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症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retinalnecrosissyndrome,ARNS)的病因、临床表现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12月到2004年9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9例ARNS患者13眼均分别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眼底激光治疗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术后1m~17m随访患者视力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9例13眼ARNS患者除1例双眼患者本人放弃治疗外,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余11眼中手动/10cm者2眼,数指/20cm~100cm者5眼,0.05者1眼,0.25者1眼,0.4者2眼,大多维持了有用视力;予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眼底激光治疗的5例7眼及单纯予以眼底激光的3例4眼,均保持了视网膜平伏。结论ARNS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但如能早期发现、正确诊断并给予正确有效的联合治疗,是能够使大部分患者得到治愈或好转,挽救有用视力的。  相似文献   

2.
巩膜外路手术联合术后眼底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巩膜外路手术联合术后眼底激光治疗单纯孔缘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91例592眼单纯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巩膜外路手术,包括:巩膜外加压、放液或不放液,部分病人联合环扎或玻璃体腔注C,R气体,术后氩激光或532激光治疗视网膜裂孔。结果视力提高414眼,不变166眼,下降12眼。视网膜复位情况:完全复位561眼(成功率95%),部分复位24眼,未复位7眼。接受一次手术558眼,接受二次手术(包括玻璃体手术)29眼,接受三次手术1眼,7例7眼病人自动放弃。视网膜复位不良手术失败的原因依次为:玻璃体出血、脉络膜脱离型网脱、马蹄形视网膜裂孔伴牵引、黄斑裂孔、锯齿缘离断,以上均与PVR关系密切。结论选择适当病例,巩膜外路手术联合术后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安全、可行、简便、易操作、效果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氩激光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氩激光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对 87例 12 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用氩激光进行全视网膜光凝 ,治疗后 3个月作第一次FAA检查 ,并检查视力、眼底情况 ,随诊 6个月~ 2年。结果 :术后视力提高 5 0眼 (4 0 98% ) ,不变者 5 5眼 (4 5 0 8% ) ,下降 17眼 (13 94% ) ,黄斑水肿消退及部分消退者 46眼(82 14 % ) ,本组治疗后无发生并发症。结论 :氩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结合氩激光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效果,探讨术后激光治疗对于巩固手术效果的作用。方法:49例53眼PDR病例均行玻璃体切割结合术中眼内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延长术后观察时间至12~36mo,复查时及时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后补打激光,临床观察术后12~36mo中视力的恢复情况及PDR控制情况。结果:行玻璃体切割结合术中全视网膜光凝的53眼中,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者42眼(79%),视力不变者5眼(10%),视力下降者6眼(11%)。在观察的12~36mo中,47例51眼补打激光,53眼视力稳定,未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结论:玻璃体切割结合眼内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是治疗与控制PDR行之有效的方法,延长术后观察时间并及时补打激光对巩固手术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方法:7例脉络膜血管瘤合并视网膜脱离者,采用单纯氩激光治疗。9例脉络膜膜务管瘤合并视网膜明显脱离,视网膜下积液较多者,采用巩膜冷凝,排出视网膜下液联合氩激光治疗。结果:治疗后13例的瘤体萎缩或缩小,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减少,视力幸或保持不变,单纯激光治疗组,有效率为71.43%。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8.89%。结论:脉络膜血管瘤合并视网膜浅脱离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30例36眼分别进行抗病毒药物联合激光治疗,或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对于已并发视网膜脱离17眼和药物联合激光治疗病情不能控制的6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观察视力和视网膜情况.结果 36眼视网膜完全复位,炎症均得到控制.除1眼术后视力仍为光感,35眼(97.22%)视力得到不同程度提高.数指6眼,0.01~0.04者l眼,0.05~0.1者11眼,0.12~0.25者7眼,0.3~0.6者7眼,0.7~1.0者3眼.1眼术后持续低眼压,1例2眼取出硅油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经再次硅油填充而愈.结论 急性视网膜坏死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视网膜脱离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和及时足量的阿昔洛韦和皮质类固醇联合光凝,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均为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保护视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球后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46例(46眼)中,23眼进行单纯激光治疗,另23眼球后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光光凝治疗。随访3~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底、眼压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变化。结果经治疗,药物联合激光组视力提高14眼(60.9%),视力不变为5眼(21.7%),视力下降4眼(17.4%),水肿减轻19眼(82.6%),水肿未退4眼(17.4%)。单纯光凝组视力提高5眼(21.7%),视力不变13眼(57.6%),视力下降5眼(21.7%),水肿减轻8眼(34.8%),水肿未退15眼(65.2%)。视力提高和水肿消退情况,联合组均优于单纯激光组(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球后出血、眼内炎、白内障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时联合球后注射曲安奈德可促进水肿吸收和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脱离的微小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微小手术联合激光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40例(41眼)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微小巩膜外垫压术,术后结合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结果 术后全部视网膜复位,其中2例20天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经再次手术治疗而愈。1次手术成功率占95.1%。结论 微小视网膜脱离手术结合眼底激光治疗视网膜脱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晚期大泡状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经裂隙灯显微镜、三面镜及间接检眼镜、B型超声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无法进行有效激光光凝而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晚期大泡状视网膜脱离患者7例9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均在局部麻醉下巩膜穿刺放出视网膜下液后,行睫状体扁平部的闭合式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去除玻璃体及后皮质,视网膜内引流 ,吸出视网膜下液体,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切开处和渗出区,气液交换后注入眼内填充物。 手术后随访3个月~8年,平均随访时间47个月。 结果 随访期内视网膜均复位。1只眼在手术后2年复查时因视网膜前增生膜牵引形成一裂孔,并有一硅油泡进入视网膜下造成局部视网膜脱离而行第二次手术治疗,手术后随访1年视网膜平复。8只眼手术后视力较手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1只眼手术后视力无改变。 结论 晚期严重大泡状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能安全有效地促进视网膜复位,挽救患眼的部分视力。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22:299-3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oats病药物治疗和激光治疗的效果。方法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诊为Coats病的患者共7例(7只眼)。平均年龄17.2岁。7只眼均有不同范围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7例均以全身和局部激素、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视网膜脱离范围减小,再行激光治疗。结果药物治疗后,在疗程第10~16周,视网膜下液逐渐吸收,2只眼视网膜基本平复,平均随访10.3个月,所有患者视力明显改善。结论Coats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未形成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局限的患者行药物治疗联合激光治疗可以控制病情进展,保留有用视力。  相似文献   

