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837例内镜特点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瑛 《西部医学》2008,20(1):121-121,123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方法收集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UC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UC837例,检出率4.25%。男女之比为1.25:1,平均发病年龄43岁。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炎占61.2%,左半结肠炎占15.0%,全结肠炎占17.2%,其它部位占6.4%。结论UC发病年龄多集中在25~47岁。病变主要以左半结肠为主。  相似文献   

2.
张伟伟  何松  康冰 《重庆医学》2015,(25):3517-3519
目的:回顾分析77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以指导并完善 UC 的诊治。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11月至2014年10月住院治疗的77例 UC 患者临床资料并电话随访一部分患者维持治疗情况。结果活动期 UC 患者中度活动者占69.9%,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46.6%,34/73)及广泛结肠(50.7%,37/73)为主。UC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便血等。肠镜下 UC 活动期主要表现为肠黏膜充血、肿胀、糜烂及浅溃疡形成,内镜下组织活检多表现为黏膜慢性炎症和(或)糜烂。UC 患者病情越重,相对应的血清清蛋白平均值越低。治疗上以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氨基水杨酸制剂是长期维持治疗药物,UC 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9.0%(55/73)。结论UC 治疗方案基本遵循共识意见,仍需加强 UC 随访。  相似文献   

3.
43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梅 《吉林医学》2008,29(9):714-715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肠镜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地对2000年1月-2007年1月43例UC患者进行内镜及临床分析。结果:确诊43例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侵犯直肠11例(25.6%),直肠乙状结肠12例(27.9%),左半结肠6例(13.95%),右半结肠1例(2.33%),全结肠9例(20.93%),区域性结肠炎4例(9.3%)。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早期结肠镜检查有利于发现病变并确定范围、分期,减少漏诊、误诊;本组患者以轻中型为主,内科疗效较好,部分中重型患者需要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于燕  齐玲芝  李春荣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683-1684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确诊的65例IBD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65例患者中,有60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5例为克罗恩病(CD),男女比分别为0.82∶ 1和0.67∶ 1.在UC患者中,31例病变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占51.7%),12例病变累及左半结肠(占20.0%),9例为全结肠病变(占15.0%),8例病变单纯局限于直肠(占13.3%).CD患者中累及回肠者2例,回盲部2例,降结肠1例,其中同时累及2个及以上部位者2例.UC患者与CD患者腹泻、发热、肠梗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D患者以UC 患者为主,症状的发生率较高,但较CD患者肠外表现少.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112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不同临床严重程度、不同病变范围的血常规、凝血系列的变化,探讨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活动期UC患者重度组血小板计数、FIB水平、HGB水平、PT值与中度组及轻度组比较;重度组MPV与轻度组比较;全结肠组血小板计数与左半结肠组及直肠、乙状结肠组比较;全结肠组及左半结肠组MPV与直肠、乙状结肠组比较;全结肠组FIB与直肠、乙状结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活动期UC患者血小板计数与FIB呈正相关,与HGB水平呈负相关(P<0.05)。因此认为活动期UC患者测定血常规及凝血系列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确诊的182例UC患者的临床症状、结肠镜、病理、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2例UC患者临床表现以黏液脓血便(77.5%)、腹泻(45.1%)、腹痛(43.4%)为主;结肠镜示黏膜充血水肿、多发糜烂及溃疡形成多见;病变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30.2%)、左半结肠(23.1%)为主;临床分型以初发型(56.0%)、程度以轻度(56.0%)为主;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纤维蛋白原(FIB)临床轻度组与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临床表现以轻中度多见,病变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型最多见;轻度以直肠乙状结肠型为主,重度以全结肠型为主;轻度与重度之间FIB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吴海棠 《海南医学》2014,(18):2734-2735
目的 探讨黎族溃疡性结肠炎(UC)的镜下特征、病理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住院治疗的17例黎族U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黎族UC患者发病平均年龄38.1岁,发病率为2.27%,临床表现、镜下特点、病理特征无特异性,临床以腹痛为主(100%),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88.24%),类型以初发型为主(76.47%),严重度以中度为主(76.47%),黎族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完全缓解率低(0)。结论 黎族UC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无双峰特征,肠外表现少见,并发症少见,治疗依从性差,完全缓解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地对2001年5月-2008年5月41例UC患者进行临床、内镜、病理分析。结果:确诊41例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轻度(35.8%),中度(45.2%)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疼、血便。临床类型主要为初发型(48.8%),慢性复发型(35%)。病变范围分型为直肠12例(29.2%),直肠乙状结肠15例(36.6%),左半结肠5例(12.2%),右半结肠2例(4.88%),全结肠5例(12.2%),区域性结肠2例(4.88%)。