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的病因、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84%),恶心、呕吐、吞咽困难(75%),顽固性呃逆(32%),Homer征(46%),感觉障碍(46%),共济失调(85%),眼震(64%)。病变主要累及延髓背外侧、小脑。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硬化,临床特点复杂多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及MRI改变。  相似文献   

2.
许辉 《临床内科杂志》2008,25(4):265-265
例1,男,33岁,于2007年2月12日入院.患者于入院23天前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伴有饮水呛咳反复呃逆、声音嘶哑、行走不稳.在外地医院治疗后症状无改善,转入我科,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相似文献   

3.
<正>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或一侧椎动脉闭塞所致延髓背外侧部损害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有突发头晕、交叉性感觉障碍、Horner征、球麻痹及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症状。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确诊的15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相似文献   

4.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即Wallenberg syndrome,多由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或椎动脉闭塞,延髓背外侧部损害,使此处脑神经核团和传导束受损出现的一组临床表现的总称。因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我科收治的8例患者中6例首诊均被误诊。现对此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45岁~79岁,危险因素:既往有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3例,心脏病1例,高血脂4例,吸烟5例,酗酒3例。1·2临床表现:8例患者中,6例起病急骤,起病时即出现眩晕、呕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痛、温觉障碍,共济失调,2例呈逐渐加重,并于1周内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分型、治疗及预后判定。方法回顾分析38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以眩晕、恶心、饮水呛咳、构音障碍、Horner征、共济失调、交叉性感觉障碍为常见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延髓梗死分型的诊断有较高价值,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为血管介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分型中LMI型最常位于延髓中部,而MMI型位于上部者最多;LMI较MMI预后相对良好。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典型,预后良好,头颅MRI和DSA检查对其诊断有较高价值,对其治疗病情评价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发病率低,临床复杂多样,易引起临床医生误诊误治。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8岁,主诉否认家族中有同类病患者。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肝炎、结核病等病史。入院1周前,无明显诱因感左侧头痛,隐痛可以忍受,未重视,次日中午进餐过程中,突然加重,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呈非喷射状,吐物为非咖啡色胃内容物,感左侧偏身力弱,  相似文献   

7.
1病历资料病人男,66岁.因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16 h入院.病人于2020年6月12日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不适,并觉身体旋转感,恶心欲吐,伴行走不稳,右侧肢体活动显笨拙,遂来院急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自诉血压控制可,否认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吸烟及饮酒史.入院查体:体温36.2℃,脉搏71次/min,呼吸18次/...  相似文献   

8.
延髓综合征是由延髓病变引起的以同侧脑神经受损症状合并对侧传导束型感觉障碍或偏瘫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延髓梗死为延髓综合征的主要病因,熟悉延髓综合征将对延髓血管病的诊治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延髓梗死28例临床特点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玮  胡文立 《山东医药》2011,51(12):73-75
目的探讨延髓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延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本组患者大部分出现眩晕、呕吐、共济失调、Horner征、感觉障碍等症状。MRI结果显示,患者除出现延髓外侧区受损症状外,还可伴有延髓腹内侧区、小脑、桥脑等多部位病变。血管检查多表现为椎动脉狭窄。结论头晕、感觉障碍、共济失调、Horner征等是延髓梗死的常见表现。MRI检查的诊断敏感性高。CTA能够提供较准确的血管病变部位及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延髓内侧梗死(MMI)的临床特征、MRI影像特点、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对温州卒中登记数据库中,经头颅MRI检查确诊的11例延髓梗死病例的临床病史和体检资料、MRI影像资料、常规脑血管病病因学辅助检查(包括脑供血血管彩超、TCD、CTA等)和3~12月随访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临床特征:4例表现为单纯运动型,5例为感觉运动型,1例经典的Dejerine’s综合征,1例为共济失调;(2)MRI影像特点:11例患者中10为腔隙性梗死,1例为延髓半侧梗死。(3)病因:其中7例病人可能的病因为椎动脉硬化伴发的内侧穿通支梗死,1例心源性栓塞,1例椎动脉闭塞,2例原因不明。(4)预后:3~12月后随访其中8例恢复较好,2例有持续的运动障碍和感觉麻木,1例死亡。结论延髓内侧梗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为前循环梗死或脑桥梗死;延髓梗死的常见原因为椎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1.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6岁,因“体检心电图异常1个月余”,于2021年4月7日就诊。患者1个月前在当地就业体检时心电图示异常:V1~V4导联异常Q波伴ST段抬高0.10~0.35 mV。之后在当地住院查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细胞分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检查、甲状腺功能全套、血脂、血糖、B型利钠肽(BNP)、  相似文献   

12.
Avellis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延髓综合征,其主要症状为同侧软腭、咽喉肌麻痹及对侧偏身浅感觉障碍.Avellis综合征常见于延髓梗死患者,病变部位在疑核及脊髓丘脑侧束,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或闭塞是最常见的病因.作者报道2例延髓梗死所致Avellis综合征患者,并对国内文献报道的12例Avellis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  相似文献   

13.
Wallenberg综合征是一组因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受累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最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其血管形态学的多样性引起了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可变性。文章对Wallenberg综合征的血管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小脑后下动脉梗死综合征,系由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vbellar arteries,PICA)供血障碍所致。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广泛应用,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已不再困难;特别是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出现后,使人们开始注重导致小脑后下动脉梗塞综合征的原因的探讨,传统的单纯PICA的闭塞病因说受到质疑,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异常导致PICA及延髓背外侧供血障碍开始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直背综合征为一临床少见病例,大多数患者在得到正确诊断前,均有过误诊经历。现将我院2005年5月确诊的2例直背综合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最先由Spiller于1908年报道,大致分为经典Dejerine综合征、感觉运动性卒中、单纯轻偏瘫和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MI)。延髓有丰富的血供,临床中梗死概率较小,仅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0.17%,BMMI更罕见,约占MMI的14%[1-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了2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患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为心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MRI表现,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对24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起病眩晕20例,呕吐13例,意识障碍17例,肢体活动障碍9例,瞳孔改变10例,眼球运动障碍14例.磁共振成像(MRI)均发现后循环区多灶性脑梗死.结论基底动脉尖及其分支供血区域大,其梗死后表现为多病灶症状,MRI是明确诊断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1资料 [病例]女,62岁,主因突发眩晕伴恶心、呕吐及饮水返呛3 d急诊入院,病人入院前3 d在做饭过程中突然出现眩晕,呈持续性,视物旋转,伴有恶心及呕吐,呈非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行走不稳,但四肢活动尚好,自认为劳累过度,未引起注意,即卧床休息,未进食,次日起床后症状不缓解,并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困难,吞咽不能,随后即到当地医院就诊,测血压为170/80mmHg(1 mmHg=0.133 kPa),当时考虑为脑供血不足,给予改善循环及降压等处理2 d,症状未能缓解,即来我院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19.
<正>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3岁。因劳累性心慌、气短六年,加重四天,于91年11月收住院。体查 T R 正常,P 98次/分,BP 14.66/9.3kPa(110/70mmHg),瘦长体型,胸廓扁平,双肺无异常。心尖搏动不弥散,未触及震颤,心界不大,心率98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三肋  相似文献   

2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 6 5例TOBS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TOBS患者以老年为主 ,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 ,临床表现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 ,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视觉障碍 ,可伴有行为异常等。CT及MRI的重要特征是中脑或丘脑梗死合并其他部位梗死 ,如枕叶、小脑、颞叶。结论 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早期积极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