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室概况第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口腔医院)麻醉学科组建于1983年,1995年发展为临床麻醉学科,前任主任为李玉清教授,现任主任徐礼鲜教授,副主任卢玲玲副教授。科室在编人员9名,现有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1名。该科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被国家批准为麻醉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授予权学科.现为口腔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博士后培养学科。现在博士/博士后指导老师1名(徐礼鲜),硕士指导老师1名(张国良),已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1名。学科带头人徐礼鲜,48岁,江苏人,博士学位,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麻醉科主任,教授,…  相似文献   

2.
<正>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骨外科,即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骨外科,是卫生部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我科成立于1949年,迄今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已形成了以四肢关节、脊柱外科、整形修复、小儿骨科为主导的骨外科专科基地。1978年以来先后被国家卫生部批准成立创伤骨科研究室、国家教委批准为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吉林省创伤骨科治疗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3.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4):F0004-F0004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始建于1954年,是江苏省最早建科,最具实力的三大骨科中心之一。科室早在1981年即为我国首批高教硕士授予权单位之一,并被交通部和江苏省批准为高级骨科医师培训基础,已毕业及在校研究生近100人,为全国及本省、市培养骨科医师350余人。  相似文献   

4.
卫生部(89)第12号文件指出,麻醉科应从辅助科室转变为临床科室,应发展成为包含临床麻醉、麻醉后重症监测病房(PACU)与疼痛治疗门诊和病房等业务的二级临床科室。这是卫生部对麻醉科改制和建设的基本内涵。文件颁布以来全国麻醉学科出现了巨大变化,但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已达高水平,有的还十分薄弱。山东省麻醉学会曾于1997年6月开展过一次以在职人员总人数、学历、职称和职务为主要内容的调查,目的在了解麻醉队伍现状。总人数反映队伍大小,学历反映文化素质,职称和职务反映技术水平。同样1979年12月也曾做过一次相同的调查。今根据两次调查,…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北京协和医院麻醉和神经外科及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主办的“全围第一届临床疼痛学术会议”于2007年11月16-19日在北京石景山区太阳岛宾馆隆重召开,共有来自疼痛医学科、麻醉科、肿瘤科、骨科、风湿科、康复科、神经外科、精神心理学等学科的483名临床专家参加了会议(图1)。  相似文献   

6.
简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一院)麻醉科组建于1958年,1985年发展为临床麻醉学科。历任主任:伍守仁、周树芬、张尚礼、陈秉学、黄文起。中山一院麻醉科由单一临床麻醉工作发展至今,成为多亚学科领域的一个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时至今日已成为广东省以及南方多省中麻醉科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学科之一,在港澳和东南亚均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中山一院麻醉科由医院本部麻醉科+黄埔院区麻醉科组成,共有63位员工(49+14),其中3位教授,8位副教授。90%以上麻醉医师已获得或在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中多名医生曾留学研修于美国、欧洲、日本和香港。其科室文化是“学无止境,关爱生命,自强不息”。建制由以下亚学科组成:临床麻醉,1958年成立,现设15个专科麻醉组;疼痛治疗门诊以及疼痛学组,1989年成立,每天均有专家出诊;重症监测病区,1992年成立,1997年归入外科;麻醉复苏室,1998年成立,现有12张复苏床;体外循环学组,1975年成立,每天可进行4台体外循环。现状中山一院麻醉科技术力量雄厚。1994年被卫生部评定为全国临床麻醉管理及重症监测治疗培训中心。目前申报国家药物研究基地,已有8位医生、护士获得GCP培训证书。拥有多项科研项目并有不同国籍或地区的受聘客座教授,每年有许多不同国籍的知名教授、学者来我科参观访问,进行学术交流。学术风气浓厚,业务学习、病历讨论及专题讲座制度化。至今已举办7届国家级麻醉继续教育学习班每年招收45名以上全国各地(包括澳门特区、非洲)进修医生的培训。从1984年开始并至今承担中山大学(以及原中山医科大学)临床麻醉学本科教育和麻醉学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工作。目前已有美国医学本科生来到我科完成海外培训课程。  相似文献   

