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索进一步控制和降低两种按蚊共存地区间日疟发病率的措施,选择六合县马鞍乡为纵向观察试点,采取灭蚊与传染源查治措施的不同组合,观察1991 ̄1996年的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小学生疟原虫阳性率,间接荧光抗体(IFA)阳性率,按蚊种群比例和密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采取灭蚊措施时,年发病率出现明显下降,当无灭蚊措施时,则发病率回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和年发病率的变化基本吻合,结  相似文献   

2.
两种按蚊共存地区控制间日疟效果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进一步控制和降低两种按蚊共存地区间日疟发病率的措施,选择六合县马鞍乡为纵向观察试点,采取灭蚊与传染源查治措施的不同组合,观察1991~1996年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小学生疟原虫阳性率、间接荧光抗体(IFA)阳性率、按蚊种群比例和密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采取灭蚊措施时,年发病率出现明显下降;当无灭蚊措施时,则发病率回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和年发病率的变化基本吻合。结果表明:两种按蚊共存地区,采取灭蚊措施能有效地控制间日疟发病率,除年发病率外,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和IFA阳性率也可用于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嗜人按蚊分布区抗疟试点近远期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以往的防治经验,探索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选择80年代以来抗疟措施落实、资料齐全、效果考核在2年或2年以上的试点;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结果:灭蚊后灭蚊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灭蚊前蚊虫夜间叮人率:江津、铜梁灭蚊组与对照组均无差别,灭蚊后分别下降12倍和4倍;媒介能量:江津、铜梁灭蚊组与对照组灭蚊前差别不大,灭蚊后分别下降12倍和5倍。通过成本核算显示,灭蚊措施优于预防服药措施,前者较后者节省直接或间接经济投入97996.76元。结论:对嗜人按蚊分布区采取防制传疟媒介为主的措施,是经济有效、简便易行、节省人力、财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核福建省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区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1988年起对该类区的疟疾与媒介实行监测;1998-2000年按照卫生部/WHO的课题,选择建阳市童游镇和邵武市水北乡实施纵向监测。每年在疟疾流行季节(7~10月),组织专业人员,捕捉原嗜人按蚊村人房(帐内)按蚊,鉴定蚊种并计算密度;对发热者采血镜检疟原虫。结果对原该蚊分布的263个和2个村的纵向观察3年,均未再捕到嗜人按蚊。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者从1988年的1315例降至2001年的3例。结论福建省抗疟措施有效,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低发病水平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灭疟后期的管理与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人工捕捉或人工诱饵法监测人房、牛房按蚊密度及睡前叮人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进行学生血清学监测;以血检阳性病人计算发病率.结果 人房、牛房嗜人按蚊平均密度分别为2.16只/50床、5.10只/人工小时;睡前嗜人按蚊平均叮人率为1.25只/人*夜,与1982年调查相比均显著下降;间接荧光抗体法监测学生阳性率为0.23%;血检率为1.90%,年平均发病率为0.49/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今后疟疾防治与监测工作重点仍然是嗜人按蚊分布区,三热病人血检率1%以上可及时发现临床病人;正规治疗病人和疫点处理可巩固疟防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嗜人按蚊不同防治区的监测方法。方法 在不同疟区建立观察点,开展蚊媒和传染源的监测,并设两个试验组,1组处理疫点,1组不处理疫点观察疟疾传播情况。结果 发病率在1/万以下的地区采用甲乙两种方案监测蚊媒和传染源的变化无差别,发病率在1/万以上地区,甲方案观察点发现1例输入继发病例。结论 发病率在1/万以下的地区仅对疟疾患者用氯、伯喹根治就能有效的控制传播;而发病率在1/万以上的地区除对疟疾患者根治外,还必须用杀虫剂处理蚊帐等灭蚊方法。