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温法"在推拿治疗中的具体操作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从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从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统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中药方剂治法有八法,同样,推拿治法中也有“推拿八法”——即温、补、通、泻、汗、和、散、清。  相似文献   

2.
邪在卫表证属外感病的范畴。解表法是为邪气在表而设的一种治法,是治疗外感病的首要方法,属八法中的汗法。对于邪在卫表证的辨治方法,临床不能拘泥于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两个侧面,而应结合中医外感病因中的湿、燥等六淫之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分别予以相应的治法与方药。本文对临床常用的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辛温凉解法、宣表化湿法、透表清暑法、疏表润燥法、扶正解表法等7种解表治法作了归纳与梳理。  相似文献   

3.
汗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首,可开泄腠理、调和气血、宣通肺卫以驱邪治病。表证是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病证,解表过程多伴有汗出,导致有解表法即汗法的认识。结合中医、西医对发汗的认识,汗法、解表法的历代医药文献记载和古今临床应用,阐明汗法在临床上既可治表,又可治里,解表法不止于发汗,解表过程可有汗出亦可无汗出,以期正确理解汗法、解表法的关系,推进两法在临床上的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4.
《金匮》是论治杂病最早的专著之一。书中对杂病的治疗,大体上体现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治法,而对汗法的论述尤多,不仅论述了汗法解表的基本用法,还有汗法与八法中它法的合用,更有对不汗之汗以及汗治宜忌、误汗交证等的论述,内容颇为丰富。今试作探析,误漏之处,敬祈指正。一、汗法的基本运用1、汗以祛风.产后营卫交虚,风邪外袭,证见“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其病在表,当以汗法。  相似文献   

5.
汗法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在《伤寒论》中已运用广泛。张子和将其吐法、下法共称为"攻邪派"三法。汗法位于八法理论之首,与其他治法不可分离。解表剂可归属于发汗剂,但汗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解表剂,同时并非所有的太阳表证都单单使用汗法。要准确把握发汗的力度,以辨证的角度来理解汗法的禁忌证。由此可见,汗法运用的过程中不可拘泥于古、不懂变通,而应当注意辨别思考,以更好地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内治法进行了全面总结,将其概括为疏风解表、通下阳明、调和气血、清热疏肝、补肾健脾、活血化瘀、温阳散寒、利湿化痰等治法,同时结合方剂学"八法"理论,提出上述治法分别体现了"八法"中的汗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由此可见,中医药对黄褐斑的治法相当丰富,希望能对日后临床治疗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前言汗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主要是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其作用是驱逐侵袭体表的外邪,适用于外感病的初期,或水肿病、疮疡病初起以及麻疹不能透发等阶段。《伤寒论》里把外感病归纳为六经辨证,其治疗法则,备尽汗、吐、下、和解、温、清、消、补等八法,尤其是对“汗法”的论述最详,因此汗法是《伤寒论》中治法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研讨《伤寒论》治法方药的较多,而谈其治法禁忌者则较少,偶有论述,亦仅逮其一二。笔者拟就论中的汗、吐、下、温、清、利、水、食八种禁忌问题(服法禁忌除外),略述管见。一、禁汗汗法,指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而言,论中多用前者,故其禁忌,系指辛温发汗,而论中有明禁者约26条。1.温病禁汗:如(6)条。温病是太阳病的一个类型,由于性质属热,故禁辛温发汗。误用则助热伤阴,造成“身重、多眠睡、  相似文献   

9.
王惠君 《河北中医》2005,27(1):76-77
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表证治以发汗已为现代临床所常用,而且患者自行服用发汗解表药物也已司空见惯。但是往往忽略的是,汗法用之不当,往往会导致诸多变证的发生,所以总结《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致变诸证,对指导当今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笔者主要从汗出太过、汗出不彻、当汗未汗3个方面阐述《伤寒论》中太阳病“汗不如法”后出现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表证治以发汗已为现代临床所常用,而且患者自行服用发汗解表药物也已司空见惯。但是往往忽略的是,汗法用之不当,往往会导致诸多变证的发生,而总结《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致变诸证,用以指导当今临床即是本文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汗出太过、汗出不彻、当汗未汗三方面阐述《伤寒论》中太阳病汗不如法导致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结果。认为在运用“中医八法”治疗各种疾病时。均应适当佐以健脾、和胃、补气、行气的中药来保护脾胃功能。这些佐使药的作用在于从病因上进行控制;防止单一治法变生他症;根据病情阴阳兼顾,攻补兼施;提高机体的抗病御邪能力;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利用;制约他药的副作用:对八法起协同作用;治疗兼证等,使药物配伍更加科学合理。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经验。汪教授提出哮喘迁延期治从祛风化痰扶正、缓解期治从固本御风,且药物用法用量适应儿科特点。  相似文献   

