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1]。本病常见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及合并免疫受损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阴性患  相似文献   

2.
酷似组织胞浆菌病的马尔尼菲青霉病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Marneffei)是法国Capponi等1956年从越南的竹鼠(Rhizomyssinensis)中分离出的一种青霉。1973年DiSalvo等从美国报道第1例人类自然感染病例,患者是从越南回美的外交官,因患霍奇金病、出现贫血及免疫力降低而并发此症。马尔尼菲青霉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尚不清楚,已报道的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南部诸省和泰国[13],多属当地居民;而欧美报道的散发病例都属免疫缺陷者,尤其是AIDS患者。这些病人曾经到过可能得到感染的地区,大约是在赤…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2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提高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率。方法 分析2例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以“发热、淋巴结肿大、肺部阴影”为主要临床表现;淋巴结病变主要为“淋巴细胞显著减少,淋巴结内组织细胞增生并见大量类圆形病原体,少数为腊肠状病原体,偶见横膈,胞质嗜酸性,核弱碱性。结论 HIV主要破坏CD4阳性T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而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马尔尼菲青霉病又成为艾滋病的表征之一。因此,有发热、咳嗽、淋巴结肿大、淋巴细胞数减少、双肺部阴影的患者要考虑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1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探讨PSM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0例淋巴结活检标本进行HE及PAS染色,观察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在组织中的形态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HE染色: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显著减少,组织细胞增生,并见大量类圆形病原体;PAS染色:少数为腊肠状病原体,偶见横隔.结论 HIV主要破坏CD4 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而感染PM.因此,临床上有发热、淋巴结肿大、CD4 淋巴细胞﹤50/μl的患者,要考虑AIDS合并PSM的可能;组织病理学检查,PM具有较典型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AIDS患者系统性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马尔尼菲青霉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咳嗽、消瘦、贫血、淋巴结增大、多发性皮下结节等,并出现继发神志不清、四肢痉挛、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等癫痫症状.经皮下结节穿刺液培养、纤支镜肺活检确诊为系统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结论 马尔尼菲青霉菌可系统性全身性播散,在诊断时需与组织胞浆菌病、结核病及肿瘤鉴别,病理活检和真菌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时诊断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患儿体内所感染的病原体为马尔尼菲青霉菌(PM),并用E—test法测定该菌酵母相的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取患儿血液、骨髓涂片染色镜检和真菌双相培养,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并采用M27-P方案中的E—test法测定6株PM的酵母相(yeast)对伊曲康哇、酮康哇、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值。结果PM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于57℃为酵母相,并均有典型的菌落形态特征。瑞氏染色可见菌体呈圆形、椭圆型或腊肠样,大小不一,直径2~8pm,胞壁染紫色且清楚连续,在腊状的细胞内可见一明显的横隔。该菌37℃酵母相时伊曲康哇、酮康哇、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范围分别为0.002—0.016μg/mL、0.012~0.125μg/mL、0.032~0.380μg/mL、1.500-6.000μg/mL、0.047~2.000μg/mL,对酮康唑、5-氟胞嘧啶出现耐药株各1株,对两性霉素B耐药株2株。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特征性菌落形态和骨髓及外周血发现的真菌孢子对该菌有诊断价值,而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伊曲康唑敏感性最强,其次为5-氟胞嘧啶、氟康唑、酮康唑 ,两性霉素B敏感性最弱。  相似文献   

