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自1906年Gremer首先记录到食管导联心电图以来,因记录到的P波高大易辩,至今仍在心律失常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52年Zoll利用脉冲刺激仪经食管对心脏进行电刺激,首创经食管起搏心  相似文献   

2.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9,28(6):430-434
经食管心房调搏术(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是一项经食管起搏心脏来进行临床电生理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该方法应用心脏刺激仪发放直流电脉冲,通过贴近心脏的食管电极对心房(或心室)进行调搏,同时记录体表及食管内心电图以获得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从而揭示某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自1965年赵易教授开展了记录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工作,蒋文平教授等于1978年率先开展经食管心房调搏术以来,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在我国临床应用已有40余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食管心脏电生理仪器性能得到显著的提升。射频导管消融术的广泛开展与心腔内电生理的深入研究,更促进了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这种能在心腔内电生理与体表心电图之间起到传递新概念、新观点与新知识作用的无创伤性心脏电生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经食管心房调搏术(TEAP)是一项无创性心脏电生理诊断和治疗技术。它充分利用食管与心脏解剖关系十分密切的特点,将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内,应用心脏刺激仪发放直流电脉冲,通过贴近心脏的食管电极间接对心房或心室进行调搏。检查时记录体表及食管心电图,以及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揭示某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某些心律失常,还适用于不能进行运动试验的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该方法简单易行,相对安全,但也会出现与  相似文献   

5.
<正>食管心脏电生理(食管心房调搏)临床应用整整35周年。35年前,蒋文平教授率先引进该项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以来,食管心房调搏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辉煌、低落、再度崛起的过程,一路走来风风雨雨……。要使食管心房调搏技术在我国生根、发展,必须生产我国自主的仪器,这是当年我国医生和无创心脏电生理刺激仪研发人员的共同心愿。1983年,由方祖  相似文献   

6.
极性互换器在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中的应用李裕舒,曹林生,毛奕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中,因刺激阈值过高,使病人产生难以忍受的胸骨后疼痛,以致检查常难以完成。我们采用互换食管电极极性的方法,明显降低刺激阈值,减轻或消除疼痛,提高了检查的成功率。介绍如下。1...  相似文献   

7.
食管心房调搏是利用食管与心脏解剖关系密切的特点,将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除了在心律失常时记录食管导联心电图外,主要应用心脏刺激仪发放直流电脉冲,通过贴近心脏的食管电极对心房进行调搏。同步记录体表及食管内心电图以获得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揭示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经食管心房程序起搏在临床电生理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脏程序刺激是临床电生理检查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常需心脏插管,不便推广应用。本文探讨经食管心房程序刺激的临床应用范围及限度,以利此法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一、刺激脉冲:VFD—1、XD—2型心脏程序刺激仪都有经食管心房起搏(TEAP)的  相似文献   

9.
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是利用食管与左心房解剖密切的关系,经食管间接起搏心房来进行无创性心脏电生理检查。心房是此项检查的首要参与者,如果期前刺激无法激动心房,而以起搏心房为根本的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就失去了有效起搏心脏的基础,无法得到正确的电生理结果。本文报道2例房室结双径路患者,由于其有效不应期短于心房,在房室结双径路进入有效不应期前,心房已进入有效不应期,使得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被掩盖,具  相似文献   

10.
<正>食管心房调搏是利用食管与心脏解剖关系密切的特点,将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除了在心律失常时记录食管导联心电图外,主要应用心脏刺激仪发放直流电脉冲,通过贴近心脏的食管电极对心房进行调搏。同步记录体表及食管内心电图以获得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揭示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经食管心脏调搏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食管心脏调搏的现状与进展汪康平自从Cramer1906年报道经食管探查心房电活动以来,国外自50年代初,国内于70年代末,开始了经食管心脏电生理的研究,由于其无创伤性和操作简便,此项技术已普及到全国各地,近15年来进展迅速,已成为临床心脏电生理的一...  相似文献   