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的环境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湖北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方法 在嗜人按蚊分布区按不同地形随机抽查 5 %的村组进行调查。结果 嗜人按蚊分布区植被为树林、灌木、草皮、农作物等 ,河流、沟渠、池塘密布 ,水 pH为 6 .1~ 7.7。土质为黄、黄棕、灰、黑土 4种 ,土壤有机物 2 .72 %。农业种植单、双季稻。 5种杀虫剂用量0 .82 8kg/亩。年均气温 16 .9℃、年均湿度 76 .9%。嗜人按蚊繁殖期为 6~ 9月份 ,其高峰在单季稻区 1个 ,双季稻区 2个。它栖息人房、牛栏、猪栏内各占场所构成比依次为 80 .9%、12 .2 %和 6 .0 %。结论 嗜人按蚊在低山、丘陵岗地、浅丘平畈区呈点、片、带状分布 ,分布区植被及水源丰富 ,农作水稻以单季稻为主 ,土质为黄土和黄棕壤土。该蚊主要栖息在人房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嗜人按蚊分布区抗疟试点近远期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以往的防治经验 ,探索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选择 80年代以来抗疟措施落实、资料齐全、效果考核在 2年或 2年以上的试点 ;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结果灭蚊后灭蚊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 )。灭蚊前蚊虫夜间叮人率 :江津、铜梁灭蚊组与对照组均无差别 ,灭蚊后分别下降 1 2倍和4倍 ;媒介能量 :江津、铜梁灭蚊组与对照组灭蚊前差别不大 ,灭蚊后分别下降 1 2倍和 5倍。通过成本核算显示 ,灭蚊措施优于预防服药措施 ,前者较后者节省直接或间接经济投入 97996.76元。结论对嗜人按蚊分布区采取防制传疟媒介为主的措施 ,是经济有效、简便易行、节省人力、财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后期流行病学特点和简化疟疾监测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广东省有嗜人按蚊分布的12个市,县作为观察点,每个市,县重点抓“三热”病人血检,现症病人根治和媒介按蚊监测,对输入性病例疫点不作任何处理,只进行现症病人根治;对原发和输入继发病例除现症病人根治外,病人家属需进行假定性治疗。结果 广东省12个嗜人按蚊分布区的市,县,4年居民平均血检率为0.54%,疟原虫平均阳性率为0.35%,血检数量虽然由人口总数的5%减少至0.54%,但每年疟疾年发病率都是稳中有降,没有暴发流行点出现,广东省嗜人按蚊吸血习性通过加权校正,吸人血比例为68.2%,吸牛血比例为31.8%。4年所发现的1678例疟疾病例均呈散发性,平均每个疫点仅1.14个,各病 列之间无必然联系,结论 在广东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后期,疟疾的监测方法完全可以简化为只进行“三热”病人血检和现症病人根治,血检数量为人口总数的0.5%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1986年6月于四川省宜宾县,应用溴氰菊酯喷洒蚊帐灭蚊,受药量9.6mg/m~2,喷后传疟媒介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夜间成蚊密度和叮入率均下降90%以上;经产蚊比率分别下降48.4和51.3%;侵入实验小屋密度分别下降76和78.3%:死亡率分别为93.1~100和87.1~100%。疟疾发病率下降94.4%,学龄儿童原虫率下降77.5%。用该药喷洒蚊帐灭蚊,经济,对控制疟疾流行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和潜势,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科学的评价指标。方法选取湖北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较高的随州市府河镇严家畈村为调查点,于2001年7~8月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和吸血趋性,调查人群疟疾发病率、原虫率以及疟疾患者发病至接受治疗的平均间隔期,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阈值。结果嗜人按蚊趋吸人血的比例为92.6%(63/68),在人房的构成比为91.5%(97/106),人血指数是中华按蚊的12.5倍(0.50/0.04),媒介能量是中华按蚊的6.5倍(0.9448/0.1449),实际叮人率是其临界叮人率(0.2823)的3.5倍(0.98916/0.2823)。疟疾发病率为0.65%(12/1844),小学生原虫率为0.51%(1/198)。