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减压时自体骨做椎间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分析13例具有严重神经症状的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国产钛质椎弓根固定器固定、后路椎板减压,减压时自体骨做横突间和椎间椎骨融合。结果经过平均1.0年随访,椎体滑脱完全复位12例,大部复位1例;疗效评价:优10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后路椎弓根复位固定良好,减压时自体骨椎间和横突间联合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经济实用,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减压时自体骨做椎间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分析13例具有严重神经症状的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国产钛质椎弓根固定器固定、后路椎板减压,减压时自体骨做横突间和椎间椎骨融合。结果经过平均1.0年随访,椎体滑脱完全复位12例,大部复位1例;疗效评价:优10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后路椎弓根复位固定良好,减压时自体骨椎间和横突间联合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经济实用,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内固定、椎间融合方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67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29例患者应用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式,并与同期应用其他术式的38例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应用内固定、椎间融合的29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后疗效优良率达92.6%。结论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增加了术后腰椎的稳定性,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降低了病情复发可能,但亦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钉捧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24例。术前均行X线片、CT、MR检查,抗结核24周。13例伴有驰缓性瘫痪者术前后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的恢复。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4年(平均2.6年),切口均一期愈合.病灶全部愈合,1例窦道形成。18例后凸畸形(CObb角)术前1°-42°(平均29°),术后4°~13°(平均10.20),终末随访时畸形矫正角度丢失平均1.7°,植骨平均融合时间5.7个月,至终末随访时无1例内固定失败。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彻底清除病灶、椎管减压,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缩短病程,但创伤大。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工程》2015,(11):1461-1462
目的探讨旁正中入路单侧固定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采用旁正中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TLIF治疗,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等,采用疼痛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对患者腰痛、腿痛、功能恢复进行评估。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切口长度3.5~5.2 cm,平均(4.3±0.4)cm;术中出血量120~340 m L,平均(169±73)m L;手术操作时间80~130 min,平均(104±13)min;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腿痛、腰痛VAS评分和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采用旁正中入路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治疗,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有利于缓解腰背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综合考虑手术适应证,确保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7.
内固定与非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比研究单纯植骨和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探讨胸腰段结桉外科治疗中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的可行性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单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25例,植骨内固定治疗21例,对比观察术后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及结核病灶愈合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2年2个月,43倒患者获访,两组患者脊柱结核均治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内固定组融合时间短,畸形矫正效果好,无明显矫正角丢失,优良率95%,非内固定组73.9%。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既可彻底清除痛灶、矫形.并能重建脊柱的即刻稳定性.其疗效的优良率明显高干非内固定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融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Pillar植入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采用非融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Pillar植入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完整随访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评价伤椎前缘高度比(VHI)、椎体后凸角(VKA)、矢状面Cobb角(RKA)、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内固定失败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手术时间95 ~ 150 min,平均118.5 min;术中出血量300 ~ 800 ml,平均465 ml.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7个月.平均术前VAS评分8.3(6~10)分,术后2.3(0~7)分,术后3个月1.6(0~4)分,末次随访1.2(0~3)分.受伤前所有患者均能够工作,在最后一次随访中,平均ODI为21.6%.VHI由术前的(58.70±12.33)%恢复至术后的(86.64±9.76)%,末次随访时为(82.37±8.16)%,平均纠正伤椎高度丢失4.27%;VKA由术前的(16.32±6.21)°恢复至术后的(3.32±5.42)°,末次随访时为(6.45±6.74)°,平均纠正后凸角丢失3.13°;RKA 由术前的(25.65±8.67)°恢复至术后的(7.66±6.74)°,末次随访时为(8.32±6.73)°,平均纠正Cobb角丢失0.66°.VAS评分、ODI、VHI、VKA、RKA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内固定失败病例,术前6例有神经症状患者术后完全恢复.结论 Pillar伤椎内植入增强了脊柱前、中柱的应力载荷,避免了为防止内固定失败而进行的后路植骨融合,保留了人体动态稳定的生物力学结构,并且内固定取出后仍可维持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9.
