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分析21例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早期均有持续发热,皮疹,双侧球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散充血潮红,唇红干裂,杨梅舌,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其典型症状如较特异的手足硬肿出现较晚。结论川崎病急性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伴皮肤黏膜损害,肛周潮红脱皮有助于早期诊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伴中毒颗粒。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川崎病患儿40例,分析其急性期临床表现、实验室、UCG检查及诊断时间.结果:40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典型病例25例(62.5%),不典型病例8例(20%),疑似病例7例(17.5%).急性期临床表现发生率:结膜充血80.0%,皮疹70.0%,淋巴结肿大67.5%,口腔黏膜改变95.0%,手足硬肿、膜状脱皮65.0%,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5.0%,肛周皮肤潮红脱皮12.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部分呈不典型病例及疑似病例,易延误诊断,KD面容,ESR、WBC显著升高、UCG、肛周皮肤潮红脱皮、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薇 《黑龙江医学》2014,38(1):41-41
目的 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对在我院住院的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不典型川崎病的病例中,口唇干红和球结膜充血为常见症状,而皮疹、淋巴结肿大和手足硬性水肿、脱皮为少见症状.实验室检查在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结论 在发热>5 d的患儿中,应根据川崎病面容和实验室检查对不典型川崎病做出早期诊断,尽早治疗,以减少冠脉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4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典型川崎病34例,非典型川崎病14例.对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价值的有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表现、皮疹、指(趾)端硬肿,其中以发热(100%)、结膜充血(75.0%)、唇红干裂(93.8%)最常见.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对川崎病特异性较高,可列为参考诊断指标之一.川崎病发病早期就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剂丙种球蛋白(IVIG)1g/kg+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发生冠状动脉改变17例,对其中15例(3例失访)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 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辅以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典型川崎病和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性。方法:选取博爱县人民医院儿科2016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典型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典型川崎病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非典型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非典型川崎病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指标与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结果:与非典型川崎病组比较,典型川崎病组患儿颈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指(趾)脱皮、唇红干裂、杨梅舌、结膜充血等发生率、CD4+/CD8+明显升高,卡疤红肿、肛周脱皮屑、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CD3+、CRP值明显降低,卡疤红肿、皮疹、手足硬肿、杨梅舌、发热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唇红干裂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与典型川崎病相比,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更不具备特异性,更容易出现漏诊误诊,导致患儿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冠状动脉损伤风险更高。因此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心脏彩超,帮助确诊,及时防治冠状动脉损伤,避免冠状动脉损伤发展成冠状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典型川崎病34例,非典型川崎病14例.对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价值的有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表现、皮疹、指(趾)端硬肿,其中以发热(100%)、结膜充血(75.0%)、唇红干裂(93.8%)最常见.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对川崎病特异性较高,可列为参考诊断指标之一。川崎病发病早期就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剂丙种球蛋白(IVIG)1g/kg+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发生冠状动脉改变17例,对其中15例(3例失访)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辅以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陈荣寿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0):1038-1039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措施。方法:对32例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除发热外均有2~3项主要指标。其发生率依次为:唇红、皲裂、杨梅舌、球结膜充血、肛周脱皮、指趾端脱皮、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32例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3例冠状动脉扩张者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正常2例,3个月正常1例。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发病时大多缺少主要症状,易被忽视造成误诊。对于发热5天以上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有结膜充血、唇红、干裂、红细胞沉降率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尤其伴有肛周脱皮症状时要引起重视,尽早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诊断尽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8.
杨钊 《西部医学》2010,22(9):1656-1656,1659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 48例患者均有发热,其他症状包括四肢改变,眼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改变,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冠状动脉扩张。结论综合多方面的临床资料,对不典型川崎病诊断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罗燕  木英  彭海燕 《当代医学》2010,16(10):56-57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治。方法对我科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19例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指(趾)端脱皮、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唇粘膜改变、手足硬性水肿、肛周潮红脱皮、皮疹的发生率依次为100%、89.5%、73.7%、42.1%、52.6%、31.6%、57.9%、31.6%。其中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CRP升高、血红蛋白下降、OKMB升高、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00%、84.2%、94.7%、68.4%、47.4%、42.1%、63.2%。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尽早应用免疫球蛋白,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某些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对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卢莲 《吉林医学》2012,33(21):4613-4614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川崎病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典型川崎病40例,非典型川崎病8例。10 d内确诊的42例,10 d后确诊的5例,有冠状动脉扩张8例,冠状动脉瘤1例。结论:典型病例有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潮红、杨梅舌、皮疹、指(趾)端硬肿,肛周脱皮;发热为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少数可并发心、脑、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早做诊断及时治疗,防止冠状动脉病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果 63例KD患儿中,典型KD 41例,不完全KD 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min I,CTnI)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中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完全川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在顺德区儿童医院儿科住院的40例典型川崎病(TKD)和28例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分别检测其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NT-proBNP及CTnI,同时选取30名同期在儿科住院伴有发热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对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行心脏彩超检查,并对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与无冠状动脉病变(NCAL)两组川崎病患儿NT-proBNP、CTnI早期含量进行回顾分析与比较.