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结合早期结肠镜检查有利于发现病变并确定范围、分期,减少漏诊、误诊;本组患者内科治疗有效率(89%),以SASP/5-ASA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过去10年间溃疡性结肠炎(UC)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方式的演变。方法 通过航天中心医院病案管理系统收集2003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诊断为UC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临床类型、疾病分期、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治疗方式。比较前5年(2003-2007年)和后5年(2008-2012年)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和治疗方式的演变。结果 共纳入115例患者,发病高峰年龄段分别为20~29岁(17例,占14.8%)及50~69岁(52例,占45.2%)。前5年纳入患者49例,后5年纳入患者66例,前、后5年患者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22,P<0.05)。115例患者临床类型以初发型为主,占55.6%(64/115);疾病分期多处于活动期,占93.9%(108/115);严重程度以轻、中度为主,占81.5%(88/108);病变范围以广泛结肠型为主,占51.3%(59/115)。115例患者均行内科药物治疗,其中应用氨基水杨酸制剂者97例(84.3%),包括单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者33例(28.7%),单用5-氨基水杨酸(5-ASA)者55例(47.8%),SASP+5-ASA者9例(7.8%);局部保留灌肠者80例(69.6%)。前、后5年患者微生态制剂、止泻药使用率和局部保留灌肠治疗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3.997、4.054,P<0.05)。结论 20~29岁及50~69岁是UC的发病高峰年龄段,初发型、轻中度活动期、广泛结肠型多见,病变范围呈扩大化,氨基水杨酸制剂仍是治疗UC的主要药物,微生态制剂、局部保留灌肠逐渐应用于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初发炎症性肠病临床及内镜下特征及分型。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的初发、并随访1年进一步确诊的炎症性肠病(IBD)19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初发IBD患者190例中溃疡性结肠炎(UC)129例,克罗恩病(CD)61例。其中2015年为53例(UC 40例,CD 13例)、2016年为64例(UC 44例,CD 20例)、2017年为73例(UC 45例,CD 28例)。UC患者129例中直肠炎(E1)21例(16.3%),左半结肠炎(E2)63例(48.8%),广泛结肠炎(E3)45例(34.9%)。CD患者61例根据蒙特利尔分型,其中累及部位为回肠末端型(L1)9例,结肠型(L2)18例,回结肠型(L3)34例;疾病行为是非狭窄非穿透型34例,狭窄型18例,穿透型9例。结论:3年来炎症性肠病患者数量特别是CD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UC以左半结肠炎(E2)最常见,CD病变部位以回结肠型最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及内镜表现.方法总结我院1984年10月至2004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UC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内镜检查结果及临床特点.结果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UC患者为802例,占同期结肠镜检查患者总数的4.7%;男女之比为1:1.1;平均发病年龄为(39.3±13.0)岁,高峰年龄段为30~39岁.UC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和腹痛;5%的患者伴有肠外表现(关节炎、眼部疾病及皮疹等).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62%),病情以轻、中度为主(84%).结肠镜诊断UC的准确率为95%.临床治疗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总有效率可达95%,药物主要有5-氨基水杨酸(5-ASA)、激素和抗生素等.结论UC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病变以轻、中度为主,病变大部分局限在左半结肠.结肠镜对UC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少见,5-ASA和激素治疗总体疗效好,手术率、死亡率和癌变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37例儿童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临床资料,为该类患儿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帮助。方法根据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治疗规范建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02年10月~2009年10月笔者医院确诊UC患儿37例的临床特征、内镜表现、组织学特点及相应辅助检查、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7例患儿男女性别之比是1.18∶1,就诊年龄37天~13岁,≤3岁占73%,病程5天~2年,无阳性家族史。儿童UC患者病情以中重型为主,以便血、腹泻、发热、腹痛、贫血为主要症状,肠外表现及并发症少见,病变范围以全结肠为主,直肠、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发生率相近。以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云南白药、甲硝唑、地塞米松保留灌肠后,89%患者短期内临床症状缓解,但长时程随访完全缓解者仅占13.5%。结论儿童UC患者临床特征有异于成人,3岁前后特点亦不尽相同,治疗难度大,病情易出现反复,难有彻底缓解,可根据各年龄阶段患儿特点,制定对应的治疗方案,另应加强该病的随访及复查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L-23及C-反应蛋白(CRP)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轻度、中度、重度活动期分别为4例、12例和14例,缓解期10例)为UC组,另取1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按照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对40例UC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23及CRP含量,比较二者在二组中的表达,分析IL-23及CRP与疾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病变范围以全结肠和左半结肠(30%,37.5%)为主,中度、重度(37.5%,35.0%)多见,有肠外表现者占5%,存在病变累及范围越广、病情越严重的趋势。轻度、中度、重度活动期UC患者IL-23及CRP表达量依次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缓解期患者血清IL-23及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3及CRP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的表达水平可反映UC疾病活动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结肠镜下表现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近10年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UC的病例共227例,对其内镜表现及中西医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结肠镜表现以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最多见,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呈连续性、弥散性分布,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1.5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①发病率较高;②局限于左半结肠者多见;③多数病变呈连续性分布;④结肠镜诊断准确率高,但仍应结合临床及病理;⑤癌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纪春江 《当代医学》2010,16(36):65-66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提高对本病诊治的认识。