12.
窦房结功能障碍是导致心源性晕厥、乏力等不适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测、心电生理等方法对窦房结功能进行评定。随着新型国产食管心脏电生理仪技术的发展,食管电极改良,食管电生理标测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有长足改进,有助于心律失常机制的揭示,窦房结功能和房室传导功能评价,可显著提高心律失常诊断的准确性,对临床危险分层和预后有指导意义。食管心脏电生理通过程控起搏左心房,检测窦房传导时间(SACT)和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C)间接对窦房结的自律性和传导性进行评估[1-2]。我们结合近年来临床应用体会,简单概述一下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对窦房结功能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需要发放多种方式的刺激脉冲及同步记录体表与食管导联心电图,连贯地仔细分析电生理检查全过程的体表和食管导联心电图改变,从而获得心脏各部位电生理参数。与分析体表心电图一样,可根据刺激波与心电图各间期及波形变化这些特点,仔细分析记录结果并做出心脏电生理诊断。1分析方法电脉冲在心电图上表现出高尖的钉状刺激波  相似文献   

14.
新型经食管心房调搏仪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食管心房调搏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无创性电生理检查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探查及刺激电极放置在食管靠近左房后壁的位置。作为探查电极,其可记录到心房振幅较高的心电图,有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作为刺激电极,其可将程序刺激发放至食管肌进而刺激左房心肌,并在心脏内扩布,即应用发放的人工心脏早搏刺激诱发和复制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正>《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及实例精选》由郭继鸿教授作序,李忠杰、屈百鸣主编。本书印刷精美,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无创性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技术与100例精彩病例。由浅入深系统地介绍了心脏电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技术的操作与技巧,临床应用及各种心律失常的电生理与心电图特征,是学习心脏电生理知识的良好工具书。定价:50元(含邮资)联系人:叶沈锋电话:13429118419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动态心电图和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在心悸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因心悸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和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患者各400、123例,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和对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动态心电图检出258例心律失常(64.5%),接受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患者中检出心律失常90例(73.2%)...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88年采用食管心房调搏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脏负荷试验、超速抑制终止室上速,还采用食管心室调搏进行心脏急救,现报道如下。一、操作方法应用苏州市吴县生物医学仪器厂生产的PBS-3型电生理检测仪,脉宽10ms,输出电压可达45V,采用S_1S_1程控刺激,心房调搏电压为25~30V,心室调搏为40V左右。  相似文献   

18.
<正>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是一种无创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既可复制心律失常,又能在心律失常发作时通过食管导联心电图及程序心脏刺激终止心动过速时,并进一步了解证实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具有无创、简而易行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1969年Scherlag首次经导管成功记录到希氏束电图,标志着心腔内电图记录技术的诞生。70年代,开始应用多极导管进行心脏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对预激综合征伴发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进行标测。最终,Wellens将自己老师Durrer提出的心脏程序刺激规范化,并把心腔内电图与心腔程序刺激技术(程序刺激)紧密结合,形成了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基本方法,标志着心脏电生理学新学科的问世。  相似文献   

20.
体表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百余年来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及时、简便、可靠的诊断依据.但体表心电图须在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才能捕捉到,且记录点局限在体表,难以进一步了解心脏具体起源点及激动顺序,对于某些复杂心律失常仍不能明确诊断.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借助心导管技术将多根电极导管分别放置在右心房、希氏束、冠状静脉窦以及右心室心尖部等部位标测,可了解到各部位的起源点及激动顺序.结合体表心电图,采用程控电刺激还可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特性,诱发及终止心律失常,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等,但因其属创伤性检查且费用昂贵,无法普及.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则利用食管与心脏解剖关系密切的特点,将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采用心内电生理检查的程控刺激技术起搏心房,同时记录体表导联与食管导联心电图以获得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并复制心律失常.因其属无创性、设备简单、方便易行、价格低廉,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也在诊治心律失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为心电图医师提供了学习心脏电生理知识的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