腰椎滑脱发病率约为 5 % [1] ,是腰痛的常见原因 ,合理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的发展 ,短节段椎弓根系统的优越性越来越被重视 ,它能改善脊柱融合率 ,减少融合节段 ,缩短恢复时间 ,改善术后功能 ,减少并发症。我院自 1997年行后路减压融合短节段C -D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2 5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5例 ,男 9例 ,女 16例 ,年龄 2 6~ 6 9岁。临床表现 :下腰痛 18例 ,合并下肢痛 11例 ,单纯下肢痛 7例。 2 0例有间歇性跛行 ,步行 5 0~10 0 0m ,平均 2 0 0m。术前检查包括腰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经后路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合并腰椎不稳的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合并腰椎不稳的腰间盘突出症的39例患者,行后路椎问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以及相应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固定.结果 本组3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至4年,平均2.5年.植骨融合率为94.9%;依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优良率为89.7%.结论 后路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合并腰椎不稳的腰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析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的临床效果和手术策略.方法 对2003年5月至2009年5月行后路手术治疗的27例退行性腰椎侧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7例患者均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矫形,其中18例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9例因存在腰椎滑脱采用360°融合.结果 27例患者随访12个月,主观满意度为88.9%(24/27),Oswestry评分为(21.54±1.95)%;22例患者随访24个月,主观满意度为86.4%(19/22),Oswestry评分为(24.26±2.32)%.术后12、24个月Oswestry评分较术前的(57.83±2.71)%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弯冠状位Cobb角矫正率为47.2%;腰椎前凸角度从术前的23.6°±8.3°改善至术后的43.8°±9.1°.围手术期1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出现心血管系统疾病,1例术后3个月出现螺钉松动.结论 在充分减压、改善腰椎前凸角度情况下,采用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Z”形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意义及疗效。方法总结2000-01~2004-06期间收治的3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植骨并胸腰椎“Z”形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经平均25个月的随访,32例患者脊椎结核均治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5个月,后凸矫正角度17.50,无血、气胸、截瘫加重、脑脊液漏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一期经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以及“Z”形前路钛钢板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重要意义及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RF复位固定系统加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对5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实施RF复住固定系统加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随访,随访6个月~3年,所有患者症状都得到了缓解,术后3~6个月X线片显示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RF复位固定系统结合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患者,具有操作方便,内固定牢固,复位力强,复位效果好,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在腰椎滑脱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自2004年8月—2010年8月于该院治疗的48例腰椎滑脱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GSS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0~38个月,43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达到89.58%。所有患者进行X线检查,其中Ⅰ度滑脱患者基本复位有32例,Ⅱ度滑脱的10例患者中6例基本复位,Ⅲ度滑脱的6例患者中3例基本复位,复位率达85.42%。结论 GSS具有良好的复位与固定作用,与后路减压合并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后路减压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2年7月6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腰椎复位,并运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内固定,然后进行椎体间自体髂骨融合术。只有6例Meyerding分期为Ⅲ度的患者同时进行椎管神经根减压术,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结果术后患者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患者JOA评分显效55例(88.71%)、有效4例(6.45%),总有效率为95.16%。滑脱复位疗效评价结果显示,解剖复位55例(88.71%)、有效4例(6.45%),恢复各情况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融合疗效评价结果显示,椎体融合53例(85.48%),椎体基本固定6例(9.68%),恢复各情况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治疗疗效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总结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腰椎机械性不稳症的手术疗效,并对该术式的优缺点、适应证和禁忌证进行探讨.方法 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使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辅助环状融合术治疗腰椎机械性不稳症202例,选择获得1年及以上随访、仅行单节段融合术的132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腰椎滑脱症97例,腰椎退变性不稳症35例,应用X线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应用视觉疼痛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评价腰腿痛程度及社会和生活功能情况.结果 随访12~84个月,平均(43±23)个月,132例中125例获骨性融合,骨性融合率94.7%(125/132),下腰痛VAS术前(6.71±1.31)分,术后(3.20±1.14)分;腰腿痛VAS术前(8.33±1.78)分,术后(4.31±1.15)分.ODI术前(68.6±14.7)%,术后(13.6±1.5)%.术前、术后VAS及O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环状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机械性不稳症的一种积极的手术方式,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和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国产RSS脊柱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9例Ⅰ—Ⅲ度腰椎滑脱症患者先进行椎管减压,再应用国产RSS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滑脱椎体复位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术后定期复查,了解症状缓解、滑脱复位及复位丢失、植骨融合、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情况。结果39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1例Ⅱ度滑脱因骨质疏松未获复位,只进行原位融合固定,1例Ⅱ度滑脱及1例Ⅲ度滑脱恢复到Ⅰ度,其余患者均获完全复位,复查结果显示,28例患者获Ⅰ级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10个月,11例获Ⅱ级骨性融合。无复位后丢失现象及钉棒断裂、松动情况发生。结论国产RSS脊柱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使滑脱椎获得良好复位,并可维持椎体复位直到骨性融合,具有良好的术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7例接受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患者,所有17例患者均因首次手术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而再次手术。结果进行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原因包括,腰椎硬脊膜外血肿4例,腰椎椎间盘复发3例,感染3例,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3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佳2例,腰椎压缩骨折复位不佳2例,所有患者失败原因均在术中证实。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手术操作,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及科学的术后康复功能锻炼。是保证腰椎减压内固定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9):2080-2083
目的 探讨保留内固定与内固定移除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医院骨外科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术后出现感染的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对比患者清创前、后半年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指标检测值,并分析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后感染移除内固定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94±3.26)个月,末次随访时共12例患者,其中移除内固定者5例,保留内固定者7例,均无感染复发出现。12例患者革兰阴性菌感染4例(33.33%);革兰阳性菌感染6例(50.0%);混合菌感染2例(16.67%);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感染患者检查结果显示,术后半年WBC、ESR、CRP检查指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研究分析,感染类型、是否异体输血及清创次数与移除内固定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迟发感染、超过3次的清创是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后感染移除内固定的危险因素;移除内固定和保留内固定患者的术前、术后1周、2周的VAS评分进行比较发现,采用内固定移除后1、2周的VAS评分显著低于保留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术后感染是临床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应考虑将内固定移除,感染控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非内固定手术的效果,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方法对一组66例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内固定手术组(样本相对较小)和非内固定手术组,根据各组术后转归及随访情况等进行相互对照、比较并作出分析.结果经过分析比较后,发现非内固定手术组在手术硬件要求、术后并发症等方面都优于内固定手术,该方法的可重复性强.结论该方法主要体现在硬件设备要求低、相对简便,同时避免了内固定器材所产生的断钉、入椎管等多种并发症及愈后切开取内固定器材的二期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