7.
科室概况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自1995年起进入上海市领先专业麻醉学重点学科,为卫生部麻醉临床药理基地和上海市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培训基地。其亚学科包括临床麻醉、SICU、疼痛治疗门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麻醉药理研究室及上海市卫生局针灸研究室。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5名,主治医师16名。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集体。 学科梯队 孙大金教授,自建科至1990年任科室主任,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终身教授,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顾问,上海医学会麻醉学会顾问,《临床麻醉学杂志》副总编,《中华麻醉学杂志》顾问等;杭燕南教授,1990年至2001年任科室主任,为上海医学会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和《临床麻醉学杂志》常务编委;王祥瑞教授,现任科室主任,首批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为上海市麻醉学会委员,上海医学会生物电阻抗学会委员兼秘书,中华针灸学会针刺麻醉理事会理事,上海市卫生系统高评委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通信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特约审稿专家,《中华实用医学杂志》常务编委。 医疗特色 仁济医院麻醉科设备齐全,拥有先进的循环、呼吸和神经功能监测技术,具备围手术期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年手术量、急诊量在全市名列前茅,2001年医院通过ISO2001论证,麻醉质量有效提高,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近年来开展了无痛人流和无痛肠镜、术中保温、加温输血、自体血回输等技术,其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在抢救病人、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10余年来科室未发生一起严重麻醉并发症。 科研特色 (1)麻醉循环和药理;(2)心血管麻醉;(3)心肌和脑保护;(4)机械通气和重症监护治疗等。已完成国家九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卫生部科研基金2项、浦东新区课题1项、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课题1项、市卫生局课题3项;在研项目有上海市科委重点课题1项、浦东新区课题1项、科委“启明星”课题1项、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第二周期课题1项。重点学科完成第一、第二周期建设,鉴定课题6项。历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7篇被SCI收录。主编专著6本,参编专著10本。  相似文献   

8.
多数麻醉医生听别人喊“麻醉师”或“麻师” ,都觉得很不舒服 ,原因是 :(1)麻醉学作为国家二级学科已与内、外、妇、儿等科同属于一级临床科室 ,不再是医技科室 ,称呼“麻醉师”有技师之嫌 ;(2 )麻醉学科职称有教授、副教授、讲师之分 ,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  相似文献   

9.
抓住机遇努力推进我国麻醉学科法规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总结经验 1976年是我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拨乱返正迎来科学春天.在百废待兴的形势下,1979年第二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召开,同道们在兴奋、促膝交流的同时,严峻的发现十年浩劫显著地加大了我国麻醉学科与国际前沿的差距.在上世纪60年代末,国际上麻醉学已发展为独立的二级学科,麻醉学已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复苏、重症监测治疗与疼痛诊疗的科学,而我国仍滞留在三级学科,即外科学的分支学科甚至是医技科室.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麻醉学的飞速发展,麻醉科作为二级学科级临床科室,麻醉学科的工作范围也逐步扩大,由单纯临床麻醉拓展到重危复苏,疼痛治疗等方面.因此麻醉科工作量日趋增加,并且用药也由单纯的用于临床麻醉逐渐增加药品品种用于其它方面.因此在麻醉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并且要做好麻醉科药品管理的问题急待解决.结合专职护士在专科药品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我们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临床麻醉学杂志》为麻醉学专业学术刊物,以围术期的麻醉处理、急救与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及疼痛治疗等为主要内容,兼及有关边缘学科,读者对象为各级麻醉和急救医学专业人员。二、本刊欢迎下列稿件:述评;麻醉学和重危医学临床与实验研究的论著;临床麻醉、疼痛治疗与ICU诊疗经验总结;麻醉学与复苏新  相似文献   

12.
对麻醉科医师曾有不同的称呼,显然,称"师傅"与"麻醉师"不妥,这给人以工匠的感觉。麻醉学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还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所以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现今许多人自称为"麻醉医师",这样称呼强调了其资格应是医师,也就是说此职业必须由医科大学院校毕业生担任,但这种称呼易被误解为其工作只限于纯麻醉业务。众所周知,现代麻醉学的业务范围已由临床麻醉扩大到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与疼痛性疾病的诊治,麻醉科已由辅助科室改变为临床科室。我以为"麻醉医师"的称呼不能全面反映其业务内容,应和内科医师、外科医师、妇产科医师、皮肤科医师等一样,称呼为麻醉科医师。此称呼的意义是,麻醉科医师不仅从事临床麻醉,也从事麻醉科的重症监测治疗与疼痛诊治。建议凡遇需使用称呼时,一律用麻醉科医师名称,屏弃"麻醉医师"等不恰当的名称。这不仅能使社会正确认识麻醉科,也可使麻醉科医师全面理解自己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和香港麻醉科医学院联合举办的美国 nesth&nalg期刊论文中文摘要已在 http://wwwhkca edu上k网站发表。每月发表该期刊当月论文摘要约 30篇左右,能及时反映临床麻醉药理学、疼痛诊治以及 ICU等最新的成果。欢迎全国各地麻醉界工作者及相关科室人员查阅,并相互转告,希望提出批评指正。关于查阅http://www.hkca.edu.hk网站的通知@孙大金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二级学科和一级临床科室,麻醉学科已得到国家和兄弟学科的重视和认可。但从全国大中城市医院来看,麻醉科在建设上还相对滞后,有的仍隶属于外科之下,有的与手术室编制在一起。有的麻醉科得不到院方的重视,不让申报科研项目,甚至不批准招收硕士的资格,麻醉科的地...  相似文献   