结论湖北省试点嗜人按蚊的实际叮人率需要降低71.5%,当地由嗜人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将被阻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稻田使用化学农药对嗜人按蚊种群分布与疟疾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历史调查证实为嗜人按蚊分布的浙江(1987年,杭嘉湖地区的湖州、德清、安吉、长兴、余杭、萧山和嘉兴等7县的11个调查点)、四川(1987年,乐山的沐川、峨嵋、夹江和沙湾,及宜宾地区的兴文、长宁、筠连和高县等8个县10个村)和广西自治区(1983年,河池地区环江县川山公社的社村、何顿和白丹等3个村)的16个县共24个村作为调查点,用半通宵室内人饵诱捕和清晨全部人房蚊帐搜捕法,调查嗜人按蚊密度和种群比例。收集当地历年按蚊调查资料、疟疾发病率资料、单双季稻种植面积和稻田化学农药使用量情况,分析嗜人按蚊种群密度和疟疾发病率的变化与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关系。结果浙江省杭嘉湖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双季稻为主,至1973年农药使用量为45 kg/hm2,是20世纪50年代的50倍;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80年代末11个调查点均未发现嗜人按蚊;疟疾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四川省乐山和宜宾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单季稻为主,60年代开始稻田使用化学农药,70~80年代初期农药使用量平均为8.6 kg/hm2,嗜人按蚊密度(86.2%)与60年代初(82.2%)比较无明显变化(χ2=0.63,P>0.05);80年代中期以后,农药使用量逐渐增加,至2000年及以后的使用量均约为18.1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2010年调查点未发现嗜人按蚊;全县无疟疾病例报告。广西环江县以双季稻为主,60、70和80年代初期稻田用农药量分别约为1.79、5.13和7.68 kg/hm2,80年代初嗜人按蚊密度为52%(1747/3 392);2000年以后平均稻田农药使用量达20.3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明显下降。2008年后,在人房已较难捕获到嗜人按蚊,年平均发病率下降至0.14/万。结论农耕制度的改变和稻田高剂量使用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可破坏嗜人按蚊的孳生环境,使其分布范围缩小,数量减少或"消失",削弱了其传疟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全面了解河南省嗜人按蚊的分布范围、分布特点、生态习性及其传疟作用。方法选择调查点,采用不同捕蚊方法捕获按蚊,以形态学或分子方法鉴定嗜人按蚊,调查其分布;通过采用现场和实验室观察,研究其生态习性及传疟作用。结果与结论嗜人按蚊分布于河南省北纬34^+以南的11个县、区;分布区普遍种植水稻或其他水生植物;6月中、下旬及8月下旬~9月上旬有两个密度高峰;主吸人血,家栖,传疟能量高,是河南省的主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拜虫杀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毒杀效果。方法采用拜虫杀10、15、20mg/m2(有效成分)浸泡棉纱布和尼龙纱布,以实验室饲养的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为试虫,进行击倒力、致死力和持效观察。结果采用拜虫杀10、15、20mg/m2浸泡两种材料蚊帐,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接触药帐后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在3.98~7.30min之间,被击倒的蚊虫恢复饲养24h,死亡率均为100%;接触药帐3min,恢复饲养24h,蚊虫死亡率均>90%;杀虫剂浸泡过的蚊帐悬挂180d后,对媒介按蚊的击倒力仍在8.57~16.31min之间,且恢复饲养24h,死亡率仍为100%。结论拜虫杀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有很强的杀灭效果,持效可达180d以上。  相似文献   

15.
用PCR-RFLP技术鉴别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依据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rDNA的ITS2区段基因特征 ,建立一种新的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基因鉴别技术。方法 对不同地区的嗜人按蚊、可疑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样本通过采用特异性ITS2 引物PCR扩增 ,限制性内切酶RsaI和HinfI消化 ,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进行PCR -RFLP基因鉴别。 结果 不同地区嗜人按蚊rDNA的ITS2 基因PCR扩增产物能被限制性内切酶HinfI酶切 ,并显示一条 4 5 0bp的酶切DNA条带 ;中华按蚊的ITS2 基因PCR扩增产物则能被限制性内切酶RsaI酶切 ,并显示 4 0 0bp和 2 0 0bp两条酶切DNA条带 ;辽宁可疑嗜人按蚊的PCR -RFLP结果与嗜人按蚊相同而广东珠海可疑嗜人按蚊的PCR -RFLP结果与中华按蚊相同。