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及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 1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做颈部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其相关检查,另设70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186例患者中总共有161例检出斑块(占86.55%),对照组70名检出斑块12名(占17.14%).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和(或)下肢动脉]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龄、糖尿病史、高血脂史和吸烟史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 不论是颈动脉还是下肢动脉,其粥样硬化斑块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高度危险性,应高度重视.高龄、糖尿病、高血脂及吸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糖调节受损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39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7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空腹血糖测定和糖耐量试验,结合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和糖调节受损情况,分析糖调节受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中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中糖调节受损者所占比例比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高(P<0.05,P<0.01),其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作用与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结论 糖调节受损参与并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可通过早期干预血糖调节防治脑梗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及CT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60例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病变组,35例未发生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经颈部血管彩超及CTA检查。结果二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有显著差异,颈动脉斑块最常见颈总动脉分叉处,多以病灶同侧多见,易形成血管狭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了解血管狭窄对预防或治疗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7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 CD62 P,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结果 与不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 ,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 ,尤其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组血小板活化程度显著增高 ,其中不稳定斑块组血小板活化程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活化血小板在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首次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50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使用美国GE公司MycoCard○RReaderⅡ型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内膜中层厚度(IMT)将患者分为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6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64例。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浆Hcy水平。结果观察组左颈总动脉IMT和右颈总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cy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Hcy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超声对4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动脉管腔内径,并与39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多以颈总动脉分又处居多,且与血脂水平相关(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分布与血脂水平有关,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活化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7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 6 1例对照者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PAC 1和CD6 2P阳性率 ,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与对照组相比 ,脑梗死组PAC 1和CD6 2P阳性率 (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分别为 14 .13± 5 .75和 15 .80± 8.89,颈动脉正常脑梗死组分别为 11.70± 5 .32和 12 .36± 6 .4 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分别为 7.78± 5 .17和7.5 5± 5 .2 8,颈动脉正常对照组分别为 4 .77± 3.71和 5 .0 5± 4 .0 1) (P <0 .0 1) ;不管在脑梗死组还是对照组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者PAC 1和CD6 2P阳性率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者 (P <0 .0 5 ) ,且以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最高。此结果提示 ,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二者均有关系 ,活化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7.5%,对照组为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LDL升高、高纤维蛋白原是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疾病相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6)是2级以上下肢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以颈动脉硬化2级、下肢动脉硬化2级和两者硬化均超过2级为切点,对冠状动脉疾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8.6%、28.5%和32.5%.结论 颈动脉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等级相关.高血压患者易发生颈动脉硬化,而HbA1c≥8%患者易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均与冠状动脉疾病相关,联合观察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病变有助于筛查冠状动脉疾病.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脑血管病是一组症候群,是脑与血管2个不同组织共同的疾病。任何类型的非心源性脑血管病发生之前,患者都存在至少1种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管病变可以是全身血管硬化的一部分,例如冠心病、下肢动脉血栓、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也可以是局部颅内血管病变。针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治疗是预防脑梗死发生的最佳抉择,临床上开始重视治疗动脉疾病,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常导致斑块形成及管腔局部狭窄。不稳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出现动脉源性脑梗死。2005年Wegener等通过MRI观察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作  相似文献   

12.
<正>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具有薄纤维帽及脂质核心,有炎性细胞浸润、斑块内出血、表面溃疡以及斑块内存在新生血管等特征[1],较稳定性斑块容易破裂、脱落,导致原位血栓形成或产生微栓子,后者随着血流流向动脉远端,导致动脉-动脉栓塞性脑梗死。不稳定性斑块破裂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2]。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研究是最直观、准确地获得斑块稳定性情况的手段,尸检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下肢动脉超声,探讨hs-CRP与急性脑梗死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70例对照组进行观察.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hs-CRP含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下肢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s-CRP含量、下肢动脉IMT和粥样斑块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血hs-CRP水平与下肢动脉IMT及斑块数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呈正相关.结论 hs-CRP作为炎性指标可能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血hs-CRP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判断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机制,参与了重要过程.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脑梗死在脑梗死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参与了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过程,并且是临床检测常用的生物标记物.本文就脑梗死与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优化疾病的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AS)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最常涉及的部位有: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脑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而主动脉、股动脉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广泛,颈动脉斑块则广泛且表浅易被体表超声检测,是超声检测体表动脉粥样硬化最常采用的部位。以往的研究表明CAS与CAAS两者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并与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2.9%,硬化斑块主要为溃疡斑和软斑,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频探头检测38例脑梗死病人及42例普通就诊病人的颈动脉粥样一硬化技斑块形成的情况并作对比。结果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数量及程度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病人的斑块形成数量及程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病人其脑梗死的发病几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因而应提前预防及治疗。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和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易损性无疑是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永久性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甚至致死首要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65岁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阳性率达78.7%,颈总动脉动脉内-内膜厚度(IMT)异常者达50.5%,说明老年人群中颈动脉IMT增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很高,增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而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与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所以应用超声造影技术无创性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微血管的存在和发展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要相关,而高血压病患者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本文对256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并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高频超声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已广泛用于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近年来 ,国内外文献报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超声测得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1] 。本研究采用高频超声对 62例施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颈动脉进行了观察 ,以探讨超声颈动脉病变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体表窗口的可行性。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1 999年 5月至 2 0 0 0年 5月住我院心内科治疗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的 62例患者 ,其中男 2 9例 ,女 33例 ,年龄45~ 79岁 ,皆患有高血压病 ,排除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