方法收集2001年3月~2010年6月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2例,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结果 42例住院病例中,男女之比为1.10:1,平均为49.1岁,多数在35~65岁之间,病程多为6~1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等,伴肠外表现者占7.14%。结肠镜检查以粘膜溃疡、炎症、假性息肉为主要表现。病变范围以侵犯直肠及直乙状结肠者最多,二者合计占64.2%。病理组织检查,均有固有膜活动期非特异性炎症,部分伴有粘膜糜烂、溃疡、腺体非典型性增生及隐窝脓肿。并发穿孔2例,未发现癌变者。主要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结论本组UC患者病程相对短,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粘液血便、腹痛等,病变位于左半结肠为主,肠外表现者相对较多。结肠镜及活检病理组织检查是诊断UC的主要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低,无癌变者。氨基水杨酸制剂特别是美沙拉嗪及糖皮质激素仍是治疗UC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提高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116例活动期UC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在这116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3:1,平均年龄40.8岁。疾病严重程度以轻中度UC多见(84.4%)。病变累及以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18例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其余均为连续分布。本组患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内镜下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44例伴有肠外表现。多数患者的白细胞、ESR和 CRP水平增高。52例患者合并并发症,112例患者接受内科治疗,病情明显缓解。结论:UC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多见,内镜下病变以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常见并发症为结肠假性息肉。UC确诊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其中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肠腔有无狭窄或癌变,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溃疡性结肠炎 (UC)的发病特点。方法 :经结肠镜来确诊UC的临床特点。结果 :UC的发病以成年人多见。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 ,占 63 .8%。结肠镜下 93 .1%有糜烂和溃疡 ,其次为充血、水肿和出血 ,充血水肿、血管网模糊和质脆易出血是UC的早期改变 ,并且以轻中度患者为多。大多数用柳氮磺胺吡啶 (SASP)治疗有效。结论 :UC的临床特点可用结肠镜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提高对本病诊治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2006年5月住院患者30例的相关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结果30例住院病例中,男女之比为1.30∶1,平均发病年龄46.3岁,高峰年龄段为31~60岁,有94.27%的患者病程小于10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血便、腹痛等,伴肠外表现者占13.33%。大肠镜检查以粘膜破损、炎症、出血为主要表现。病变范围以侵犯直肠及直乙结肠者最多,二者合计占48.15%。病理组织检查,均有固有膜活动期非特异性炎症,部分伴有粘膜糜烂、溃疡、腺体非典型性增生及隐窝脓肿。并发穿孔1例,未发现癌变者。主要予糖皮质激素或/及SASP/5-ASA治疗。结论本组UC患者病程相对短,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粘液血便、腹痛等,病变位于左半结肠为主,肠外表现者相对较多。结肠镜及活检病理组织检查是诊断UC的主要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低,无癌变者。氨基水杨酸盐及皮质类固醇仍是治疗UC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特征,判断临床特征与血清型标记物抗核周型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按照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对117例UC患者进行诊断描述,并记录pANCA、GAB、肠外表现、手术情况,比较各亚型之间的差异.结果 我国UC患者病变范围以全结肠和左半结肠(39.3%,23.9%)为主,中,重度(39.3%,38.5%)多见.有肠外表现者为7.1%.存在病变累及范围越广越严重的趋势,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NCA,GAB在UC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0.4%,9.4%.结论 pANCA、GAB阳性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病变范围、病情程度、肠外表现等无关(P>0.05).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3年1月-2015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并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或克罗恩病(CD)的患者165例,及相同例数同期入院的慢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通过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方法检测Hp感染情况,比较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有无差异。结果  UC患者149例(男性70例),CD患者16例(男性9例)。UC组和CD组患者Hp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组与UC组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1组(病变范围为直肠)Hp感染感染率与E2组(病变范围为左半结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3组(病变范围为广泛结肠及全结肠)Hp感染率与E1、E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BD患者Hp感染率较慢性胃炎患者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CD组较UC组Hp感染率低,UC患者中全结肠受累患者HP感染率比部分结肠受累者低,HP感染可能对IBD的发生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