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0年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 分析超重肥胖消瘦与体能发育水平的关系。方法 利用2010年山东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数据, 根据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筛查出体重正常、超重、肥胖及消瘦的儿童青少年;根据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划分出中心型和外周型肥胖。控制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对不同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功能和运动素质指标进行偏相关和协方差分析。结果 超重、肥胖和消瘦的检出率分别为14.7%、11.4%、7.9%;中心型肥胖和外周型肥胖分别占肥胖儿童青少年的77.4%、22.6%;控制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BMI和WC与收缩压、舒张压、50 m跑用时、耐力跑用时呈正相关(P<0.01), 与肺活量指数、握力指数、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呈负相关(P<0.01);不同营养状况体能发育的协方差分析显示, 超重、肥胖和消瘦儿童生理功能和运动素质的平均水平均低于BMI正常组;中心型肥胖儿童的生理功能和运动素质水平低于外周型肥胖儿童。结论 山东省2010年儿童青少年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问题并存;超重、肥胖和消瘦可导致儿童青少年生理功能和运动素质下降;中心型肥胖对儿童青少年体能发育的影响高于外周型肥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群体儿童BMI分布对速度和耐力素质的影响,为控制体重、增强素质提供依据。方法对山东省910名7岁儿童按BMI分组,分别计算各组儿童50m跑和50m×8往返跑的平均成绩,绘制速度和耐力素质随BMI的变化曲线。结果 7岁儿童的速度和耐力素质随BMI的变化呈"V"型分布,BMI在14.5~16.0kg/m2之间的学生速度和耐力素质最好,BMI过小或过大都不利于速度和耐力素质的发展。结论儿童BMI增长和超重、肥胖率上升是导致运动素质下降的身体形态学原因。增强学生体质必须采取加强体育锻炼、营养教育和控制体重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青少年不同体重指数(BMI)对体能各指标的影响,为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能水平,保持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抽取南京市43 424名儿童青少年体质数据,依据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及营养不良筛查标准分为营养不良、正常、超重肥胖组,了解不同体重指数学生各体能指标及体能指数(PFI)间的关系。结果南京市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占6.19%,正常占74.57%,超重肥胖占19.24%。男生随着BMI的增加,肺活量和握力指标也随之增高,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立定跳远、50 m跑、1 000/800 m跑、坐位体前屈和体能指数方面正常组学生的成绩优于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组学生。儿童青少年不同体重指数与肺活量、握力呈现正相关关系(P0.01),与立定跳远、50 m跑、1 000/800 m跑和体能指数(PFI)呈现负相关关系(P0.05)。男生不同体重指数与坐位体前屈呈现负相关关系(P0.05),女生则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儿童青少年不同营养状况与体能指标及体能指数存在密切联系,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对体能均会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1985-2000年山东省儿童少年体质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1985—2000年山东省儿童少年体格发育增长的情况,为制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将1985、1995和2000年山东省城乡7~18岁儿童少年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50m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引体向上(男)、1min仰卧起坐(女)、耐力跑、立位体前屈与全国同期的均值比较,计算增减量。结果形态指标明显增长,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身高平均增长4.70cm、3.29cm、5.48cm和4.48cm,体重分别平均增长8.66kg、5.32kg、5.55kg和3.22kg,但运动素质明显下降,形态和素质发育出现背离现象。结论儿童少年体质下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增强体育锻炼,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相似文献   

5.