13.
回顾近15年对于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治疗,西医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中,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手术治疗方式多样,疗效存有争议;保守治疗中综合消肿疗法较为安全有效,但国内开展此项目的地区较少,大部分淋巴水肿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中医认为本虚标实、正邪错杂是本病的特点,其主要致病因素为气(虚、滞)、血(虚、瘀)、湿、热,治疗上应攻补兼施,标本同治,临床常用疗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治、针刺疗法等,都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显示了中医药的诊疗优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运用"下法"的统计与研究,认为张仲景治病首重祛邪,邪去则正安。张仲景之下法千变万化,有寒下、有温下、有峻下、有缓下、有润下、有导下、有攻补兼施,又有表里同治之解表兼攻里。具体运用中,又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燥热内结者用通便泻热攻下法,气滞中满者用行气导滞攻下法,痰水内结者用逐水涤痰攻下法,血瘀而结者用破积逐瘀攻下法,湿热郁蒸发黄者用清利退黄攻下法,寒实内结者则用温经散寒攻下法。临床只要辨证准确,选用方法精当,自可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5.
从概念形成、病机特征、舌脉辨证要点、常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对痰瘀互结证的辨治进行探讨,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视久病怪病的痰瘀互结病理因素,治疗当以治气为先,首选芎归二陈汤,阳虚者加温阳之品,久病入络者加搜剔入络之品,且应兼顾补益,以防化痰祛瘀损伤正气。  相似文献   

16.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此类药物辛温通达,能疏达肝气,并助脾气升腾,在泄泻、痞满、便秘、口疮、痢疾等脾胃病治疗中,配伍祛风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祛风药多辛香走窜,易于耗气伤阴,因此在临床应用时,祛风药的药味要少,药物用量要轻。  相似文献   

17.
刘献琳以"肝体阴用阳"为核心,结合肝脏特点,确立虚实治法、治肝八法及整体治肝法三大治法体系。虚实治法将肝系疾病分为虚证、实证两大类,乃据病情虚实分类拟定的治法;治肝八法基于肝脏特点,结合肝之阴阳气血的病理变化,提出养肝阴、补肝血、通肝络、疏肝气、泻肝火、平肝阳、熄肝风、温肝寒8类基本治法;整体治肝法是基于脏腑密切关系,从五脏六腑论治肝病。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重在预防,固元培本为中医治疗之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新  彭勃 《河南中医》2009,29(4):336-338
疫毒致元气损伤是艾滋病重要病机,而精气亏虚、元气不足是史滋病发病的内因。治疗艾滋病应突出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其治疗应以预防为主,培元固本贯穿其中,为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晚清温病医家柳宝诒在治疗伏气温病中,首倡助阴托邪法,治疗伏邪始发,因肾阴虚不能托邪者;还擅用温经托邪法,鼓动阴中之阳,治疗少阴阴阳两亏,而邪机半伏半化者.并根据疾病本虚标实的特点,将外科常用之托法,拓展到治疗痢疾、疟疾,以及妇人产后病等正虚邪盛的疾病,对后世研究杂病治法极具启发意义.文章通过追溯托法之源流,分析了柳宝诒...  相似文献   

20.
治风活血法治疗中风病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治风方药及其治法治疗中风病的历史沿革、治风方药及其治法治疗中风病的现代研究,对治风活血法的治疗机制、风药的分类及中风病治风活血法代表方进行探讨,认为从“治风活血法”的治法理论高度认识风药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可能为中风病中医临床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提供切人点,对提高中风病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