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日常生活用品摆放位置对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将日常生活用品放在健侧,实验组将日常生活用品放在患侧。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Barthel指数,评定其康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患肢的康复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日常生活用品放于脑卒中患者患侧,可促进患肢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蔡蓉  胡红梅 《中华医护杂志》2006,3(6):559-559,574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方法将1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接受内科常规相应药物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实施早期患肢功能锻炼。对照组接受内科常规药物治疗,15d后进行患肢功能锻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患肢功能恢复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x^2=18.250)。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患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尹文飞 《包头医学》2011,35(2):89-91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作用。方法:选择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入院即给予肢体运动功能康复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并辅以心理护理;对照组2周后给予康复护理。应用徒手肌力评定标准Barthel指数分别对两组患者住院3周后上下肢肌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通:过早期康复护理,患侧上下肢肌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脑卒中常规护理及随意自我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早期介入心理干预,根据患者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护理干预,入院后即给予良肢位,病情稳定24 h后即开始给予患肢揉捏、按摩、拍打、关节的被动运动,指导患者行健侧带动患侧主动运动,坐、站、行、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训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Fud Meyer( FMA)运动功能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提高( P <0.01),观察组FMA运动功能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程娟娟 《中外医疗》2013,(24):91-91,93
目的探讨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积极的康复训练后,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观察组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有着积极作用,它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患侧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的治疗方法。方法 90例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康复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上健患侧针刺治疗。每日1次,治疗4周后通过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法对治疗结果评价。结果 2组患者FMA、MBI评分在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患侧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胡盼 《吉林医学》2011,(3):587-58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成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药物进行治疗,康复护理组在常规的神经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采用早期的护理康复的干预措施。之后对治疗结果进行评定比较。结果:经过2个月的治疗后患肢的上下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溢血后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并结合相应的药物治疗对其肢体功能康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史静卉  蔡忠云  龚利 《中医学报》2016,(11):1819-1822
目的:观察临床-家庭-患者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案对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痉挛状态,运动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3例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给予临床-家庭-患者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运动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三位一体疗法对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康复锻炼治疗(P0.05),而两组患者的下肢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步态周期、步速、患侧步长、健侧步长、双支撑相、健肢摆动相、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及健侧踝关节等多项参数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健侧步长、患侧步长及健肢摆动相3项参数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三位一体综合疗法能显著降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肌张力、改善肌肉痉挛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防治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脑卒中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接受个体化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由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自发进行肢体运动及日常活动训练,4周后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股骨颈骨密度。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患侧骨密度均低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患侧股骨颈骨密度有明显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患侧股骨颈骨密度则没有明显变化;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股骨颈骨密度骨密度与健侧相比差异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尽早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以防治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儿童偏瘫引起肢体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6例儿童脑瘫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常规康复处理联合强制性运动,限制健肢的使用,集中、重复、强化训练患肢,每天强化训练患肢4h,每周5 d,疗程为8周。对照组常规康复处理联合一般功能训练,不限制健肢使用。采用简式Fugl-Meyer(FMA上肢部分)评分法评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Fugl-Meyer评分明显提高(P<0.01)。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显著提高儿童脑瘫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加强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人早期康复治疗时间,对患者的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50例,单纯按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及传统康复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项评价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比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时间越早,对患者的患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效果就越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肢体瘫痪康复的疗效。方法 68例脑卒中伴肢体瘫痪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病情稳定后即开始康复治疗,在进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瘫痪肢体的同时进行运动疗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提高患肢的肌力,减轻致残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病人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1月62例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及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结果 早期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行功能锻炼.结论 急性期康复护理着重在保护良好的功能位和进行肢体运动;恢复期的康复护理着重于坐卧练习、站立与行走练习,而心理护理则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4.
赖翠芝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3001-3002
目的:探讨良肢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并发症的预防及康复效果。方法:将26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30例。康复组采用良肢位护理,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偏瘫常规护理。6周后,对两组患者偏瘫肢体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康复组各类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X^2=82.45,P〈0.01);康复组康复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肢位护理能有效预防肢体并发症的发生,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具有明显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50例参与此次研究,根据良肢位护理实施的前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被动康复锻炼、按摩以及主动训练,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患肢肌力恢复情况,遵循徐徐渐进的原则,逐渐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量。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早期康复锻炼的基础上联合良肢位摆放。结果治疗一疗程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84.22±12.34)、护理满意度评分(98.33±1.04)、治疗总有效97.50%均高对照组的(74.23±11.28)、(92.09±2.22)m/s、72.00%(P0.05)。结论良肢位姿位护理能够改善急性脑卒中中伴偏瘫病患的肢体功能,缓解其肢体痉挛情况,提升病患生存质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病人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1月62例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及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结果早期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行功能锻炼。结论急性期康复护理着重在保护良好的功能位和进行肢体运动;恢复期的康复护理着重于坐卧练习、站立与行走练习,而心理护理则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责任护士床旁早期康复锻炼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中的效果。方法0抽选本院神经内科确诊的脑卒中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是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责任护士床旁早期肢体康复锻炼,对照组是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及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参数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较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患者的上、下肢肌力〉Ⅲ级所占比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责任护士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床旁早期康复锻炼,能有效地调节肌张力,减少并发症发生,为以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以运动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Fugl-M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定法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中枢神经损伤程度。结果:康复组上肢运动功能(12.4±9.4)改善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6.9±3.7)恢复均明显好于对照组(7.0±7.4,3.5±3.0)(P〈0.05)。结论:康复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能明显降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运用对照训练法锻炼肢体及其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100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康复组6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康复组采用对照训练法早期进行肢体康复锻炼。结果康复组与对照组之间,患肢肌力改善程度差异显著。结论对照训练法不仅有效改善肢体偏瘫程度,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运用对照训练法锻炼肢体及其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对100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康复组6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康复组采用对照训练法早期进行肢体康复锻炼.结果 康复组与对照组之间,患肢肌力改善程度差异显著.结论 对照训练法不仅有效改善肢体偏瘫程度,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