分析河南省大学生体质量指数(BMI)与身体素质的关系,为探讨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10年河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依据BMI标准将人群分为低体重、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组.计算身体素质指标(50 m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耐力跑和坐位体前屈)的Z分,5项Z分之和为身体素质指数(PFI).研究BMI与各项体能指标以及PFI的关系.结果 河南省大学生BMI总体分布在14.69~33.49 kg/m2,76.84%的大学生处于正常范围(18.5~24 kg/m2).肺活量、握力随BMI升高而增大,经过体重校正后的肺活量指数和握力指数则相反.男生3个体重组(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的PFI均值分别为-0.84,0.16,-1.86.男生的PFI、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0m跑、坐位体前屈不同体重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两比较显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身体素质指标均优于超重肥胖组.PFI与BMI呈现负相关(r=-0.105,P<0.05),肺活量、握力与BMI呈正相关(P值均<0.05),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耐力跑、50 m跑、肺活量指数和握力指数均与BMI呈现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BMI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密切相关,且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身体素质优于超重肥胖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体质量指数(BMI)、脂肪组织指数(FMI)及非脂肪组织指数(FFMI)与运动素质的关系以及运动素质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参加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青岛市7~18岁4 917名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皮脂厚度、肺活量、握力、速度(50 m跑)、下肢爆发力(立定跳远)和立体位前屈等形态、机能和素质指标。用长岭晋吉公式和Brozek公式估算体脂百分含量(BF%),并计算FMI和FFMI。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结果 握力与BMI、FMI、FFMI皆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握力与FFMI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爆发力、肌力与FMI呈负相关,与FFMI呈正相关;速度跑、耐力跑用时与FMI呈正相关,与FFMI呈负相关;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身高、体重、胸围、腰围及FFMI对体质总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MI的回归系数为-0.128,与体质总分呈负相关,但尚无统计学意义;FFMI的回归系数为0.763,与体质总分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针对性的增强体育锻炼,控制肥胖、改善身体体成分,减少脂肪组织含量,增加非脂肪组织含量,可以增强儿童青少年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  相似文献   

7.
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其对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的影响,为改善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及提升中小学生体能素质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2014年河南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共43 650人),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和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营养不良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分别计算各项体能指标的Z值,将每人6项指标的Z值相加得出体能指数(PFI).结果 共检出营养不良2 621(6.0%)人,超重肥胖8 549(19.6%)人,男生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136.246,308.444,P值均<0.05).不同年龄组男、女生肺活量和握力测量结果均为超重肥胖组>正常体重组>营养不良组(P值均<0.05);男生50 m跑、立定跳远、耐力跑、坐位体前屉测量结果均为正常体重组优于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组,女生则为超重肥胖组低于其余2组;体能指数均为正常体重组最高.剔除年龄因素影响后,男、女生营养状况和各项体能指标及PFI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结论 河南省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同时存在,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均会导致体能素质下降.  相似文献   

8.
儿童少年体脂含量与肥胖指数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群  孟昭恒  王霞  王鑫  王远琴 《中国校医》2002,16(5):392-394
目的 筛选一种比较准确、可靠的儿童少年肥胖判定方法。方法 对295名7-15岁中小学生,采用水下称重法测定身体脂肪含量(F%),与判定肥胖的5种指数作相关分析。结果 皮体贡数(ISBM)、BMI、皮褶指数(SFI)、劳雷尔指数、克托莱指数与F%都呈正相关,以ISBM法相关程度最高,相关系数男=0.86;女=0.80,SFI、BMI次之克长莱指数最低。结论 ISBM法是判定儿童少年肥胖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大学生BMI分布对血压水平和运动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山东省大学生BMI分布对血压水平和运动素质的影响,为控制体重、增强身体素质提供依据。方法以1587名19-22岁汉族大学生的身高、体重为基础资料,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成人BMI分类标准,将大学生分为低体重组(BMI〈18.5kg/m^2)、体重正常组(18.5kg/m^2≤BMI〈24kg/m^2)和超重肥胖组(BMI≥24kg/m^2),分析3组大学生血压水平和运动素质的差异。嫡暴收缩压水平表现为:超重肥胖组〉体重正常组〉低体重组,随BMI增长而梯次上升的趋势明显。多项运动素质和综合素质表现为:体重正常组〉低体重组〉超重肥胖组。