面均无明显区别。结论:在等浓度、容积条件下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临床使用时不必一味的强调高浓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轻比重罗哌卡因用于单侧连续腰麻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年龄82—102岁的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连续腰麻组(S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组),S组行蛛网膜下隙穿刺,E组腰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记录麻醉前及麻醉后1min、3min、5min、10min、15min、30min、1h、2h、手术结束时患者的MAP、HR、SPO2;记录两组局麻药用量、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辅助用药、感觉阻滞平面、最大运动阻滞程度;观察两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MAP下降幅度两组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HR、SPO2变化两组间无差异。S组局麻药用量、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辅助用药(氟芬合剂)明显少于E组。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S组较E组麻醉起效快,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完善,血流动力学维持平稳,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用于高龄患者的下肢手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