15.
科室概况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麻醉科自1955年建科以来,已经历了40余年的历程。麻醉科全体工作人员团结进取,艰苦创业,使麻醉科的学科建设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提高,管理不断完善。从原来的5名麻醉科医师发展到今天的45名,7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麻醉医师和18名重症监测专业护士,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8名。如今麻醉科已经建成包括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中心、急救中心、疼痛治疗中心、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室等多部门的综合性大科室。配备有进口麻醉工作站、各种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血气和电解质分析仪、连续…  相似文献   

16.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是我国大的综合性医院,外科各专业齐全,疑难杂症繁多,每年有近两万例手术。麻醉科现有6名教授,8名副教授,拟定招收下列人员: 一、高级研究学者2名。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现主持或已完成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学制1.5~2年,参加刘进教授主持的吸入麻醉药的研究。年薪3.6万元人民币,我院免费提供住房。 二、研究学者3名。获学士及以上学位。由原单位以进修身份派出,参加刘进教授主持的吸入麻醉药的研究,学制1~2年,每月补助300元生活费。 三、普通麻醉进修班:每6个月招35名,学制一年,轮转所有外科麻醉、疼痛治疗和ICU等。招收医学本科毕业、麻醉工作两年以上的临床医师。 四、单科麻醉进修:以进修某一专科的麻醉为重点,如心胸外科、体外循环、神经外科、骨科、普外科、小儿外科、泌尿外科、眼科及耳鼻喉科、疼痛治疗等,学制一年,名额不限。招收医学本科毕业、麻醉工作三年以上的临床医师。 五、临床研究进修:要求主治医师或医学硕士水平、有三年以上临床麻醉工作经验。可利用我科实验室,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前10个月在从事临床麻醉工作同时进行文献复习,选题,设计和完成实验。后2个月完成第一作者论文。也可自带研究课题和经费。学制一年,名额不限。 每年分两期招收以上各类进修生,必须在6月20日前及11月20日前申请,请寄四川省成都市华西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麻醉科闵龙秋或刘进教授收。邮编:610041。 我科正在组建正规的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较大规模的麻醉及危急诊医学研究室和疼痛诊疗中心。欢迎七年制和八年制医学系应届毕业生分配来我科接受严格的住院医师培训;欢迎报考我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欢迎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力的、45岁以下、副高及以上职称的科研人员调入我科主持实验室工作;也欢迎在疼痛诊疗的医教研方面有较深造诣、45岁以下、高年主治医师以上的麻醉科医师调入我科从事疼痛诊疗工作。联系方法同上。  相似文献   

17.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1):103-104
一、《临床麻醉学杂志》为麻醉学专业学术刊物,以围术期的麻醉处理、急救与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及疼痛治疗等为主要内容,兼及有关边缘学科,读者对象为各级麻醉和急救医学专业人员。二、本刊欢迎下列稿件:述评;麻醉学和重危医学临床与实验研究的论著;临床麻醉、疼痛治疗与ICU诊疗经验总结;麻醉学与复苏新进展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及综述;专家笔谈;病例报道;教训及意外;有关技术和设备的创新与改进;学术信箱等。  相似文献   

18.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7):727-728
一、《临床麻醉学杂志》为麻醉学专业学术刊物,以围术期的麻醉处理、急救与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及疼痛治疗等为主要内容,兼及有关边缘学科,读者对象为各级麻醉和急救医学专业人员。二、本刊欢迎下列稿件:述评;麻醉学和重危医学临床与实验研究的论著;临床麻醉、疼痛治疗与ICU诊疗经验总结;麻醉学与复苏新进展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及综述;专家笔谈;病例报道;教训及意外;有关技术和设备的创新与改进;学术信箱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麻醉学科的迅猛发展,麻醉科这一名称已不能适应麻醉学科所实际从事的急救复苏、麻醉前患者评估、门诊检查麻醉、日间手术麻醉、疼痛门诊或疼痛诊疗中心(含疼痛治疗病房)、手术室内住院患者的临床麻醉、麻醉后恢复室与麻醉手术后重症监护单位(PACU、AICU)、手术后急性疼痛镇痛服务、分娩镇痛服务、以及患者手术麻醉后康复指导等工作内涵,迫切需要为麻醉科选择(或创造)一个更能涵盖麻醉学科所实际从事的工作范畴、  相似文献   

20.
<正>《临床麻醉学杂志》是国家科委批准的全国性麻醉学专业学术期刊。1985年创刊,现为月刊。1997年起进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进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现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六版)。本刊以围术期的麻醉处理、急救与复苏、疼痛治疗等为主要内容,兼及有关边缘学科,设有临床研究、实验研究、ICU、专家笔谈、讲座、知识更新、继续教育、麻醉指南、临床经验、病例报道、教训及意外、麻醉科介绍等栏目,是麻醉和急救医学专业人员的必读期刊,深受广大麻醉专业等医务工作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