1985-2005年山东省大学生正常体重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超重、肥胖的比例逐步上升。结论BMI过高对大学生血压水平和运动素质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不同营养状况中小学生的运动素质,探讨肥胖、营养不良与运动素质的关系.方法 按分层整群抽样原则,在北京市抽取城郊7个区7~17岁6 600名中小学生,检测身高、体重、50 m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耐力跑、坐位体前屈等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3.89%,营养不良检出率7.40%.4个学段男女学生中,肥胖学生与正常学生运动成绩比较,50 m跑、立定跳远和仰卧起坐/引体向上、耐力跑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肥胖学生成绩均低于正常学生.营养不良学生与正常学生相比,相对肥胖学生与正常学生成绩差异较小.但50 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3个项目,营养不良学生成绩均差于正常学生.结论 肥胖和营养不良能引起少年儿童运动素质的降低.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京津冀地区不同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和生理功能水平及其相关性,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和干预提供参考和帮助。  方法  2019年9—12月,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京津冀地区对4 424名7~18岁中小学生进行营养状况、身体素质和生理功能指标测试。  结果  中小学生消瘦、正常、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7.93%,67.36%,24.71%。不同营养状况男生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体重指数、握力体重指数、斜身引体/引体向上、立定跳远、50 m跑、1 000 m跑、体能指数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6,55.2,118.6,332.5,122.8,15.6,49.5,47.5,12.6,113.5,P值均<0.01);不同营养状况女生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体重指数、握力体重指数、1 min仰卧起坐、立定跳远、50 m跑、800 m跑、体能指数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3.9,24.5,46.5,262.5,102.6,32.5,27.5,33.6,27.6,51.6,P值均<0.01)。男生体质量指数与收缩压、舒张压、50 m跑、1 000 m跑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0.31,0.14,0.16),与心率、肺活量体重指数、握力体重指数、斜身引体/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体能指数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0.62,-0.41,-0.21,-0.35,-0.29)(P值均<0.05);女生体质量指数与收缩压、舒张压、800 m跑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0.27,0.22),与心率、肺活量体重指数、握力体重指数、体能指数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2,-0.49,-0.32,-0.18)(P值均 < 0.05)。  结论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与身体素质和生理功能存在相关,超重肥胖者身体素质和生理功能较低。应有效控制超重肥胖的发生,以更好促进身体素质和生理功能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儿童青少年体脂率(FM%)、体脂指数(FMI)、去脂体质量指数(FFMI)和体质量指数(BMI)与身体素质的关联性,为探讨身体成分指标对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程度的潜在价值提供参考。  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3年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北京地区样本,采用Inbody 230对北京市4 069名6~20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成分测定,用四分位数法将FM%、FMI、FFMI和BMI分别分成4组,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对4组的体测成绩进行差异性分析。  结果  男生FM%(20.03±10.39)和FMI[(4.35±2.84)kg/m2]均小于女生,而FFMI[(14.21±4.95)kg/m2]和BMI[(20.31±4.27)kg/m2]均大于女生(t值分别为-13.36,-7.66,11.49,8.16,P值均 < 0.01)。在男生中随着FM%和FMI增加,50 m跑、1 000 m跑、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的成绩呈下降趋势; 随着FFMI增加,50 m跑、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成绩有上升趋势。在女生中,随着FM%和FMI增加,50 m跑时间逐渐缩短,800 m跑时间逐渐增长;FFMI越大50 m跑时间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在800 m跑中未见FFMI的显著趋势性。4个体成分指标对于坐位体前屈和1 min仰卧起坐无明显预测作用。  结论  FM%、FMI、FFMI和BMI对于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有很好的预测作用。FFMI较高、FM%和FMI较低者在肌肉爆发力、肌肉耐力、柔韧性、有氧能力、无氧能力方面有更好表现,且这种趋势在男生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上海市2000-2014年7~18岁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LMS法拟合上海市2000,2005,2010和2014年7~18岁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指标的P50百分位数曲线,分析变化规律及性别差异.结果 握力、50 m跑及坐位体前屈(女)指标成绩P50各年龄段均有所提高(P值均<0.05),其中男、女生握力分别平均提高3.13,3.15 kg,女生坐位体前屈平均提高0.8 cm.立定跳远、斜身引体(男)、引体向上(男)、l min仰卧起坐(女)、50 m×8往返跑、l000m跑(男)、800 m跑(女)及坐位体前屈(男)指标成绩P50均有所下降(P值均<0.05),其中立定跳远男、女生分别平均下降11.0,8.59 cm,耐力跑成绩男、女生分别下降2.75,2.32 s.