结论 依据rDNA的ITS2 区段基因特征建立的PCR -RFLP技术可用于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基因鉴别。采用该PCR -RFLP基因鉴别技术发现辽宁可疑嗜人按蚊的基因与中国大陆的嗜人按蚊属同种 ,而广东可疑嗜人按蚊的基因与中华按蚊属同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灭蚊效果,监测和清除残存嗜人按蚊,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重新暴发流行。方法对嗜人按蚊分布区实施以2g/m2DDT滞留喷洒和20mg/m2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开展复查评价防制效果。停止灭蚊后,继续开展媒介和疟疾的监测。以叮人率和人房捕获蚊数计算密度。结果闽北14个嗜人按蚊分布县(市、区)258个分布点已全部完成灭蚊后效果考核,平均每个分布点复查3.18次,浦城县部分点监测30年复查20余次。第一次复查发现,80.01%的分布点嗜人按蚊已被清除,残存嗜人按蚊从灭蚊前人房按蚊的34.1%降至4.02%。经继续实施灭蚊措施,1995年后未再捕及嗜人按蚊。1996停止灭蚊措施后,1996-2007年监测期间复查276村(次),捕获人房按蚊13408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证明福建省嗜人按蚊已被清除。嗜人按蚊媒介区灭蚊前1980年疟疾发病12921例,发病率44.90/万,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为23.00%。实施灭蚊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发病率降至0.43/万,1990-2007年嗜人按蚊媒介区未再出现疟疾暴发流行,1998年以后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病人。结论DDT滞留喷洒和溴氢菊酯浸泡蚊帐可有效防制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清除嗜人按蚊是阻断疟疾流行,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获得嗜人按蚊CYP4基因家族成员的c DNA片段。方法 采用简并引物对嗜人按蚊溴氰菊酯敏感和抗性品系总RNA进行RT- PCR扩增,得到的特异性片段采用T/ A克隆法克隆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嗜人按蚊均能扩增得到4 5 0 bp和5 30 bp左右的2个片段。经克隆测序后,得到6个基因序列,其中4个来自敏感品系,2个来自抗性品系。其中1个来自敏感品系的序列和1个来自抗性品系的序列完全相同。所得的5个不同基因序列已被Gen Bank收录(登录号:AY2 0 814 1~AY2 0 814 5 ) ,并递交国际细胞色素P4 5 0命名委员会,经鉴定确认均为细胞色素P4 5 0超家族中的CYP4家族成员,其中4个为新基因,另1个为等位基因,分别属于CYP4家族的CYP4 C、CYP4 H和CYP4 J3个亚家族。结论 得到的5个c DNA新序列为CYP4家族新成员的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嗜人按蚊的吸血习性。方法 以人、畜帐诱捕法 ,调查广东省珠海市横琴岛 (北纬 2 2°0 5′)和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 (北纬 4 2°30′)嗜人按蚊趋吸人、牛血习性 ;以平均每人 (或每头牛 )每夜诱获蚊数计算叮咬率 ,根据平均人、牛叮咬率和当地实际人、畜宿主数加权法估算嗜人按蚊人血指数 ;应用牛帐诱捕法观察嗜人按蚊夜间吸血活动节律。结果 嗜人按蚊是珠海市横琴岛和沈阳市法库县的优势蚊种 ,分别占全部捕获按蚊数的 81.78%和 99.96 %。珠海市横琴岛嗜人按蚊趋吸人、牛血率分别为 2 6 .4 5 %和 73.5 5 % ,其中深井观察点估算嗜人按蚊人血指数为 0 .6 17,三叠泉渡假区观察点无家畜 ,嗜人按蚊的人血指数为 1.0。沈阳市法库县嗜人按蚊趋吸人、牛血率分别为 0 .86 %和 99.14 % ,估算人血指数为0 .0 5 6。两地嗜人按蚊均于傍晚为吸血活动高峰 ,珠海市横琴岛 19.0 0 - 2 0 .0 0时占全部诱获蚊的 4 1.75 % ,2 3.0 0 - 2 4 .0 0时占 6 .5 3% ;沈阳市法库县 2 0 .0 0 - 2 1.0 0时占全部诱获蚊的 4 9.2 5 % ,2 3.0 0~ 2 4 .0 0时仅占 4 .92 %。结论 珠海市横琴岛和沈阳市法库县嗜人按蚊偏嗜牛血 ,吸血活动高峰出现于傍晚 ,明显不同于我国北纬 2 5°~ 33°地区文献报导的嗜人按蚊 ,后者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水稻灌溉对嗜人按蚊种群密度与消长的影响.方法于1986-2000年夜间2人帐内诱捕吸蚊计算种群密度,清晨搜捕全村人房按蚊,观察嗜人按蚊种群变化和自然消长.结果观察点将乐县上山洞水稻种植期实行自流串灌,农闲期泡田积水,嗜人按蚊密度高,平均叮人率为16.9只/人·夜,活动期长,分别于6~7月和9月出现2次密度高峰;邵武市下洪元村水稻生长期实行轮灌制,冬季排水烤田,观察期间嗜人按蚊种群密度一直较低,活动期较短,于6~7月出现 1次密度高峰,平均叮人率为0.8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