7.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 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 PM)感染导致的机会性感染,好发于东南亚和我国的南方地区.在东南亚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继发性感染中居第三位,仅次于结核病和隐球菌病[1].PM是唯一可导致人类侵袭性感染的双相性青霉菌属,超过60%的HIV感染者感染PM后可导致播散性真菌血症,亦可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了解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经血/骨髓培养确证的18例艾滋病合并PSM患者,全部给予伏立康唑规范治疗4周,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8例患者CD4+T细胞计数均小于50copies/μl,以反复发热、乏力、咳嗽、消瘦、皮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经用伏立康唑治疗14d后,有效6例(33.3%),显效7例(38.9%),无效5例(27.8%),总有效率72.2%。治疗28d时,有效11例(61.1%),显效3例(16.7%),无效4例(22.2%),总有效率77.8%。治疗后TB疗前-疗后为(12.68±20.74)μmol/L(P=0.02)、ALT疗前-疗后(20.80±35.17)U/L(P=0.02)、AST疗前-疗后(86.01±110.07)U/L(P〈0.01),三个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疗前-疗后(0.497μmol/L,P=0.62)、BUN疗前-疗后(0.631mmol/L,P=0.53)、K+疗前-疗后[(0.15±0.90)mmol/L,P=0.49],三个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伏立康唑治疗AIDS合并PSM疗效较确切,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少,可达预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肾移植后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使移植后感染的病原菌复杂,病情严重,致死率高。因此加强对肾移植后合并罕见菌临床病原学特点的认识,及早合适的治疗是提高感染治愈率的关键。 目的:观察肾移植后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诊治。 方法:文章个案分析了2010-06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肾移植患者1例,对其临床资料,易感因素、病原学特点及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患者临床表现为寒颤、高热、尿少、腹胀,咳嗽、咳痰及消瘦、疲乏。血常规白细胞(1.42~2.51)×109 L-1,血红蛋白66~83 g/L,血小板(21~43)×109 L-1,C-反应蛋白179.0~212.0 mg/L,降钙素原-u 17.2~28.9 μg/L,胸、腹水及血培养示马尔尼菲青霉菌生长,予静脉滴注伊曲康唑250 mg/d治疗,停用免疫抑制剂,并用丙种球蛋白、胸腺肽加强免疫支持,症状无好转,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放弃治疗。肾移植后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罕见,因此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对于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出现反复发热,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考虑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做真菌双相培养,有条件做抗原测定,以便及早确诊。  相似文献   

10.
马尔尼菲青霉病(附一例尸检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资料与方法 患儿 ,男性 ,1岁 .因发热 5天 ,排尿哭闹 3天于 2 0 0 2 .8.12入院 .发热为中高热型 ,无咳嗽 ,3天前排尿哭闹伴尿少 ,无脓血尿 .体查 :重病容 ,神志清 ,双肺呼吸音粗 ,无罗音 .肝大肋下 4cm .脾大左肋下 1cm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 2 0 .9× 10 9/L ,中性白血球 6 6 % ,淋巴球 2 5 % ,髓细胞 4 % ,嗜酸性白血球 2 % ,大单核3% .小便常规 :WBC 0~ 2 ,RBC艹 .血液细菌培养 :无细菌生长 .X光检查 :右下肺感染 .B超 :①肝大 ,肝内弥漫性病变 ;②脾大 ;③少量腹水 ;④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临床诊断 :肺炎合并多器官功…  相似文献   

11.
1 资料与方法患儿,男性,1岁.因发热5天,排尿哭闹3天于 2002.8.12入院.  相似文献   

12.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病因学、病理组织学、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等,以期提高疾病的发现及治愈率。方法 对1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组织行HE、PAS、Giemsa、六胺银染色观察及病原学培养,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复习文献报道27例,其中合并AIDS感染者10例,合并其他疾病者5例。马尔尼菲青霉菌为温度敏感的双相真菌,可感染健康人或免疫力低下人群,首发症状常常为肺部感染或淋巴结病,感染可为局限性或全身播散,可累及肠道、软组织、骨、肝、脾及骨髓等,分别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可分别呈肉芽肿型、化脓型及无反应/坏死型等类型,酵母样真菌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胞质内,可用PAS、Giemsa或六胺银染色显示,病原学培养见到酒红色色素可以确诊。结论 如怀疑患者为结核病但无确切证据,患者伴有贫血,抗结核治疗无效且患者有东南亚地区生活史者,应考虑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另外,要注意同组织胞质菌病的鉴别。疾病早期及时使用抗真菌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13.
马尔尼菲青霉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4岁。因无诱因发热,体温37.8℃~38.5℃之间,伴咳嗽、胸痛、左颈部淋巴结肿大1个月,于1998年4月9日入院。体检:左颈部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块状,约5cm×5cm×4cm大小。X线胸片示:两肺上、中、下野见散在分布小点状、小结节状及小片状密度增高阴影,密度不均。其内隐见虫蚀状小空洞影。超声影像检查:(1)肝损伤,肝肿大(左叶前后径6.4cm,右叶上下径13.3cm),脾肿大(前后径5.6cm,上下径15.4cm),少量腹水。(2)肝门区淋巴结肿大。取肿大淋巴结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4.
朱彤 《广东寄生虫学会年报》2012,(8):945-947,961,F0002
目的探讨建立快速诊断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方法,以期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方法采用高碘酸一无色品红(PAS)染色联合六胺银染色对4例非AIDS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活检组织进行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特殊染色,分析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诊断特点。结果患者均为广东本地居民,属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除1例有发热外,临床上未见以发热、失重、贫血、白细胞增高为主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症状以及多器官损害症状。HE染色显示病理组织学类型为肉芽肿型和化脓型。病变组织经PAS染色与六胺银染色后,在油镜下增生的泡沫状巨噬细胞胞浆内,呈现大量红色或黑色的卵圆形及腊肠状酵母样青霉菌孢子。无荚膜,在腊肠状菌体中可见马尔尼菲青霉菌特有的裂殖时出现的横隔膜。结论PAS联合六胺银染色清晰显示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特征性结构和形态,结合病理组织学特点、中国南方地区生活或旅游史,可以快速诊断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相似文献   