结论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下肢爆发力、肌肉耐力、有氧耐力出现下降趋势,需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云南省中学生身体素质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云南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13~18岁中学生11 946名,测量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的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相关指标及计算合格率,对弱势项目(肺活量、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应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2019年云南省中学生体质测试中整体合格率由高到低的项目依次为耐力跑(99.9%)、50m跑(96.4%)、坐位体前屈(96.4%)、立定跳远(86.1%)、肺活量(76.8%)、引体向上/仰卧起坐(52.5%)。不同民族间比较发现肺活量合格率最高为汉族(85.6%),最低为傣族(47.4%);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合格率最高为佤族(81.9%),最低为纳西族(41.3%)。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肺活量项目中,超重肥胖(OR = 0.56,95%CI:0.49~0.64)、学校不挤占体育课(OR = 0.88,95%CI:0.81~0.97)、一周中肌肉力量锻炼≥4次(OR = 0.67,95%CI:0.58~0.77)体测合格率更高,而低体重(OR = 3.78, 95%CI:3.31~4.56)体测合格率更低;引体向上/仰卧起坐项目中,上体育课时感觉出汗(OR = 0.87,95%CI:0.76~0.99)、学校不挤占体育课(OR = 0.87,95%CI:0.80~0.93)、每天上课间操次数超过两次(OR = 0.76,95%CI:0.67~0.88)体测合格率更高,而低体重(OR = 2.10,95%CI:1.73~2.55)、超重肥胖(OR = OR=1.25,95%CI:1.13~1.38)、每天体育锻炼不超过1 h(OR = 1.11,95%CI:1.02~1.20)体测合格率更低。结论 引体向上和肺活量是云南省中学生身体素质弱势项目,今后政府、学校、家庭应加强合作,积极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确保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骨矿物质含量(BMC)与肥胖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儿童青少年骨质疏松提供更有力的依据.方法 于2017-2020年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银川市随机抽取1578名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骨矿物质含量测定,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定义的肥胖指标与骨矿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  相似文献   

16.
大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分布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的分布特征,为预防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大连市区1635名儿童青少年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诊断超重与肥胖。结果大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年龄越大BMI值越大;男生不同年龄、女生不同年龄BMI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同一年龄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BMI值进行Z检验,结果表明除7岁、9岁年龄组外,其他年龄段男女生BMI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男生BMI值均高于女生;不同年龄男生肥胖率变化趋势无明显的规律性,女生肥胖率在9岁后逐年下降,而超重率在10岁后却逐年上升。结论应重视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7.
AIMS: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current prevalenc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overweight in 2001 and changes in body mass index (BMI) distribution between 1987 and 2001 in Swedish adolescents. METHODS: Comparison was made of two independent samples. For assessment of prevalenc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2001, a total of 1732 subjects were used. For trend analyses a total of 1,949 children (516 and 1,470 in 1987 and 2001, respectively), aged 10, 13, and 16 year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in 2001 was between 21.7% and 13.3% for boys and girls aged 10 to 16 years and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was between 2.9% and 6.2%. Mean BMI as well as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as higher in subjects from schools in smaller towns or from the countryside. Median BMI among adolescents changed from 1987 to 2001, most notably in 13- and 16-year-old childre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combined has changed more than 2.5-fold in children aged 10 to 16 years. In this study, the most pronounced elevation in BMI is foun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MI spectrum. This change is especially apparent in girls. CONCLUSION: The change in mean BMI and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in this study is mainly due to the pronounced change in BMI at the upper end of the spectrum, indicating that the factors leading to overweight or obesity have changed in only a subgroup of the child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