结果 TKD组和IKD组急性期血液NT-proBNP分别为(426±25)pg/ml、(435±136)pg/ml,CTnI含量分别为(0.66±0.13)ng/ml、(0.68±0.17)ng/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急性期血液NT-proBNP为(430±123)pg/ml、CTnI为(0.67±0.12)ng/ml,明显高于恢复期NT-proBNP[(118±82)pg/ml、CTnI(0.23±0.08)ng/ml]和对照组NT-proBNP[(40±25)pg/nl、CTnI(0.06±0.0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KD组合并冠脉病变占50%(14/28),显著高于TKD组合并冠脉病变的25%(10/40,P<0.01);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患儿早期NT-proBNP[(478+130)pg/ml、CTnI(0.91±0.24)ng/m1]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患儿的NTproBNP[(382+110)pg/ml、CTnI(0.51±0.13)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液NT-proBNP及CTnI在川崎病患儿急性期有明显变化,并且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IKD患儿急性期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罗碧莹  孔卫乾 《海南医学》2010,21(21):54-5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诊断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我科近6年(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KD近3年(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患儿人数是前3年(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患儿人数的1.72倍(43/25),68例中男女比例为1.96:1(45/23),5岁以下患儿发病占94.1%(64/68),非典型KD占32.4%(22/68)。典型KD组和非典型KD组在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冠状动脉损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与非典型KD组在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脱屑与硬肿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发病中非典型表现发生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容易误诊,尽早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6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通过对本院7年60例住院川崎病患儿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本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治水平及预后情况,规范川崎病患儿的诊断、治疗,改善预后。方法 抽调我院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7年间收治的60例川崎病住院病历及门诊随访病历登记。结果 我院住院患儿病人呈明显逐年增加,且该病在本地区呈现春夏交季及冬季两个发病高峰,1-5岁发病率最高,男女比例1.3:1。急性期43例病人超声心动图检查有24例出现冠脉异常,占56%。恢复期彩超随访仍有7例冠脉异常,占16%;住院患儿发病10天内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为45%。结论川崎病是儿童常见疾病,5岁以下发病率高,心脏后遗症多,目前已成为儿科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应提高广大基层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早治,降低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作者10年间收集川崎病(KD)患儿82例,发病年龄≤3岁53例,占64.5%;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检出冠状动脉病变(CAD)33例(40%),随访30例,IVIG 1g·kg~(-1)·次~(-1)治疗31例,热程、住院日较未用组明显缩短;随访1个月~7年,无死亡或复发病例。结果表明,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敏感性高,安全,简便,可靠,无创伤,重复性好,拟患KD应作此检查;对于所有KD患儿应长期随访。本组病例提示IVIG对CAD具有治疗效应;探讨IVIG经济有效的剂量,仍为儿科医师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48-50+53
目的总结并探讨川崎病(KD)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7年9月我院住院的26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1)比较典型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探讨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性川崎病与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1)典型川崎病组各项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不典型川崎病组(P0.05)。不典型KD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实验室检查中,除了CRP外(P0.05),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除口唇、肛周改变外,IVIG敏感性川崎病其余临床症状发生率高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P0.05)。除CRP、ALT、AST外,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脉改变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应强调早期评估临床参数,对高度怀疑为川崎病患儿应多次复检提高阳性率,尤其注意CRP的变化,对无反应川崎病注意肝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7.
108例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观察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不完全KD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86例KD经1~2次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损害108例,发生率58.1%,不完全KD更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其中轻度冠状动脉扩张60例(55.6%),中度36例(33,3%),重度12例(11.1%)。108例病例经过1~3年的随访,轻度冠状动脉扩张者均在6个月内恢复正常,而中度、重度扩张者除3例巨瘤并发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冠脉狭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外,余在6个月内均有改善,其中1年内消失30例,2年内消失8例,3年内消失7例;急性期未发现冠状动脉损害者随访1~2年均未发现异常。结论:不完全KD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且冠状动脉瘤预后较差,对可疑KD病例应尽早作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提高对不完全K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63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11年1月收治63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中男女比例为1.3:1(36/27),5岁以下患儿发病占82.5%(52/63),非典型KD占31.2%(19/63)。典型KD组与非典型KD组在皮疹、结膜充血、手足硬性肿胀及脱皮、淋巴结肿大、CAL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发病中非典型病例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容易误诊,尽早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101例儿童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住院确诊的10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川崎病患儿中男79例,女22例,比例为3.59∶1;5岁以下儿童多见,占89.11%;发病全年散发,以3~4月份最多。口唇潮红皲裂是仅次于发热的重要临床表现;卡斑红的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9.70%,心脏损伤不限于冠状动脉,还见于心肌、心内膜和心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率为91.09%。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应用IVIG对川崎病治疗及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的不典型临床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儿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总结75例KD患儿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具备主要表现6项者42例(56%),5项23例(30.7%),4项7例(9.33%),3项2例(2.67%),2项1例(1.33%)。某些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如淋巴结肿大为化脓性,皮疹结痂,可有脱指甲表现,病程中可一直无手足末端脱皮。另外发现惊厥、脑膜炎、胆囊炎、脊髓炎等各1例。7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47例(66.2%)冠状动脉有改变,其中冠状动脉扩张30例(42.3%),冠状动脉瘤17例(23.9%),其中巨大瘤2例。结论:川崎病临床表现多样,某些主要表现可有例外,冠状动脉扩张较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