15.
播散性马尼尔菲青霉病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男性,42岁,因上腹部反复疼痛伴发热1个月,右颈部肿痛20天入院。1个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伴发热,10天后又出现右颈部肿痛。曾在外院以肺炎、结核病治疗未见好转,为进一步治疗而转入我院。体检:T39℃,P100次/分,R25次/分,BP100/75mmHg。急性重病容,轻度贫血貌。.右颈部见多个淋巴结肿大呈串珠状。  相似文献   

16.
发热、咳嗽、胸痛伴胸腔积液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病理科、2内科1病历摘要患者男,49岁,屠宰工人。因反复发热咳嗽8个月,加重伴胸痛1周于1989年3月6日入院。1988年7月曾因发热住院,当时考虑为“慢性胆囊炎、伤寒”,经治疗体温正常后出院,20...  相似文献   

17.
胸腺发育不良者细胞免疫功能障碍,易感染真菌或病毒。现报告1例并发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这是一种流行于广西和东南亚的深部真菌病。患儿男性,4月龄,壮族,生后1月余,面部、躯干及四肢先后发生湿疹,大便每日3、4次,多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经血/骨髓培养确诊为AIDS合并PSM的患者,分别给予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疗程28d,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共5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伏立康唑治疗组20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组32例。治疗14d和28d时,伏立康唑组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0.0%、65.0%和56.3%、71.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300,P=0.254;Z=0.273,P=0.601),但两组28d的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14d(Z=3.994,P=0.046)。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因毒副作用停药的现象,但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临床毒副反应较重且出现了血清肌酐的升高。结论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均为治疗AIDS合并PSM的有效方法,但伏立康唑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本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AIDS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的4例患者临床特征;取皮损、血和骨髓分别在25℃和37℃进行真菌培养。观察菌落形态、显微镜下特征;对皮肤活检组织行HE及六胺银染色。观察镜下皮损组织学及马尔尼菲青霉的特征。结果AIDS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伴多系统损害。皮损特征:早期表现为淡红色丘疱疹、糜烂性丘疹,继而为坏死性丘疹、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皮肤溃疡及血痂。37℃培养呈酵母相,25℃呈菌丝相。皮肤病理活检六胺银染色(+)。使用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治疗。3例临床症状缓解、皮疹消退出院。1例死亡。结论AIDS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皮损特征:坏死性丘疹、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皮损25℃、37℃真菌培养结合皮肤病理活检是确诊的关键。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是目前治疗AIDS合并皮肤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非青霉菌感染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男,33岁。因咳嗽,咯痰2个多月,发热1个月,全身泛发皮疹10d于2003年2月17日入院。2个多月前患者出现咳嗽,咯少量白色痰,伴乏力和纳差,在当地医院乙肝标志物检查为“小三阳”,经口服及静脉滴注“青霉素、先锋V”未见好转。1个月前出现发热,午后为重。10d前面部出现数个丘疹,后逐渐增多并泛发全身,无瘙痒和疼痛,咳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