11.
王志立  王孜  董应丽 《眼科研究》2009,27(8):699-702
目的分析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6例(197眼)确诊为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的患者进行药物、激光或玻璃体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1年内的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结果早期药物治疗110眼,其中视力改善者61眼(55.5%),需激光或手术治疗者36眼(32.7%)。激光治疗累计71例(119眼),视力改善者88跟(73.9%)。20眼接受玻璃体手术,视力改善者9眼(45%)。接受激光与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0,P〈0.05)。非玻璃体出血与玻璃体出血者激光治疗后视力改善眼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3,P〈0.05)。对视力改善者,OCT和FFA均提示黄斑水肿明显改善。结论视网膜激光光凝对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不同治疗方法适应证的选择和治疗期间的密切随访对于改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姚沁薇 《眼科研究》1991,9(2):114-115
两年间对53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中的60只眼行氩激光治疗。其中男性46例,女性7例,年龄在16~40岁占85%。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主要是无灌注、新生血管、渗漏。结果60例病人中视力提高到1.0占68%,0.1~0.9占32%。随访两年未发现再出血,但个别病例在随访中再予以激光。  相似文献   

13.
胡兆科  邓延伟 《眼科学报》1991,7(4):172-175
本文报告大泡状视网膜脱离19例27眼,男17例24眼,女2例3眼。双眼发病8例,单眼11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6岁,平均年龄36.7岁。全部病例作了荧光血管造影,根据荧光血管造影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Ⅰ型:后极部多灶性色素上皮损害型12例16眼;Ⅱ型:后极部弥漫性色素上皮损害7例11眼。治疗方法分为:单纯药物、药物加光凝、药物加放水、药物加放水加光凝治疗,27眼中,20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眼视力无变化,3眼视力下降。视网膜平伏22眼,总有效率为81.4%。并对本病提出荧光血管造影分为两型、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The authors report a unique case of multifocal choroidopathy in association with polymyositis. METHODS: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laser treatment, and subsequent change in ocular findings are described. RESULTS: A 65-year-old Japanese man with polymyositis experienced mid acute vision impairment in both eyes during systemic corticosteroid treatment for interstitial pneumonia. Fundus examination revealed a gray-white subretinal exudate with 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 Angiographic examination disclosed partial dilatation of the choroidal vein at the posterior pole and dye leakage points in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The patient's left eye developed bullous retinal detachment and multi focal choroidal nodules at the posterior pole during the period of tapering of oral corticosteroid administration. Retinal burns were applied to the dye leakage points in the right eye using an argon laser. Vision in the right eye showed rapid recovery due to regression of the 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 However, in the left eye without retinal burns visual acuity decreased to light perception only even after regression of the bullous retinal detachment and choroidopathy. CONCLUSIONS: In 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 with choroidopathy associated with polymyositis, laser photocoagulation at leakage points may be useful for rapid restoration of vision and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rmanent severe vision los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特征,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并结合全身疾病诊断为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致CSC 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为双眼发病。眼底检查见视网膜后极部均有神经上皮脱离,伴有色素上皮脱离者6眼,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多发性萎缩2眼,伴有黄色纤维素样渗出14眼,伴有大泡性视网膜脱离4眼。FFA后极部见单个渗漏点4眼,多个渗漏点20眼;伴有色素上皮萎缩条带2眼,伴有视网膜下大量积液4眼。OCT检查提示24眼存在单发或多发的神经上皮脱离伴/不伴有色素上皮脱离,其中6例患者有神经上皮脱离伴下方高反射信号。12例患者中,肾脏移植术后2例,多发性硬化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肾病综合征2例,脱髓鞘疾病1例,另外2例患者因发热或者其他原因在当地输注过大剂量激素。结论 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致CSC对患者视力的损害极大,其典型的眼底特征可帮助诊断,对此类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便于早期发现,避免出现不可逆的视力损害。  相似文献   

16.
激素诱发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性分析14例(23眼)因全身或眼病而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过程中,发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或大泡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例。症状为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眼底病变均在后极,分为3类:1个或2个泡状半透明视网膜浅脱离;1个或几个视网膜下黄白色渗出,可伴有下方视网膜脱离;大泡性视网膜脱离伴视网膜下灰白色纤维素渗出。所有病例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后极均见1个或多个色素上皮渗漏点或斑。相干光断层扫描都显示黄斑区神经视网膜脱离或伴有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这些都符合CSC体征。停用激素后,视网膜在2~10个月内渐复位。其中,浆液性脱离及视网膜下黄白色渗出病例视力恢复良好,达0.5以上;大泡性视网膜脱离最差,在0.1以下。本文详细描述了激素治疗中出现的视力下降情况,并讨论了如何区分是激素用量不足还是激素诱发了CSC。(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2-5)  相似文献   

17.
二极管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二级管激光光凝治疗伴有—定程度屈光间质混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用二级管激光光凝治疗36例40眼屈光间质混浊、不能用氩激光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前作视力、眼底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及照彩色眼底傀。随访以上项目8~14 月(平均11个月). 结果:29眼(约73%)视力提高或维持不变,在34眼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25眼(约74%)新生血管部分或全部退行。 结论:二级管激光光凝对伴有一定程度屈光间质混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较为满意.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11-113)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57例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我院57例被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并经氩激光光凝治疗后的患者,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底改变以及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价值。激光治疗方法分为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局灶性视网膜光凝及全视网膜光凝。结果:经氩绿激光光凝治疗57例后3~6mo给予复查:末次随访视力提高23眼,视力无明显变化25眼,视力下降9眼;激光治疗后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观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变化及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治疗有效54眼, 3眼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而激光光凝对于黄斑部晚期并发症无明显效果。结论:激光光凝治疗可提高中心视力,可促进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的吸收,同时减少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新生血管,对于预防并延缓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继发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波长氪激光预防性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多波长氪激光对153例(162眼)视网膜变性、裂孔、脱离及各种复杂的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行视网膜光凝术。结果周边视网膜变性、裂孔62眼,成功率100.00%;伴有局限性视网膜脱离的周边裂孔组13眼,成功率76.92%,3眼行局部外垫压术后再行激光治疗;黄斑裂孔组12眼,成功率83.33%,2眼因玻璃体牵拉发生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环扎或局部外垫压术后,及各种复杂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后75眼,成功率96.00%,1眼行玻璃体切除术中行激光治疗成功,1眼再次手术调整外加压块,1眼为硅油填充眼行光凝术后视网膜脱离区扩大行玻璃体腔硅油补充术。结论多波长氪激光用于视网膜脱离的预防和补充治疗,可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波长,同时掌握好光凝的适应症,控制光能量和范围,就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马雪英  张蓉  李凌  宋娅琴  李磊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365-2367
目的:观察532nm倍频激光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治疗高原地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pathy, DR)及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临床疗效,评价氩激光治疗眼底血管病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选择DR患者122例227眼,其中增殖前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e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PDR)51例90眼、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71例137眼; RVO患者120例124眼,其中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27例27眼,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93例97眼,进行532nm底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每位患者在结束最后一次治疗后1,3,6mo复查眼底、视力、FFA检查。

结果:DR患者行视网膜光凝术后,PPDR有效81眼(90.0%)、无效9眼(10.0%); PDR有效98眼(71.5%),无效39眼(28.5%),总有效率78.9%; RVO患者行视网膜光凝术后, BRVO有效者90眼(92.8%),CRVO有效者22眼(81.5%)。532nm倍频激光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总有效率为82.9%。

结论:532nm倍频激光光凝治疗高原地区眼底血管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前期激光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增殖期,治疗时机的合理选择可有效阻止DR的进展,防止失明的严重后果; 对RVO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的干预治疗,可以加速出血水肿吸收,防止新生血管的产生,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